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的对当下意义
武汉科技大学17级文法学院
李红阳
摘要:
关于儒家思想在当今社会的发展呈现出两种态势,一方面随着经济的繁荣、信仰的缺失带来了民族复兴的需要引发了当今中国的“儒学复兴”热潮,二十一世纪也将是中国文化的世纪,但与之不同的另一种声音是“走向开放的中国仍然面临铲除封建主义的重任”。那么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在当今的中国、世界扮演着到底扮演着何种角色?其意义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这将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关键词:
儒学,孔子,全球化,传统文化
Abstract: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ulture, Confucianism in today's society presents two kinds of situation, on the one hand, with economic prosperity, the lack of faith has brought the need of national revival led to a "revival of Confucianism" in today's China, the 21st century is the century of the Chinese culture, but with different another voice is "to open the Chinese still face the important task of eliminate feudalism". So what role does traditional culture represented by Confucianism play in today's China and the world? Is it positive or negative? This will be the focus of this article.
Key words:
Confucianism, traditional culture, Confucius, globalization
一. 儒学精华
1973年,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哲学家阿诺尔德·汤因比与日本宗教和文化界著名人士、社会活动家池田大作展开了一场关于人类社会和当代世界问题的谈话,池田大作问到:“如果再生为人,博士(指汤因比)愿意生在哪个国家,做什么工作?”而汤因比毫不迟疑地回答:“我愿意生在中国。因为我觉得,中国今后对于全人类的未来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是生为中国人,我想自己可以做到某种有价值的工作。”【1】在80年代,一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瑞典物理学家汉内斯.阿尔文博士,在一次国际会议中,对于“面向21世纪”这个主题进行探讨后得出的一个结论:“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二十五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2】
中国孔子的思想在汉朝被封为官方显学后,几经承传,发展成为一套健全完整的儒家思想或者说儒学体系,成为传统文化的代名词。儒家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发展,有人说这种发展是积极的,然而也有另一种声音认为正是因为儒家吹捧的封建礼教导致了中国近代以来几百年的落后,诚然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在国内大批的学者对孔子、儒家进行猛烈批判的同时,西方的学者却将之奉为不次于基督耶稣的救世圣典。是中国在被列强欺压带几百年后投奔西学而数典忘祖,还是西方学者了解得不够深入导致忽略了传统文化的糟粕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还是要弄清楚儒家思想是什么,因为不管是想批判还是想支持,不了解就无发言权,在学术上称之为“严谨”。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亦是对自己与对对手的不尊重。(许多人正是因为对儒家思想一知半解、断章取义、人云亦云,而产生了诸多对孔子本意的曲解,但我们没有权利要求大众都采取一种严谨的态度,所以我们只能要就自己严谨,尽最大可能还原一个真实的孔子,为儒家思想、为传统文化做出一个公道的评价。)传统文化包含许多分支,老庄之学属于传统文化、诸子百家亦属于传统文化,诸子百家显然没有儒家更负盛名,但也却因为如此,它受到的非议就更少,至于黄老之学,本就是追求逍遥自在的一派,不关心人间纷争,人们的矛头也不会指向它,如此对比确实是应了一句话“树大招风”,一个事物越强大,遭致的非议也就会越多。还是回到上文的问题,儒家思想是什么?说到儒家思想,人们会想到“仁义忠信”诸如此类的口号,但是问得再具体一点,何为“仁”?绝大部分人就四顾茫然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其中心思想就是“仁”,但关于“仁”的解释孔子也有过非常多的论述,比如在《论语》中,就有许多篇幅都谈到了仁。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对仁的表述多见于对弟子的回答,在不同的语境下是不一样的。如孔子的弟子颜渊、仲弓、司马牛、樊迟都曾问孔子何为仁,孔子的回答各不相同,比如“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这句话是子贡问孔子“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时,孔子的回答。孔子认为,能做到这一点,已经不仅是仁了,而是圣德了。”)再比如“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论语.子路》,樊迟曾经三问仁。这是樊迟问仁孔子的另一个回答,从恭敬忠信的角度来回答什么是仁。)再比如最为人熟知的“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论语·颜渊》,这是孔子针对颜渊问仁的回答。颜渊此人本身就有很好的德行,对这样有德行的君子,孔子要求“克己复礼”,即克制自己的欲望,规范自己的行为)。关于“仁”的表述,还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除此之外,孔子不仅说了什么是“仁”,也说过什么不是“仁”,比如“巧言令色,鲜矣仁”。孔子表述了“仁”的很多个维度,但关于“仁”却不时停留在一个理论学术的高度,孔子的“仁”是实用的,是生活化的,如果只把它当做学术研究,孔子的思想也就失去了它最大的作用。在《现代性的不连续假说与建构实在论》一文中,作者指出:不同文化中的人们在其历史长河中所发展出来的“世界观”,可以帮助该文化中之成员回答他在生活世界中可能遭遇到的四类问题:(1)我是谁?(2)我的人生处境是什么?(3)我为什么会受苦?(4)我应当如何获得救赎?【3】而在中国,孔子“仁”的思想就是一种指导人们如何生活的世界观,是鲜活的,而非停留于书本的、死的。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仁”是最高的道德,有仁就会有义,有义就会守礼,守礼自会明辨是非曲直,明辨是非自然会讲诚信,可以说由仁发端而演化出的五种基本道德规范也就成了日常生活行为的导向与准则,顺应人性,自然而然。(孔子提出了“仁义礼”,到了孟子补充为“仁义礼智”,到董仲舒最终完善成“仁义礼智信”)从孔子儒学的诞生到在秦汉时期被独尊(汉唐儒学、宋明儒学、清代儒学)再到近代的洋务儒学、维新儒学,“儒学与整个中国哲学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历史第发展着,具有鲜明的时代性”【4】它从官方哲学渗透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二.儒学困境的历史由来
上文已经讲到儒家思想与时俱进,但显然这不是一个褒义词,因为随着时代的累积,孔子的思想一直在被“添砖加瓦”,同时也成为统治者的政治工具,比如魏晋时期“仁义礼智”被统治者利用——统治集团借禅让之名行篡逆之实、“君臣父子”只用来要求下级却不用约束自身,中国的儒家本来有许多伦理道德是很美好的,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说父亲要有做父亲的样子、儿子要有做儿子的样子;国君要尽国君的本分、臣子要有臣子的责任,社会各个等级都应受到礼法的约束和规范,并且要通过礼法来建立一个制度,但后来这些礼法道德以及制度逐渐被那些有权位的人所假借利用,结果身居下位的,对上不能施行任何约束作用、只剩尽忠,而掌权者就凭他有权位就可以不遵守礼法……“因此中国的君臣父子夫妻之间的礼法就成为片面的了,这已经不是儒家的本意了。”【5】
再比如宋明理学扭曲人性的“存天理灭人欲”,按照叶嘉莹先生的讲法,宋明理学也不属于“儒家本意”,在孔孟的论述中从未出现“灭人欲”的说法。随着后世对孔子思想的延伸甚至曲越来越多,导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抨击“儒家思想”为禁锢、封建、守旧、落后的思想并要将其推翻,声势最为浩大的就是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文化批判与文化建设并重的运动,它是由《新青年》创刊为其序幕,而结束于1923年。其宗旨是要在国内引进、介绍、确立一种新的人生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认为,为了在国内引进和确立此种新人生论,我们就必须批判甚或颠覆中国传统的人生论,尤其是儒家的人生论。正是出于这样的理念,作为新文化运动领袖的陈独秀的一生也就注定了以反孔教为己任。“近代史上,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均以孔教相号召,鼓舞舆论,当时国内“孔教会”、“尊孔会”等林立于中国各地。这种政治形势迫使陈独秀不得已而拿起笔,连续写下了大量的批孔文章。”【6】所以我们能够知道的是,新文化运动并非针对孔子,而是在反对利用孔子来进行阴谋复辟的那一群人,这和建安时期名士们反对礼教是同一个原因。另外需要澄清的是,新文化并没有提出“打倒孔家店”的说法,新文化运动的倡导人在当时只是提出了“打孔家店”。“而‘打倒孔家店’是陈伯达等人的加工改造,是出于某种政治目的的歪曲”【7】不仅如此,胡适在后来也在一封信中写到:“关于‘孔家店’我向来不主张轻视或武断地抹杀。你看见了我的《说儒》篇吗?那是很重视孔子的历史地位的。”【8】然而,新文化运动中的“孔教”一次,有时又确实指的是整个孔子儒学。陈独秀说道:“记者非谓孔教一无可取,唯以其根本的伦理道德,适与欧化背道而驰。吾人倘以新输入只欧化为是,则不得不以旧有之孔教为非;倘以旧有之孔教为是,则不得不义新输入之欧化为非。”【9】即新文化运动者认为儒学长时间与君主专制联系在一起,形成儒家的制度化【10】而这与西方的人权、科学相悖,因此陈独秀还有言:“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11】即使新文化运动本意并非“反孔非儒”,但在关于孔子、儒学的言论中,新文化运动确实存在着不少矫枉过正的偏激言论,可以说传统文化真正的断代从此开始,直到建国后的文化大革命达到了顶峰。
三.儒学的现代性改造
鸦片战争让中国国门洞开,中国的知识分子便面临了一个关键性问题,那就是如何完成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即现代性改造,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新文化运动皆是中国社会做出的尝试,但中国的现代性改造并非可以一蹴而就,因为中国的现代性改造主要就是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变。“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特殊地位,现代性改造过程中如何对待儒家思想,如何使古老的儒家思想脱胎换骨,成为促进现代性改造的有益要素,也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12】
近年来,读经崇儒潮兴起而且在各个层次上都呈现出越来越热的趋势。文化教育界称之为“恢复传统文化”,比较著名的是安徽省合肥市的汤池小镇,全镇积极学习传统文化,效果显著。其次是全国,国学班大范围兴起。第三是大众媒体。如于丹在《百家讲坛》讲《论语》等引起学术界热议。还有一个值得注意就是大规模、高规格的祭孔仪式。祭孔每年都在进行,起初是在民间,范围较小,但最近几年祭孔的官方性质已经十分明显。另外一个现象就是孔子学院、汉学院在世界各国的兴办。儒学复兴似乎还有一些似是而非的理由。如有人提出“儒家资本主义”论,认为日本、亚洲四小龙以及中国大陆最近半个多世纪所创造的经济奇迹(或称之为现代化成就),主要得益于儒家文化——因为“是儒家使他们忠于家庭、服从权威、尊敬长者,以及勤奋努力、俭朴自制、互相合作。如果缺乏这些伦理信念以及由此形成的价值体系、生活规范与社会结构,那么现代化恐怕很难实现”,【13】这样的观点有无道理,如果说儒家文化能够促进经济发展,那么为什么在历史上,没有促成东亚经济大发展,为什么恰恰在最近几十年才产生作用?面对这种质疑,在下一节具体讲述。
四.儒家思想的当代意义
显而易见四小龙经济上的发展,主要是充分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大力发展对外贸易的结果,并不是靠儒家伦理来推动的,以日本为例,日本的经济水平之所以挤进世界前二,是得益于它的明治维新(想想中国民国的洋务运动、维新变法也是异曲同工)开启了现代化进程。但需要指出的一点是,日本二战后经过“美国化改造”,日本企业也接受了美国式的企业管理制度,但当时的美国经济秩序极度混乱,“大型企业权利的无限膨胀,对特权的追逐使商业企业与政府机构掺杂在一起,引发了社会范围的整体腐败和一系列的社会矛盾,贫富分化、社会穷困,特别是劳工问题和劳资冲突”【14】,而这一切的幕后推动者很大程度上是由“个人主义”的兴起与极端化导致。“个人主义”既是西方古典自由主义的理论基石之一,也构成了现代性的重要内容。正如西方后现代主义者在对现代性的反省中所指出的,几乎所有现代性的解释者都强调个人主义的中心地位——因为“现代性不是把社会或共同体看成首要的东西,而是把社会理解为为达到某种目的而自愿地结合到一起的独立的个人的聚合体。作为一种理想,人们一直强调的是个人独立于他人的重要性”【15】。
应当说,个人主义的兴起确实堪称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进步。作为人类现代文化的基本标志之一,民主就是以个人主义的兴起为前提的。但是,由于个人主义中包含了某种原子主义的倾向【16】个人主义的兴起是把双刃剑,它虽然肯定了人的价值与主体性,但另一方面个人主义的极端化却会给现代人类社会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因为个人主义的极端化会走向功利主义——可以说西方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及其资本运作无不是为达到某种利益而不择手段的结果,“个人主义”也就成功地为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保驾护航,成了利益争夺的坚强后盾。利益驱动所造成的后果是灾难性的,但西方的资本制度期初并未意识到此问题,直到利益集团间的贪污腐败、官商勾结导致社会矛盾爆发、贫富差距拉大、劳工问题劳资冲突加剧,企业社会责任之父Bowen在其代表著作《商人的社会责任》中提出了“人们究竟期待商人们负担怎样的社会责任”这一问题,正式拉开了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大幕【17】企业革命和伴随而来的管理革命开始要求企业培养“企业良知”【18】。
在遥远的东方,根植于土壤中的“仁”、“义”、“信”发挥起它们的作用,而这种“企业良知”在本质上和儒家思想中的仁义忠信同根同源。日本人用中国的儒家思想来改造他们的企业,通过这种人文精神的教化与感染,形成对商人道德伦理的约束与导向,早在日本的江户时代,成功的近江商人认为买卖成功的关键在于“三方得利”【19】。三方指的是“卖家、买家和世间”也就是说不能只卖家一人得利,同时还要考虑买家以及社会两方的利益。这正是中国儒家文化中“义”“信”“和”的体现。因此日本企业将西方的企业管理方式、儒家思想与企业集团主义文化、日本的民族宗教神道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日本宗教文化特点的日式经营文化。【20】从一定意义上说,儒家思想已经上升到“亚洲价值观”。这就足以从一个侧面体现出经过现代转化之后的儒家思想所可能具有的当代意义——儒家思想所突显的伦理规范,将可能为纠正极端个人主义的偏颇、以成就更为合理的人际关系提供有益的借鉴。
五.总结
回到最初的问题,为何儒家思想没有能够促进东亚经济大发展,而是在最近几十年才起作用?首先,儒家思想从来没有标榜过自己的学说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儒家历来讲究的是“士农工商”,知识分子的地位是远高于商人的。如果商人地位优越,社会风气就会变得功利,因此儒家强调读书人治理国家安平天下的重要性,所以几千年来中国不以“利”优先,却迎来了多个盛世,国家强盛却不对外侵略(这里不包括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的对外侵略扩张),这种“和为贵”、“兼容并包”的思想吸引来各国使臣与留学生,他们再将儒家思想带回自己的国家,“亚洲文化”就逐渐形成了。
因此“儒家思想”促进经济发展的论断从一开始就站不住脚,儒家思想的目的不在于促进经济发展,而在于“庶富教”的教,孔子认为治理好一个国家,要满足三个条件,首先要有较多的劳动力,其次,发展生产,解决人民的物质生活中的吃喝穿住的问题,只有在先庶、先富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进行教化,发展教育事业才能让国家长治久安。而这种长治久安必须要依赖教育——“教育是一个国家的根基所在,百年大计,教育为先,不管经济发展到什么程度,教育一定不能放松,否则会影响整个社会的进步。”【21】
儒家思想对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体现在道德价值,教育价值和政治价值三方面。儒家讲“仁义”、讲人性、讲民本,其以德化民、导民,缓和矛盾的思想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本质的相通性;其次儒家的“礼”也有助于维护社会制度规范,中庸的持中、时中的处世方法也有利于维护社会安定;“忠信”有助于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稳定、起到企业、商人的道德约束与导向作用。 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政治思想,闪烁着民主、民生的光芒,在历史的变迁中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影响着中国历朝历代的政治活动,尽管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但它“德治”主张和“礼治”的秩序思想,都对当今政治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人类历史漫长的岁月中,四大文明崛起又毁灭,更有数百个帝国无声无息地诞生和消亡,而只有中华民族稳固屹立了数千年,毋庸置疑,儒家的思想文化对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功不可没。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儒家文化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已经不是几句话、几段文字能够说清表明的,其博大精深的思想需要吾辈承传,并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其发扬光大、实现儒家文化应有的现代价值。
参考文献:
(1)汤因比,池田大作:《展望二十一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荀春生、朱继征、陈国梁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
(2)《坎培拉时报》(Canberra Times),1988.1月
(3)Walsh, B. J., Middleton, J. R. (1984). The Transforming Vision: Shaping a Christian World View. Downers Grove, IL: Inter-Varsity Press.
(4)黄玉顺:《时代与思想——儒学与哲学诸问题》山东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5)叶嘉莹:《叶嘉莹说汉魏六朝诗》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
(6)胡军:《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张力——论陈独秀对儒家思想的批判》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7月第46卷第4期
(7)王东:《五四精神新论》,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年版
(8)胡适:《至陈志藩》,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9)陈独秀:《陈独秀书信集》,新华出版社1987年版
(10)干春松:《制度化儒家及其解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1)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新青年》1919年1月,第6卷第1号
(12)张绪山:《全球化视野中的儒家思想与中国现代性改造》,《齐鲁学刊》2011年第1期
(13)张绪山:《全球化视野中的儒家思想与中国现代性改造》,《齐鲁学刊》2011年第1期
(14)毕楠:《日本企业社会责任(CSR)理念的儒家思想基因及其传承》,《现代日本经济》,2014年第3期
(15)格里芬编、王成兵译:《后现代精神》,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16)毕楠:《日本企业社会责任(CSR)理念的儒家思想基因及其传承》,《现代日本经济》2014年第3期
(17)Bowen,H.R..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Businessman.[M]].New York: Harpor&Row,1953
(18)Bowen,H.R..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Businessman.[M]].New York: Harpor&Row,1953
(19)冨田秀实,贾志洁:《传承百年的日本企业社会责任( CSR) 在日本——历史变迁( 上) 》,《WTO经济导刊》2008
(20)尹小平,徐兴:《集团主义文化与日本金字塔式垄断体制的沿革》,《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
(21)马志超:《论孔子“庶富教”思想》《中小学教育》2016年8月总第250期
评价:对问题有自己的思考,且思考当中不乏闪光点。如在作者看来,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在当今的中国、世界扮演着基础性的作用,正如我们的根一样,其对我们的生活是积极的。希望继续扩展深入学习,更加全面地论述。
建议: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