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评比奖励 >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18年下半年二等 奖 陈东华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18年下半年二等 奖 陈东华

字号:T|T

学校:湖北大学

学院:哲学学

专业、年级哲学专2017级

姓名:陈东华

学号:201722111511004

 

仁坛:五、591

孔子说,民众对于仁德的需要,超过对于水火的需要。这句话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其一:孔子对比的是仁德和水火对于民众而言的重要性,即仁德对于民众的重要性比水火对于民众的重要性更大,因此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其二:孔子对比的是民众对于仁德和水火的态度,民众很重视水和火,因为它们都很有用,但人们却常常不重视仁德的作用,导致仁德的缺失,因此说“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从文本来看,孔子想表达的应该是后一种意思。因为孔子后一句说的是民众对于水火是重视的,这种重视甚至过度了,以至于“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但是相对的,民众对于仁的重视或者说践行却远远不够,因此“未见蹈仁而死者也”。因此,孔子这句话是为了说明人们目前对仁的重视程度不够,其实也就是表达了自己希望人们更加重视仁,更加践行仁的愿望。

 

仁坛:五、592

孔子将智者与仁者同时并举作为对比,指出了这两种人的不同特点。智者喜欢水,因为水是不断流转变化的,而智慧往往就体现在各种变化或者变通当中,从水中能理解自然的变化,这是一种智慧,从水中亦能领悟人间世事的变通,这又是另一种智慧,因此,从水中,智者能获得很多智慧,故“乐水”。仁者喜欢山,因为山是不变的,稳重的,而仁就是这样一种不变的东西,古时人们形容君子的气象,往往会说,望之如巍峨高山,这就是仁者的气象。山中有草木虫鱼,有繁花盛开,这正是仁者内心的世界,仁者内心自有一个美好的世界,里面生意盎然,因为一个仁德的人内心是能够包容万物的。仁者就像巍峨高山,自成一派,独立于天地间。故“仁者乐水”。所谓动静之分,不过是仁者和智者内心世界的外在体现,水不断流动,智者亦于动之中获得智慧;山沉稳不移,正如仁者面对纷繁世界仍能坚守内心,以静观动。而“知者乐,仁者寿”则是这两类人的不同特质带来的结果。孔子在这里虽然将二者作为对比,但孔子并无意对二者做高下之分,因为从文本来看,智者和仁者是同一层次的,只是他们二者特点不同。我认为这二者不仅没有高下之分,而且可以同时成为一个人的特质,这或许也是孔子想传达的思想。因为正如山水本就不是截然分离的,反而是互相依靠的,仁与智这两种品性也是相得益彰的;同样的,一个人不可能永远只是动或者静,而是应该在该动时动,该静时静,将仁与智相结合,一个人才能最好地“成人”;而乐与寿同样不是分离的,乐者总是更长寿,长寿者也不可能成日不快乐,正如仁者不智,则趋于迂腐;而智者不仁,便近于小人。因此,在解读这段文字时,将二者结合起来看,才是最有益的。

 

仁坛:五、593

所谓“仁者无敌”,可以有两种理解:仁者不树敌,以及仁者不可敌。所谓“仁者不树敌”,又有两个方面:其一,仁者不会主动将他人视作自己的敌人;其二,他人也不会将仁者视为自己的敌人。在这里的“敌人”,我将其理解为在利益之争中的敌对者。那么上述的两个方面,不管是不把他人当做敌人,还是不被他人当做敌人,原因都可以用道德经中一句话解释: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因为仁者不重视利益,那么自然也就不会为了利益而把别人视为敌人,而其他人也同样了解仁者的这一特点,故也不把他们当做自己的敌人。所以,在这个意义上,“仁者不树敌”。而在另一个意义上,又可以说“仁者不可敌”。上文所述的“仁者不树敌”中的“敌”,指的是利益之争的敌人,但仁者确实又有“敌”,这个“敌”就是那些不仁的人。那些不仁之人是仁者最大的敌人,因为仁者的最高目标就是让“仁”播撒在每个人心中,而那些不仁的人则试图破坏这一过程,因此,仁者必然要与他们进行斗争。而因为“仁”是人之本性,所以“仁者”实际上是在恢复人的最本质的特性和力量,这一过程虽然可以被阻挠,但最终这一趋势是不可抗拒的,因此,仁者不可战胜,这实际上是“仁”本身不可战胜。

 

和坛:九、427

何为“心灵毒素”?所谓“毒素”,必然有毒害之作用,而既言“心灵毒素”,也就是那些会毒害我们的内心的东西。而什么东西会毒害我们的内心呢?我认为是那些不属于“自我”、阻碍每个人的本性的力量发挥的东西。这世上有很多东西,既有能充当心灵的养料的东西,也有毒害内心的东西,那么我们又是怎样去区分这二者的呢,我们用什么标准,什么方法对这二者进行辨别呢?我认为这个问题最好的答案在于我们自己的内心。我们是通过我们内心的某种感觉,或者说是直觉,对外界的事物是否有利于我们的心灵进行评判的。比如,我们会说,整日追求金钱名利对我们的心灵是有害的,但我们很少认为静下心来,认真品味一本好书,欣赏艺术这些事对心灵有害。归根结底是因为我们从这些事中获得的体味不同。当我们认真地品读一本好书时,我们感到的是内心的宁静和愉悦,但当我们沉溺于名利声色时,我们只能感受到被一种强烈的欲望所驱使,满足这些欲望固然会让我们感到快乐,但那种快乐是强烈而短暂的,很快又会重新被欲望所代替,我们内心感受不到真正的祥和与安宁。

而我们的心灵之所以会被这些东西毒害,是因为它们首先不是来源于我们内在的,不论金钱还是名利,它们都是外在于我们的内心的,当我们沉迷于这些的时候,我们就忘记了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东西,这就是所谓的“为动荡所昏”。不过这并不是最根本的原因,因为几乎所有东西都是外在于我们的内心的,即使那些能够陶冶我们的东西。而我们之所以认为有些东西是“毒素”,有的则是“养料”,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它们对我们的内心造成的影响。那些“心灵毒素”,它们会削弱我们内心真正的力量,就比如当一个人沉迷于用各种方法赚钱,他往往就忽略了对自己内心品德的培养。而那些“养料”,它们则正能帮助我们认清自己的内心,帮我们发掘自己的力量,就如人们往往能从一本好书中感悟到自己的人生。而这则是“心灵毒素”和“心灵养料”的本质区别。也正因如此,所以我们才要时常洗洁自己的内心,不让毒素过分侵蚀。

 

和坛:七、101

要论“文以载道”,我将遵循以下思路进行,首先是剖析“文”和“道”的内涵,其次是将“文以载道”这一论题分解为几个小论题,然后依次对这几个小问题进行详细论述,最后得出结论。“文以载道”四个字很简洁,看起来也很简单,但却有着丰富的内涵,这内涵的丰富首先就体现在对“文”和“道”的内涵的理解。“文”字比较容易理解,就是指文字、文章,而文章实际是许多文字的有机结合,比单一的文字能包含更多的内容,因此这里的“文”,实际是就是指文章。而“道”,这个字有着太多的含义,我在这里将其简化为三种不同层次的意义。第一个层次即是“道理”,是泛指各种自然界的或者人类社会的客观的规律。第二个意义则是“道德”,指的是人们内心的道德准则。而第三层含义则是形而上意义上的“天道”。对“文”和“道”这两个概念进行了剖析之后,我把“文以载道”这一命题分为三个问题:一、文是否可以载道;二、文是否只应用来载道;三、道是否只能用文来载。如果论述清楚了这三个问题,我认为“文”与“道”之间的关系就很明晰了。

 

和坛:102

首先是第一个问题。我们写的文章是否真的能够用来承载“道”。我想,问题的答案既是肯定的,也是否定的。接着让我们从“道”的三个层次的内涵来分析这个命题。首先,当“道”作为“道理”的时候,毫无疑问,文章是可以承载道理的。因为道理说白了就是规律,而规律,其传承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将其正确无误地表达出来。而一篇文章毫无疑问是可以很好地做到将规律进行正确无误地表达其便其传承的。其次,当“道”作为“道德”之含义存在时,文章也是可以用来承载道德的。文章对于道德的承载可以通过两种方式体现:其一,文章可以记录、描述具体的道德法则。在这里,文章起到的作用就跟文章在承载道理时起到的作用是一样的,都是进行表述、记录等。其二,文章可以弘扬道德。和前一种方式不一样,在这里,人们通过一些故事对某些美德进行传颂,从而达到鼓舞人们践行美德的目的。因此,通过以上两种方式,人们是可以通过文章来传承道德的。最后,当“道”作为“天道”的含义时,文章又能否很好地传承天道呢?我认为这是很难做到的。正如《道德经》所说,“道可道,非常道”。在形而上学层面的“天道”是很难以用日常的语言进行描述的,因为它是某种玄妙的东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体悟。因此,一篇用语言造就的文章,自然也就无法很好地传承“天道”了。由是观之,对于“文章是否真的能够用来承载‘道’”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当“道”作为“道理”或是“道德”出现时,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而当涉及到更加形而上的“天道”层面时,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否定的。

 

和坛:七、103

其次,是第二个问题。我们写的文章是否只应用来承载“道”。我认为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一篇文章是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写作目的的,也会有各种不同的效果。比如人们看文学作品,可以从中收获到美的体会,而这种美的体会,显然不是“道理”,也不一定和“道德”有关,更罕有涉及“天道”。那么难道就可以说这样的一篇文学作品是不合格的吗?显然不是的。而除此之外,文章也可以有记事、抒情、娱乐、陶冶情操等不同的作用。如果文章只用来传承“道”——不管这个“道”是“道理”、“道德”还是“天道”,那么不可避免会使得人们的文化大大萎缩。但是,我们也看到在古时候的某些朝代,会有文学家站出来呼吁“文以载道”,这又是为什么呢?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文学家们之所以会呼吁要“文以载道”,实际上一是为了反对那些华而不实、只是堆砌辞藻而无实际内容的文风,正所谓“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二是反对那些心思不纯的文章,提倡文章中要体现向上的、正确的价值取向。鉴于古人十分重视道德品质,这一点也就不难理解。因此,古人虽然强调“文以载道”,但也并不是呼吁人们写文章只能用来承载“道”。

 

和坛:七、104

最后,“道”是否只能用文章来承载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同样要将“道”从三个方面的含义进行一一分析。首先,当“道”作为“道理”时,其是否只能用文章进行承载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除了文字,我们可以通过图像、声音等承载“道理”,但尽管如此,文章是承载道理的最好的方法,因为用文章,我们可以将道理进行清楚明白的阐释,同时也方便我们对其进行保存。其次,当“道”作为“道德”时,不仅文章不是承载道德的唯一途径,同样不是承载道德的最佳途径。因为“道德”的承载,不在于“说”而在于“做”,传承道德的最好方式,就是言传身教,而不是写文章空泛地讲大道理。而当进入形而上的“天道”领域,从对第一个问题的讨论中就可以知道文章并不能用于承载“天道”,而“天道”的承载实际上也没有什么很好的方法,或许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自身亲身去感悟。以上,通过对“道”的不同含义的分析,以及“文以载道”这一命题的三重含义的命题的讨论,“文”和“道”的关系也就十分清晰了。

廉坛:八、256

“谦逊”的误解

谦逊,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但对于这样一种美德,人们却往往有着诸多误解,也因为这种种误解,使得人们不能很好地践行这一美德,甚至走向谦逊的对立面。因此,要弘扬这一美德,就要首先破除人们的种种误解,为“谦逊”正名。

误解一:谦逊就是卑微。

这是人们对谦逊最常见的误解。人们往往以为所谓谦逊,就是卑躬屈膝,是卑微的表现。但实际上这并不是谦逊。所谓“谦逊”,是有实力,有内在,但却不张扬、不夸耀。就像成熟的麦穗总是放低自己的身子。谦逊的人的确是甘于处在低位的,但这只是一种表象,而他的内心实际上是很充盈的,正因如此他不需要外在的荣誉来使自己获得满足感。而他们同时是有着高度的自尊的,因此他们不会为了什么东西而放弃自己所坚持的原则,他们不会为权贵而折腰。他们是一群自我意识很强的人。而那些卑躬屈膝、卑微的人则不同,他们不像谦逊的人一样有着高度的自尊,因此他们才会愿意为了某些目的而不惜自己的尊严去讨好别人。他们或许愿意一时处在低位,但他们心里总是想着向上爬的。一旦他们有机会,他们就会夸耀自己,来取得自我满足,而这正是谦逊的人不会去做的。

 

廉坛:八、257

误解二:谦逊就是不知进取。

有的人会觉得,谦逊的人就像水一样,既然水利万物而不争,那么谦逊的人必然也同样不愿意去和别人争,而当机会来的时候不去努力争取,这不就是不思进取吗?会这样想的人,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就是错误地理解了“水利万物而不争”中“不争”的意思。所谓“不争”,是指不争功、不争名、不争利。这些东西是谦逊的人所不屑于去争取的,因此他就像水一样,甘于居于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但是那些转瞬即逝的机会,难道也不会去争取吗?显然不是的。这一点从一个成语中可见一斑,那个成语即是“当仁不让”。君子以仁为己任,故遇到当行仁之事时,不会有所谦让。同样的,面对那些该抓做的机会,谦逊的人也不会谦让,而是要努力去抓住机会,做自己该做的事。而他们的谦让,则体现在事情被很好地完成之后,他们不会去像普通人一样争功夸耀,而是甘愿退让,把功名利禄让给他人。因此,谦逊的人并不是不思进取,相反,他们是锐意进取的人,只是不愿意将成果据为己有,也正因此,他们才更伟大。

 

廉坛:八、258

误解三:谦逊就是怯懦。

有的人会认为,所谓谦逊就是遇事怯懦不敢为。但这一看法很明显歪曲了谦逊的内涵。一个谦逊的人,是不卑不亢的,对于那些比自己更优秀的人,他不会感到卑微;而对那些不如自己优秀的人,他也不会高高在上。因此,没有什么人会因为他的权势或者声望而让他感到害怕。但那些不谦逊的人则相反,遇到那些身份地位高于自己的,他们就难免唯唯诺诺,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这在一个谦逊的人看来是完全没有必要的。除此之外,谦逊的人遇事也不会胆怯退缩。相反,他们对自己是有自信的,正因如此,他们会勇敢地迎难而上,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解决问题。他们的姿态虽然看起来很低,但他们却有着更强的信心,也更有能力去解决问题。因为他们不骄傲、不自满,故能不断进步,在面对一个问题的时候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有所不足,从而可以选择增强自己的能力或者寻求他人的帮助,而那些自负的人却看不到这一点,因此他们只能依靠自己的能力,并自以为很有能力,最后终究会碰壁。

 

中华义理总坛:四、411

当下,中华经典教育刻不容缓,而事实上,我们在一段时间以来也一直在进行这样的教育,但是可以看见的是,这一教育推行收获的效果并不好,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还起到了反作用。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推行中华经典教育的时候没有深入了解当下中国的社会现状,因此出现了种种问题。故要想中华经典教育收获良好的效果,就必须对当前的社会现状有所了解。而中华经典教育包括诸子百家各个学派的经典教育,因各学派思想本就不同,因此这一问题不好一概而论。故我将以儒学为例,探讨儒学复兴在当代遇到的问题,从而作为中华经典教育在当下所遇到的问题的一个缩影,由小而观大。之所以要选择儒学,因为在中国人的精神血脉中,儒家的思想是占统治地位的,因此,儒学的兴衰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衰。因此,接下来我将对当前中国的社会现状中一些不利于进行儒学复兴的因素进行剖析,只有找出病因,才能做到对症下药。为此我将从以下两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切入,其一是人们价值观的异化;其二是媒体在其中起到的不良的导向。通过对这两方面的问题的剖析,希望能有助于儒学的复兴,同时帮助中华经典教育在当下中国的顺利进行。

 

中华义理总坛:四、412

一、人们价值观的异化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的富足程度得到了快速的提升,但与此相应的,人们因为逐渐迷失在物欲之中而带来的价值观的异化就成了很严重的问题。近年来,“成功学”大行其道,人们痴迷于追求所谓“成功”,而这“成功”往往是以财富的多少,地位的高低为评判标准的。以“成功”作为评判一个人的标准会对儒学的复兴带来两个方面的不利影响。

其一儒学本身被工具化儒学会被某些别有用心的人歪曲利用成为他们赚钱的工具。如果认真去看市面上很多讲儒学的书,就会发现其中不少都是挂羊头卖狗肉,打着儒学的名义实际上还是在推销一些“心灵鸡汤”,这就会使得原本不了解儒学的大众对儒学产生误解,看不到儒学蕴含着的真正智慧,自然不利于儒学的发展。而比这更为恶劣的是,有些别有用心的人,打着“复兴儒学”的旗号,实质上却是在兜售一些与时代格格不入,也早已被现代新儒家所抛弃的传统儒学的糟粕,就比如“女德班”之流。而且他们往往把儒学和民族主义联系起来,试图告诉人们,如果不相信,不接受他们所谓的“儒学”,就是不爱国,是汉奸,试图把儒学和狭隘的民族主义联系起来,这无疑是给儒学的一剂毒药。

其二儒学的核心理念不被认同当人们不择手段地狂热地追去成功时他们的价值观便已经和儒学的核心精神背道而驰比如近年来“厚黑学”的大行其道就反映了人们在价值取向上发生的变化。过度追求成功的人只在乎一个结果,只在乎他们是否能达成自己的目的,而不考虑达到为目的所采取的手段是否合理。他们对道德不屑一顾,无原则无下限,属于儒家所说的“小人”,而当这样的小人越来越多时,儒学要想复兴必然将面临严峻的考验。

 

中华义理总坛:四、413

二、媒体的不良导向

在当下信息高速传递的时代,媒体对某一社会现象的产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我这里的媒体是指广义上的各种各样信息传递的媒介。而对这一因素进行考虑后,便会发现,媒体对社会的不良导向和第一点中提到的人们价值观的异化是相互促进的。媒体很容易失去自己的主见而跟随社会热点。因此,当一个社会的很多人都有不健康的价值观时,媒体往往会加剧这一现象。以电视剧为例,之前很热播的一部电视剧就是《虎啸龙吟》。这部电视剧打着“历史正剧”的旗号,却将司马懿这样的心狠手辣,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之徒塑造成一个完全正面的形象,甚至为此不惜贬低作为“中华文化名人”的诸葛亮,以至于拍出了“司马懿穿女装在阵前读出师表将诸葛亮气得吐血”这样不忍直视的镜头。无独有偶,前些时间热播的《大秦帝国》同样为了抬高法家而不惜给儒家泼脏水。像这种混淆视听的电视剧,无疑要对当下人们不健康的三观负不少责任。

如上所述,人们的价值观的异化,和当下媒体的不良影响,这二者都给儒学复兴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而事实上,不仅是儒学,中华经典文化的其余各个学派的经典的传承和复兴,也同样面临着这两个问题,因此,要想真正使得中华经典教育收获良好的效果,这两个问题是不得不正视并解决的问题。

 

廉坛:十、253

反省自我,最重要的是要直面最真实的自己。每个人都知道反省自己是一个很好的进步的途径,但是却很少有人能真正通过这一方法使自己一天天不断进步。而归根结底,是因为他们没有真正敢于去直面最真实的那个自己。每个人都有很多缺点,但最可怕的不是一个人有缺点,而是一个人不敢去面对自己的缺点,不敢承认这些缺点是真实存在的。而反省自己最重要的则是直面自己的全部缺点,知道自己是有很多不足的,承认这些缺点,才能慢慢去战胜这些缺点。而要做到这一点,一个好办法则是每日静坐,每天挑出一段时间来静坐,放空自己的一切杂念,认真地回想自己这一天有哪些做得不好的地方,这样就能最高效地进行自我反省,并不断地自我提升。

 

评价:作者的发帖体现了对中华义理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如果能够继续拓展和学习,作者应该会有更大的进步,希望能够坚持。而且作者逻辑清晰,对一个问题能较好地分层论述,如讲到谦逊时从三个误解进行阐述,条理清晰。

建议:二等奖。

滇ICP备20006117号-1 Copyright 2014 Zhonghyl.com All Rights Reseerved 版全所有·冯燊均国学基金会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

地址:地址:昆明市高新区海源中路169号(西山区一中对面) 电话:0871-888888  传真:0871-888888  邮箱:yes@zhonghy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