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论语》学做君子
对外汉语专业11级 201113000560 詹 芳
一个社会的和谐来自每个人内心的和谐以及与自己可触的人际圈内的人群的和谐。而要达到这种和谐,每个人都要从自身做起,用智慧去改造愚昧,用高尚去剔除邪恶,用一盏明灯去指引生活,照亮自己也照亮别人。在我心里《论语》就是这样一盏明灯,它给我们以君子之行改小人之心的智慧,带我们走出鄙陋和狭隘,用热情去拥抱一片开阔与光明。
那么《论语》里所提倡的君子是怎样的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说的是君子的文采和朴实配合的很适当;另有一则“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分别从神情 、态度 、言语三方面突显君子独有的风范,说君子看上去庄严可怕,同他接近温和可亲,听他说话语言严厉。这两则语录给我们展现的是一个君子的总体形象。正如一个人的气质形象不是独立存在,也不是一朝一夕蹴就的一样,这样的魅力也是长期的自我修炼积淀而成的。一个君子首先是注重修身的,我认为符合《论语》要求的君子应该具备以下品质。
一、 重信义。《论语》里说“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两种行为的强烈对比之下,褒扬什么,贬弃什么就不言自明了。小人的视野里只有“利”的影子,而君子总是力求通达仁义。正如孔子所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论语•里仁篇》),对于天下的事,君子不专主什么,也不绝对否定什么,只追求接近道义。
二、豁达。豁达即是一种宽广的胸怀,一种泰然处事的态度,是一个有德行的人不可或缺的修养。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一个人若不能做到坦荡,豁达,便只是把自己局限在狭隘的思维圈子里得不到解放。君子为人处世对得起天地良心,便能做到“不忧不惧”,不像小人一样密谋、算计他人的同时也让自己陷入深深的忧愁和苦恼中。
三、躬行。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言语上的高子,行动上的矮子现象可以说是见怪不怪了,但孔子认为君子把不能做到自己说过要办到的事当作耻辱。所以君子应该“敏于事而慎于言”,关于言行的正确做法是“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告诉我们行为要在言语前面,做到再说。
四、严于律己。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一方面有德行的人总是不断反省和完善自身,在这个基础上才能期待他人有好的表现。先改变自身的不足之处才能引导别人向善。另一方面严于律己也不代表没有错误,而是贵在乐于接受自己的缺点并及时改正,这就是孔老夫子说的“不贰过”,“过,则勿惮改”。
五、与人交往要讲原则。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由此可见有德行的人始终不会玩弄衡量是非的标尺,在纷繁复杂的人际交往中始终辨得清善恶的方向。“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教我们这样去做,广泛团结人而不相互勾结。当然这个团结是指在一定原则的基础上彼此协调团结,这也是《论语》所提倡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六、不贪图物质享受,重精神追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体现的就是对高远目标的追求,对志向的坚守,而要达到这种目标就绝不能贪图安逸,这就是孔子为什么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的原因。有识之士应当孜孜以求真理,而不是为一衣一食的享受所牵绊,也告诫我们年轻的一代要铭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不能在先辈们打下的江山里坐享其成,要有更高的精神追求,积极进取,乐于奉献。
具备了以上品质后便算得上是一个君子了。但是成为君子并不是修身的最终目的,子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层层递进,揭示深刻的道理,一个人若能让自己尽善尽美了,那他便有了不可抗拒的魅力和影响力,这种影响力可以深入到身边的每个人,进而影响到全社会。一个人若具备了这种影响力,那他便能担负重任,为人谋福祉了。这就是曾子所谓的“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论语·泰伯》)。
这些品质是对一个君子的要求,同样也是对一名合格的大学生的要求。从个人方面来说只有把这些美好德行当作为人处世的准则在生活实践中加以运用,我们才能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取得骄人的成绩,让自己生活得有质量,有品位。上升到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的角度来看,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肩负着复兴中华民族的重任,我们必须拥有更宽广的胸怀和更宽阔的眼界。这就要求我们从自身做起,以一个“君子”的形象来要求自己,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并为之做好知识、能力和思想道德修养的储备工作,勇于担当,争做一名出色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评语:
该帖子以《论语》为对象,讨论了《论语》与“君子”修养的关系问题,论文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也有作者自己的感想。但整体而言,条目多而内容少,展开显然不足。
建议: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