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文法与经济学院
专业:科学技术哲学2013级
姓名:张印
学号:201306703009
联系方式:13419567779
毅坛 四 312
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在磨练中容易成长.且不说古人悬梁刺骨,凿壁偷光.就说我们众所周知的发明家爱迪生,单是为了找适合做灯丝的材料,就经过了几千次的失败实验。最后他不是从失败和磨练中走出来了吗?再说李时珍,他历经千山万水,尝遍天下草药,终于写成了《本草纲目》他们的成就源于他们在逆境中磨练的努力。 前人的经验告诉我们,我们的生活需要磨练,磨练是让我们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一个人如果不经过磨练,就如笼中鸟,只是一个在消磨生命的玩物罢了。勇于追求磨练,敢于面对挫折的人,才是在大海上的海燕,能在暴风雨中呼啸,在海面上飞翔,在大风浪中闯荡。
没有哪一个人能不经历磨练,相反,我们正是在不断地认识磨练,战胜挫折的过程中成长和发展起来的。所以我们要意志坚强,有坚定的信念,勇敢地面对磨练,向挫折发出挑战,不达目标的誓不罢休。没有磨练的人生,就没有奋斗,人的意志就会消退,人的精神就会萎缩。倘如生活中真有什么大风浪,一定会经受不住命运的挑战,会在痛苦中逝去。磨练使人振奋,使人看清自己的不足,在挫折中重新站起来,使人意志高昂。“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在人生,磨练远比成功要多.正如孟子所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要具有对抗磨练的精神。
所以,只有经过严冬才能迎来盛春,只有历经风雨才能看见彩虹,只有经受磨练才有收获。
毅坛 五 419 和坛 二 552
和谐,指的是事物协调生存与发展的状态。和谐思想作为儒家文化的核心和精华,儒家的和谐社会观十分丰富,孔子提出“和为贵”主张,孟子描绘了“老我老以及人之老,幼我幼以及人之幼”的和谐社会。即使在今天看来,这些观点依然有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内容上,儒家的和谐社会观重视以人为本,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设想建立“大同世界”、“小康社会”等和谐的理想社会。具体包括:
“和为贵”———人际和谐。
“群己和谐”——人与社会和谐。
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
国以民为本。儒家和谐思想肯定老百姓的主体地位,主张建立以民为本的和谐社会。无论是个人的自我修养,人生理想的实现,还是主张建立一个安定有序、公平和谐的理想社会。然后这些正包含在当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
“自强不息”出自于《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天”,即日月星辰;“行”,运行;“健”,刚健。 日月星辰运行不已,周而复始,永不停息。 古人从自然界无穷的变化中领悟出深刻的人生哲理,既然日月星辰运行不已,永不停息,那么人类也应当效法日月星辰的刚健品格,不论遇到任何困难、任何挫折,都要不屈不挠、顽强奋斗、积极进取、永不停息。
“自强不息”也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激励大学生在漫长的人生征途中,勤奋学习,锲而不舍,面对曲折,奋力拼搏的精神动力。因此“用自强不息”精神对大学生进行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都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对于当代我们大学生来说首先要确立积极的人生目标。目标对于一个人的成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其次要树立坚定的信念。有了目标还要有坚定的信念,相信自己一定能行。再次机会给有准备的人。成功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确立了目标之后,从现在开始就有意识地准备,踏踏实实地干。 正如荀子所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机会都是给有准备的人,我们只有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端正自己的思想认识,遇到困难要自强不息努力奋斗。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抓住机会,利用机会,取得成功。
仁坛 三 656
在我国传统孝文化倡导的爱,是从爱父母兄弟开始。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孝经》指出:“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这是一种基于天然血缘关系的亲情之爱。
儒家还将这种爱打破其家族局限,推广于尊社会之老,社会之长兄姐妹。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要求人们不仅要敬爱自己的长辈,而且要推广到敬爱别人的长辈;疼爱自己的子女,进而扩大到疼爱别人的子女。孔子要天子“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再姓。”他要求诸侯“和其人民。”孔子更明确指出:“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教以孝,所以孝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
从上面的引述可以看出,每个人应有博爱之心。中华民族素以礼仪之邦闻名世界,具有以德治国的优良传统。中国传统德治思想以血缘亲族的人伦关系为道德出发点,然后由近及远,推己及人。认为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致的,因而特别注意社会公共生活中人际关系的调节与和谐,形成了内容丰富而独具特色的尊德尚礼的社会公德思想。
关心、爱护他人,既是儒家孝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公德的必然要求。要真正做到爱人若爱己。并非易事,这要求我们必须加强道德修养,摒弃自己某些不正当的欲求,善化利已为利他,只有真正具备了仁爱之心,方能爱人之爱,恶人之恶,从而达到克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境界。遗憾的是,当今社会某一些人。不仅不克己,反而把经济领域的求利原则不恰当地引入道德领域,奉行“人不为已,天诛地灭”,“人人为自己,卜帝为大家”的处事原则,造成道德混乱。这些人的做法固然不足取,却反证了加强爱人教育的紧迫性。
孝坛 十一 294
“百善孝为先”一切善行都是从孝开始做起。孝是做人的根本,是百善之先,人间第一事。是人世间一种最高尚、最美好的情感,是人一生中最深刻的亲情,它是人的根、人的本。
我国传统的孝文化强调养老敬老,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沿袭下来的优良道德传统,也是在今天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必须大力提倡和发扬的社会公德。赡养老人是行孝的最基本要求。
《尚书·酒诰》中记载:“肇牵牛车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
这里,“孝”与“养”是联系在一起的。孝养,即在物质方面养其体。这是儒家孝道的最基本要求,也就是说子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劳动,尽可能满足父母在物质生活方面的需要,使他们居有其所,腹有所食,体有所衣,疾有所治,丧有所葬。
另外,孝还贵在自觉,贵在尽心尽力。孟子说:“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不孝者主要是思想问题,四肢不勤、贪酒博弈、偏妻私子以致使父母吃苦受穷,才视为不孝。即主观上不尽心尽力,致使不能赡养父母之体。养其体并非仅指使父母有衣有食,更要求子女在物质生活安排上先父母再个人,尽可能做到先父母之优而忧。后父母之乐而乐。只要子女能发自内心、自觉自愿地奉养父母之体,尽管有时生活并不富裕,但却能使老人心满意足,使家庭其乐融融,这也是孝行。
忠坛 二 467
孔子提出:“夫孝,始于事亲,终于事君。”“孝慈则忠。”在中国封建道德中,“忠”曾被拔高到无上的地位,是中国传统道德的重要规范,是“为国之本”、“义坪之归”。“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卜,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家庭的稳定最终是为了社会的稳定。士子行孝可以导致忠顺于国君,
在当代社会公德建设中,弘扬传统忠的精神,对于形成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良好道德风尚仍具有现实意义。忠于社会主义祖国,忠于广大的劳动人民,为了祖国和人民的事业勇于献身,是公忠之德在当代的具体体现。忠于祖国要求人们有为建设祖国、保卫祖围勇于献身的精神。“将死不忘卫社稷”,体现了先人们为国家利益不惜牺牲生命的高贵品质。如许多仁人志士在践行忠孝道德时,孝不唯从父,还推得敬老爱众;忠不囿于事君,而扩大为国家社稷。忠于国家和民族。在家庭和国家关系上,坚持社会本位,忠孝不能两全时、精忠报国为之最大的孝,如古代的岳飞,当代的孔繁森等等,从而使忠孝规范博大而崇高,具有巨大的道德感召力。中华民族历来把忠孝作为重要的道德规范,在世界各民族中,是率先垂范的民族。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征程中,我们不仅要有保卫祖国不怕流血牺牲的精神,还要有为祖国建设勇于奉献的精神。
忠于人民,要求人们要关心人民、爱护人民,向人民负责,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敢于同危害人民利益的坏人坏事作峰决斗争。在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下,爱民不仪体现在要让人民安居乐业,薄税节俭,更表现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时时刻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自己的利益溶化在人民大众的利益之中。当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发生矛盾时,要牺牲个人利益,保护人民利益,并切实从各方面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下大力气进行经济、文化建设,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智坛 八 151
仁智统一”是儒家最重要的核心价值。
“仁智统一”首先是指“爱人”与“知人”的统一,人道主义精神与理性主义原则的统一。樊迟问“仁”“知”时,孔子分别解释为“爱人”“知人”。“爱人”主要强调人们要用爱心对待别人,这可以说是“仁”的实质内容,也是其精髓所在。而“知人”主要强调要善于鉴别人,即人所具有的道德理性和认识能力,更确切地说就是对“仁”的理性自觉。一个仁人必然是具备了高度的理性自觉的人,只有这样,他才能深刻把握人之为人的道理,才有可能将“仁”提到“爱人”的层面去自觉地尊重和关心人,“爱人”必须“知人”,“知人”才能做到“爱人”。因此,“爱人”与“知人”是统一的。
孔子“仁智统一”思想另一明显特征是他对人的重视,其“仁者爱人”“仁者人也”揭示了以人为中心,尊重和爱护人的人道主义精神,而这种精神又透射出“知人”即对人的本质、价值的自我认识与自我肯定的理性主义原则。
其次,“仁智统一”是指道德理想与人的知识水平、智慧力量的相互依存与统一。孔子“仁者人也”实际是指人的理想人格化,“仁”作为仁人的道德理想、人格修养的完美境界,其实现必须以“智”相配合。所以,“仁智统一”还包括道德理想与人的知识水平和智慧力量的统一。就它们的关系而言,孔子认为人在学习文化知识时,必须首先端正品德。因为德在人的全面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这是由人的社会性之本质属性决定的。有了崇高的理想和道德,才能在人际交往中自觉按“仁”的要求不断完善自己,就此而言,智从属于仁。但孔子也十分重视知识、智慧,因为只有具备一定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才能真正把握仁的精神要义,成就理想人格。因此,德育与智育是相互依存和统一的,即在孔子看来求真与致善是一致的。
最后,“仁智统一”是指理想人格、道德信念与情感、意志的统一。“仁智统一”是孔子理想人格的最高标准,而人格又是一个包含着知、情、意的统一体,只有几方面同时发展,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完善。在理想人格的成就过程中,性情是不可忽视的成分。孔子认为“仁”作为一种道德信念,首先应该建立在人的真情实感之上,只有这样,人们才有可能接近仁,实行仁。
“仁智统一”对于今天培养和塑造2l世纪新的理想人格也将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借鉴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善于发挥理性的作用,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使得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信坛 四 447
孝坛 二、511
在我国传统孝文化里,奉养老人是远远不够的,敬老尊老也是人们应该遵循的基本道德。孔子说:“弟子人则孝。出则悌。就是要求后生少年,在家要孝敬父母,出门要顺从兄长,实际上是向后生晚辈提出了尊老的道德要求。
孝敬。即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要,这是儒家孝行的要求。虽然每个具体社会成员在精神需求方面各有差异,但不论其社会地位高低、文化修养如何、物质财富多寡,在物质需求得到基本满足后都有相应的精神需求则是共同的。
所谓孝敬,就是要求对待老年人要突出一个“敬”字。孔子曾经说过:“今之孝者,是渭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里把孝规定为“敬”,视“敬”为人兽区别之根本。孟子也说:“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也就是说,尊敬老年人就是孝的最高体现。
那么我们作为晚辈要多为长辈着想,主动关心体贴他们。努力做到出必告,返必面;昏定晨省;和颜悦色、亲切真挚。另外,孝亲敬老还要虚心听取老人的意见。老人见多识广,对各种事情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况且作为长辈,出于爱心常会给子女提一些指导性意见。作为晚辈要虚心听取,切不可妄加否定,甚至顶撞。认真听取老人的意见,不仅有利于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少走弯路,而且会使老年人感到欣慰。
今天,在社会公德建设中,我们应当大力弘扬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尊敬老人。老人辛勤操劳数十年,为社会、为国家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具有丰富的社会经验和生产经验,是一笔不可多得的社会财富,理应受到尊重。传统孝道提倡养老敬老,这些传统美德。已经以谚语、警句的形式,积淀于中国人的心理结构和潜意识中。如“家里有个老,胜似有件宝”、“远烧香不如敬爹娘”、“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等。
诚信作为一项道德规范,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是做人的基本原则,是调谐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是保证经济有序运行的基本规范,是立国立民之道、治国理政之本。
儒家认为,诚信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为人的基本要求。在孔子看来,诚信是立身做人的首要条件,是安身立命的道德起点,人若无信,就无以立足。他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哉?”陆九渊更把诚信看做人与动物的区别标志,痛骂不忠信之人:“人而不忠信,何以异于禽兽者乎?可见,诚实守信、言行一致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基本品格,是安身立命、有所作为的前提。
诚信是人际交往中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准则,是处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关系的规范。只有以诚信为基础,人与人之间才能坦然相处,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首先,君臣之间要诚信。孔子认为,统治者对民众要宽容、讲信用,才能得到拥护与信任。“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荀子也以史实从正反两方面阐释了这一观点,他说:“古者禹、汤本义务信而天下大治;桀、纣弃义背信而天下大乱。”其次,父子、兄弟之间要诚信。否则,就可能导致亲子生疏、兄弟反目。荀子说:“父子为亲矣,不诚则疏。”陆九渊则说:“兄弟而不主於忠信则伤”。再次,朋友之间要诚信。陆九渊强调:“朋友而不主於忠信则离”。不仅如此,在社会生活中,一个人的品行德性要受他人的影响,而朋友的影响尤为重要。
诚信是关系国家政权兴衰存亡的重大问题,是立国之本。《论语》记载:“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在孔子看来,优良的军备、充足的粮食和民众的信任是治理国家的三大条件,而民众的信任更具有决定意义,是政治凝聚力形成的关键。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当代社会诚信思想并没有因为时过境迁而失去价值,而是越来越凸显其现实意义。弘扬诚信思想,有助于完善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们只有以诚信为本,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现实生活中,找到真实的自我,有助于调谐人际关系,建立和谐的社会秩序我们应弘扬儒家诚信思想,大兴诚信之风,言行一致、实事求是、真诚待人,以消解“诚信危机”,调谐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有助于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诚信不仅是为人之道,为政之道,也是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国与国之间,只有以诚信相交,才能和平安宁。
廉坛 十五 99
“廉洁”《辞源》上解释为“公正,不贪污”,《辞海》上解释为“清廉,清白。”廉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一个基本规范,被视为‘国之四维’之一。
古往今来,有多少清正廉洁、务实为民的清官廉吏受到百姓的崇敬与爱戴,他们的形象深入人心,他们的故事久久传颂。
现在每年的端午节来临,我们会怀念为了保持高贵的品行而投身汨罗的屈原,“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他内心世界和生活的真实写照,屈原用他的举动向我们阐释了廉洁正直的含义,他不愧为“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这样的屈子必将受到后人的永世瞻仰。
近两年来随着我们国家防腐倡廉的热风,很多官员因为无视法律的约束,特别是去年年原铁道部长刘志军利用职务贪污受贿的案子让我正经不已。我为他感到可恨和惋惜,同时我也想到铁面无私的青天包公。包公从小立志做清官,踏入仕途以后仍然始终如一地保持清明廉洁的作风,执法如山,重惩贿赂。他“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史册有遗训,无贻来者羞”,不愧为“一代清官包青天”。
当下,我国的各项事业都取得了相当了不起的成绩,然而,社会风气却每况愈下,贪污腐败事件层出不穷,威胁着党的先进性和已经取得的骄人成绩,形形色色的诱惑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的成果袭来,我们作为党员干部就更加要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坚持原则,遵纪守法,秉公行事,自觉克服名利之心、护家之心、贪欲之心,做到金钱面前不动心,美色面前不动情,权势面前不动色,人情面前不“软心”,做一个清正廉洁,真正对人民和社会有用的人!
孝 一 457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责任。
人生在世,能够切身力行,成就自己的孝子之德,令父母心安,是每一个为人子的应尽的责任。其实,有父母在身边让我们表达一份孝心,也是一种福气,有多少人想表达对父母的孝心的时候,却没有了这样的机会,那一句“树欲静时而风不止,子欲养时而亲不待”,让多少人欲哭无泪!羊羔跪乳孝心鉴,乌鸦返哺报亲恩。
父母是我们最亲的人,他们为我们累弯了腰杆,皱纹爬完了脸庞,这都是为了照顾,教育我么长大成人。当你长大连最起码的孝道赡养父母都做不到,那还有什么心去乐于助人,关心同事。所以说一切善行都是从孝开始做起。
礼 五 285
礼之本为人,礼之质则为敬。礼的实质是敬畏之心,爱敬之情。一切礼节若没有恭敬之心,都是虚礼;一切仪式若缺乏敬畏之意,都是俗套。。
爱敬之心本是吾人天性,也是一切德性之本原。必躬行孝悌,护养一念爱敬之心,礼乐之发,便会不假安排、不能自已,成为自然而然的事。 礼可分为个人之礼、人际之礼、制度之礼和民俗之礼四个层次。首先是个人之礼,孔子曰,“三十而立”,又说“立于礼”,“不学礼、无以立”,故知礼是使人能够立得住的一系列言行举止的规范;人际之礼践行的核心是实现爱敬之情的相互流动,即是实现爱敬之心从家庭父子之间向社会人际之间的自然衍伸,这里即体现着儒家的忠恕之道,修身为本,推己及人。礼还包括国家制度,即孔子所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之“礼”。 无论哪种形态的礼,都是对天地和人心本然状态的洞察和遵循,所谓“礼者,天地之序”;而“礼之用”的目的,则在于“和为贵”,致其中和,则为乐,所谓“乐者,天地之和”。礼主别异,即是差别万行;乐主合同,即是平等一心。万行不出一心,一心不违万行,故儒家礼乐之教往往合一,礼乐合德,既是天地人心之本然,故亦是天下人心之应然。中国自古号称礼乐之邦,真应于此找到自己的民族之魂,扎下根去,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我国是“文明古国”,具有优良的文明礼貌传统,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孔夫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意思是说:只有礼节仪表和质朴的品格结合,才算得上是一个有教养的人。文明礼仪要求是我们共同遵守的一种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规矩”。讲文明,有礼貌,讲公德,有社会责任感,这是二十一世纪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的重要构成部分。
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物质物化的追求远远超过了精神文化,在校园里很多同学已经没有了那种尊敬老师,爱护师长的思想。辱骂,诋毁老师。这种严重违背了,我们尊师重道的礼仪。“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礼仪就是律已、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 是表现我们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方式。 礼仪的“礼”字指的是尊重,即在人际交往中既尊重自己,也要尊重别人。 古人讲“礼仪者敬人也”, 实际上是一种待人接物的基本要求。所以,作为大学生我们更应该懂礼仪,以行动来贯彻中华的礼仪之邦。
智坛 四 408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创新已成为时代发展的主题。如果没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我们就不会取得引以为豪的成绩,也不可能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精神是人类最高层次的精神,它是创新教育的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能力。2l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本质就是创新,培养创新精神是时代对大学生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大学生必备的素质。
作为大学生,我们是国发展的主要科技力量,当今科技的迅速发展,要求我们不仅仅要掌握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更多需要的是实践、创新的能力。只有掌握多方面的能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对于大学生来说,提高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具有优越性和现实性。大学生要把创新潜能转化为现实的创造力,才能真正地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价值。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最后一次系统谈话提到大学要有创新精神。爱因斯坦也说:“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统一规格的人所组成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这段话从反面阐明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对社会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意义。
大学生创新精神有许多自身优势。作为大学生,具有相对丰富的知识修养,理论知识水平相对较高,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本身也蕴藏着创造性思维。同时当代大学生处于一个具有相当思想和理论水平的群体之中,可以相互交流,相互提高,团结在一起,群策群力,更能发挥自身优势。学校的学术氛围也为大学生的思维创新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技术资源的丰富,是得天独后的优势。现阶段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青春年华,正是不断追求、不断求知、不断成长的黄金年代,充满着激情和斗志,有着对创新的强烈要求。
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核心,创新的人才是核心中的核心,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义坛 一 401
关于义利关系的论述总是和对天人关系的论述联系在一起的。义和利的关系总是与“天道”与“人道”、“天性”与“人性”、“天理”与“人欲”等关系相伴相随的。因此我们可以说,所谓“义”,就是追求天道和实现“天性”的行为,因为只有这样的行为是最应当、最适宜的。而天道是要通过人道来达到的,“天性”也是须经人性才能实现。因为“天道远,人道迩”。人要实现天道,必须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而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是迈向天道的一个台阶,因此,通向天道之道就是人道,实现天性之性就是人性。王船山说:“立人之道日仁与义,在人之天道也;由仁义行,以人道率天道也。虻31因此,人应该“存人道以配天道,保天心以立人极州“。这样,重视义的追求、轻视利益所得就是“道”对人的要求了。圣人便是勉力实行人道,已达到圆满无憾的,孟子称此为“践形”:“形色天性也,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而他所谓的“养浩然之气”,就是对追求“义”的一种典型表达。所谓浩然之气,实则为人道之极致,以此配天道,才是人的正当行为,即义。
忠坛 一 373
“忠”字蕴含“公正”、“正直”、“尽心”、“尽力”、“尽己”、“忠诚”、“忠信”等广泛的道德内涵。
忠无论作为“公正”、“正直”、“中正”,还是作为“尽心”、“尽己”,或是作为“敬”、“诚”还是“信”等内涵,只是代表“忠”的基本的道德内涵。忠的“公正”、“正直”、“中正”等内涵,酝酿了后来忠德的行为原则;“尽心”“尽力”则体现为忠德主体的内在德性价值;“敬”、“诚”、“信”等的内涵则包含了忠德实践主体的态度,表现为忠德主体的内在和外在的超越。
事实上,任何事物的都是发展的,忠的发展也不例外。在中国传统伦理思想视野中,很多的德目都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人们也很难把相似的德目做出泾渭分明的阐释,他们之间总有这样那样的联系。因此,忠在传统伦理思想中,无论与何种德目联系,它都是成立的。总而言之,忠的基本内涵是广泛的,而作为德目,它的道德内涵更加广泛。可以说,“忠”在中华民族心目中近乎是第一美德。
礼 三 585
礼,是儒家学说比较崇尚的一种思想,是治国的方略。那么,到底什么是礼呢?按照《礼记》中的解释:“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所谓礼,就是用来研究人际关系的亲疏,判断事情的嫌疑,辨别物类的异同,分辨事物的是非的。
在如今现代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传播沟通技术和手段日益改变着人们传统的交往观念和交往行为。尤其是人们交往的范围已逐步从人际沟通扩展为大范围的公众沟通,从面对面的近距离沟通发展到了不见面的远程沟通,从慢节奏、低频率的沟通变为快节奏、高频率的沟通。这种现代信息社会的人际沟通的变化给人类社交礼仪的内容和方式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这种沟通的条件下,实现有礼有节的交往,去实现创造“人和”的境界。
礼仪,是中华传统美德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身居礼仪之邦,应为礼仪之民。知书达礼,待人以礼,应当是当代大学生的一个基本素养。然而,在大学校园仍有许多不知礼、不守礼、不文明的行为,还有许多与大学生的礼仪修养、与精神文明建设极不和谐的现象。可见,对大学生进行社交礼仪教育具有跨时代、跨世纪的特殊意义。因为,社交礼仪教育不仅是素质教育的必需,而且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强烈要求。
信坛 一 393
诚信是儒家的一个重要伦理道德范畴。《说文解字》谓:“诚,信业,从言成声。”“信,诚也,从人言。”诚、信二字意思相近,其基本内涵是诚实不欺,手言行诺。诚信一词最早见于《商君书.勒令》。
儒家始终重视“诚信”。《论语通译》中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主忠信,徙义,崇德也”。“言必行,行必果”。“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孔子还将“信”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与“文、行、忠”一同教授。《论语》称:“子以四教:文、行、忠、信。”他又把“信”和“恭”“宽”“敏”“惠”一起并列为“五德”。孟子提出“五伦”说,“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他把“朋友有信”纳入五种基本社会关系之中,认为“信”是朋友之间交往的基本道德准则。《孟子》中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从此,诚信作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基本行为规范。
现代社会,诚信要实现其价值,则必须由内在的品德转化并提升至责任层面。
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就业选择来说,企业与大学生都面临着自己的双向选择。企业希望从招聘中挑出最适合自己的人才,而大学生们则希望进到优秀的企业并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诚信在这个时候就开始发挥其作用,对企业而言,它需要如实宣传自己的企业文化,员工待遇,发展前景等各个方面来吸引适合自己的大学生人才。企业需要将讲诚信视为自己的责任,既是对大学生的负责,也是对这个社会的负责。因此不少企业都将“信义、信用、信誉”纳入自己的企业文化中。这些都体现了在市场经济大环境条件下诚信的重要价值。
而企业也对大学生们提出了诚信的要求,宁招有德无才之人而不招无德有才之人。这就要求大学生们在招聘过程中诚实守信,如实向用人单位介绍自己,展现一个最真实的自我给用人单位,而后由用人单位来判定该生是不是适合自己的企业。对于工作而言,只有适合自己的工作才能算得上是好工作,而这一切都留给企业来判定。然而,我们却发现了一些有违儒家诚信伦理的事情。不少大学生为了能够进入优秀的企业,不惜弄虚造假,将自己的简历吹的天花乱坠,而却忽略了企业用人的最基本素质之一就是诚信。不遵守诚信原则的大学生们也大部分会在面试环节中被企业弃用。
儒家诚信观念在经过了几千年的传承和发扬,在现代社会中也提出了比传统儒家诚信观念更深层次的要求,只有牢牢把握这些要求,并切实将儒家诚信观念运用到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才能更好地在整个社会树立起诚信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