繁体版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评比奖励 >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20年下半年三等奖 杨慧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20年下半年三等奖 杨慧

字号:T|T

帖子1

楼主杰思  标题:中华义理总坛[经典学习]四、中华经典教育的迫切性  发表楼层:447

帖子内容:

在全球化日益加深、互联网日益发展的新时代中,我国世界各国的联系紧密加强,各国对我国的文化输出也日益加剧。我们在学习到外国优秀文化的同时,也受到了各种文化糟粕的侵害,例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的个人主义等。这使得我们失去了对本国文化的信心和推崇,产生了民族文化的虚无主义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要加强对国学经典的教育和学习,重拾文化自信。经典是我们的先辈们历经磨砺后创作的精神产品,也是历经时代变迁,依然具有重大价值的历史精华,经典学习和教育就是传承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

我们作为一名学生,也要在经典学习和教育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就像北宋大儒张载所说的一句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在当今时代我们也要做到“为往圣继绝学”,传承经典,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帖子2

楼主杰思   标题: 仁坛[经典学习]九、行仁之方      发表楼层:281

帖子内容:

孔子的仁学思想一直是儒家思想的核心部分,如何成仁即“行仁之方”可用四字概括——“忠恕之道。”它是指把爱人理论转化到真正的实践中去它是践行“仁”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论语》中记载,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曾子认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体系是以“忠恕之道”贯穿始终的。孔子所提倡的“忠恕之道”思想是与他的“仁”的思想紧密相连的;至于如何做到“仁”,从积极的方面说就是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从消极的方面说就是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二者的结合就是“忠恕之道”。

“忠”源于孔子对其的解释,即“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有仁德之心的人,在帮助自己获得自立与通达的同时,也会帮助别人获得自立与通达因为我们每个人作为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体,如果都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也就会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推动力量,因此,“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要让人们在为人处世过程中尽可能地去帮助他人,多为他人着想,从而使的每个人的发展成为整个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恕”就是对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吸收与升华,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也不强加给别人去做,这就是“恕”的内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原则主要就是强调要充分尊重他人的意愿,不要强加自己的意愿于他人身上。这在道德教育中是符合人们对于“仁”的基本要求的。

 

 

帖子3

楼主杰思     标题:义坛 [经典学习]十、舍利取       发表楼层:548

帖子内容:

中国古代哲学家对义和利的讨论甚广,甚至掀起“义利之辨”的热潮,在中国哲学史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孟子的重义轻利的观点就极具代表性。

孟子主张义,反对利,甚至将义利对立起来。孟子对义的定义是:“夫义,路也;礼,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人是门也。“人路”,即是指正确的大道,是人们应该选择的必由之路,甚至是人生应遵循的依仁而行的基本道德规范。足以见得孟子对义的提倡。在处理君臣、父子、兄弟的关系时,孟子也提倡用“义”而不是“利”来维持。“义”会使得家庭之间团结,国家安定,而“利”会造成国破家亡的局面,即孟子所说的:“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孟子还把“义”看做一种理想的人格认为“义”比生命重要。对一个人来说,生命是宝贵的,但跟“义"相比,“义"更重要。当“生”与“义"发生冲突,两者不可得兼时,应该毅然决然地“舍生取义”。即孟子说的:“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在当下的社会中,各种拜金主义盛行,作为一名学生我们要做到的就是守好自己的心,不过分的追求物质利益,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习和为社会做贡献之上,想孟子所倡导的那样“舍利取义。”

 

 

 

 

 

 

 

 

 帖子4

楼主杰思     标题:礼坛[经典学习]三、礼的价值     发表楼层:878

帖子内容:

   我非常赞成作者“礼以养德”的观点,在孔子所著的《论语.为政》篇中对着一观点就所佐证,在孔子看来“礼”不仅能够“养德”而且能够“治国。”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德”在这句话中可以理解为道德即内在与人们心中的一种道德准则,它能使人们自觉的约束自己的行为。“礼”在这句话中可以理解为一种社会规范,即人们在相互交往中对自己的行为所做的种种规范。这整句话的意思是: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罚来制约百姓,百姓可能暂时能够免于犯罪,但是不会感到不服从统治是可耻的行为。如果用道德来治理百姓,用礼教来约束百姓的话,百姓不但会纠正自己的错误,而且会因为没有服从统治而产生出羞耻之心。正是因为百姓自然的产生出的羞耻之心,使得人们能够内在的产生出一种道德自律,这种道德自律能够于无形中制约人们的行为,使得人们服从统治。“以礼养德”、“以德治国”能够使得百姓归顺、认同国家的统治,从而整个国家的凝聚力也会得到提升。这也正展现了“礼”的价值也正是孔子提倡的“以礼治国”的缘由。

 

 

帖子5

楼主杰思     标题:智坛[经典学习]九、知行合    发表楼层:317

帖子内容:

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其中一层含义是:“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二者是同一本体的的两个互相联系的方面。“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离。”这句话的意思是,一方面,行不能脱离知的指导,否则就会导致盲行;另一方面,知也不能脱离行,知只有在行的过程中,才能得以完成,即“知而不能真切笃实,便是妄想……所以必须说个行”。“真切笃实”本是用以形容“行”的词语,阳明却用它来说明“知”的特点。由此可见,阳明知行合一的特点就是:知行相互包含,相互规定,不可割裂。总之,知行合一说主要是为了突出“行”在道德实践中的重要性,是为了反对当时“知而不行”的现状而提出来的,同时这也与他的“心即理”和“良知”学说有内在联系。良知是“知”,致的工夫就是“行”

 

帖子6

楼主杰思     标题:智坛 [经典学习]十、学习之道   发表楼层:405

帖子内容:

学习之道是古往今来,从未停止被讨论的事情。我国古代儒家创始人孔子在学习之道生上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这些见解放到今天的教育中仍旧能够发挥其重要的价值。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的这句话是在强调“教导学生时,要让学生尽力开动脑筋,不要轻易的给他答案,要让他先自己想明白,让他能够举一反三。”这不就是我们当代教育中所提倡的教师要“启发式教学”吗?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的意思是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作为一名学生来讲,读书、看书不正是要做到“学而思”吗,只有这样才能在看书的过程中学有所得、学有所悟。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的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这句话正是在教导我们应该用老实的态度来对待问题,不能有任何一点的虚假和骄傲。只有承认自己的不知道才能通过之后的学习变成真正的知道。除此之外,孔子还提出了“不耻下问”、“尊师重道”“温故知新”等众多学习之道。

   

 

帖子7

楼主杰思     标题:信坛[经典学习]四、信的行为   发表楼层:675

帖子内容:

“信”可以说是一种修身养性之本。在日常生活中“信”可以通过诚信待人这一行为得到体现,孔子在这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曾说道:“五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们要常常反省,在与朋友相处的过程中,自己有没有信守承诺,答应了别人的事情自己有没有做到,做人最重要的就是守信,正所谓“人无信而不立”,倘若答应了的事没有做到就是言而无信。 在生活中讲“信”还意味着说出的话是真实的,不是虚假的话。《老子》中有这么一句话:“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意思就是说轻易许下的诺言必定是缺乏信用的,把事情形容的很简单的话坐起来就必定是艰难地。这也是在教育我们不要轻易的向身边的人许诺,如果许了没有做到就是失信于人。“信”还有一层非常重要的意思就是“言行一致”。“君子言必可行也,然后言之;行必可言也,然后行之。”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教导我们,作为一名君子应该是说出来的话一定要是能够做到的,这样才说出口;君子做的事一定是可以告诉别人的这样才去做。只有“言行”一直才是真正的“信”,才能称得上是一名君子。

 

 

帖子8

楼主杰思     标题:忠坛[经典学习]一、忠的内涵       发表楼层:542

帖子内容:

《忠经·天地神明章第一》中注忠“天下至德,莫大乎忠”、“忠也者,一其心之谓也”。即是说忠是天下没得之最,没有其他能够超过忠的了。忠,可以概括为人们对天地、他人、国家、民族、信仰等都能从一而终以及能够全力有责任的完成自己份内的事情。这个字从构字方面来看,即是中居于心之上,也就是中直不偏,从读音上来说,由于中居正中所以取不偏不倚之意,忠为正直之德,故从中声。《说文解字》中对忠的定义是“忠,敬也,尽心曰忠”。也就是说人要能够尽心尽力的完成自己份内的每件事情,这就是“忠”。

在当下我们也要继续发扬“忠”这一优良传统,作为一名员工,我们就要做到忠于公司,忠于老板,尽心尽力的完成自己的工作;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的一员,我们就要忠于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党、我们的同胞,绝不做背叛祖国、背叛人民的事情;作为朋友、家人、伴侣我们也要做到忠诚,不背叛感情;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忠”于自己,不为了外在的物质利益,做违背自己内心的事情。

 

 

帖子9

楼主杰思     标题:孝坛 [经典学习]一、赡养父母       发表楼层:693    

帖子内容:

孝顺、赡养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百善孝为先”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是流传至今的一句颇有教育意义的话。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流传几千年成为我们当今时代所推崇的社会主义美德。曾子在《礼记》中说道:幸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曾子说:“孝有三点,大孝是尊重父母,其次是不使自己的言行给父母带来耻辱,再次是能养活父母。” 在我们小的时候是我们的父母幸苦将我们拉扯大,他们为我们付出了所有,在他们年老失去劳动能力的时候,我们应该自觉的承担起赡养父母的责任。

赡养父母并不仅仅是指给父母吃穿,更要给予父母更多精神上的关怀,多花时间陪他们。现下很多人在父母年老的时候将他们送进养老院,这种行为无疑是不孝的,年老的父母就像年纪很小的我们一样需要家人的关怀和陪伴。赡养父母,是不能等待的事情,世间最遗憾的事情莫过于“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不要以工作忙碌为借口,而忽视了父母的存在,而冷落了父母的情感。在闲下来的时候,多多陪伴在父母的身边,拉拉家常,让他们享受到天伦之乐的亲情体验也是难能可贵的。

 

 

帖子10

楼主杰思     标题:孝坛[经典学习]二、尊敬父母       发表楼层:709   

帖子内容:

荀子有言:“事亲以敬,美过三牲。”意思是父母长辈活着的时候要尊敬他们,胜过死后用猪头羊头牛头三牲祭礼来祭祀。孔子有言“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是“现在的人啊,以为仅仅给父母吃好穿好,把父母养活,让他们衣食无忧就可以叫做孝顺了。但是像狗和马这样的畜生,也能养活他们的父母,替他们服劳役。如果内心没有一份真挚的对父母的尊敬之情,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还有什么区别呢?”这都是在强调对待父母要尊敬。

至于如何对父母尊敬,我们可以从生活中任意一件小事做起。我们要理解父母,不要怪罪父母唠叨,这也是他们像我们表达爱意的一种方式。不要和父母顶嘴,应该冷静的和父母沟通。要时时关心父母,当他们身体不舒服的时候要在身边好好照顾。真正做到李毓秀说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才算是真正做到对父母尊敬。

 

 

帖子11

楼主杰思     标题:廉坛 [经典学习]十五:廉: 主题题解       发表楼层:139   

帖子内容:

说文解字注廉:“堂之侧边曰廉”,顾名思义“廉”的古义指堂屋的侧边、棱角,本意指堂屋的侧边、棱角,堂边廉石多平整修洁,又棱角高耸峭立,所以将有高尚品德的人称为“廉”。后来又因为“廉”字方正,被用来喻人清正、节俭、严于律己,有正直的品德。这也就是“廉”的其中一层含义即为人正直、清正。。《广雅•释诂》注“廉”:“廉,清也。”又,“廉”、“敛”叠韵,所以“廉”的意思也可以说成是一个人有着节俭、质朴的品格,节俭一直是我国的优良传统美德,直到现在都是我们因该去发扬光大的美德。“廉”还有一层重要的意思就是“廉洁”,这一词最早出现于屈原的《离骚》中:“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而未沫。”也就是说古代的为政者要清正廉洁,治民有道,不贪污腐败,将百姓创造的财富用在百姓身上。

在我们当今社会,“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体现。首先,节俭的精神。随着时代的变化,我国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奢靡之风盛行,故此我们应该有所节制,不过分追求物质享受。正像是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说的:“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其次,我们要做一个清正的人,要严于律己,不去做违法和违背道德的事情。最后,对于各级官员来说要做到:“清正廉洁”,作为人民的父母官,就应该脚踏实地的为人民谋利,而不是成沉迷于钱权交易。

 

 

帖子12

楼主杰思     标题:廉坛  [经典学习]九、知耻      发表楼层:163

帖子内容:

“知耻”作为传统道德的基础性规范,是人的德行和人格的基本要求和前提。孟子曰:“羞恶之心,义之端也。“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无羞恶之心,非人也。”以恶为羞耻的心,是道义的发端,这种心应该是人人都要有的,如果一个人没有了羞恶即知耻之心,那么他和禽兽是么都有什么区别的。孔子也非常强调“耻”,在在他的治国思想里就有体现,孔子提倡的是德政和仁政。“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只有让百姓有了羞耻之心才能够真正的做到让百姓归顺。“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在是孔子所说的关于与人交往中应具有的羞耻之心,君子应该要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如果话说的很大,而行为却跟不上,是件十分羞耻的事。《管子》也十分重视“耻”,他将“耻”与“礼”“义”“廉”三者相并列,当做是国家的“四维”,并且将“耻”看作是这思维中最根本和重要的。

知耻,不但是中国传统的美德,而且在今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生活中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知耻而有所不为对于弘扬民族精神和培养健全的人格、净化社会风气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帖子13

楼主杰思     标题: 毅坛[经典学习]十、舍生取义     发表楼层:187

帖子内容:

舍生取义的意思是为了真理和正义能够牺牲自己的生命。这出自于《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是我所想要的,义也是我想要的,当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时候,我宁愿为了正义而牺牲自己的生命。舍生取义在我看来不是什么愚蠢的做法,而是一个人能够坚守自心,为了自己所信仰的大道而放弃自己的生命,也是一种高尚的品德。古有荀巨伯探友遇到贼人攻城,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荀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荀巨伯身怀大义,为了坚守朋友之间的情义哪怕是面对死亡也不会惧怕,最终他“舍生取义”的高尚品格使得贼人感到羞愧,拯救了整座城池。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死是每个人最终的归宿,如果能够为祖国、为社会、为他人做点事情,即使是失去了生命也算是没有白活一场。那些驻守边疆而牺牲的战士、为了救火而牺牲的消防队员、在抗击疫情中牺牲的所有医护人员和后勤人员,他们的牺牲在我看来都是重于泰山的,即使他们离开了这个世界,但是他们永远都活在人民的心中。

帖子14

楼主杰思     标题:毅坛[经典学习]五、自强不息     发表楼层:615

帖子内容:

自强不息出自《易传》中的《象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的意思是,天的运动是刚强有劲的,与此相应的作为君子为人处世就要像天一样,力求进步,发奋图强。荀子有言:“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进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要做的是重视自身的努力,而不是祈求上天的恩赐,只有这样才能每天都取得进步。清代康有为有言:“自强为天下健,志刚为大君之道。”这句话的意思是在教导国家的公民要学会自强,只有拥有了坚强的意志,一个国家才能更好的生存,这也应该是每个君主都秉承的治国之道。

自强不息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仅是在古代才值得被赞扬,在我们当下生活的是时代,自强不息仍旧是我们不能抛弃的美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自强不息才能够战胜一切的艰难险阻,成长壮大。正是因为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使得我们能够从落后挨打的时代走到如今国力强盛的时代。一个人只有拥有自强不息的精神才能够战胜生活的黑暗走向成功的光明,一个真正勇敢的是是不会将自己的希望寄托在上天和命运之上的,他们应该相信的是“天道酬勤”、“自强不息。”

 

帖子15

楼主杰思     标题:和坛 [经典学习]三、天人合一(上)     发表楼层:259

帖子内容:

天人合一”为中国哲学思想,中国古代哲学家对此都各有阐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庄子认为人和天本就是合一的,庄子有言:“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在他看来天人本是合一的。但由于人制定了各种典章制度、道德规范,使人丧失了原来的自然本性,逐渐与天相区别、分离。所以提出人在是修行的最佳方式就是“绝圣弃智”,打破这些约束人的典章和制度规范,从而是的人的本性复归,达“天人合一”、“万物与我为一”的最高境界。

董仲舒对三代以及先秦诸家的天人合一关系学说进行了继承与发展,创造性地构建了符合社会与历史发展趋势的“天人感应”思想。他说:“琴瑟报弹其宫,他宫自鸣而应之,此物之以类动者也”。本来事物之间确实存在着相互联系的关系,在当时科学所能达到的水平,已经知道在声音之间有“共鸣”或“共振”的现象,在医学上也注意到自然环境对人身体的影响;在农学中看到了天象的变化和作物生长之间的关系等等。董仲舒利用并曲解了这些现象,创造出他的“天人感应”思想。 物类相应的原因之一是因为它们是同类的东西,为了论证天人不同类的东西之间的感应关系,他提出了“人副天数”的著名论断 。人的模样与天的模样一样 ,以形体说,人有骨节,天有时数。人有五脏,天有五行;人有四肢,天有四时;人有视(醒)瞑(睡眠),天有昼夜。以人的感情意识来说,人有好恶 ,天有暖晴;人有喜怒,,天有寒暑;至于人的道德品质,更是“天意”“天志”的体现。因为人和天具有相同的生理的和道德的本质,这就证明了天与人是合一的。

评价:作者的行文借助了中国古代哲学的诸多经典论述作为论据,使其说服力大大增强。同时作者还结合了社会现实进行分析,很好的阐释了当代中国人民身上具有的优秀传统美德。其论述的展开层次分明,逻辑清晰,突显作者扎实的国学文化功底。

建议:三等奖

滇ICP备20006117号-1 Copyright 2014 Zhonghyl.com All Rights Reseerved 版全所有·冯燊均国学基金会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

地址:地址:昆明市高新区海源中路169号(西山区一中对面) 电话:0871-888888  传真:0871-888888  邮箱:yes@zhonghy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