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评比奖励 > 2011年上半年三等奖刘颖

2011年上半年三等奖刘颖

字号:T|T
学校:湖北大学
学院:哲学学院
专业、年级:哲学专业2010级
姓名:刘颖
学号:2010221115110027  
 
1、中华义理总坛[经典学习]三、中华经典教育的现代价值 第108楼
我十分认可陈杰思先生的观点。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与他民族最显著的区分点。而中华经典则是中华精神的最好的记录铅字本,学习中华经典是培养民族情结的最佳途径。一个没有民族凝聚力的国家,是无法长扬于世界之林的。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中国在走向国际化的进程中要更加注重凸显民族化,弘扬国学也是我们走向世界的一个很好的举措。
现今的中国教育体系更加注重理性思维的培养,往往忽视了传统的文化。我不得不说这是教育的缺失,因而弘扬国学是十分紧迫和必要的。中华经典教育不仅要面向学龄前儿童,也要拓宽到面向全社会,要营造全民学习国学的良好氛围。现今定义的中华经典已经过了千年历史的洗礼依然长存,必然有它的合理性,当然在实际的学习中,我们还需辩证地对待。
 
2和坛 [经典学习]一、和谐原理 第191楼
和的中庸之道
“中”是不偏不倚之意,也就具有遵守而不偏离之意,故中庸之道的完整意义应该是:执守正道。要达到中庸的境界,必须要做到内心亨通,保持适度原则。《周易》讲:“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事物的发展往往都是盛极必衰的,“月盈则亏,水盈则盛”穷极必反。人亦如此,幸灾乐祸,兴及必哀。峣峣着易折,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要保持和的状态,必须做到内心亨通。
冯友兰先生提到,人有4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人境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当然这样的境界也不是一般的人能达到的。一般的人只能达到道德境界,保持真正严格意义上的和只能是天人境界达到的。不过我们可以尽量的克制自己,要求自己。保持旷达宽容的心态面对一切,朝着和的方向迈进。
 
3和坛 [经典学习]五、善美合一  第 77楼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对于美的理解也是人各有志,但纵观哲学发展史,可以看出,对于美的定义,古代的思想家们都趋向与善祥联系。
孟子曰:“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满足人的德性的内在要求就是善,道德本体在自己身上的真实存在就是信,内心充实就是美,内心充实而又发出光辉就是大,大而能感化四方,就是圣圣达到高深莫测的地步就是神。可见善美合一的思想是深得中国思想家的青睐的。
当然这样的定义是具有很大的积极意义的,传统的善美和一的思想植根于中国人的心中,鼓励着人们行善积德,可以促进社会向着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方向迈进。这为社会营造了精神文明的良好氛围。更加有利于道德风尚和和谐社会的建设。
 
4和坛 [经典学习]九、心灵清静  第160楼
老子语:致虚极,守静笃.
虚,即是留有空白,静即是沉心静气.虚极,静笃不仅仅是一种心境,更是一种态度.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慧能大师的这首诗就能很好的阐释心灵清净.时时刻刻反省自己的心灵,擦拭落下的尘埃,通过不断的修行去抵挡各种诱惑,这样才能达到心静的境界啊!老子认为文明的进程是人类历史的退步。这样的思想虽过偏激,但也发人深省。经济的发展,膨胀了人们的私欲,也使得人们的内心更加的浮动,经济的发展无疑能加快文明的步伐。但有时人们过度的关注经济利益,却忽视了心灵的宁静。
著名作家鲍鹏山曾倡导,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读点庄子吧!老庄的思想是与积极的入世思想的对恒,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道家的出世思想虽不是主流,但确实一股强大的暗流。迷茫的时候,总能让处在失意境地的人们获得一丝安慰。心灵的清静,最重要的是心境的平衡。莫与世争,莫惦名利。上善若水,最大的善就像是柔弱的水一样,但水何不是在致虚静的时候才能达到至清净。人若要是想达到至善必须时刻保持着心灵的清澈与宁静。
 
5毅坛 [经典学习]四、经受磨练  第 191 楼
提到磨练,人们通常会想到孟子的这段话: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确,这段至理名言是很多在经受磨砺过程中的人们最常激励自己的话。磨练的过程是痛苦的,但经历痛苦中获得的收获却是很宝贵的。
积极的人在每一次忧患中都看到一个机会,而消极的人则在每个机会都看到某种忧患。磨练的境地不仅仅是忧患,还可以给人们提供绝处逢生的机会。老子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忧患的同时又会带来福祉,只是看这样的机会降临时你能不能把握。
 
6毅坛 [经典学习]九、超越生死  第 45 楼
生死是人们无法抗拒的自然现象,人们无法改变生死的命运,却能拓宽生死的意义。
生要生得伟大,生如夏花之绚烂,生要生得其值。
死要死的光荣,死如秋叶之静美,死要死得其所。
死生有命,对待生死要旷达的对待,不畏惧死亡,不辜负生命。
记得臧克家曾说过,有的人活着,他却死了,有的人死了,他却活着。这样的生死观是已经超于自然的高度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精神是永存的。
 
7毅坛 [经典学习]十、舍生取义 第 82 楼
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现实中,这种鱼和熊掌两难的境地是常常出现的。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选择。有的人选择大义赴死,有的人选择苟且偷生。当然,在今日的社会中,我们是不提倡轻生弃命的,这样需用生命来换取道义的现象也不是太普遍了。但是舍身取义这样的救世精神还是有很大的现实意义的。
   匈牙利爱国诗人,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外国人追求更多的自由,然而含蓄内敛的中国人却把“义”放之首位。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为“义”视死如归。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屈原慷慨为义投江明志,文天祥洒脱为义留取丹青,戊戌六君子为义从容上断头台。。。。太多太多的中国义士,以死明志。当然,我并不希望在21世纪的今天,依然采取这样激进的方式明“义”。我期盼现今的义士能找到更合理的方式去取义。
 
8廉坛 [经典学习]三、克制情绪  第 96 楼
俗话说的好:“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一时的冲动往往是一失足造成千古恨,等到后悔的时候却不能弥补了。当然,忍字头上一把刀,能做到忍也是很有困难的。这时我们必须寻求克制情绪的方法了。
谈到克制情绪,我觉得老子的出世哲学是恰到好处的,老子哲学的“无为”“柔弱胜刚强”等等思想对于情绪的控制都是有借鉴意义的。心逍遥于千里之外,如鱼得水归大海,如果我们能够做到老子所说的“淡泊如水”“知足常乐”“乐在我心,万物悠然”的境界自然就能克制一些不必要的怒火了。我们不需要刻意的去追求与世无争的境界,但至少要在为人处世方面下功夫,要谦逊待人,不能怒火相加。
 
9孝坛 [经典学习]一、赡养父母  第 306 楼
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我们行善的最基点。孝敬父母不能当作是道德义务去做,而要以人性的责任去要求。大爱无言,世间最美好的词语都不能形容父爱母爱的伟大。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话警示着我们孝敬父母的机会并不是很多,赡养父母是我们尽孝的方式之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饮水须思源,我们的一切都是父母给的,但父母却从没从功利的角度去要求我们什么。父母甚至在竭力减轻我们的赡养负担,我想父母真正需要的是儿女的关心,而非一些物质上的补助。有时一个电话会比冷冰冰的物质更能温暖父母的心。
 
10信坛 [经典学习]一、信的定义  第 274 楼
诚信是人们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是诚信也是值得人们经久不衰的谈资。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是公民的第二个“身份证”,是判断一个人道德品质好坏的重要标准。 孔子说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人若不讲信用,在社会上就无立足之地,什么事情也做不成,的确如此,诚信不是万能的,但没有诚信是万万不能的。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在现今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有些人却放弃了诚信的道德意识,转而投向,童叟有欺的地步。我们往往看到这些令人心痛的现象:三鹿奶粉事件,双汇火腿肠事件,上海染色馒头事件等等等等。这些食品安全事件的背后,让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的诚信哪去了。倡导建立和谐社会的今天,更加的要求加强道德文明的建设。时代呼唤着诚信!
 
11智坛 [经典学习]六、学习目的 第 183 楼
朱德曾说:“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是终生的事业。 孟子说:欲明明德于天下,先治其国,欲先治其国,先齐家,欲齐其家,必先修身,修身前,先诚其意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当先致其知,而欲致其知者,必须格物。我认为这其中的格物就是指的学习。
    也许在严格的教育制度得压制下,我们学到了很多现实的知识,但实际上,我们却忽视了学习的目的。我们是为了学习而学习,却不是愉悦地在学习。“大人之学也为道,小人之学也为利。”学习往往沦为了一种手段一种工具。学习被戴上了功力性的帽子。或是为了一个美好的前程或是为了改变原有的命运。然而却鲜少有人为了追求真理而学习。
老子在《道德经》里谈到”大智若愚”,我认为一个真正追求真理的人,往往不会卖弄知识,不炫耀他所谓学习的成果,因为他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取悦别人,而是出于自己内心的渴望。这样的人才是纯粹的学习者啊!如果我们真正的从心底去热爱学习,会发现学习是件美好的事情。
 
12智坛   [经典学习]七、智的价值  第 185 楼
我认为这里所谈到的智慧不能等同于知识,有知识的人不一定有智慧,有智慧的人不一定是极具知识的人。智是在一个褒义的层面上提出的,智是善的表现,而有知识是一个中性词,是指具备某种能力,而有知识可以是好也可是是坏。俗话说:“无德无才是蠢才,无德有才是害才,有德无才是庸才,有德有才是人才”。这里所提到的“有才”我理解为是具有充足的只是储备,而不是拥有智慧。因为我所理解的智慧是大善之源,符合善的行为的才能称之谓智慧。
小聪明不等于大智慧,现实生活中往往有些人善用小聪明,谋得蝇头小利,虽然他的境地往往比那些老实本厚的人好,但这些人不能称之智慧的人,因为他的行为是不符合善的原则的。老子语:“大智若愚”,真正极具智慧的人是不轻易显现的,在生活中总是表现得很愚笨一样。这样的人是很多的,比如说人民的好战士雷锋,他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行为在某些人看来是非常愚笨的,但是我认为雷锋却是一个极具大智慧的人,虽然他没有渊博的知识储备,但是却总是用智慧创造善的行为。这样的人在历史中才能沉淀下来。
 
13智坛 [经典学习]十、学习之道  第 141 楼
上面几点学习的建议总结的非常好,但在此我想补充一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要注重兴趣的培养。当然兴趣存在着已有的兴趣和培养的兴趣之分。
如果我们已经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学习起来便是水到渠成,驾轻就熟的了。有了兴趣的支撑便有了学习的动力。这样以上所提到的博专统一,重在心悟,专心致志,勤奋学习,切忌浮躁就不难达到了。古语有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如果学习者能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那是非常愉快的事情。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
当然也存在着这样的情况。人们本来对一事物没有较大的兴趣,但却有必要去学习它。这就需要逐步地培养兴趣。如果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不如按培养兴趣的兴趣的方法去做。首先必须认识到兴趣是可以后天培养的,其实要有建立兴趣的决心,最后即是不时地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逐步地培养兴趣。
 
14礼坛 [经典学习]一、礼的精神  第 307 楼
夫礼者自卑而尊人。(《礼记.曲礼上》)
这句话让我想到了: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样两句话。礼的精神是自己谦卑,尊重他人。从这句话我们可以得到,礼是推己及人的。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现今更是倡导建设和谐社会,礼的建设的尤为重要的。礼的培养最根本的是需要依靠教育来实施。礼仪必须要从娃娃抓起,当然也不能忽视普通大众的礼仪教育。
 
15义坛 [经典学习]七、爱护生命  第 368 楼
安其身而安其心者,上也。生命是值得敬畏的,生命是需要珍惜的。每一朵花,只能开一次,只能享受一个季节的热烈的或者温柔的生命。而人亦如此,人生而只有一次,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既然来到这个世上就要痛痛快快地在人世间走一遭。任何漠视生命的行为既是对自己的不尊重,更是对父母的不尊重。
我们无法决定生命的长度,却可以扩宽生命的宽度。生命如流水,只有在他的急流与奔向前去的时候,才美丽,才有意义。生要如夏花之绚烂,人生来赤条条,死也赤条条,但总要为世间留下点什么,这样生命才有意义。不需要轰轰烈烈地创造一番丰功伟绩,只需立足本位,活出最美好的自己。
 
评语:
该帖子在基本上都能围绕经典中一个核心内容或一个中心观点加以展开,有论有叙,有事有情,能把经典的学习与现实相联系。但有些地方论述不足,还可以深入和展开。
建议:三等奖
 

滇ICP备20006117号-1 Copyright 2014 Zhonghyl.com All Rights Reseerved 版全所有·冯燊均国学基金会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

地址:地址:昆明市高新区海源中路169号(西山区一中对面) 电话:0871-888888  传真:0871-888888  邮箱:yes@zhonghy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