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语:深刻剖析了《道德经》中的一些经典哲学问题,例如“道”的起源问题,“道”的应用问题,以及老庄之间关系的简单介绍,在“希言自然”这一问题上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与反思,可以看出来作者的感受体会非常深刻。
《道德经》读书心得
广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专业 202210102132 黄诗瑶(女)
从众多中华古籍里择一而读,对我来讲,《道德经》为最上。如名所示,《道德经》总八十一章,分为《道经》与《德经》,广泛来说上部是谈治国安邦下部展论为人处世。其实通读全文会发现道与德之辨绝不是单纯泾渭分明的叙论方面,老子阐述的辩证思想在此二者间也颇有表现,譬如说大道至简,那么圣人也应简单处事,在《道经》里有讲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德经》也有“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
与我而言,《道德经》闻者动身,读者静心。一者囫囵吞枣遍读原文,是体味不了其中一毫的真谛的,甚至会落下“什么奇怪的绕口令”之语,精要的五千言只是在其耳目中一晃而过。一者沉心静气地坐上几刻钟,熟读成诵之间便将文义付诸人生各处,这是雁过无痕却实有其景的效用。而我诵读了《道德经》后,便对“以德树人”这文题有了一个词语的延伸:谦恭。
老子与庄子常被归于一类,老庄。确知无疑的是庄子是老子学说的集大成者,但老子和庄子的不同之处实是易区分的,老子对世间万物是取“谦恭”态度,庄子则是“嘲讽”态度,所以细读此二人也有诸多不同。而更好区分的是孔子与老子,老子年长孔子二十岁有余,一个是周朝的图书馆长,一个是游历天下的演讲家;一个说敬鬼神而远之,一个能系统阐述完整的鬼神体系。当然,一个是为皇族服务,统治百姓的都市哲学,一个是单纯为了自己而活,并且活得开心舒适的田野哲学……至于其他学说,都与老子的出世境界相隔万里。老子强调无为而治,无为即无所不为,因为世界万物所有归结于一都是“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既然万物出生和结局都是平等无差的,那又有什么等级之分,又有什么高低贵贱,“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罢了,所以对外应采取谦虚恭敬的态度,对内也保持着知足淳朴的想法,所谓“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老子最常用什么为例作喻呢?水。他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里提出的“水”和“不争”就极有意思,河上公注释说:上善之人,如水之性,万物得水以生,与虚与不盈也。水是一种极端的柔弱形态,“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所以才称赞上善的人拥有水一样的性情。在常义中,我们往往贬斥柔弱,连父权社会中也将女人称作是弱女子,殊不知柔弱往往才是能致胜刚强的,譬如咏春拳(创始人也为女子),看似柔弱,在对抗中却异乎寻常的凌厉,以柔制刚乃咏春拳战无不胜的奥秘。“柔”的意义也并不是病恹恹的弱柳扶风,在处事当中常会遇到一些强硬的对手,当即最好是不要硬碰硬,可以适当说些好话让对方缓下来,如我们老家总有一句话“你明晓得他是条疯狗,就应该绕道而走”,话糙理不糙,这时候的柔,这时候的示弱或身退,并不会让自己丢了面子或是错失机遇,而是一种养精蓄锐、不蹚浑水之意——“勇于敢者杀,勇于不敢则活”。再者一说这“不争”,五千言中关于不争的叙讲可谓繁多,“夫唯不争,故无尤;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争与不争像个永恒的论题,支持者说这是不错失机遇,凡是都讲究一个先来后到,别人抢到了自然不会分你一杯羹,年轻总是要无限尝试,青春里出错的代价太低。其实这都是对“不争”定义理解错误的表现,道德经也有这样的句式,“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还有全文最后一章的“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事物不是如数充盈所以才有去陈出新的余地,圣人是有利于天下人,与人方便所以才不去和人相争。更进一步来讲,心理学上讲人大脑进行暗示,会得到一种积极的诸如“不断进步、和睦相处”的反馈,是会让人远离痛苦得到更多的快乐,况且这也并不是老子一厢情愿的自说自唱,他会教会我们真正去践行这类观念,就在他的看似重章叠句之中。不与人争既是水之情态,又何尝不是一种谦恭的态度,在现代社会中看惯了打打杀杀,光是一个高考便成了千军万马闯独木桥,虽是夸张,但何以跟千万人撞得头破血流,与人相争往往耗费百倍的是自己的心力,而人生何止一架高桥!只要每次尽心尽力去做了,心事在人成败在天,不必畏惧自身的渺小力量的微茫,那反之是说明进步空间大,这是变形的大成若缺、大盈若冲;而要是处身于怀抱“不争,故莫能与之争”的人群中,团队里定是悉心合作共同进步,那竞争之词还有何惧?无论结果如何,已经收获颇丰,那在自己的人生轨迹中,就是最大的赢家。再转而说之,因为谦恭,所以会承认自己的不足又不妄自菲薄,能欣赏自己的成功也不吝帮助他人,对人对己都是同样的积极心态,没有所谓傲慢也没有倒地不起的怯懦。
《道德经》让我受益最深的便是“希言自然”之论,在道经当中有许多这类论调。“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余食赘行”、“俗人昭昭,我独若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可以与之感慨联系的我又认为有“宠辱不惊”一章。常言道:祸从口出,言多必失。当我们以事后的角度来查看,总会反思到许多受害者是因为自己话说得太多太满。现在热播的电视剧《狂飙》里,还是档口鱼贩子的高启强很是炫耀自己与警察安欣的熟络关系,于是不少街坊都恳求高启强出面帮自己解决被黑社会欺压之事,那时候的高启强实是没有对策只好硬着头皮自己上,在影像店和对面的黑老大对峙,他藏在椅子后的手不住发抖之时,他是否有后悔自己大肆渲染有警察靠山一事?幸好那时的老高没有乱了分寸,也懂得惜字如金的道理,寥寥数语便把对方唬得一愣一愣的。这也从反面有印证了,余食赘行、不如守中的道理。而宠辱不惊一句,贵大患若身。我们都知晓当一个人处于慌张状态下,他是坐立难安寝食难静的,也像现实生活中有人被误解了,甚至于根本就不关他的事情,他也抢着法子去辩解。最近网上盛行的“不证无证之罪”,在信任意识觉醒的同时好似对剖腹证米粉的一个遥相呼应。其实不管是无证还是有证,我们都应该用一种淡然自若的状态应对,就算做错了又怎么样,一个错误算得了什么,就算被批评了被责罚了被开除了又怎么样,前文有说“蔽不新成”,这里也谈“宠辱不惊”。当下十几二十几岁的青年们不少患有一种不确定的“讨好型人格”,之所以说不确定,是因为这种过多关注他人想法,乃至忽略自己的感受的心理总是间断产生,比如在家里和在学校、在公司,是截然不同的心理状态。在家里没有人会苛责什么,或者是爸爸妈妈就算说了什么话当孩子的也并不会放在心上,因为我们确切地知道父母是爱着我们,而在另外的社会环境中大不相同,我们生怕做错了什么事情让人落了话柄,害怕之后的闲言碎语、严重到被孤立的寡人局面。其实换个方面说,家里是宠,社会上是辱,是我们对宠辱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才导致了我们若即若离若幻若惊。家庭的宠爱是我们一辈子的温港,社会上的是非评议也是人必须接受的历练,我们能做的就是平衡这两者的含量,因为最终目的是看尽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外界给的评价是褒贬不一的,父母的爱也会有不同以往的呈现,我们不必为了得到旁人的赞美就朝某方向努力,我们要做的只能是听取(有些时候不听也罢),然后反思自己的行为,将褒贬与自身准则相比较,择其善者而从之。这个世界上最有用的建议便是不要听取任何人的建议,荣辱不惊的前提是充盈地接纳自身,接受自己的不完美,自然也要发掘自己的可塑之处。临了道经的末尾,有一章是这样说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当即对荣辱不惊了然于胸。
现在所能领悟的文言实是九牛一毛,但《道德经》又是一部愈读愈新之书,只希望每次重读都能有新的感悟并使其深嵌入生活。即读即思,莫问旧痕,而“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地址:广西桂林市雁山区雁山镇雁中路1号广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2022级汉语言文学 54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