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学经典 > 我看“读经”    韩星

我看“读经”    韩星

字号:T|T

我看“读经”
          韩星
        自从台湾王财贵教授、南怀谨先生于90年代初倡导和推行华人“少年读经运动”以来,在台湾,读经教育理论已经广被家长及老师所接受,读经的儿童已超过一百万人,也就是超过了所有儿童的半数。大陆读经人口的成长比台湾快了将近五十倍,但因地大人多,接受读经教育的儿童,在全体儿童的比率上,还是微不足道的。(王财贵:《关于2004年读经教育推广的建议案》)

        最近,由中华孔子学会组编,大陆新儒家代表人物蒋庆先生花两年时间精心选编的《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诵本》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并作为中国教育学会“十五”申报课题实验用书,作为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课外辅助读物。这本来是一件好事,是中国文化复兴的基础性工作。然而,近来却在某些媒体上出现了对“读经”的不同看法,印发了很大的争议。其温和的担心是怕儿童读经会不会又加重先生的负担,禁锢青少年的思想;其激烈点的认为这种读经活动是封建思想的回潮,是想用腐朽的封建社会那一套毒害下一代;甚至还有些更为不可救药的人竟然用非常刻薄的“语言”开口大骂读经活动以及提倡读经活动的学者。

        当今的“读经”,其“经”字有不同的含义,狭义的就是指传统文化中的儒家的《四书》、《五经》、《十三经》这些经典,广义的则以儒家经典为主包括先秦诸子中的《老子》、《庄子》,佛教的《金刚经》、《坛经》、传统蒙学教材《三字经》、《弟子规》等以及《楚辞》、唐诗、宋词、《古文观止》,等等,可以说是传统文化的各种经典。批评者一般特别见不得儒家的“经”,所以我了主要是就狭义的“读经”而言的。我认为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主体和主流,儒家经典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中的精华。对此,《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诵本》前言对“中华文化经典”所做的定位是比较恰当的:

        所谓中华文化经典,是指中国历史上长期公认的体现圣贤义理之学的诸经典,即六经、四书、诸大儒代表作以及具有深远影响的选本;所谓精华,是指诸经典中最能体现圣贤义理的核心价值,即最能体现常道常理所蕴涵的思想精髓;所谓必读,是指作为一个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必须了解的最基本的经典内容,即不了解这些经典内容就不能成为一个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

        如何看待以儒家经典为主的“读经”?我的个人看法:
        一、实事求是地认识辛亥革命的废除读经以来中国文化发展的状况
        1912年蔡元培上台担任教育总长,一上任就废除了小学“读经科”。从此,中国的教育体系中没有了经典教育,中华民族成了抛弃自己经典的民族。1917年,胡适发表白话文宣言,1920年小学语文课全面改用白话文后,我们的国人便渐渐连一般古文都看不懂,更不用说“读经”了。

        当时的废除读经是有其历史合理性的。因为在这以前,以儒家经典为主的中国传统典籍,原本就是中国上古文化的遗存,经过孔子的删削考订将其精华流传了下来,并成为儒家的思想学术基础,但在秦汉以后逐渐被统治者提升到意识形态的高度,特别是到了后来不断地被政治化、教条化、迷信化、繁琐化,还成为士子科举的敲门砖,败坏了声誉,遭到了有知之士的反感和批评,以至被革命派把儒经与封建专制联系在一起,随着封建制度的埋葬而彻底废除了。这就在合理性中蕴藏了后来非理性的因素,实际上是一种“矫枉过正”的手段。这种“矫枉过正”越来越走极端,到“文化大革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其结果,就是在“彻底”废除读经之后实际上是割断了中国人与几千年文化传统的血肉联系,造成了以经典为基础的中国文化的断裂。这在断裂的同时就是“全盘西化”,一切以西方为蓝本,为目标,唯西方的马首是瞻。

        从1912年到现在已经近一个世纪了,当今90岁以下的人在除了个别学者,港澳台以及海外华侨外,基本上都没有受过系统的儒家经典的教育,也就是说老、中、青三代的中国人已经是不敢、不会读经了,没有机会接受系统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那么,中国人的文化教养是不是因此更提高了?是不是因为我们时时处处学习西方而文化水平提高了?更受外国人敬重了?显然不是这样。而且,20世纪中国出现的这么多触目惊心的事情,不能不说与中国人整体失去文化教养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今天的中国,社会正义的日渐消亡,君子之风的日渐远去,急功近利,尔虞我诈,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坑蒙拐骗;一些地方封建迷信、邪教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成为社会公害;许多人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以权谋私等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等等,也给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非常可怕的消极影响;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为人们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的渠道,但同时,淫秽色情等有害信息也通过网络传播,腐蚀未成年人的心灵。在各种消极因素影响下,少数未成年人精神空虚、心理脆弱、行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使犯率增高,犯罪年龄降低,这都是整个社会只顾发展经济,而未能相对的提升国民文化教养所必然产生的后果。

        今天,就是所谓“灵魂工程师”的高级知识分子、专家、学者,也屡屡做出令人不齿之事,值得反思。中国台湾王财贵教授在学术报告中曾经尖锐地指出:现在的中国人已经不能读中国书了,纵使你受过十几年的教育,你是高级知识分子,连自己祖先的书都不能读了。堂堂一个中华民族后代子孙,而居然自己认为是:我们是一个没有文化的民族。纵使你知道我们民族有文化,你却自己一点了解都没有。像这样,你的心灵不得高度的成长,就变成文化侏儒!高级知识分子对自己祖先的东西一点基础都没有,你还算是一个中国人吗?一个没有自己文化传统的中国学者到外国,他就变成国际的文化乞丐。文化的侏儒是只知道西方,不知道东方,你连西方也都学不到好处。现在的文化侏儒就只知道思考跟知识,你不知道有人品跟教养,你不知道有智慧,这样也是文化的侏儒、教育的侏儒。(《儿童中西文化经典导读与启蒙教育》)这无疑真正揭示出了
        与此相联系的就是我们在到处喊科教兴国,提高学术研究的水平,加大学术研究的投入,然而我们的学术水平实际上并没有多少提高,甚至在科技方面在世界上的排名中还有倒退。这是为什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曾问他的博士生:上个世纪之交,文人都受过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国学根底很深,产生了一批大师级的人物。近几十年,为什么我们没有大师级人物,为什么没有产生世界性的著作?除了封闭、积贫积弱,“文革”等因素,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传统文化的底子太薄。
         
        二、今天的读经与辛亥革命以前的读经有根本的不同  
        今天的读经是在埋葬了封建社会已经近一百年的21世纪,中华民族不但已经整体上站立了起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且还正在一步步地通过艰难困苦,战胜千难万险,走向全面复兴。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今天的读经已与那个时代不可同日而语。民国初年在废止读经以后不久,曾经有一股复古势力,欲借尊孔读经之名以恢复封建皇权专制。其时孔子和儒学经典刚刚失去法定官方意识形态的地位,作为思想权威孔子象征的孔庙还遍布州县,春秋仍由各级政府主持公祭,即使像北京大学这样的新式学校,文科仍有例行祭孔;儒学经典仍然被作为各级学校特别是基础教育的教材。今天的中国与民国初年的中国已有天壤之别,孔子及其学说改变没有任何特权,只是在人们的怀疑乃至嘲讽中在少数儒者那里保留着敬意和尊严,甚至还要借“国学”或“传统文化”的名义求得生存。90年代以来,从台湾兴起了读经活动,并开始发展到了大陆,就有许多人坐卧不安,冷嘲热讽,上纲上线,大事张伐,把今天的读经与历史上“尊孔读经”联系起来,以为是封建的沉渣泛起,如果不是目光短浅,就是别有用心。
        在今天的历史条件下的读经,倡导者不过是一些文人、学者、教育家,而推动和组织的也只不过是民间的义举,许多教师都是以义工的形式,是在凭着自己的良知尽一个中国人的责任。这些有识之士有感于文化传统的断裂,有感于未成年思想贫弱,心灵空虚,道德滑坡而做的补偏救弊的工作。我们提倡儿童读经的不是为了科举高中,升官发财,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希望我们的下一代能继承民族的传统文化,不至于使传统文化断层,具体点说就是学习修身养性,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蒋庆先生在《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诵本》“前言”中说:“《诵本》编订的直接目的,是为了给中国所有的儿童提供一个诵读中华文化经典的最基础的教本。中国文化的复兴必须从娃娃抓起,儿童背诵中华文化经典,从小在心中埋下中国圣贤义理之学的种子,长大成人后自然会明白中国历代圣贤教人做人做事的道理,即懂得内圣外王、成己成物、知性知天的道理,从而固守之、践履之、证成之,将圣贤的教诲融入自己生命成长的历程,积极地去参与历史文化的大创造,努力做到赞天地之化育而与天地参。”

        今天的读经在青少年的整个学习中只占微不足道的比例,切没有任何强制性,可以说只不过是“课余”爱好之一。我们的家长可以赶着孩子去学钢琴,学画画,学书法,学剑桥少儿英语,学这些没有多少深意的、知识性、技巧性的东西,为什么就不能诵读远比这些意蕴深刻、博大精深的传统经典呢?这些经典是有数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文明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源泉,中国文化的根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汤一介先生曾说:“任何一个有很长历史的民族,其文化都有自己的根基,让儿童从小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根基很重要。从小让孩子了解文化根基,他们就会在非常深厚的文化资源里吸取力量。”

        三、读经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础性工作  
        今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其中提出具体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包括四大块:爱国主义、革命传统、中华传统美德、民主法制。笔者以为中华传统美德才是根本,才可以生长或涵盖其他三方面。

        中华传统美德具体体现在古代的圣贤人物、志士仁人身上,但他们的思想修养的根源其实是扎根于以儒家经典为主体的中华文化经典当中,也可以说中华传统美德的理念就蕴藏在以儒家经典为主体的中华文化经典当中。如果不对这些经典有深入的理解和把握,就不可能真正理解和把握中华传统美德,使这些美德渗透到自己的血脉之中。

        要切实落实《意见》,不是再向过去一样开开会,喊喊口号,就必须自小者近者切实做起,也即从根基做起!这就是从最根本最切实的读经的教育做起。一方面,从整个社会来讲,已经有三代人与经典无缘,现在读经对于他们来说是来不及了,其中虽然有亡羊补牢的可能,但已经影响了中国人的整体素养,悔之晚矣。另一方面,从儿童时期开始读经,培养下一代则又是如此地急迫,因为儿童时期心理情感尚在发育过程当中,有很大的可塑性,等到成年了,如果没有获得良好的教育,毛病形成了,性情养成了,就来不及了。因此,要以全社会性的读经活动作为基础,作为一种最简易可行但却最实际有效的途径,从根本做起,来救助文化、扶持人心。
         
        四、读经是符合教育规律的  
        很多批评读经人说这是违背儿童天性,不符合教育规律的,是这样吗?事实上,让儿童在不求甚解的前提下以轻松愉快地朗读和背诵传统文化的经典,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教育方法。不但在中国,而且在其他国家和民族当中的古代的历史文献中,都曾经记载了这种教育方法对于开发儿童智慧的益处。
         
        今天,一般都认为,在小学阶段,应该多背诵中国的传统的文化典籍,小学生可能不会理解,但是不要求他们理解。因为中国传统的文化典籍实际上是教人怎么做人做事的,而怎么做人做事实际上贯穿在人的一生当中。小学生记忆力好,当把这些东西记住了,是很难忘记的,这样,在他以后的成长中,他会遇到很多事情,然后会想起以前学的东西,就会有恍然大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感觉——这才是真正的“终身学习”。

        今天,更有许多教育家和学者通过现代教育、教学科学的研究证明了读经是有其科学依据的,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是有其积极意义的。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曾经就儿童诵读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与潜能开发之间效应相关性进行了实验。实验组分别随机选取上海市两所幼儿园、四所小学中的几个班级为实验班级,并选定了平行相关的对照班,对实验班试用了为期两个学期的读经方法之后,分别对他们在识字量、记忆力、注意力、智商和人格等五个方面的指标进行了试验前后差异、对照班和实验班之间差异的比较和检验。统计分析的结果发现,读经这种教育活动对于同时提高儿童的识字量、记忆力、注意力和人格都有不同程度的正相关或促进作用,是值得推广的良好教育方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儿童诵读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与潜能开发”效应相关研究报告》)
         
        南华大学社会所副教授翟本瑞对读经的效果有更长期而深入的研究。他的研究表明,老师及家长对读经反应良好,因为读经能够提高学习成效、提升学习能力的项次计有:提升记忆力、增进日后的理解力、加强阅读能力、思考的触角多且广、提高语文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好、提升作文能力、增加语汇、认识许多字(识字)、较易了解文言文、提升专注力、持续力增加、开发理性等。对于生活常规、行为仪节等属德育、群育的范围项,读经具有影响的项次计有:涵养性情、修身养性、比较懂事、不和别人计较、容易静下来、达到自我规范、自我要求、具有反省能力、易于接受他人的指正、懂得兄友弟恭、体谅别人、具有羞愧心、在家表现好、师生间互动良好、同侪间互动良好、班级常规良好、整洁、秩序得名、家长产生自信心、自己比较有自信心、增添生活情趣等,可见读经可以陶治性情,教化民众,具有规范性功能。除此之外,读经对于存留文化、导正社会风气,亦有相当程度的作用。实证研究中,读经班级在德育、群育、美育各项上的影响效果相当显著,智育虽然因为班级内部的调整,无法见出统计上的差异,但在实际访谈中,许多受访者皆表示读经对智育各学科亦有相当突出表现。(翟本瑞:《正式教育与非正式教育:儿童读经运动的教育社会学反省》

        台湾国学大师南怀谨先生说:“从儿童开始诵读经典名著,是我们一贯的基本教育方法,20世纪因受到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而被逐渐丢失了。据悉,现在的欧美也开始反思现代教育中的流弊,而逐渐恢复传统的诵读方法。童年记诵的东西肯定会忘记很多,但如同每天的饮食会变成营养,它们会成为一个人生命的一部分。”

        台湾著名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牟宗三先生说:少儿读经是中华文化的储蓄银行。中华文化最好的货币就是经典,在年幼时将最好的货币存在他们心中,他们长大后一定会知道怎么用。

        牟宗三的学生,在台湾和大陆推动少儿读经的王财贵教授有学术报告《儿童中西文化经典导读与启蒙教育》,认为儿童是吸收的年龄,他不是发表的年龄,儿童是累积的年龄,他不是组织的年龄,所以儿童只是只管吸收,他就象海绵一样,有什么吸收什么,全部吸收进来,至于懂不懂,不是他的事。他对于自己懂,很高兴,对于自已不懂,他也很高兴,对于自己懂不懂他自己都不晓得,我们大人不要那么紧张,提醒他你一定要懂,这是违反了他的天性。

        网上也有网友这样评论读经活动:“我觉得这样的做法很好,应该推广。中国的四书五经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凝结了人类和民族的智慧,有很好的做人做事的道理。我30岁了,前一段时间才认真地读了《大学》、《中庸》、《吕氏春秋》等书,别人都觉得我奇怪,我却觉得受益匪浅。人家说,和一个优秀的人谈话可以得到提高。在读那些古书的时候,就像和睿智的古人在交流,何乐而不为?难道真的只有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吗?看着别人的牛排沙拉的时候,别忘记自己还有鱼翅燕窝。”
        说得多好啊,这是亲身的体验,是失去了在儿童时期读经机会的年轻人在成年时补充读经的真实体会。  
        五、读经是直接针对当前中国教育的弊端
        中国教育的弊端很多,已经让学生忍无可忍,让家长忧心忡忡的主要有:
        1、应试教育的弊端  
        现行教育体制下所形成的应试教育模式及其危害已经为许多有识之士所公开批评,并且进行呼吁。可是,这正是完全抛弃中国传统教育引进西方教育制度的结果,众所周知,20世纪的中国教育,台湾是学美国、大陆是学苏联,改革开放以后又学欧美。在毛时代我们主要是照般前苏联的教育体系,改革开放以来又以欧美的教育为楷模,所谓与国际接轨,惟独忘了与传统的血脉相连。
         
        中国现在这种集体性的课堂教育方式,教师进行的大面积的、统一的、满堂灌的教育方式,在一个班几十名学生中,老师是没有办法对每一个有深入的了解,然后在这个基础之上因材施教。特别是在中小学盛行的应试教育和大学狭隘的专业教育,评价教育成果的最后方式是学生的考试成绩,基本上忽视了学生作为一个个性丰富、生动活泼的人所需要的一切。中国教育,包括中小学教育的巨大缺陷,大多数论者以为我国的教育普遍存在着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就是重视现有知识传递和积累,缺乏创造性的培养,提倡死记硬背,实行题海战术,使用标准答案,压制学生的个性发展,把教学过程单纯理解为对现有知识传递和积累,在教学方法和考试制度上也是重继承轻创新、重灌输轻发现等等,这是当前我国教育包括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的流弊。中国的学生知识基础扎实,但缺乏创造力,如中国的留学生在美国,考试都是很好、最好的,但做创造性的研究却不如美国的学生。学生之所以创造力匮乏,原因主要在于我国教育长期以来把学生当成了“产品”,把学校当成了“企业”,这个“工厂”可以进行成批成量的“生产”,因而没有可能因材施教,也没有办法使学生有独特的创造精神,尽管有社会有识之士的呼吁和国家教育管理部门的努力,却始终无法摆脱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怪圈,在知识型教育模式之中徘徊。

        这样的教育是必须进行改革,进行调整的。而改革调整的基本做法就是要加强素质教育,把对学生进行人文道德培育和知识性、专业性的教学结合起来。  
        2、学校素质教育的弊端
        素质教育讲了很多年、在实际操作中只是摆花架子已是不争的事实。我们今天的教育虽然一直在强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但在实际教育过程当中,这些方面往往是抽象的的议论多,具体的实施措施少;在教育过程中不同方面的内容是割裂的,不能够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更重要的是注重知识的传授,以为教给学生分门别类的各种知识就能够达到育人的目的,结果是学生什么都学了,什么都知道,考试成绩也都不错,却在实际上还不是一个“成人”,不能很好地完成其人生的任务和社会的责任。

        特别是在德育方面,曾经把德育当成思想政治教育,文革以前的五、六十年代是讲“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集体、爱劳动、爱护公共财物。改革开放以后是“五讲、四美、三热爱”。这些“德育”目标都很正确、也很具体,可是收效并不大,原因在哪里呢?“五爱”中的每一爱都很重要,都是德育的根本,德育的中心,结果多中心等于没中心,而相应地忽视了人之为人的根本的东西,如基本的道德品质,基本的做人标准,为人处世的方法等,加上又未能提出可以被中小学生躬行践履的具体途径与方法,于是就使这些正确的德育目标仅仅成为动听的口号,难以落实到人们的行动上。“五讲、四美、三热爱”也有类似的弊病。既是近几年小学的“品德”课也令人很失望。老师的动机原本是为了让人学好,但却很难让学生心动。比如“小棉袄找妈妈”这个内容,讲了半天,最后告诉学生小棉袄的妈妈在棉花地里。确实是有点无聊。三年级下学期《品德与社会》课的教材,里面的语言、图画和内容完全是哄三岁小孩玩的,都是些花花绿绿、蹦蹦跳跳的卡通人物。道德教育用卡通画的形式,这是教育专家的“创新”,很多人不理解现在的小孩为什么什么事都严肃不起来,看看这些卡通式的道德教育就理解了。再看书中的语言,都是一些“专家”所理解的小孩“应有”的轻飘语言。“想想自己的表现,你是‘小棉袄’还是‘小烦恼’?”这种哄小孩睡觉的话竟然是品德教育的语言!这是对三年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吗?这也非常可悲地反映了我们国家基础教育工作者的水平,根本原因是我们的基础教育失去了几千年中华文明的底蕴,必然变得空泛、无力、含糊、浮浅,甚至可笑。

        这种状况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引起教育领导部门的重视,加上高考、中考指挥棒的作用,只重智育忽视德育的现象日趋严重,造成了德育教育游离于学生的思想、心理和实际生活之外,有空洞、教条、形式化之蔽,使许多学生由于品德、心理等做人方面的缺陷,极大地影响了他们聪明才智的发挥。

        素质教育不是花架子,素质教育更不是蒙蔽学生的幌子。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如何落实素质教育一直没有科学的、明确的、易操作的方案。笔者以为,在素质教育中,通过阅读经典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提高学生的道德境界,充实学生精神生命,完善学生的人格是必要的途径,应该引起各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3、语文和外语教学的弊端
        我们的语文教育是以白话文为主的所谓现代汉语的语言文字教育,突出的问题是浅薄,所用范文只不过是现代作家以及报纸、杂志上的文章,没有文化底蕴,甚至流于文字游戏。现在语文教学水平提不高,老师就在考试上做“文章”,出些怪题、难题,不是有某著名的大作家、大学教授做高考语文试题都没有及格的报道吗?其弊端的产生与白话文改革、汉字简化有密切的关系,就是把经过几千年提炼和考验的文言文彻底废除了,大陆还废除了繁体字,许多古代典籍学生都读不懂。我们的教育还把文言文象学外语一样,在大学里把古代汉语作为一门基础课,又有古代文学在中文系,古代哲学在哲学系。这样的分裂教学,学生整天忙于各种课本的学习,忙于多门课程的考试,结果并没有学到多少真东西,真是可悲。
        特别是外语教学简直是浪费学生的黄金年华,是浪费生命。我们对外开放,学习外语是必要的,但决没有必要全民学外语,全民考外语,不管什么专业、什么职业,不管学了有没有用,学了能不能用,反正外语已经是人人必过的独木桥。英语对学生是如此重要,专业课就对不起了,因为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毕竟有限,专业课只要能考及格就行,如果运气不好,补考也能过。毕业论文,毕业设计也只能走走过场了。由于英语考试,浪费大量学生学习专业课的时间,使中国现在的大学教学质量与日俱下,已经接近世界高等教育的最低水平。这几年连培养研究生这样的所谓高级人才也是唯英语论。对于考研者来说,英语具有“一票否决”的作用,它早已成为考研游戏的必备前提。想招的学生因为英语赶不上要求的水准,招不进来;而英语能力强,对专业了解肤浅,也无心专业的学生却脱颖而出挤上门来,这是太多中国导师的尴尬和中国学生的悲剧。
        而这样“重视”外语教学的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外语成了敲门砖,比传统的《四书》《五经》还应用广泛和经久耐用,可以在20多年求学生涯中一级一级地“敲”开不同层次的“门”,甚至工作了,你要评不同层次的专业职称,你还得用它来“敲”。“敲”完了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就扔了,或者根本没有时间和机会应用,也就放的“蒸发”了。可是,不知有没有人仔细计算过,中国人学习外语,到底了浪费多少时间和精力?在生命的黄金时代能够干多少创造性的事情?
        本国语言文字、文化学习的片面和浅薄,外语学习的绝对和无用,可是我们就是对读经这样古典文化的启蒙抱着冷漠和不信任的态度,这才是最大的整个的中华民族的可悲。

        2003-12月10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美国哈佛大学发表题为“把目光投向中国”的演讲。在演讲中,温总理引述宋代张载所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来表达中国的文明姿态。这也应该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姿态。只有以这样的姿态,我们才能走出历史的误区,走过现实的泥泞,走向辉煌的未来。让我们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吧! 
         

滇ICP备20006117号-1 Copyright 2014 Zhonghyl.com All Rights Reseerved 版全所有·冯燊均国学基金会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

地址:地址:昆明市高新区海源中路169号(西山区一中对面) 电话:0871-888888  传真:0871-888888  邮箱:yes@zhonghy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