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学经典 > 儒家读经教育及其现代意义

儒家读经教育及其现代意义

字号:T|T

            儒家读经教育及其现代意义
            
           

作者:余同元   
教育传统是传统教育中理论与实践成就的结晶,是一个民族本质的精华的历久弥新的文化遗产。本文试图叙述儒家教育传统中的“读经教育”这一教育教学方法及其现代意义。正确与否,恳请各位专家学者指正。

儒家教育宗旨(即教育目的与理想)可以概括为学做人(“成人”)的基本目标(成为大丈夫、士、君子式的,社会化的文化的人)和做圣人(“圣人”)的理想目标(成为仁、智、勇兼有的,真、善、美统一的人),其理论依据是“人道设教”(即以人之所以为人来教人,与神道设教不同)。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做人而不是为了谋生,因为做人的知识与智慧(智慧之真、道德之善、心灵之美)开发了,就容易懂得谋生的技术;同时,各种各样的谋生技术也与做人的艺术有密切的关系。故其核心是教人(或学习)做人的教育(亦即人生教育),目标是做一个既有人格修养又对社会有用的圣人或贤人。这个人是有着——积极的入世的态度,天下为公的理念,位卑不敢忘忧国的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无为而无不为的人生智慧,内圣外王的人格修养,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的行为能力,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处世原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荣辱不惊杀身成仁的正气,等等的,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这个教育宗旨决定了其教学的核心内容是“道”。《周礼·天官》曰:“儒者以道得民”。孔子有四教;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或曰文、行、忠、信,见《论语·述而》)。重点是求道、明道与弘道。 《汉书·艺文志》曰:儒者“于道最为高”。子谓子夏曰: “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道以致其道。”“道者,非天之道也,非地之道也,人之所以道也。”(《荀子·儒效》)故传道是谓教,求道是为学,教学之关键在明道与弘道。儒者要“笃信好学,死守善道”(《论语·泰伯》)。善(人)道在哪里?答曰:道在“六艺”之中,亦在“六经”之中。

教育教学的中心课程是“六艺”:五礼、六乐、五射、五御、六书、九数(《周礼·地官》);孔子所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说的就是教育教学中基本的学科或中心的课程。表现为基本教材就是“六经”:《诗经》《尚书》《礼记》《乐经》《易经》《春秋》;或“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四书五经”(其中《乐经》丢失)。教学的基本方法就是经典的诵读和诠释,一般说来就是所谓的“读经教育”。孟子认为:学习要经过文字(文)、语句(辞)、文意(志)、个体体验(意)的过程,即“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也。”(《孟子·万章上》)荀子执着于诵经读礼,曰:“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荀子·劝学篇》)总而言之,教育教学首先是文化经典的诵读与诠释工作。

在经典诵读的基础上进行经典内涵的理论诠释和行为诠释,构成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即通经致用与经世致用之谓也。儒学不同于其它流派的最大特点是解释和阐发其所尊奉典籍,即六经或四书五经。历代儒者皆以此为研究的中心课题,从而构成了儒家教育传统的基本内容和基本形式。

什么是经典?顾炎武说;“六经之旨,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史记·太史公自序》曰: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经典应怎样学习?曰诵读与诠释。故谓 “育才首在通经” ,“通经”然后“致用”。只有这样,才能顺应人生教育过程——认识阶段(认识基本概念)、情感阶段(对善恶真假美丑的好恶的情绪体验)、意志阶段(克服困难的顽强努力)、实践阶段(力行近乎仁);才能符合人生教育原则——培养人生理想追求高尚境界;培养自我认识与自我发展的能力;倡导践履躬行的德育原则。正是这样,“读经教育”才历数千年而不绝于世。
  
           传统“读经教育”一度被彻底否定,近年来又有人提倡,并作为儿童启蒙教育的一种方法进行推广,称为“中国文化经典诵读活动”。它要求在不耽误原有课程学习和不影响儿童身心健康的前提下,利用每天半小时左右的时间,完成最有价值的几部中国文化经典《老子》、 《论语》、《诗经》等诗文的诵读任务。不求甚解,但求熟背,以作为儿童长大后终生消化、理解、受益和发展的文化准备。本人认为,这一做法真切地体现了传统儒家“读经教育”的现代意义,下面试从几个方面加以说明之。

一、推广中国文化经典诵读活动的目的宗旨

开发儿童智力潜能,培养儿童记忆能力,让儿童在轻松愉快的诵读活动中进行母语语言学习,同时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文化素质,加强文学修养,陶冶高雅情操,以便日后消化理解,并融合西方文化精华,重新塑造中国文化精神。 《庄子·天下篇》云:“其在于《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缙绅先生多能明之。《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让儿童诵读这些文化经典, 自古以来就是一项基本的教育方法。中国历代如此,外国也不例外(如犹太人从小就要诵读经典)。所以,北京大学著名教授张岱年先生说:“‘五四’时期,曾有人反对读古书,甚至有人反对读中国书。这事实上是偏激之谈。” (见张着《读经与读子》)而武汉大学冯天瑜教授的名著《中华元典精神》则科学地论证了元典精神对民族文化的原创性作用。对此,本人曾在《中国文化研究》1997年秋之卷发表《重新塑造中国文化精神——兼评〈中华元典精神〉》一文中有过专门的论述。

二、开展中国文化经典诵读活动的方式方法

1、“人人是老师,处处是教室”。只要有热情、能识字读拼音的人,就能成为导读老师。父、母亲是其中最理想的老师。

2、“小朋友,跟我念。”这是导读的六字真言。用活泼愉快、唱儿歌或背广告词的方式,让儿童和老师在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下,自然地诵读,而后从中取得背诵的乐趣和成就感,这是一种在唱诵中学习的方式。

3、每日诵读半小时。在学校由老师利用早自习或活动课的时间,分几个阶段背诵(因儿童集中力有限,所以以时间短,次数多为佳)。回家后,再由家长带动诵读,既能培养亲情关系,又能把诵读经典的乐趣与好处与家人分享。

4、诵读的先后顺序和具体进程由老师根据小朋友的兴趣决定。以一个班级的二分之一小朋友能背诵,就可以进入下一个单元,不需要迁就落后的小朋友。落后的小朋友,只要多少背一点,也有相当的功效。

5、教学重点。小孩方面“不求理解,只求熟读”;老师方面“只奖励,不强求”。只要反复诵读,儿童自然就能背诵。

6、教学环境:老师和家长们关键“要持之以恒,要有信心”。最好创造一个人人都在诵读的环境,让孩子浸濡其中,自然会乐意亲近经典。几个孩子集体诵读比一个孩子单独学习的效果好,但一个班以不超过20人为佳。如能组织户外诵读或配乐诵读,效果将会更加显著。

三、开展中国文化经典诵读活动的科学依据

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指出,儿童背诵诗文不等于强记。背诵是大脑在愉悦的状态下记忆,它不需要理解与分析,比如一个小孩学唱流行歌曲,随便一听就会背诵,不需要用心就记住了。强记则是由外在压力的强迫灌输,而且容易忘记。背诵是一种修养的科学。内心专一、安定才能背诵,而专心唱歌,专心背诵,大脑就更安定,思想行为随之而变化。以佛学来讲,背诵是很快乐的一种境界,而强迫记忆则是第六意识的作用,是大脑的表层作用,对小孩的身心没有益处。

 根据德国医学博士林助雄的研究,儿童背诵的过程类似念唱,眼睛看经典文字,可以透过视觉作用刺激右脑,而念唱的律动也同时启动了右脑,至于仔细地辨认字体的记忆则是左脑的工作,所以整个诵读过程恰恰动用了左右脑的功能,使左右脑运用得以同时行。而左右脑能同步发生效用时,学习能力可增加2—5倍。儿童一再地反复吟唱经典,所念唱的内容会不知不觉地存入大脑的记忆库,更会深深地烙印在潜意识中,而潜意识的妙用就是无需经过意志的运作便能直接地、默默地、自然地影响着人类的思维与行为,所以儿童诵读蕴藏着智能精华的文化经典是正确的先择。

根据心理学家共同认定的“人生秘密”,人的记忆只在十三岁前发展,而记忆是一切学习的基础。儿童心性纯净,该记忆的时候让他记忆,不该理解的时候不强求理解。要及早地把涵义无穷、具有最高价值的文化经典“灌注”在孩子的心灵中。一个人的文化储备愈雄厚,其发展潜力就愈大,将来在事业上成功的可能性就愈大。

从过去的历史看,中国五千年文化,以及西方文化,西伯来文化等大都是靠背诵流传下来的。犹太民族之所以被称为世界上最聪明最才智的文化民族,关键就在于自古以来,它的每一个成员从小就要背诵犹太经典和犹太法典。五四运动以前,中国的儿童也都是从背诵文化经典开始启蒙教育的。李白、杜甫、曹雪芹等古代名人,无一不是由诵读经典开始其学业,毛泽东、胡适之、陈寅恪等近现代名人也都是因童年诵读经典奠定了文化的根基。许多有名望的科学家和企业家,其儿时启蒙同样是由背诵经典开始。著名的数学家苏步青具备雄厚的国学底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从小背诵《孟子》全书,日本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汤川秀树,自小跟随通汉学的父亲背诵中国文化经典,尤其钟情于《老子》和《庄子》。

事实证明,儿童时期没有打好文化经典的根基,就难以培养出第一流的人才。近年来,台、港地区开风气之先,把诵读经典的教育重新推向社会,成千上万的儿童积极响应,成效卓著,令世人大为震惊!

四、开展中国文化经典诵读活动的作用与效果

1、对社会进步的作用:文化经典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其中蕴藏着丰富的人生哲理。诵读经典可以升华人生的境界,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准,净化社会风气,以利于把二十一世纪中国变成一个真正的礼义之邦。

2、对文化发展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一体化,文化的多元化已是发展的必然趋势。每个民族国家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即发展个性文化)是世界文化多元化的根本途径。所以,用传统文化教育下一代,提高下一代的文化素质,不仅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而且是我们国家民族文化发展的战略需要。美国著名战略理论家亨廷顿将各国之间的竞争归结为文化的竞争,并将文化发展作为西方民族国家与东方民族国家竞争的战略提出来,这是值得我们深深思考的大问题!2002年6月产27日《文汇报》第五版用大幅版面介绍上海复旦中学、格致中学等名牌中学开列的《上海中学生最喜爱的十本书》书名中,竟没有一所中学列出一部《论语》《孟子》《老子》《庄子》《易经》等最有价值的中国文化经典,这更是值得我们深深思考的大问题!

3、对儿童成长与成才的好处:人的生命有限,从小熟读一些有高度人文价值的文化经典,是吸取人生智能的最方便法门。站在巨人的肩上,可以迅速地启迪理性,而后可以对各门专业性的学问事半功倍地加以吸收。温故知新,推陈出新,返本开新,内在超越,文艺复兴,等等,都说的是这个伟大的道理,但这些需要专家学者们从教育学、文化学、心理学、创造学等各个学科角度去进行专门研究和说明。

这里仅将诵读经典对儿童学习和成长的明显益处罗列如下:

(1)识字大增(诵读一部经典,认识汉字数千),记忆力加强,注意力集中。

(2)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作文水平提高,并带动其它学科学习成绩提高。
 (3)培养读书兴趣,增强社会道德、人生理想和身心修养。

(4)变化气质,提高素质,净化灵魂,增进祥和的家庭气氛

五、特别说明

不要以成人对经典难易的主观判断来衡量课程的深浅,儿童的学习潜能和吸收能力,是成人无法想象的。背诵《三字经》与背诵《大学》、《中庸》对孩子来说没有难易之分,故南怀瑾先生不赞成让儿童由《三字经》和一般诗词等辅助性诗文开始诵读,而建议从《老子》、《大学》、《中庸》、《论语》等经典开读。等中国经典诵读取得实效,马上开始西方文化经典的诵读,中西文化经典导读活动就可同时进行了。

江泽民主席在1997年11月访美时指出:“中国在自己发展的长河中形成了优良的历史文化传统。这些传统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进步获得扬弃和发展,对今天中国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或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同年,江泽民主席在哈佛大学发表演讲中,谈到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时说: “记得我在高中读书时,老师给我们讲微积分,第一课就是讲《庄子》中的‘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很形象地使我建立起极限的概念。


      版权所有:国际儒学联合会

 

滇ICP备20006117号-1 Copyright 2014 Zhonghyl.com All Rights Reseerved 版全所有·冯燊均国学基金会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

地址:地址:昆明市高新区海源中路169号(西山区一中对面) 电话:0871-888888  传真:0871-888888  邮箱:yes@zhonghy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