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湖北大学
学院:哲学学院
专业、年级:哲学专业2018级研究生
姓名:胡炎桂
学号:201811120110025
1.仁坛 [经典学习] 四、仁的对象 第542楼
仁,即是能为他人着想(换位思考),是一种内在的思维;忠、孝、礼、善等美德,都是仁所衍生的,因应用的对象、层面不同而有所区分。在生活中很多美德都是仁的外在体现。仁,二人也。意思是人与人之间的正确关系。我们每一个都要有人际交往,从家庭到工作,最后扩展到全社会,都是与人打交道。正确认知自己与对方的关系,然后用正确的方式去交流,就会得到最佳的效果。比如我们与父母,正确的关系是亲,正确的交流方式就是尊敬,最后得到的自然是家庭幸福。如果我们不用尊敬,而用公平呢?时间久了就会发现,亲情单薄了。所以仁就表明了我们与他人之间的正确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抓住彼此之间的关系来处理人际交往,生活就会一团和气。
2.义坛 [经典学习]十、舍利取义 第530楼
孔子对“义”和“利”的认识很深刻,也很符合人性: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这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论语中的这句话,说明孔子其实并不反对谋利,只是要有底线,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君子爱财取之以道。孔子认为谋利是人的本性,因此并不反对谋利,他自己也愿意“求富”,但前提是坚守底线,也就是不能违背道义。如果谋利会违背道义,孔子会舍利取义,换言之,当义利出现冲突时,孔子会选择舍利取义,反对见利忘义。结合这次疫情出现后,国内医疗防护物资紧缺,复星集团迅速行动,短短一周内,在全球范围内购得医疗物资共计近60万件,其中,医疗口罩超33万个,防护服超27万件。复星也正积极确保相关物资以最快速度抵达国内,并将第一时间捐赠给疫区的疫情防控工作。这是一种舍利取义的表现,更是一种责任担当。
3.信坛 [经典学习]二、信的价值 第139楼
马云说信任是这个世界上最昂贵也是最脆弱的东西。客户的信任,家长的信任,领导的信任都是日常生活中的信任。关于信任,古人云“一言足以兴邦,一诺岂止千金!”这就是最好证明。 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也是公民道德的一个基本规定。很多人都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叫孟信的人,家里很穷,无米下锅,只有一头病牛。一天他外出,他的侄子将牛牵到集市上卖了。孟信回来后非常生气,责备他的侄子不该把病牛卖给人家,并亲自找到买主将钱如数退还,牵回了自家的病牛。透过历史的烟尘,我们看到孟信手中牵的不只是一头病牛,而是一条诚信的纤绳。 从这个小故事中不难看出诚信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不仅如此学生诚信被视为“立人之本”、“育人之本”,孔子的“民无信不立”,更是把诚信提高到关系国家兴亡的重要地位。
4.义坛 [经典学习]八、以义制欲 第139楼
小人渴望的君子亦渴望。超人欲能使正直者发奋图强,也能让缺德者萌生妒意。义和欲可以用自然界的两种动物来比喻,蚂蚁每天都会为了自己的事物辛勤奔波,蜜蜂也会辛勤劳作,四处奔波,不同的是,蚂蚁是为了自己的私欲,蜜蜂是甘于奉公。敬胜怠,义胜欲。做事从以恭敬,敬重的心态出发做事就不会懈怠;从道义的心态出发做事就能胜过个人欲望。人们在讲道义的时候经常会把欲望放在一边,以义制欲,义利双收、以义生利,在义与利的选择中,儒家文化强调要“先义后利”“见利思义”。在义和欲面前,我们也应当先义后欲。
5.智坛 [经典学习]五、坚持真理 第295楼
人们在重蹈历史覆辙后,会倍加珍视被遗忘的真理。最能昭示真理价值的是派生危害的谬误。真理站在谬误的对面,能够发现谬误的人也更容易发现真理。为了获得真理,有时不得不触及谬误,真理一出场,就会引起共鸣,谬误经常会披着真理的外衣招摇撞骗。坚持真理需要提高我们的认知水平,做到坚持真理、崇尚科学、驱动创新。
6.孝坛 [经典学习]一、赡养父母 第929楼
关于赡养父母这一话题,我的思考可能从一个家庭的媳妇这一角色出发。我们知道婆媳矛盾可能是影响这个社会不和谐的因素之一。那么作为儿媳有义务帮助丈夫赡养公婆吗?很多人认为儿媳和公婆一起生活,是一家人,应该对公婆有赡养义务,其实不然。从道德层面来讲,儿媳对公婆有赡养义务,但是这并不是法定义务。根据《婚姻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规定,子女对父母有赡养义务。我国法律上的父母子女关系分为两种:
1、自然血亲的父母子女关系,包括父母与婚生子女及非婚生子女;
2、法律拟制血亲的父母子女关系,包括养父母与养子女、有抚养关系的继父母与继子女。也就是说,儿媳对公婆、女婿对岳父母是没有法律意义上的强制性的赡养义务的。
我认为,虽然法律层面来说,儿媳、女婿对配偶的父母没有赡养义务,但作为一名有中华礼仪之美的国民来说,我们应该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把对方的父母当做自己的父母对待,帮助对方一起赡养父母,这样以来,家庭将会更加和谐。
7.孝坛 [经典学习]九、为亲解忧 第220楼
孔子云,“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父母尚在的时候,不宜远走。”这句话深刻的体现了中国的孝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注重对父母的孝道,重视对父母的责任与照顾。然而,夫子的话常常可以辩证的看待,“游必有方”。这个方字充分体现了古人思辨的哲学思想。有人将方字解释为“方式、规划”,有人将其描绘为“方向”,还有人译为“道义”。意思是,“如果所作所为合乎义理,便也可以接受”。表明孔子既强调子女应奉养并孝顺父母(远游就做不到了),但又不反对一个人在有了正当明确的目标时外出奋斗。当今社会,信息和交通飞速发达,为我们得远游提供了便利。我们在孝顺父母的同时也要注意实现自我价值。
8.和坛 [经典学习]三、天人合一(上) 第246楼
老子的开篇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讲的就是人们不能以自己的意愿来改变自然的法则,那是自讨苦吃,适得其反。天人合一就是说,人要和自然和谐共处。人类文明的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要遵循自然的法则,所谓天道,就是这个意思。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最为基础的一部分。地球生物圈的生态平衡与人类自身的整体利益息息相关、毫发相牵,就当今社会而言,我们存在过度开发自然资源,污染环境等问题,这些行为无异于毁坏家园、自掘坟墓!我们必须向全世界的人类传播这种危机意识,因为保护地球生物圈的生态平衡不仅仅是某一人、某一民族、某一政府、某一国家的责任,而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与义务。这几年的雾霾天气,酸雨,土地沙漠化、病毒传播等等的生态问题就能证明这个问题了。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的产物,更应该自觉维护好人和自然的关系了。
9.毅坛 [经典学习]一、立志坚定 第312楼
关于志向,我们经常会听到一句话,有志之人立长志,无知之人常立志。世上立志者甚多,圆梦者较少,差的往往不是能力而是坚持不懈的韧性。如果没有志向,人生就不能节节拔高。志向就像大地一样,为一切有生命力者提供土壤,能否生长到达顶峰,除了天资之外,还需要旺盛的生命力。志在巅峰就得丈量崎岖,付出比平常人更大的代价,一旦确立目标,就应该全力以赴。满腔热血和一时冲动都靠不住,若要把豪情寄于蓝天,就得练硬自己的翅膀。
10.毅坛 [经典学习]二、自尊自信 第300楼
自尊:相信自己是有价值的,这与成就或评价无关
自信:准确的判断自己在某一方面的能力
自信不仅仅是一种刻在脸上的情绪,更是一种骨子里的坚持。自信是开启成功之门的一把钥匙。渴望光荣的人,充满自信的人,通过不懈的努力会取得相应的成绩。不思进取的人,尽管素质不差,终归也会一事无成。一点自信意味着一分进步,打击一个人的信心就会阻碍他前进的步伐。人生在世,缺乏自信就像缺钙一样,难以立直腰杆。积极的心态和必要的自信往往能带来不一样的收获。相反自暴自弃,终会将人越拉越远。人生当自信,但也应看清现实,正视现实,直面不济的命运,举起自信,击倒自卑,天地便焕然一新。总之,做事得有自信,做人得有自尊。
11.毅坛 [经典学习]十、舍生取义 第182楼
「舍生取义」的思想,是孟子对孔子「杀身成仁」思想的充实和发展,论述的是人生的价值取向,二者同样是表述儒家人生观的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舍生取义者,固然重于鸿毛。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盏灯,有人亮在高山之上,有人亮于深谷之中,有人则亮于岸边或路旁。每个人的生命之灯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点亮者,闪烁着不同的光芒。人来世上走一遭,不能只是充充数,还得发出点光。人,生时活出乐趣,迸发出意义,才是最高境界。人生的价值不以寿命为尺度,走在人生的路上,时间所提供的尺度是相同的,由于人生的态度和尺度有别,各自的体会和收获也相去甚远。用现代道德来说,舍生取义依然是一种非常崇高的道德,个人也能坚持这样的信念。但问题是,个人坚持舍生取义,不等于去苛责和要求他人也必须舍生取义,否则就是戴震说的“以理杀人”。
12.毅坛 [经典学习]六、正义之勇 第120楼
假如没有正义,生活会变得何其沉闷。一旦正义被邪恶击倒,悲剧的帷幕也就由此拉开。孟子说,只要想到自己正义在手真理在胸,就是千万人,也敢冲过去。勇敢的阻隘无非是痛苦劳累伤病甚至牺牲,加上冤屈不公。孟子曾说舍生而取义,法国人也说“要为真理而斗争”,把生命为正义理想而奉献出来,是伟大的勇敢。赢得人心和历史的,终将是正义。我们要学会把握内心的尺度,不让自己迷失。没有邪恶的存在,何来正义的可贵。我们唯一所做的,就是遵循自己内心的准则不去逾越底线。在必要时,拿出勇气,为正义而战!
13.信坛 [经典学习]一、信的定义 第577楼
信由“人”和“言”字组成,说明信表达的是一种人与人的言语社交。如,你说的话,我相信。所谓“信”,在辞海中有两条释义与我们探讨的意思相应:
听从、不怀疑。 敬仰、崇奉。首先,信表达的是对一系列事实的相信。其次,信表达的是一种品德。信是维护人类有序生活而不得不发明创造出来的一种相互约束的契约。信,作为一种真实的情感表达,可以理解为信任,如对一个人,白信不疑,那这个人必定有真实的品行。信作为人生教条,可以理解为诚信,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用毕生的精力着书立说,阐述诚信是人生立身之本,是国家立业之本,是人类发展之本。诚信作为个人的立身之本,民族的存亡之根。不仅对个人很重要,对于一个国家则更为重要。一个不讲诚信的个人是社会的危险品,而一个不讲诚信的民族更是莫大的悲哀。
14.忠坛 [经典学习]三、忠于人民 第152楼
忠于人民,这四个字,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入党宣誓的瞬间。管仲曾说:“做臣子的应该忠于江山社稷而非一个人,不是君主。”明末大思想家黄宗羲也说:“君与臣都应该是人民奴仆,在谈到国家利益时候,他提出了君主臣子应当为国家社稷着想。”国家的主体是人民,忠于自己的人民,善待自己的同胞比什么都重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我们都懂。忠于人民,不仅仅只是言语,更应该是行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努力的为国家献出我们的力量。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教我们忠于国,忠于民,忠于友,忠于亲。
15.孝坛 [经典学习]四、自尊自爱第461楼
对于自尊自爱这四个字,我们平时多用于对青少年的教导。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自尊。自尊可以使他们更加快乐,对自己的生活更加满意,使他们充满自信,确保她们更好地学习、娱乐、爱和沟通。
自爱:指爱护自己的身体;珍惜自己的名誉。自尊,即自我尊重,尊重自己,也指自己的尊严。一般认为是做人所必须的一种心理,也是社交所需要把握的底线。自爱是自尊的基础。尽管我们自身有缺陷和不足,但是总的来说我们是爱自己的,我们的内心会有一个声音:我们是值得被爱和被尊重的。这种无条件的自爱并不取决于我们的表现好坏。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能在经历挫折失败之后重新站起来。自爱让人免于绝望。
关于自爱,我们每个人应该学会自爱,“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学会自爱不仅是对自己的保护,更是对父母最好的回馈。自爱不仅仅是指要爱护自己的身体,更是一种与人交往的处世态度。关于自尊,当代社会,我们经常会听到低自尊这个词,低自尊者通常对自己有消极的整体看法,他们通常消极地评价或评判自己,对自己的存在价值也持有消极的态度。自尊对于一个人的心理生存至关重要。认识不到自我价值,很多基本需求就都无法满足。
评价:作者对每个道德义理的理解都进行了多方面的发挥、思考,如站在法律、政治的视角,这为我们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增加了思考的维度,能看出作者有独立思考、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建议: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