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小人”和新人的培養
孫君恒
[作者簡介]
孫君恒(1964— ),男,河南省鄧州市人,武漢科技大學文法學院教授、北京大學
哲學博士(倫理學專業)、湖北省哲學學會常務理事、湖北省倫理學會副秘書長,主要從事倫理學研究。
出版專著《貧困問題與分配正義》(2004)、《當代企業倫理學》(1997),在《光明日報》、《哲學動態》、《鵝湖》(臺灣)、《人文》(香港)等報刊上,發表文章138篇(其中被報刊全文轉載28篇)。應邀赴日本、巴西、中國臺灣、中國香港、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地,參加學術交流。研究成果得到美國《國際經濟倫理研究評論》、日本早稻田大學專家好評。博士學位論文《貧困問題與分配正義》,被專家評價爲中文世界第一個系統研究阿馬蒂亞·森(Amartya Sen)的經濟倫理思想的優秀成果,已經被中國國家圖書館、北京大學、臺灣大學、香港大學、香港九龍公共圖書館、馬來西亞大學等多家圖書館收藏。
武漢科技大學文法學院 武漢430081 湖北省
通信方式: 孫君恒
電話: 86-27-86872238(家)
E-mail: junhengsun@sohu.com, junhengsun@tom.com
[綱要]
“君子”是孔子的理想人格。根據《論語》,可以仔細將 “君子”、“小人”的道德、特徵、品行進行具體指證,“君子”應該有的正當選擇是善惡分明、防微杜漸、積極貫徹和倡導善行。 古代“四德”(仁、義、禮、智)與今天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新人要求有相似性,社會需要造就大批的當代“君子”。
[關鍵字]
孔子; “君子”; “小人”; “四德”; 新人
Gentleman ,Small Man and Fostering New Man
Junheng Sun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Law,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430081, P. R. China)
Abstract:
Confucius praises gentleman as ideal personality. I carefully analyze the characters and essence of gentleman and small man according to The Analects, advocate gentleman’s goodness forever in any case, distinguish the good from the bad, let more people to be gentleman, then emphasize that Four Moralities (Ren, Yi, Li, Zhi ) are similar toIdeal, Morality, Culture, Discipline. At last, I think contemporary society needs more gentlemen.
Key words:
Confucius; Gentleman; Small man; Four Moralities; New man
美好的社會,需要充滿“君子”,杜絕“小人”,造就大批道德高尚的人,讓高尚蔚然成風,形成“君子國”。在孔子的《論語》中,我發現出現“君子”的地方有96個。根據趙紀彬先生統計,《論語》裏“‘君子’一百零六見,‘小人’二十四見,共一百三十見。”[1]日文版的《論語》,書後的索引中,“君子”詞條有68處,“小人”詞條有18處。[2]爲了弘揚優秀的中華民族文化,我們需要對孔子所說的“君子”、“小人”,進行仔細的認識,它對於今天我們所說的新人培養,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
(一) “君子”的特徵
“君子”(gentleman[3])一詞,在古代漢語中,有兩種用法:“1. 貴族,做官的人。《孟子• 滕文公上》:‘無 ~ ~莫治野人,無野人莫養君子。’2. 道德高尚的人。《荀子• 致士》:‘刑法則害及~ ~。’”[4]葛瑞漢在他的書中認爲孔子:“發現了人的特質,只在君子那裏才充分展現出來,‘君子’一詞的意思頗近于英文‘gentleman’(紳士)一詞指涉的社會和道德等級,與‘小人’相對立。”[5]
孔子在《論語》的總共20章的每一章裏,都有對“君子”的具體特徵的描述和嚴格要求,其要領如下:
首先,“君子”具有崇高的宗旨——本、道——仁。對他人的愛和社會的和諧,而不是瑣碎的工具性的器物,不爲細枝末節所迷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成爲“君子”處理人際關係的道德原則、行動指南或者根本指導思想。
孔子論述的“君子”道德原則,主要有以下十二點:
序號
|
君子道德原則
|
來源
|
1
|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
《論語•學而》
|
2
|
君子學以致其道。
|
《論語•子張》
|
3
|
君子不器。
|
《論語•爲政》
|
4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論語•顔淵》
《論語•衛靈公》
|
5
|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
《論語•雍也》
|
6
|
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
《論語•顔淵》
|
7
|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
《論語•顔淵》
|
8
|
君子和而不同。
|
《論語•子路》
|
9
|
君子上達。
|
《論語•憲問》
|
10
|
君子學道則愛人。
|
《論語•陽貨》
|
11
|
君子義以爲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爲亂。
|
《論語•陽貨》
|
12
|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論語•爲政》
|
其次,“君子”注重仁、義、禮、信等道德原則,不是孜孜以求狹隘的利益、口腹之樂。人的生存的價值就在於他能超越自然生命的欲求,進入高層次的道德境界。
君子的主要道德規範,主要包括15個方面:
序號
|
君子的道德規範
|
來源
|
1
|
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
|
《論語•衛靈公》
|
2
|
君子篤于親,則興於仁。
|
《論語•泰伯》
|
3
|
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
《論語•裏仁》
|
4
|
《論語•裏仁》
|
|
5
|
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
|
《論語•微子》
|
6
|
《論語•裏仁》
|
|
7
|
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
《論語•衛靈公》
|
8
|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
《論語•裏仁》
|
9
|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
|
《論語•學而》
|
10
|
君子義以爲質,禮以行之,遜以出之,信以成之。
|
《論語•衛靈公》
|
11
|
君子思不出其位。
|
《論語•憲問》
|
12
|
君子信而後勞其民。
|
《論語•子張》
|
13
|
君子貞而不諒。
|
《論語•衛靈公》
|
14
|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爲之辭。
|
《論語•季氏》
|
15
|
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
《論語•憲問》
|
再次,“君子”應該言行一致,更重視行動的價值。
序號
|
君子言行要求
|
來源
|
1
|
君子訥于言而敏於行。
|
《論語•裏仁》
|
2
|
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
《論語•爲政》
|
3
|
君子于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
《論語•子路》
|
4
|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
《論語•憲問》
|
5
|
君子也,駟不及舌。
|
《論語•顔淵》
|
6
|
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
《論語•衛靈公》
|
7
|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
《論語•衛靈公》
|
8
|
君子一言以爲智,一言以爲不智,言不可不慎也。
|
《論語•子張》
|
9
|
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
《論語•衛靈公》
|
10
|
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顔色而言,謂之瞽。
|
《論語•季氏》
|
複次,“君子”有系列的道德行爲規範,或者是具體的美德的條目。變成爲“君子”、做一個“君子”,都要有相應高貴條件、修養、高雅的行爲方式,包括:
A.性格脾氣特徵上應該具備:
序號
|
君子性格脾氣特徵
|
來源
|
1
|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
《論語•學而》
|
2
|
君子不憂不懼。
|
《論語•顔淵》
|
3
|
君子無所爭,……其爭也君子。
|
《論語•八佾》
|
B.在氣質、學識和修養上講究:
序號
|
君子內在氣質、學識和修養上要求
|
來源
|
1
|
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
《論語•雍也》
|
2
|
不知命,無以爲君子也。
|
《論語•堯曰》
|
3
|
後進于禮樂,君子也。
|
《論語•先進》
|
4
|
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
|
《論語•雍也》
|
5
|
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
|
《論語•顔淵》
|
6
|
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
|
《論語•衛靈公》
|
7
|
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
《論語•衛靈公》
|
C.心胸開闊,襟懷坦白,善於恰當處理各種各樣的社會關係,保持合適的狀態:
序號
|
君子爲人處世的標準
|
來源
|
1
|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
《論語•述而》
|
2
|
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
《論語•子路》
|
3
|
君子易事而難悅也。
|
《論語•子路》
|
4
|
君子不施其親。
|
《論語•微子》
|
5
|
君子尊賢而容衆。
|
《論語•子張》
|
6
|
君子無衆寡,無大小,無敢慢。
|
《論語•堯曰》
|
7
|
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
《論語•衛靈公》
|
8
|
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
|
《論語•堯曰》
|
D.外在形象特徵(外觀容貌、顔色、辭氣等方面)、內在獨特品性、行爲上恭、
敬、惠、義美德:
序號
|
外在形象和內在品行
|
來源
|
1
|
君子所貴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顔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鄙倍矣。
|
《論語•泰伯》
|
2
|
君子不以紺丝,取飾,紅紫不以爲褻服。
|
《論語•鄉黨》
|
3
|
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
|
《論語•堯曰》
|
4
|
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
|
《論語•子張》
|
5
|
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
《論語•公治長》
|
E.有嚴格的戒律、畏懼、過錯的對待方法:
序號
|
道德告誡
|
來源
|
1
|
君子有三戒:少……戒之在色;壯……戒之在鬥;老……戒之在得。
|
《論語•季氏》
|
2
|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
|
《論語•季氏》
|
3
|
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
《論語•子張》
|
最後,“君子”獨特的品性,表明了他們是社會稀缺的資源,蘊涵了他們偉大的價值,成爲“君子”應該是人們努力的方向。
序號
|
君子的稀缺、價值、倡導
|
來源
|
1
|
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
《論語•子罕》
|
2
|
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
|
《論語•述而》
|
3
|
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
|
《論語•顔淵》
|
4
|
君子三年不爲禮,禮必壞;三年不爲樂,樂必崩。
|
《論語•陽貨》
|
5
|
得見君子者,斯可矣。
|
《論語•述而》
|
6
|
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
《論語•雍也》
|
7
|
爲君子儒,毋爲小人儒。
|
《論語•雍也》
|
8
|
君子不重則不威。
|
《論語•學而》
|
9
|
君子之道,孰先傳焉,孰後傳焉,譬諸草木,
區以別矣。
|
《論語•子張》
|
(二)“君子”、“小人”、“中人”、“野人”、“大人”之別
孔子認爲社會上有不同的人,形成明顯的道德情操、身份特徵、職業所屬、品性等級等方面的差別。“君子”、“君”、“小人”、“中人”、“野人”、“大人”,是孔子加以區別的不同人等。
人分爲上、中、下等。人的三個不同層次,在智力和道德上有明顯差別。孔子說:“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 ;困而不學,民斯爲下矣。“(《論語•季氏》)孔子承認自己也非高智商的人,後天的學習(包括“每事問”)才成爲他這樣。因此,孔子特別強調後天的學習與修養對自己道德形成的重要性,“性相近,習相遠。”(《論語•陽貨》)孔子還以自己爲實例,說明人應該積極進取,加強學習,“克己複禮”,努力成爲具有仁德的“君子”。“我非生而知之,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論語•述而》)
我們可以主要是通過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比較,把握不同人等的細微差別。
第一,孔子有意把“君子” (gentleman)和“君”(prince,ruler)區別開來。“君子”爲道德高尚的人,“君”爲統治者。“君”字在甲骨文中,字從“尹”加口,表示手執筆,代表治事,是做官的通稱;“口”,表示發號施令。“君”本是對古時各級據有土地的統治者的通稱,後指國家元首,如《孫子兵法·謀攻篇》中的“將能而君不禦者勝”。“君”在孔子《論語》中,常指“君主”,也就是國家的最高統治者。“君”與“子”合稱,起初是對各級貴族的通稱。《尚書》中關於“君子”的記載多是此義。如“君子所,其無逸”。孔子強調“君子”是具有高尚道德的人的稱號,已經擺脫了原來權貴和財富的“君子”確定標準。“君”也可以成爲“君子”,其條件是要有道德情操,根本之點在於“施仁政”。孔子讚揚堯是這樣的君主:“大哉!堯之爲君也。巍巍乎,唯天爲大,唯堯則之。” (《論語•泰伯》)“君子”和個人的顯赫地位沒有直接聯繫。“君” 是國家的最高統治者,但是他們不必然是有道德的人,遇到暴君、壞頭目,則是人民的災難。例如,“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 (《論語•八佾》)
第二, “君子”是與“小人” (small man、commoner、lesser men)相對,“君”與“臣”、“民”相對。在“君”與“臣”、“民”的關係上,例如,“事君盡禮,人以爲諂也。”、“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論語•八佾》)、“崔子弑齊君” (《論語••公治長》)、“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論語•顔淵》)。春秋戰國時代,社會處於不穩定的戰亂歲月,道德觀念混亂,“君子”只是少數人。而那些“小人”,“未有仁者”,追求個人利益,心胸狹隘,不負責任,經受不起各種各樣的誘惑,有點成績就沾沾自喜,驕傲自滿,誇誇其談,背信棄義,成爲社會的主流之一,給社會帶來了許多痛苦和災難。他們惟利是圖,造成社會道德的滑坡、墮落。那時,“小人”是社會獨立的階級,越來越有勢力,産生了不可低估的影響。“小人”也有華麗的衣服,招搖過市,有的成爲官員,有的是“富且貴”者,很有欺騙性、煽動性。
“君子與“小人”的對比,有16個完全不同的方面,詳見下面列表。
序號
|
君子
|
小人
|
來源
|
1
|
周而不比
|
比而不周
|
《論語•爲政》
|
2
|
懷德
|
懷土
|
《論語•裏仁》
|
3
|
懷刑
|
懷惠
|
《論語•裏仁》
|
4
|
喻於義
|
喻於利
|
《論語•裏仁》
|
5
|
坦蕩蕩
|
長戚戚
|
《論語•述而》
|
6
|
成人之美
|
成人之惡
|
《論語•顔淵》
|
7
|
德風
|
德草
|
《論語•顔淵》
|
8
|
和而不同
|
同而不和
|
《論語•子路》
|
9
|
泰而不驕
|
驕而不泰
|
《論語•子路》
|
10
|
不仁者有矣
|
未有仁者
|
《論語•憲問》
|
11
|
上達
|
下達
|
《論語•憲問》
|
12
|
固窮
|
窮斯濫
|
《論語•衛靈公》
|
13
|
求諸己
|
求諸人
|
《論語•衛靈公》
|
14
|
不可小知而可大受
|
不可大受而可小知
|
《論語•衛靈公》)
|
15
|
學道則愛人
|
學道則易使
|
《論語•陽貨》
|
16
|
有勇而無義爲亂
|
有勇而無義爲盜
|
《論語•陽貨》
|
第三, 關於“中人” (middling sort)、 “野人”( common people)與“大人”( great man)[8]。“中人”,就是德行和智力一般的人。Arthur Waley將“中人”翻譯爲middling sort(居於中等一類的人)。孔子指出人的天分和素質,是可以從事活動不同層次的基本根據,因此應該提倡因材施教,“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論語•雍也》)。“野人”,孔子也有說明。“先進於禮樂,野人也;後進于禮樂,君子也。”(《論語•先進》)有的人認爲“野人”是郊外之民,有的人認爲是在野、沒有官職的人。Arthur Waley將“野人”翻譯爲common people (普通的人)。 “大人”是指身材高大的人、官職高的人和道德高尚的人。“大人”,也是 “小人”的反義詞。在《論語》中,孔子提到“大人”的地方是:“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論語•季氏》)孔子不把“大人”也可以作爲“小人”的反義詞,直接加以強調,而喜歡將“君子”與“小人”進行對比。
孔子在《論語》裏,喜歡用“君子”一詞,而少用“君”。敝人在2005年8月6日晚上,對《論語》中的“君子”和“君”進行了逐字逐行,仔細統計,多次對照,發現出現“君子”的地方有96個,有“君”的地方爲41個。根據楊伯峻先生《論語譯注》統計,孔子《論語》中講“仁”的地方有109次,講“禮”的地方爲75次。[9]趙紀彬先生統計《論語》裏“君子“一百零六見,“小人”二十四見。日文版的《論語》索引的 “君子”詞條有68處。現在看來,“君子”一詞,無論是出現96次,還是106次,都多於“禮”出現的75次。“君子”一詞出現的幾率,在孔子心目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可見一斑。
(三)“君子”的行爲選擇
在社會的實際生活中,“君子”的實踐,可以體現“君子”人格和風度,是對“君子”的真正考驗。作爲“君子”,面對善惡選擇,在各種各樣的利益誘惑中,主要應當做到以下三點。
其一,善惡分明、愛憎分明。“君子”應該堅守善德,與惡德劃清界限。當子貢問孔子君子是否有厭惡,孔子回答說:“有惡。惡稱人之惡者。”(《論語•陽貨》)這就是說,孔子討厭人的醜惡。孔子還舉例說,下誹謗上則是無忠敬之心,鹵莽無禮則會胡作非爲,造成惡果,就是惡的表現。
道德選擇比較
|
|
君子
|
小人
|
善
|
惡
|
是
|
非
|
美
|
醜
|
正當
|
不當
|
應該做
|
不該做
|
自身修養
|
自我放縱
|
社會正確倡導
|
社會錯誤引導
|
己立與立人
|
己立與人敗
|
其二,防微杜漸。即使是“君子”,也具有不完善性,不能不出現缺點和錯誤,因爲他們不是完美的“聖人”。“君子”中也有不按照“仁”德行動的人,“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論語•憲問》);“君子”也有不講究道義,犯上做亂的情況發生。“君子有勇而無義爲亂。”(《論語•陽貨》)“君子”應該嚴格按照“仁”的要求去行動,時刻警惕自己的欠缺、退化、變質。“君子”的實際局限性,要求人們時時刻刻,對照“君子”的道德原則、規範,言行一致,從而保持自己高尚的精神風貌。
其三,徹底貫徹和倡導“君子”風範。社會要形成追求“君子”之風的局面。孔子對“君子”和“小人”的強烈、鮮明對比,極力讚揚“君子”,貶低“小人”,就是要告訴世人,做人應該成爲“君子”那樣的人,不要與“小人”爲伍。孔子一直就強調達到“仁”,應該有“恭、寬、信、敏、惠”等道德品質。孔子認爲,“君子”的人格境界、修養進路和行爲準則是:“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論語·述而》) “君子義以爲質,禮以行之,遜以出之,信以成之。”(《論語·衛靈公》)孔子非常重視禮,他說:“不知禮,無以立。”(《論語·堯曰》),又說:“克己複禮爲仁”(《論語·顔淵》)。孔子還主張“和而不同”,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把“和”視爲處理人際關係的一個準則:“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論語·季氏》),主張社會的和諧。孔子的學生有若說:“禮之用,和爲貴”(《論語·學而》),更明確地把“和”作爲全部社會制度的價值旨歸。孟子重視人和,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醜下》)。孔子的預定目的,就是通過他的言論,提倡高尚的人格追求,促使人們樹立正確的人生導向,把“君子”作爲自己理想的人格,使社會上“君子”越來越多、“小人”越來越少。再加上“克己複禮”,積極的轉化,社會上的善將越來越多。這也是作爲教育家的孔子,盡其所能的目標。人是有道德選擇的自由的,儘管每個人身上都有善的“基因”、本性,但是成爲“君子”或者“小人”,關鍵在自己的信念和道德標準,而這樣的信念或道德標準則來自於社會,所以,一個社會有什麽道德價值、提倡什麽人生格調主旋律,直接影響到個人的選擇。有良知的知識份子,則應該提出善的體系,進行宣揚,責無旁貸地把培養大批有道德的人作爲自己的艱巨任務。
(四)由“君子”到新人
有什麽樣的人,就有什麽樣的社會。“君子”人格的積極層面和優秀要素,是自古以來所有社會都需要的。造就 “君子”,仍然是今天社會應該重視的。現代社會,我們仍然需要讓更多的“君子”出現。塑造大批“君子”,讓“君子”美德蔚然成風,應是社會努力的方向。
孔子主張美好的社會,需要大批的“君子”,去掉大量的“小人”。與孔子的見解類似,西方的柏拉圖、亞裏士多德,同樣主張培養有美德的人。他們都強調四主德(智慧、勇敢、節制、正義)。亞裏士多德對人的美德論述更加詳盡,指出高尚的人格,還需要中道、慷慨、大度、友誼等美德條目,完美的人是美德的綜合體現。和孔子一樣,亞裏士多德的倫理學,也以美德倫理學著稱於世。看來,對人品的關注,成爲東方和西方共同的關注。
人是環境的産物,社會亦是人的環境;時勢造英雄,英雄亦造時勢。造就大批“君子”,最大限度地孤立、減少、消滅“小人”,依賴有美好的社會制度。現代社會、現代國家是公民社會。其運轉的主要特點是法治社會、市場經濟社會,特別強調的是正義、平等、互利、互惠等價值觀念。這些特徵爲推行孔子的“君子”理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道德金律(Golden rule) ,提供了更加堅實的政治、經濟、法律上的基礎、條件和保障。如果將現代社會與孔子時代對照,我們就會發現孔子提倡的“君子”理想,之所以得不到廣泛效法、運用,不是孔子的設想不好,而是當時社會制度的問題——落後的農業社會,專制的而不是法治的社會,僅僅依賴個人的品德,進行人治、德治,有很多不確定的因素,不足以保證“君子”大量出現的條件。形成遵守金律的社會憲政(法律制度和道德制度等),這恰恰是“君子”應該考慮的,
中國傳統優秀文化,強調“君子”修養中的理想、責任(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吃苦精神(“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勞其筋骨……”)、自覺觀念等合理思想內容,強調要培養有高尚道德的人。“君子” 的成功在於“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爲政》)、 “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 、“吾日三省吾身” (《論語•學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嶽陽樓記》)、“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下》)、“慎獨”(出自《禮記•中庸》)、“殺身成仁”(出自《論語•衛靈公》、“捨生取義”(《孟子•告子上》)等等。我們應該繼承中國傳統道德的優良方面,而拋棄那些狹隘、欺騙、殘酷、軟弱的東西,把中國歷來尊重的忠、孝、節、義、信、廉、仁、勇的好的方面,發揚廣大。
新的時代,需要造就新人——現代的乾乾“君子”。社會文明建設,要把培養有道德的、合格的、優秀的公民、新人作爲重要任務。德才兼備的 “當代的君子”,和中國古代道德傳統中的“四德”(仁、義、禮、智)有某種類似。第一,“仁”與理想。仁在古代著重于志向、抱負、爲人和愛人宗旨等涉及社會理想、人生前途、價值追求的根本內容。有理想在今天就是有樹立和堅定“天下爲公”的信念,克服自私自利的狹隘觀念,在爲社會服務中實現美好的人生價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道德的總原則。第二,“義”與道德。古代義、道義的基本思想,就是今天所說的道德規範。在今天,改造古代的道德規範,結合新的形勢,可以形成新的道德體系。講文明、講禮貌、講衛生、講秩序、講道德、心靈美、語言美、行爲美、環境美,就是從具體的方面,對人們的道德思想行爲,進行了規定。第三,“禮”與禮貌、法紀。禮是古代人的交往要求,作爲新時代的公民應該把遵守紀律,講禮貌、講秩序、遵紀守法,從而把人們團結起來,形爲戰無不勝的力量。這是新的禮的內容。第四,智與文化。古代的智慧類似我們今天所說的知識、文化。
“君子”美德,既是古老的理想爲人模式,又是社會共同的成人追求願望望,完全符合現代社會的根本要求,有普遍推廣的遠大前景,因此從“君子”人格的標準和追求上,應該把經過改造的“君子”,也就是現在所說的“新人”作爲我們精神我們努力的方向。造就“君子”,最大限度地孤立、消滅“小人”,才能有美好的社會。“我們需要新時代的君子和聖賢”。[10]
參考文獻
孔子 《論語》
孟子 《孟子》
梁啓超《先秦政治思想史》,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馮友蘭《貞元六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
錢穆《中國文化史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賀麟《文化與人生》,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年版
杜維明《儒家傳統的現代轉化》,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2年版
張岱年《文化與價值》,北京:新華出版社,2004年版
韋政通《中國思想傳統的創造轉化》,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陳榮照主編,《儒學與新世紀的人類社會》,新加坡儒學會出版,2004年版
馬來西亞孔學研究會編,《孔學論文集》,馬來西亞孔學研究會出版,2004年版
葛瑞漢著,張海晏譯,《論道者——中國古代哲學論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版
江文思(James Behuniak Jr.)、安樂哲(Roger T. Ames)編,《孟子心性之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版
約翰·羅爾斯《正義論》.何懷宏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
約翰·羅爾斯《政治自由主義》.萬俊人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0
戴維·米勒《社會正義原則》.應奇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
阿馬蒂亞·森 《以自由看待發展》.任賾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John Rawls: Justice As Fairness: A Restatement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Robert Nozick, Anarchy, State, and Utopia . New York: Basic Books, Inc., 1974.
John E. Roemer, Theories of Distributive Justice.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Judith A. Boss,Perspectives on Ethics, Mountain View, California: Mayfield Publishing Company, 1998
Heiner Roetz,Confucian Ethics of the Axial Age, Albany, 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1993
Angus C. Graham,Disputers of the Tao, Philosophical Argument in Ancient China, La Salle: Open Court Publishing Company,1989
Yi-pao Mei , The Ethical and Political Works of Motse, London: Probsthain ,1929
[1] 趙紀彬,《論語新探》,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年第3版,第100頁
[2]孔子著,金穀治譯,《論語》,東京:岩波書店,1963年版,第5頁,第9頁
[3] 對“君子”的翻譯爲 gentleman、“君”爲prince、ruler “小人”爲small man、commoner、lesser men等,採用Confucius, The Analects, Arthur Waley translation , Hertfordshire: Wordsworth Editions Ltd., 1996
[4]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編寫組,《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年版,第138頁
[5]葛瑞漢著,張海晏譯,《論道者——中國古代哲學論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第25頁
[6] 此處的“小人”Arthur Waley翻譯爲 commoner , 見:Confucius, The Analects, Arthur Waley translation, The Analects, Hertfordshire: Wordsworth Editions Ltd., 1996,p.43
[7]此處的“小人”Arthur Waley翻譯爲lesser men, 見: Confucius, The Analects, Arthur Waley translation, The Analects, Hertfordshire: Wordsworth Editions Ltd., 1996,p.45
[8] Arthur Waley, The Analects, Hertfordshire: Wordsworth Editions Ltd., 1996,p.73 ,p.129, p.221
[9]轉自: 湯一介,“序言”,孔子著,Arthur Waley譯,《論語/ The Analects》,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8年版,第6頁
[10] 羅國傑主編,《中國傳統道德》(簡編本),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第317頁
- 上一篇:中华义理经典教育的八项原则
- 下一篇:仁者爱人——儒家的人道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