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一:楼主陈思杰 标题:中华义理总坛 [经典学习] 四、中华经典教育的迫切性
发表楼层:449
帖子内容:
中华文化保罗万象,博大精深,国学经典中蕴藏着华夏五千年历史的智慧和精髓,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载体,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根本,更是我们不可缺少的精神力量。对中华经典教育的重视要从小抓起,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对于学生的人文素质、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整体素质,所以加强学生的国学经典教育势在必行。青少年从小接受国学经典的熏陶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全人格,树立崇高的理想,作为学生要用开拓创新的眼光和务实的精神来对待国学经典的学习,使国学经典真正为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新的进步。学生时代学习和诵读国学经典,接受国学经典的熏陶,可以深厚我们的文化底蕴,储备一生受用不尽的知识,为我们建立良好的人格打下坚实的基础,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全人格、树立崇高的理想。国学经典在他们内心深处买下种子,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思想会与他们形影相随,对他们的一生都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国学经典中所蕴涵的“仁义礼智信”是我们民族文化中不可放弃的精髓,能够使孩子们在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的同时,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格。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他是古老文化的精髓,是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形成的基本根源,是我们应该生生不息椽笔的国宝,包含了中华民族生存的大智慧,让学生从这些经典中汲取营养,用经典智慧的钥匙开启现代各学科知识的宝库,为进一步的深层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为现在和将来的学习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
帖子二:楼主陈思杰 标题:仁坛 [经典学习] 九、行仁之方
发表楼层:282
帖子内容: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认为道德的意义不在于形式的精致而在于切实而行。人的资质是不同的,对于不同的资质的人就要有不同的要求,行“仁”之方会随着行“仁”的主体差异而不同。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它是施行仁道的方法、途径。“能近取譬”是一种思维方式,更是一种处事方式,这种处事方式也就是换位思考,同为人类,人与人之间在生理和心理上是存在着普遍的共同性的,如果无法推己及人,站在别人的角度上体会别人的感受也就很容易做出给别人带来痛苦的事,就拿执政者来说,执政者需要懂得行仁之方,在制定政策的时候要推己及“民”,多为人民着想,加上严密的和科学的实践调研,那么制定出的政策也必然能得到人民的欢迎和拥护。从追求结果之善到追求目的之善,最后达到境界之善,这是行"仁"的全过程,体现了“仁”由常识层面到道德层面最后达到超越层面的跃升,在孔子看来,只要按照“仁”的涵义,逐层而行,便可以认为是在行“仁”,在无限接近着“仁”的境界方面的最高要求。只是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行为要求,在完成了一个阶段的实践之后,又以新的阶段的要求规范着人,行仁之方为普通人迈向道德之路指明了方向,并将道德主体的范围尽可能地扩大。
帖子三:楼主陈思杰 标题:义坛 [经典学习]十、舍利取义
发表楼层:549
帖子内容:
关于“义利之辩”,一直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大争论问题,也可以看作是道德和物质利益的争论问题。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的腾飞,有不少人将“利”作为了自己追求的目标。而中华民族流传至今的孔孟思想则反复强调的是“义”,舍利取义,利义二者不可得兼,利与义有先后之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先义后利的人称为荣,在利益面前每个人的选择决定着他的人生。孔子认为要成为仁人君子,培养理想人格,就应该经常“见利思义”,具有完美人格的仁人君子应该做到当面对利益时,首先应该考虑是否合理,是否符合道义,长久处于贫困状态中也不要忘记承诺,这样才能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在现实生活中,义与利并不总是和谐统一的,两者经常发生矛盾,当两者发生矛盾时,孔子主张舍利取义,仁人君子不会苟全性命而损害仁,宁肯牺牲性命也要达成仁,孟子讲:“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生亦我所欲,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强调了君子应该深明大义,舍利取义。正是人们的言利不及义、见利忘义的行为造成了社会的多怨,在得到利时要想到义,特别是在义与利相斥时要舍利取义,是人们的行为都合乎道义,只有这样做才能给自己带来更大的利益。
帖子四:楼主陈思杰 标题:礼坛 [经典学习]三、礼的价值
发表楼层:879
帖子内容:
"礼"最早起源于原始社会的巫术,与当时人们的生产以及生活息息相关。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逐渐形成了包括制度、习俗、仪式等内容在内的社会规范,也叫“礼”。后来随着人们对自然认识的不断加深和社会的不断发展,“礼”也在不断地革新、演化。孔子还为礼注入了仁的思想,用以调节社会中的矛盾,约束人们的行为,从而维护稳定的社会秩序。当今社会,仍需要礼的思想来发挥它的作用,起到管理、约束、调节等作用。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但他并不主张照搬周礼,而是取其精华,并加以改进,他把奴隶主统治者专门用以维护统治专制的礼加以改变,演变成改善社会矛盾、促进政治发展等内容的礼学思想,是一种将“仁”的思想赋予“礼”的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及规范等。道德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对个人来说可以陶冶情操,从而升华个人人格,孔子认为,人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完全可以成为“君子”。君子一切以仁爱为出发点,能够表现出忠、新、恭、敬、惠、义、礼、逊以及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劳而不怨等种种美德。因此,礼学的道德规范方面可以缓和社会各级矛盾,遵循道德规范的过程就是“克己复礼”的过程,通过克制自己的欲望,使得自身的言行规范达到社会和谐稳定的境界。
帖子五:楼主陈思杰 标题:智坛 [经典学习]二、实践精神
发表楼层:419
帖子内容:
孔子的道德意志观采取了与西方学者不同的概念范畴、阐释方式和实践模式,而显其特色。研究孔子的道德意志观,汲取其积极的思想理论资源,有利于遏制当代社会人因道德意志脆弱而产生的道德失范现象,孔子强调道德意志的重要性,认为道德意志是人独特的能力,是个体成德的关键。任何人不管其社会地位如何,凭借自己自身的积极努力,持之以恒就能实现仁的目标。孔子也很重视个人的躬行践履,认为理想人格、道德意志品质来源于自我的亲历亲为和实践的磨练,有两种实践生活有利于磨练人的意志,一是在物质的困顿环境中持志如一,以精神性的价值追求来消解人性的物欲之念,以克制自身安逸本能来激荡意志之坚。二是在困难和阻力面前始终做到持之以恒,道德意志的修养就是一种恒心和毅力的磨练,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和阻力也强调恒心。在观念层次上体现为意志的努力,在实践的层次上,尽力实现价值目标,并在观念和实践的结合中获得对象化的生命,并从中充分体验到人生的价值、尊严和幸福。
帖子六:楼主陈思杰 标题:信坛 [经典学习]二、信的价值
发表楼层:958
帖子内容:
诚信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根本、最耀眼的伦理范畴和取向,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文化的精髓,诚信思想贯通古今,对人格塑造、品德的培养都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在孔子的整个道德体系中,“仁”是其核心思想,“信”是重要内容,也是孔子一生中用以教育学生的重要内容,“信”是“仁”的必然要求。孔子提出做人要“主忠信”,即以忠和信两种道德为主。孔子思想中的诚信主要是指做人应该从自身出发,追求真正的人格的实现。“信”就是不失言于人 ,不欺人、守诚信,是全心全意履行和实践一个人的诺言。孔子对于诚信的要求是很高的,“信”对于个人虽然不是最重要的道德品质,但它在人的言语中和行为中同样起着重要的关联作用,言语是否符合实际,行为是否符合言语,这都要看“信”在二者中的角色和地位。诚信是人安身立命的关键,人无信则无以立、无以行。诚实守信是完美人格的道德要求,孔子向来追求人格的完美,而这必须具备多方面的要素,诚实守信便是其中最重要的。在儒家伦理思想中,诚信是完美人格的道德前提,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
帖子七:楼主陈思杰 标题:忠坛 [经典学习]一、忠的内涵
发表楼层:543
帖子内容:
“忠”是我国传统道德思想的重要理念,它不仅是治国安邦之道,也是为人处世之本,在我国历史上,“忠”被视为天下大公之道,为政之本,还被视为个人修身之要。从传统文化层面来看,“忠”是人与国家,人与社会之间的精神纽带。《忠经》曰:“夫忠而能仁,则国德彰;忠而能知,则国政举;忠而能勇,则国难清。故虽有其能,必由忠而成也。”可以说,“忠”在很大程度上是个人处理自己与家庭、社会、国家的基本道德规范。这一思想数千年来激励着广大仁人志士,推动着中华民族不断向前进。在传统意义上,“忠”主要体现为个人主体的自我要求,彰显了对人、对事真诚无私、竭心尽力、忠于职守等精神实质。作为重要的道德规范,“忠”在现代社会中更多的被认为是个人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的基本道德要求,它是人们处理诸多关系的重要准则,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道德要求。忠于民族,忠于祖国的深层意识凸显了维护民族尊严的价值诉求,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帖子八:楼主陈思杰 标题:孝坛 [经典学习]十、忠孝一体
发表楼层:231
帖子内容:
孔子认为孝是一切道德规范的根本及其发展的前提。孝悌是做人的根本,人之行莫大于孝,为人者如果做不到孝,那其他的品质也就无从谈起。“孝”是小辈或者君子依据一种更高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准则,根据一定的认识论方法处理与君和父的关系的一种品性。在这种解释思路下,孝不是无原则的服从,孝是学道的表现和成就,是对自己内心最高价值准则的服从,孔子认为在精神上的“孝”意义远大于物质的供养,孝道作为人伦之一,在任何时代都是大家很重视并且有目共睹的,如果是公认的孝子,那他的言行对社会就会有一定的示范作用,成为道德楷模式的人物。父母对自己孩子的看法向来都被认为有主观的成分,但是人们不会对孝子父母和孝子的看法有怀疑或者不好的评论。除了间接的从孝到忠,孝道还可以淳华社会风气,教化大众,安定社会,在孔子看来,提倡孝道实际上就是一种用德行来影响政治,作用于社会与百姓,维持社会秩序的一种治国方略,孔子及儒家主张用孝道来教化百姓。在礼崩乐坏、诸侯混乱的春秋时代,孔子的以人为本的孝道思想不单对协调当时的人际关系,缓和当时的社会矛盾有着积极意义,在现在社会也仍然放射着博大精深的思想火花,对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帖子九:楼主陈思杰 标题:中华义理总坛 [经典学习]三、中华经典教育的现代价值
发表楼层:442
帖子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古人对其生命价值及人生意义的思考和探索,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资源使我们重构社会伦理道德体系的重要路径。在传统中国的精神世界里,儒家既是一种文化或哲学,也是一种信仰和宗教。其伦理道德既是社会规范也是教义法则,孔子以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践行化育天下的王道使命是内圣外王的典范,人们以孔子为楷模,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行动指南,明确了个人对家庭、社会及国家所负有的责任。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丰富道德教育理论及其思想,给深陷于茫然之中的人们以心灵依靠,并重新唤醒其对良知、良能的信仰。世界上任何国家,任何民族的核心价值,都来源于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或血脉相连的历史传承,也正因为此,其才能得到公民及社会的认同,才能焕发出强大的文化力量。弘扬中国价值必须回归中国传统,在现实生活中,文化与精神一脉相承,传统与现代渊源深厚,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回溯其共同的思想与源流,是我们弘扬中国价值的有效途径。
帖子十:楼主陈思杰 标题:廉坛 [经典学习]六、专注善念
发表楼层:80
帖子内容:
纵观五千年中华文化,善的地位不可忽视。早在儒家思想中,孔子提及的任、德皆为善。善念人皆有之,在这之后是否从善,乃后天发展,非先天之所致也。孔子认为:“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倘若人心向善,其言行必处处令人发觉其内心的善念,每一个动作,甚至发出的及其微弱的声音都会铭记于心,感激于怀。行善的人所关注的并非是他的善举会给本人带来多大益处,而是能否给对方解决燃眉之急。他不会只局限于小我,而是心怀大众,心系社会。“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这就是君子和小人的差别所在,君子心胸坦荡,明知善恶,会尽自己一切努力成全美事;而小人只会任凭邪念滋生,损人利己。人之美恶是相对而言的,角度不同,利益不同,对美和恶的标准也就不同。只有站在公正、仁德的角度上,才能确定美与恶的标准,才能真正做到“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要真正做到必须要有君子之德,人心之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自己不想做的不强加于别人身上,此乃善之最高境界。
帖子十一:楼主陈思杰 标题:毅坛 [经典学习]五、自强不息
发表楼层:616
帖子内容:
《易经》被誉为中国“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有句很励志的经典话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只要想有所作为,想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都应该勤劳勇敢,发愤图强,而且这样的努力应该遵循天道,与时俱进,蓬勃向前。这句话取象恢宏,它不仅为我们每个个体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提供了奋斗的动力,更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千载不灭、精神自信的力量源泉。“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华文化就是这样,一样事物总要从两方面剖析,有阴必有阳,如果说上句话道出的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那么下局便是在阐述我们的道德取向。大学者梁启超在清华讲学时曾以此来勉励学子们继承中华美德,“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也成为清华大学的校训,北大哲学教授张岱年先生更是把它概括为中华精神之精华。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努力奋斗是必备的阳刚之气,但奋斗正因为有困苦艰难,有挫折失败甚至是别人的冷嘲热讽才彰显它的意义。人因善心而温,物以厚德而生,儒家仁者爱人的思想几千年默化中潜入中华一代又一代人们的血液里,于今天,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同样闪耀着向善之德的光芒,为了革命为了他人可以奉献可以牺牲,身处太平盛世,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依然鼓舞着人们积善积德,为国为民。
帖子十二:楼主陈思杰 标题:和坛 [经典学习]二、社会和谐
发表楼层:803
帖子内容:
“和谐”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主要范畴,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而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哲学思想中,“和谐”思想更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并且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起到积极作用。如何理解和吸收孔子这一思想精髓,对于当前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和谐是一种关系状态,一种价值取向,更是一种精神境界。孔子主张人之身心和谐,保持平和、恬淡的心态,正确处理人与自身的欲望之间的关系,即理与欲的关系。他主张“过犹不及”,主张恪守“中道”,要求人们在追求情欲上,在追求物质利益上,要掌握适度的原则,要保持平衡温和的心态。不能把物质利益作为人生的唯一追求,更不能见利忘义。同时孔子认为人的身心和谐还要注重人的内省反思。孔子认为君子要做到自我反省、做到问心无愧。这种把生命价值的关怀与对精神价值的弘扬有机结合起来的人生观对现代社会中存在的现实问题的解决是非常有益的,把培养有道德的人作为学问的根本,认为这是国家和谐稳定的根本。
帖子十三:楼主陈思杰 标题:仁坛 [经典学习] 十、培育良知
发表楼层:529
帖子内容:
在中国哲学中,“良知”的概念来自孟子,孟子的“良能良知”常被理解为一种与生俱来、先天所附的能力与知识,“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但从孟子的论证看,孟子所说的“不学而能”和“不虑而知”指一种内生的、自觉的道德意识。它不是出于交情和声誉等名利关系考虑而产生的,而是发端于人在平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就有的恻隐之心、是非之心。明确地把良知提高到心之体和世界本源的地位,还是后来的事情,只不过在孟子那里已经可以看到这种倾向。人心和天地之心是相通的,天道和人道的本质都是诚。因而不需外铄,只要反求诸己,就可以发现天地万物和人共同的本心,把自己的善的本性发挥出来,率性尽心,人皆可为尧舜。在宋明理学中,良知良能不是指人的自然本性,而是归结为天或天理。朱熹认为“本然之善心,即仁义之心也。”,强调人心需要由天理指导,人心要服从道心,以天理指导人心,进一步发挥程颢“存天理去人欲”的主张。王阳明主张心是主宰,把天理归结为良知,人面临伦理决断的处境总是具体和复杂的,有时没有先前的准则可参考,有时各种各样的理据交织在一起,似乎每条理据都能成立,但从它们引申出的结论又互相冲突,这时唯凭良知来决断。
帖子十四:楼主陈思杰 标题:礼坛 [经典学习]一、礼的精神
发表楼层:659
帖子内容:
礼学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礼就是传统的社会规范或准则,在当时孔子所宣扬的主要是西周以来君主等级制社会的基本原则和体制,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这种可以传之百世的周礼,经孔子向各方面学来而集中整理,便构成了孔子的礼学。它是西周以来传统的君主等级制社会的规范准则,从国家大事、社会活动以至个人日常生活,无不包括在内,因而作为一个社会的人,他的一切言行无不受到礼的制约,“不学礼,无以立”,如不学习遵照社会的规范准则活动,人们便无法在这个社会立足。孔子重建礼制制度,为的是解救这礼崩乐坏的时代。他以仁为本,以礼为法。仁礼社会就是理想社会。要建立一仁礼社会,关键在于社会个体的“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为“克己复礼”的途径。这体现了孔子的政治思想立足于社会个体。社会最小单位是个人,而后是有血亲关系的家庭,再者是国,最后是天下。从个人的“克己复礼”继而成为天下之“克己复礼”,具有很明显的人本思想。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孔子虽然以人民大众为礼教之根本,却以上层君主为服务目的,是保守的政治思想家。
帖子十五:楼主陈思杰 标题:礼坛 [经典学习]二、礼的原则
发表楼层:628
帖子内容:
孔子希望礼不能光停留在这个表面的形式,光表面上人们的语言,人们的眼神,人们的表情,人们的动作来遵循礼,不能光是表面的,不能停留在表面形式上玩花架子。礼应该真诚地表达人们的情感,所以孔子说过:“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仁就是仁义道德的任,人要没有真正仁的情感,没有真正爱人的情感,那么礼仪活动也就没有了任何意义。对于个人而言,“礼”能够约束人的行为,是君子的人格追求,知礼是成为君子的必要条件。对于社会而言,礼文化成为推动社会健康有序、人际交往和睦的良器,应当进一步对礼的深意进行探寻,最大限度发挥礼的文化价值内涵。礼是按照道德理性要求制定的典章制度、行为规范的总称。礼与道德互为表里,是道德理性的具象,旨在构建理性的人伦秩序。秩序的需要无处不在,故礼亦如此。就此而言,礼具有施行范围以及适用主体的广泛性。中国传统上家国一体,要达到和睦有序,需要社会主体共同遵守既定准则,不同身份、不同地位的人各安其位、各尽其责,就能实现群体的社会秩序。作为一种共同的内在文化性质,礼是文化在人行为上的表现样态,这种表现样态是一种伦理力量的使然,是伦理必然性的结果。
评价:作者在对论题进行阐述的过程中能将古人经典言论恰当运用,从作者的行文可以看出其具备一定的国学文化修养。于此同时,作者能将对国学智慧的感悟联想到当今社会的发展中来,做到了与时俱进。
建议: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