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评比奖励 >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17年下半年三等奖詹雨菲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17年下半年三等奖詹雨菲

字号:T|T

学校:湖北大学

学院:哲学学

专业、年级哲学专2016级

姓名:詹雨菲

学号:201622111511007

孝坛:十一、393

孝是每一个中国人心中都存在的一种情感,从我们由父母带到这个世界之中时,我们之间的联系就建立起来了,也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本身就存在有的。但是如果一位父亲高速上开车打电话,他的孩子应该怎么做?是报警揭发父亲的违法行为,还是偷偷隐瞒起来呢?头脑中冒出的第一个念头,我想大部分人都会觉得隐瞒啊,那是我的父亲啊,我不可能,也不忍心做出那种“不孝的行为”——揭发,但是我们仔细想一想,即使他是我的父亲,可是他确实做了违法的事情,做了对自己对他人都不负责任的行为,理应揭发他,这表明法律的铁面无私。这时孟子所讲的“亲亲相隐”的观点似乎并不正确。这就是孝与法的矛盾,是选择情感还是法律,至今我难以做出选择。

 

仁坛:十一、224

仁,孔子认为其本质是爱人,对父母亲戚朋友的爱,当然也是先爱自己的家人,然后再推己及人,去爱社会上的其他人。在这里,墨子的兼爱观点就与之相反,如果你先去爱其他与你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你自然会去爱你的家人。刚开始我会觉得孔子的看法我更加好接受一些,爱自己的家人是天经地义的,但爱一个和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人,如果没有特别的接触和了解,估计会是很难做到的。但是,有这样一个例子,就像如果你因为有事情,把你的孩子需要寄养给一户家庭,你是会选择具有墨子兼爱思想的家庭呢?还是会选择具有孔子推己及人思想的家庭呢?我想答案应该不言而喻了吧?兼爱思想确实是一个相对理想的想法,但这种无差别的平等的爱是我们永恒的追求。

 

信坛:四、614

诚信,是核心价值观中个人层面是第三个词语,可见其对于国家,对于社会,对于个人的重要性所在。在市场竞争中,无论是国营私营的大企业,还是路边的小商小贩,诚信是立商之本。在我生活的经验里,那些缺斤少两,偷小便宜的商家都难以走的长远,而实诚,分量十足的摊子,无所谓大小,大部分都是生意极好的,由此窥见,诚信也是商家给予顾客的一份态度。除此之外,诚信也是一个人的生存之本。作为一名学生,考试也是我们生活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考试作弊也应运而生,作弊手段也是五花八门。如今,考试作弊行为已经进入刑法范畴,便可见国家对于诚信考试这一方面是多么的重视。更何况,作弊看似一时获利,实则毁掉了自己对他人的信任和未来的前途。这是多可悲啊!

 

礼坛:三、813

我们中国一直被称为“礼仪之邦”,有各种礼仪制度的存在,作为礼的推崇者和贡献者,孔夫子最有名的说法是:“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他这里说的礼,是周礼。在春秋时期,战乱蜂起,礼崩乐坏,这是孔子从当时的社会状况出发,探索一个合理社会的思想。再后来,历经孔子及其追随者以及孟子及后代的儒家不断充实其内容,成为了一套别贵贱、尊卑、长幼、亲疏的社会秩序的制度,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依规矩行事,其含义与最初的宗教祭祀已不相同。在看如今,有些传统的跪拜礼仪已经不再流行,在大家眼中已成为了一种繁文缛节。但是一些基本的尊老爱幼的传统还依然存在。比如,在大家庭的聚餐中,我们总会让老人们先动筷子,小孩们才可以动,以此来表达尊敬。这是规矩还是死板?不好说。因为礼仪早已随着时代不断变化其内涵了。

 

廉坛:十二、539

“廉”字的含义十分丰富,《周礼》记载,“廉”的含义为:“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此“六廉”为最早的官吏考核标准。“廉善”指善于行事,能获得众多的好评;“廉能”指能行政令,较好地贯彻各项法令;“廉敬”指不懈于位,尽职尽责;“廉正”指不倾斜,品行方正;“廉法”指守法不失,执法不移;“廉辨”指临事是非分明,头脑清醒。在当代,习总书记上台以来对于廉政的重视可谓空前,反腐手段也不断加强,不少高官都被斩于马下,“打老虎”“拍苍蝇”等词汇不断映入老百姓的眼帘。廉政,这不仅是民众的需求,也是一名官员基本的道德修养,更是一个国家不可缺少的,一个清正廉洁的国家则体现出人民的素质和社会的风气。廉洁,是一种道德标准,是一种价值取向,引领大众向着社会前进方向发展。

 

义坛:一、530

义:义者,宜也,义作为社会应当如此的价值准则,在孟子那里,包含着对自由、公正的思考。孟子特别强调仁与义的紧密关联,形象地把前者比喻为住宅,后者比喻为道路,意在指明义是培养仁德的“正路”。然而,有些人却不愿意选择这条正路:“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这从反面说明,“义”与主体在达到仁德的道路上的自由选择相联系。 另外,义(宜)也有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之意也。所当做就做,不该做就不做。见得思义,不因果滥取不义之财物。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所以人发为羞恶之心,发为刚义之气,义也。这里的义并不是一种为朋友两肋插刀的江湖义气,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体现。

 

智坛:七、317

智,孔子在关于知识的来源问题曾经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者,民斯为下矣。”从字面上可以理解为:生下来就通晓知识的人是最上等,然后通过学习获得知识的人是次一等的,遇到困难然后再去学习的人是更次一等的,而遇到困难还不学习的人,在老百姓中就是最下等的。生而知之,连圣人孔子都说自己没有达到,我们也很难达到如此境界,但至少我们要有“学而知之”的态度,一种求知求解的学习态度,是我们作为一个学生应该具有的。再高一个层次,智是要对他人服务,在黑暗中照亮他人,以此引申为凭借自己的智慧指引他人前进的方向,就像老师这个伟大的职业一样,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一代又一代的学生。

 

和坛:十一、219

和,是中国百姓十分重视的,可以理解为和谐,和平等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其中体现出矛盾即对立统一的观点,就如那黑白相生的八卦太极图一般,看似格格不入,实则相伴相生;“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家庭内部有“家和万事兴”之说,人与人之间讲“和气致祥”,做生意讲“和气生财”,国家之间讲“和衷共济”,我国的和平外交政策就体现出了中国人反对战争,对于和的重视。“和”本身也包含了“合”的意思,就是由相和的事物融合而产生新事物。这不仅仅是平等相处了,而是更进一步的——不同事物互相依存,彼此吸取营养,不断成长的意思,即“相生”的理念。 表达了中国民众渴望安定、平和、幸福生活的普遍愿望。

 

毅坛:七、243

毅,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论语里这句话: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毅的含义在这里是刚毅果敢,坚决的意志力。整句的意思是一个士人不可以没有远大的志向和坚定的毅力,过程仍然任务艰巨且道路漫长。刚,毅,木,讷,近仁。没有恒心和毅力,做事三分钟热度,半途而废,是不可能做成功任何事情的。或许一个人并不聪明,但是一旦他有一颗无人能敌的坚毅的心,就没有什么能够打到他,这也是一个人达到仁的境界所不可缺少的东西。这让我想到了一篇文章,我想十分符合孔子这里毅的内涵,就是《老人与海》,老人与那条巨大的鱼作斗争,甚至有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但他依旧用坚定的意志与鱼作不懈地斗争,或许有人觉得这是很愚蠢的行为,但是即使老人最后一无所得,至少他在毅的指引下努力奋斗过了,就没有后悔可言了。

 

仁坛:三、826

在孔子的儒学中,仁的含义虽然非常复杂,难以作出一个令所有人都认同的统一界定,但将爱人作为其首要意义,应该是无可非异的。爱人,把人当人,将心比心,是孔子的仁的最基本规定,是仁的核心,是儒之为儒的本质所在。《论语·颜渊》中记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爱人,是儒家之仁的最基本的规定和要求。孔子把仁规定为“爱人”,看似简单易懂,实则意义非常深远。对于人类的每一个人来说,爱是一种发自于内心、反映于自我意识的感情,自觉而非刻意,人人都有,谁都不缺少,并且人人都可以随时体会到的,无须解释和说明。另外,仁乃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人与人之间可以通过仁而实现彼此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爱人是儒家之仁的本质要求,它既体现着仁对于人自身的关心与爱护,也深刻反映了仁对人性尊严和人道理想的捍卫。

 

忠坛 499

说到忠,我脑子里立马显现出的就是中国古代的那些仁人志士的忠肝义胆,像是“精忠报国”的岳飞,亦或是发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感叹的文天祥,忠,是中国古代必不可少的传统美德,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曾子孔子的仁道概括为“忠恕”二字。《说文》“忠,敬也。尽心而忠。”朱熹说:“尽己之谓忠”。“忠”的基本意思是尽心竭力,公而忘私。而在现代社会里,忠分为以下几个层次:忠于国家,忠于人民,这是每一个公民所应当做到的义务;忠于职守,这是我们作为一个劳动者所应当付出的。社会也正因为我们这些拥有“忠”心的人们而不断向前发展。               

 

忠坛 204

忠,在中国封建社会里也存在有“愚忠”,有些臣子好似受到了“洗脑”,无条件的效忠于皇帝,这是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而产生的,将“忠”推至极端,成为一种统治的手段和工具。但是,我认为这种所谓的“愚忠”或许不完全是阻碍或是弊端。例如在日本的“武士道”就能够和好的体现出来。儒学到日本后,“忠”被认为是高于一切的美德,“忠”在日本演变成为对君主和国家的效忠,使之成为日本民族的道德支柱。日本人民忠于天皇,忠于国家,他们为此不惜牺牲自己的日常生活,并时刻准备为国家而捐躯。近代日本,同中国一样面临国家危亡的困局,却能够成功地摆脱危机,成为世界强国,关键在于日本涌现出一大批为国尽忠、为民请命的人民。以“忠”为第一美德的“武士道”精神看似是“愚忠,但实际上却成为日本强盛的精神动力。

 

义坛 十一 98

众所周知,儒学的核心是仁,而仁是人作为社会性的动物,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命以及人类社会秩序所必须的与人为善。这种善有时是纯粹的,但也会超出底线,有些情况下人们难以抵御自己贪婪的欲望,因此必须出现道德来约束人的欲望,给欲望划一条界限,不超越这条界限的就是有利的,超过了这条界限就成了恶,不但无益反而有害了。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一条界限来划分清晰善与恶的标准,对善进行奖励,对恶采取惩罚,那么出于并非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是为了公众的这个界限就是一种公平正义。

 

义坛 356

社会来维持公义的,是道德;国家来维持公义的,是法律。法律由道德而来,但需经合法程序而加以审查检验,因此法律的强制性高于道德,但界限比道德要低一些,我们常说“法律是道德的底线”。不管是社会公义还是国家公义,都要落实到具体个人的义上。每一个人都拥有一颗见义勇为的心,例如,见到掉落到水中的小孩,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就他等等,那这个社会,这个国家的公义我想自然而然便会达成。实际上,仁为义提供了根本动力、道德支持和判断依据,而义则是行仁的保障,对中国人来说见仁不行则非义。由此,数千年来,多少义愤的仁人志士为了守护仁义,即使前仆后继蹈死也不顾。

 

义坛 十四 105

在复杂的社会里,利益错综复杂,彼此交织,那么义也是有大小的,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义也不同。像在我们看的武侠小说里的那种江湖义气,看起来也是一种“义”,可是这种义便太过狭隘了,或许在一方看来是义,但在另一方看来或许就是无恶不赦了;那么国家大义就和前者完全不同了,文天祥为了自己的国家甘愿付出自己的生命,革命志士为了国家民族付出自己的青春与热血,这才是真正的“义”之所在。所以,义的问题要分两面看,没有义,中国就会僵化,光讲片面的义,不用仁的体让之心加以约束,也是有所欠缺的。

 

评价意见:作者结合所读所闻来阐述观点,对问题有自己的思考。但有些方面较浅显。望继续深入学习理论,更深入思考问题。

建议:三等奖

 

 

滇ICP备20006117号-1 Copyright 2014 Zhonghyl.com All Rights Reseerved 版全所有·冯燊均国学基金会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

地址:地址:昆明市高新区海源中路169号(西山区一中对面) 电话:0871-888888  传真:0871-888888  邮箱:yes@zhonghy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