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评比奖励 >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12年上半年 三等奖 杨晗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12年上半年 三等奖 杨晗

字号:T|T
学校:湖北大学
学院:哲学学院
专业、年级:哲学专业2011级
姓名:杨晗                   
学号:2011221115110032
 
1、智坛——个人修养   第3楼
态度决定高度。对别人的态度决定我们自身的高度。有时候,我们抱怨周围人对自己的种种不好,但我们是否想过,自己的态度是怎样?他人永远像一面镜子,当你对着这面镜子龇牙咧嘴时,镜子里反映出的亦会是一张龇牙咧嘴的脸。这样,你要完成一件事,周围人会感于你平时不好的态度而有意无意地去扯你后腿;当你做错一件小事时,即使是你的伙伴也会很难谅解你;当你感到孤独时,想要人陪,发现没有人愿意与你同行。所以,一个态度不好人是少友而寡识的,是很难取得成就的。
 
2、智坛——智与愚   第2楼
楼主尽说一些功利性的小智慧,在我看来,真正的大智慧并不是通过帮助别人或者获取别人的信任与好感来保障自己的感性利益,而是珍视我们每个人受到“美”的感召后生发的自由感。这种自由感让我们体味到人是有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在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想,我们真的没有什么地方可以与动物区分开来,我们与他们一样,都为了感性欲望的满足而用尽力量。只不过我们在手段上多了些花样,弱智(情商低)的人直截了当的,只管说“我要”;自认为“高情商”的人则采用“曲线救国”的方式,间接的达到目的。但我们仍旧会骄傲地说:“人是不同于动物的。”然而如何不同,似乎大多数自信满满地说出这句话的人也找不出一个让人信服的理由。所以,真正的智慧并不是利用自己的道德间接地达到目的(如若这样,实则是在压迫自己的心灵,得不到快乐),而是找到自由感,并随着自由感的指引,为自己的人生建立意义。在这个意义之下,我们将忘却过多于此意义无关的手段,这样,我们将不会为现实中已有的对错观所束缚,敢爱敢恨,敢于表达,成为拥有真性情的最本真的人。
 
3、毅坛——四、经受磨练  第 227 楼
只有勤劳的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诚信与勇敢,因为一个懒人长期处于“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状态,是不能够体会到别人在收获之前付出的艰辛,所以,他很难体谅别人,总把别人对自己的付出当做是应该的,做事总以自己为出发点,自私无比。一个自私的人定然不会为了诚信去伤害自己的利益,不会为大义挺身而出。诚信是责任感形成的充要条件,因为一个讲诚信的人必定会按照自己所允诺的一切去执行(这正是责任感的主要内涵)。而责任感则能够让人将自己面对的一切都化为自己必须要完成的一项任务。所以,真正能够禁受磨练的人是拥有一颗平常心的人,在他们眼里,他们正在解决的事情,没有神圣与不神圣,没有艰难与不艰难,只是日常的劳作而已。我们看到很多的丰功伟绩,但在当事人看来,一切仅仅如此。
 
4、智坛——智的性质与内涵  第2楼
智,即“聪明”也。“聪”者,能剃尽道听途说、毫无根据之语而纳良言;“明”者,能透过纷扰之现象观其本质。所谓“谣言止于智者”,就是此理。而要做到“纳良言,观本质”就必须要有足够的理性来帮助我们分析,如若理性分析不到位,就很可能对一件事或一种理论产生误解。就像“老庄之说”实则是带有“无神论”的意思的,在他们的理性中没有“人格神”可以存活的“空气”,然而后来的人竟将“老庄之说”与迷信思想联系在一起,实则是对前人智慧的一种侮辱。而要有强大的理性又要学会经验性的反思与总结,将一切纳入符合逻辑(这里的“逻辑”亦包括某些相类似的事物共有的特点)与客观现象中(如科学的理性),对不符合的言论与行为进行沙汰或分析(找到其隐藏的合理性),如我们错误的判定一个人的性格与品质时,往往是出于对这个人的“类似物”——自己的认识不够所造成的,即如不先有“自知之明”,难有“知人之智”。所以,要有智慧,必须要“慎思之”,将每一次经验化作自己认清是非的力量。
 
5、智坛——人生中的小智慧  第2楼
认定“做对或做错”首先要有一个判断基础,即只有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我们才知道自己有没有做对。当然,这涉及到价值观问题,即面对选择,我们更重视什么,更想做到什么,就像庄子所说的“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只有明确自己心中崇尚的是非标准,清楚自己内心向往的目标,我们才有可能评判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上有无做错或做对。所以,任何小智慧都要依存于大智慧,没有大智慧这个基础,很难说明自己的“小智慧”是不是真正的“智慧”(或许他只是脑袋发热时的想法)。
 
6、智坛——庄周梦蝶  第2楼
我个人觉得庄子要表达的并不是谴责别人“无法搞清楚真正的是非”,而是他觉得我们关于“外物”的经验性的“观念”,我们对经验世界所作出的结论都带有人由感官造成的相对性,而这种相对性由让他觉得世上的一切是不确定的,所以对于那些在经验世界寻找答案或者以经验为依据来作为评判标准的人庄子是看不起的,并认为他们所说的都是啰啰嗦嗦让人耳朵受罪、心灵受缚的“小言”。
 
7、智坛——我之见庄子  第2楼
有挣扎才有思想,惊异与闲暇才能产生哲学。庄子在那个昏暗的时代(人性中“物欲”的一面主宰着每一个主体)里,偏偏与众不同,看到了“只为利来,只为利往”的人所看不到的一面(生命何以有意义)。所以,当他的大智慧碰到功利性的机巧时,他总是回以轻蔑的一笑。他智慧超群,所以目空一切;他智慧超群,所以心比天高。这也让他排斥经验世界的一切,特别是“物性”很重的人。在他的“齐物”思想中,从反面出发,主要通过表现万物的相对性与人认识上的相对性,来说明我们对经验世界的一切的充满相对与不确定,从而证明“万物齐同”(也侧面的表现出他对经验世界的摒弃)的观点。于是他的“逍遥游”秉承摒弃相对性的原则(在“逍遥游”中表现为“无待于物”)和通达无限的“道”的目的,开始给人的心灵又开辟一条可以找到心灵慰藉的道路。然而,就这条道路的可行性与意义而言,我想庄子自己有时候也是有些怀疑的(因为“通道合一”后的世界也似乎无多大意义),他的惊世骇俗之语,是他的智慧,亦是他的无奈。
 
8、智坛——批判精神
智者设置条条框框,而一般人却安于在教条中生活。他们不是缺乏叛逆的冲动,而是他们从来就不知道那是可以反抗的,他们耳濡目染的一切、他们所认定的一切在他们看来理所当然,无可置疑。所以,批判精神的缺失,只是因为被自己狭隘的经验世界所束缚住了。就像我们看到一个“理论”,认为它很符合实际或者由自己的内在经验形成的判断力,就觉得它是“完美的”,不可攻破的,然而,这有时只是因为我们没有看到其它的“理论”或者并未体味出那个自认为“完美的”理论的不足。所以,长期只在意一种“理论”,只看一本书的人,不仅比一般人愚蠢,而且很可怕。他们心胸狭隘,无法接受新的理论,对一切新思想都抱有一种敌对或歧视态度,不能改变自己,而导致自己成为新环境里的“乞丐”。因此,要想不沦为庸俗的“卫道者”,我们必须开阔我们的视野,敞开我们的心扉,去倾听各个大师的“声音”,最后倾听自己的心声。
 
9、智坛——原创
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注重逻辑的环环相扣,理论的滴水不漏不同,更强调对内在经验的运用。如所谓的“向内格物”与“向外格物”,虽然二者首选的思考对象不同,但其主要方法就是根据主体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类比推理与归纳推理。这样,中哲里的大部分思想不可避免地带有超验性与隐喻性,如“孟子”根据自己看到的一系列的人类的中善良的活动,便认为“人性本善”,而“荀子”亦是通过自己的人生经历提出“性恶论”。但这种超验性与隐喻性加重了理解的难度,使没有足够经验的“下士”难以达到每一个理论所提供的境界,只能流于表面形式(与中国历史上长期以来的形式主义的形成有很大联系)。所以,我个人觉得可以利用西方哲学来解读中国哲学,以便于一层层的理解,使得分析时更为全面。
 
10、智坛——仁智统一
真正的智慧是“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也就是说善与不善的区分在有智慧的人心中有一定的标准,亦即有智慧的人必定拥有自己独立的普适的价值观。一个平常的世俗之人是不能理解智者看似“愚蠢”的行为的,因为他们彼此在骨子里所看重的东西不同,前者对如过眼云烟般的形而下的“器”始终放不下,后者则对形而上的“道”孜孜以求。价值观的形成源于生活体验。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无论贤愚,我们关于德与善的判断力是在整个社会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形成的,所以带有一定的时代的普适性(其中也有个人的独特性),如若妄想用暴力的手段对整个社会的道德体制表示不满,必会遭到社会中的人的唾弃。所以,真正的智者应是顺应时势,会在当下生活,但又不满足于时势,敢于追求自己看重的一切,即勇于实践抱复的人。也可以这样说,智者亦是善者,他们的追求不会违背善(因为其价值观的普适性),只能是与善同在。
 
11、智坛——超越生死
余仿同学,“借口”是很好找,但是如果一个人觉得自己的所谓的信仰与意义只是用来骗自己不要畏惧死亡的“借口”,那他还会相信吗?一个明白人即使是再能装糊涂也不可能得了欺骗自己。庄子亦然。虽则他提出了一个摒弃相对的经验性的认知,超于经验世界,而达到“通道为一”的境界的哲学体系,虽则他潇洒地说死和生是“气”的两种不同形态,但是我们人毕竟是有那种把握“无限”的冲动,我们不甘心自己的灵魂就这样消亡(表现为记忆的不能延续),而毫无代表性的肉体再度重生。而且,即使有一个“彼岸世界”,我们仍会是继续着仍旧无终极意义的一切,但任何东西,体验一次就够了,再给予你无限的生命亦是没有多大意义。所以我们人缺少的不是一个让自己活下去的合理的解释,而是面对“虚无”的勇气。只有面对“虚无”,我们才会摒弃贪婪;只有面对“虚无”,我们才能尽现自己的本色,于纷繁芜杂之人世中来去潇潇洒洒、无拘无束。虽然这一过程是伴随着痛苦的,但正因为有痛苦,所以有智慧,所以有快乐。
 
12、智坛——论“立地成佛”
一个人的内在经验决定他的想法,所谓的“立地成佛”,我相信,是一个人的内在经验面对载有相似经验感触的佛学理论的一次爆发。所以有的经验感触不深人终其一生亦无法悟出佛理的真正滋味,而一些内在经验深刻的人,面对佛理的点拨,突然会悟出超越大众意识的道理,就像六世祖师慧能法师,虽目不识丁,但亦能够在听到五祖讲念的金刚经后立马悟出精深的佛理。因此,说道底,“佛”就是价值感,宇宙观(佛学的宇宙观是“缘起性空”,即万物皆是由于人的执念而生的幻象)与一般以功名利禄为奋斗目标的大多数人不同的一种人;“立地成佛”就是以往的价值观与宇宙观在受到启示与内在经验的应证后,彻底地进行了一次变更。
 
13、智坛——经验决定一切
我们的生活经验决定我们的判断,基本上我们对别人的言论与行为的判定基础就是自己的经验,如,我们以往听到过的各种言论,我们经历过的各种事件,在书中看到过的各种理论等。所以,更进一步说,经验决定我们的“知识世界”。我们所接受或者发现的关于现象世界里的各种理论、定律以及定理等都是在经验的基础上建立的。就像科学,就是建立在对以同一种形式反复出现的事物的认定的基础上。如,只有认定了在所有情况下一个苹果加另一个苹果等于两个苹果,我们才有“1+1=2”;只有首先认定了“太阳晒”与“石头热”之间有必然联系,我们才能在此基础上建立关于“热能传递”等理论。经验亦决定我们的情感世界。我们对一件事的认同亦是处于情感的认同。当我们评判一件事情的好与坏时,我们总是站在自己的价值观立场上。我们在社会中生活,我们的价值观取向(情感所认同的),我们的性格与品质必定会受到生活经验潜移默化的影响,正如萨特所说:存在先于本质。因此,既然我们的知识与价值观都来源于经验,而知识与价值观构成人的灵魂,那么经验确实是可以决定任何有理性的人的一切。所以,控制我们的经验亦是很有必要的,就像古人所说的,“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由简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等,经验不当,就会误掉我们的一生。
 
14、信坛——原创
古人云:“言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是我们必须遵守的原则之一,不是用来获得长久利益的手段。就像“季礼挂剑”,并不是出于“外交目的”或者赚得好名声,只是因为感念知己亡故。然而在这个“诚信”这个原则之上,还有更高的原则,就是“善”。所以,有时候,为了比“诚信”更高层面的追求,我们不得不做一些与自己的言语相违背的事,就像“孔子”被“蒲人”围困,无法脱身,只好在“蒲人”面前向神明发誓不去蒲国的敌对国——郑国,而在脱身后,孔子还是带领一班弟子前往郑国一样。由此可见,如果一个人凡事只讲诚信,不注重更高的出发点,那就成为一个墨守成规的迂腐之人,生命没有太大价值。
 
15、智坛——原创
比之西方人对演绎逻辑的重视,中国人更重视对感性经验进行反省。正是如此,西方哲学的后学之人很容易发现前辈的不足(因为逻辑是先天的,一个理论,在西方人看来,如果在逻辑上出错或不足就不可能说服别人)。而中国哲学则总是表现为逻辑模糊,总是诉诸于内在经验的合理性与应证性,理解其内涵主要靠“悟”即使后辈对先行者有意见,也不可能彻底将前人的观点推翻。而且,由于这种内在经验的应证总是带有模糊感,所以,当我们看到前人的一个观点时,本来模糊的内在经验很可能一下子就倾向了前人逻辑模糊的观点,并认为其表述出了自己心中所感,是真正的金玉良言。
 
评语:
该帖子在基本上都能围绕经典中一个核心内容或一个中心观点加以展开,有论有叙,有事有情,能把经典的学习与现实相联系。但有些地方论述不足,还可以深入和展开。
建议:三等奖
 
 

滇ICP备20006117号-1 Copyright 2014 Zhonghyl.com All Rights Reseerved 版全所有·冯燊均国学基金会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

地址:地址:昆明市高新区海源中路169号(西山区一中对面) 电话:0871-888888  传真:0871-888888  邮箱:yes@zhonghy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