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昆明理工大学
学院:社会科学学院
专业:美学专业2014级硕士
姓名:王华
联系电话:15687775145
指导教师:娥满
1、礼坛、二、458
克己成礼,所谓多闻阙疑是也,于此撷旧作,论礼之征显——敏于事而慎于言。
左出论语学而章,述之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斯以君子之谓,窃不敢同,食则饱矣,居则安矣,孰为其逾君子之礼乎,不以为然,子尝谓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子谓君子之法,见广而诸异,不可一也。愚以为,君子之道,事上而善下,敬事而信人,礼用而慎独,博学而广识,诚意而克私欲,彰盛德于天下,然后君子。
然则敏事慎言,余以为然,事益敏而智益广,见诸一也,思已百千,大象无形质而全然于心,则人莫能之,事莫不成,言慎而身安,故曰三思而后行,言慎深思,可谓中庸保身之道,明哲明矣,其则利乎安身,何不为也。慎言者,非教众讷于言也。多思而行,匪欲之而不能,故不言讷,谓之慎也。
敏于事而慎于言,传立世之道,言多则必失也,见小人之嫌,虽不足畏,毋不妨也,言之囿,道而不己伤,不人伤。行则有度,志则有礼,传而有序,言之可以为言,慎其应之为慎,子尝曰,无情者不得尽其辞,适情而利于言,荣百而不一损,利百而不一害,善百而不一恶,斯以为言之道也。
虽则敏于事而慎于言,非教众缄口,视乎众事,责其利害而行,彰以要隘,处以险身,从川水之势,折而忘反,盖承其势也,顺则矣,利乎安身。
欲敏之事,在思在行,故尝道行,余以为思为要,内质而外修,利目顺心,则利身也。
故国之道,应乎于天,承乎于人,传万世而不衰,教众庶而无遗,不啻以为经也,以为理也。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勤勉之。
2、总坛、一、347
明德立,则万民和乐,故以克明德为本。今复旧说以立其意。
所谓克明德,承康诰之语,意明明德乎天下,应惟左是行,方成其鹏志,而治世亦已矣。所谓克明德者,一言谓之曰彰盛德于世也。君子立其身而仁德致矣,曰内修;君子立其身而仁德彰矣,曰外修,而仁义为本,彰为用。标仁德乎天下者,其独君子乎?弗矣!大学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者,内修也,寓其言而意表者,应为上下交争仁德。国运济,明德彰,是故克明德自内修始;内修自仁德始。
夫内修者,子思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而总之。窃以为格物、致知者众矣,末矣;而诚意、正心者鲜矣,本矣。故独发诚意、正心之端,梳明德之内质,礼乎庶人。君子欲诚其意,庸人独致其知,欲诚其意者,盖慎其独也,克己束行。虽金帛不为所动,虽利禄不为所趋,弗为饔飧而不知检,扪心而诘,正行于天地之间,慨然无畏;独致其知者,枉为之行,啁啾相继而言无意,晨昏复沓而行无涯,遥若渊故流深,迩视腐水横溢。徒然掉书袋耳。子尝谓曰,行有余力,方以学文,其不为本末倒置耶!虽弗蛆虫,于世,生而何益,徒一饭囊耳!
内修毕,外修继之。余所谓之外修者,尽一己之所为,克明德于世,而达造化之极。圣人有行藏之宜,斯当出行以教化天下,正他人之心,诚他人之意。礼宜维新,是故亲民之德。匪绝故之圣儒所谓齐家、治国、平天下者。是故君子若此,当无所不用其极,若以克明德于天下,尽心诸上,人皆可教,谨庠序之教,申孝悌之义,次见闻之于是,方可就矣。故言,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君子欲致礼于天下,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君子以其极,而教化不却众庶,是故欲克明德于天下,求而不得者,未之有也。
克明德,岂独君子司其业乎?否矣!人皆可以为仁,人皆可以为圣。君子率而众习,克而众守。其人弗见,而世皆从之,则仁义之众庶矣,明德亦彰矣,何为其然也,圣心备矣。余者见贤而思齐,而贤愈贤也,步其后着,予等之心性方为之后矣,此为自明,非教化之利也,若尝言之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之同化。故芝兰弗染于身,而渐入乎脾肺。于不觉间,感化众物,乃君子生性之所,毋以雕琢,品性之修,已至矣。
行虽修而不显于众,君子弗然,君子当率礼于天下,教化于世,因而礼治。礼治明德自内修始。诚意、正心,而达外修之济天下,适时而作,明德应时,其命维新,方育新民,置仁德于四海,克明德于天下,以其治世,方为君子矣!
3、和坛、八、50
《诗谐》(诗文一体,可相交通)
诗至工则体制齐备而生意全无,至于幽发通畅,明心见性之旨,盖缘情会意,胸臆浪肆于辞藻之间,显达于章句之内,充气于毫末,而得以端谐之法。是处讲诗谐。
谐趣众生,言皆感人示物,因而所得,然止于谐则流俗。假俚坊为污淖,撷其精气以为用,无使滋蔓。纳诸罟擭陷阱而不知,以谐害诗,得于轻薄。运于俯掌,凌越而取则可矣。
诗缘情,忌枯燥贫竭。感应事物,情之端谐于中约取,以成胜境。
谐分悲喜,因俯仰沉浮各得。遭际堪伤,境遇倾颓,谐诗以寄旷达,聊以自娱。“破帽遮颜,漏船载酒”之谓也;升平富贵,温柔繁华,谐诗以致讥刺讽谏之能事,“千红一窟,万艳同杯”之谓也。
予观夫诗论,于诗与谐隐篇所感,因而寄发。
4、和坛、一、289
《诗辩》(意旨诗法和谐)
诗诸体而一旨,辞工宽、意隐秀。是为诗本。
恪辞严律以为工,反之以为宽;显像达意以为秀,反之以为隐。是为工宽隐秀之辩也。
工至极则损诗情,宽至极则流俗,当于中约取以成其法。法不一定,因人殊异。工至极而出佳什且无损益于诗情者,余谓之曰诗才,乃第一等诗人。是为工宽之辩也。
秀隐之辩,辞达而已,或视而得之,或思而得之。隐至极则繁赜艰涩而不知其所指,秀至极则平白如话而无诗趣。余以尚隐而不害诗趣思思而得之以为妙。
是为诗本,是为诗辩。
5、智坛、七、270
用人之智——制衡术
制约之,以使平衡;或均势横陈,管制各方,是为制衡。以用人之道为甚,致事、升途因而得失,事殊各异,而其道一,是为制衡术。
所谓用人者,或因类相交,或上下相交。同类之制,上以中和之气,行锋不甚,藏锋不馁,行藏因人殊异。人视于己,情通达,言中肯,势不过不防,品不逊而可交,上下之制,贯以品察事态、蛊惑人心。以上制下衡,易得势而不得心,故得心为上,得势次之;民承国运,人众势微,凡得人心者,造势而已矣!上制下衡,上以人心胜,中以气场胜,唯下以势胜。以下制上衡,事倍而功半,势微不足以改易,势盛则易察于上,是为见龙在田,上德而用,上庸而废。故以下制上衡,势中显见而出众,又不以过高而甚嚣,上以其为才用,不以其为胁疏积郁丰溢,假时更易。
所谓致事、升途者,得于用人,败于用人,势微则隐匿待时,势中则假以中和之气,势盛则梳调人情,安稳人心。稳步行远,静水流长。
6、和坛、七、51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子桓贯夫道治于文,承前希古,上达圣王治世,下率百代万民。诗言志辨言诗总关乎政教,所谓缘情恣意,不过数百年,间或尊以圭臬谨而奉行,哗然万世,一旨众类,待以商榷,不可盲从。所谓文章合为事而作也,载道达志,传习道统。
窃以公私同属,不因措其余,当以为要。是为载道一旨。
7、总坛、一、348
众德之善得以差异的原因在于人的差异,得以趋同的原因在于趋同部分人的共性。善恶的衡量尺度生于心;与时代、地域、教育程度、家庭背景以及人所经历过的不同境遇等因素有关,而人人的所经历的上述各条件不同,所以人人的善恶观点各不相同。但又因为有部分人的经历有重合点,所以这部分人在某些方面就会存在善恶相同或者相近的情况。也由此,善恶的衡量尺度变成了群体之间的对抗,是道德的攻辩。而世界绝对的道德,则是一个伪命题,善恶导致道德的选边站。因善恶的衡量尺度各不相同,道德的高下也因人而异。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不同,其道德标准也不同,相互攻讦成了道德战争的必备武器。然而,因善恶的衡量尺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的道德观并不存在优劣高下。
8、廉坛、六、54
始于善恶,终于法律!(善恶是迫于某种压力而产生的吗?)
侵略战争的另一头仅仅是领土扩张,杀戮的背后仅仅是为了肯定个人甚至某集体的存在感,不容相异的团体或者个人的质疑。然而,绝对的善恶站在哪一方?绝对的道德又该归属谁呢?究其本质,是实力的对抗,是胜负的较量。胜者书写历史,哪怕在败的一方看来是侵略,但胜者将对其绝对美化。美国的西进运动,赤裸裸的杀戮,种族清洗。即使如今,部分欧裔美国人站出头,谴责当时的行径,这也只是带着伪善的面具施舍虚假的慈悲而已,他们能让出北美大陆归还给印第安土著吗,答案显而易见。美化历史是为了现实服务,“丑化”历史同样也是为了现实服务。任何人,任何集体乃至国家之间的较量的本质是武力的较量,显性的武力和隐性的武力。起初,人和人之间的矛盾通过打架来解决,国家和国家之间的矛盾通过战争来解决,这些在绝假存真的动物身上还有直接的体现,领地的较量,争配偶时的较量。但显性武力的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对比——得失之间的对比,这个构成了隐形的武力。强者对弱者的战胜,弱者对强者的绝对服从,在文明之前是很好判定的。但在历史的发展中,文明的开化过程里智慧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早先的武力对抗,变成了武力对比,大部分的不战而降是对自己实力的估计,以卵击石且莫说人,即使在低等智能动物那里,也是很少见的,脱群的羚羊被狼群团团围住,但却反攻追着狼群跑,这样的场景有谁见过,它只想夺路而逃(虽然无路可逃),为什么不来个“破釜沉舟”“鱼死网破”,因为绝对实力在那儿摆着。武力对抗变成武力对比之后就出现了维护统治的武力的国家机器,掌握这一绝对武力之后,法律也就应运而生。
9、廉坛、六、55
善恶道德并不是一定的,善恶也没有一定的标准,因人而异,每个人都有抒发自己观点的权利,但都应该有一定的尺度,而这个尺度,正是不能侵犯其他人的权利,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尊重,人权高于一切。善恶道德的根本在于各人心理的价值尺度,所以世无善恶,绝对的善恶只存在于个人,尊重个人,才能更恭敬地敬畏这个世界。
10、总坛、四、246
传统缺失下的道德危机
国人的麻木,自古有之,鲁迅持笔教化,想唤醒沉睡无知的只知一味围观的麻木的国人,尚且不能。如今的所谓的忧国忧民的那些个正义之士们,又如何能凭单单的一己区薄之力的嘲讽嬉笑来开启民智?再不是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的社会,而是“一人贪戾,一国作乱”。诚然,浊水不因一滴清水而澄清,清水却因一滴浊水而浑浊。一个民族到了见贤而不思齐,见不贤而民皆从之的境地,应算得上是国患了,究其原因,贤者不因贤而善,而从恶者得善,或名,或利,这这样看来,如何又去做那个冒天下之大不韪、滑天下之大稽的善事呢。
11、总坛、四、247
开启民智的紧迫性
道德的宽恕自己便成了放纵,思想的左右于人便成了禁锢。开启民智,不单单只是一句解放思想便可成的。以法治人,以礼来教化民众。法弛则人不可治,教化更是无从谈起。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以法育国,想是如此才能无讼吧。而教化民众,则须是上行下效。其本乱而末者治,否矣,如此开来,则恶行不会蔓延滋长,而民心方可向善。民心向善,怕是再不会少见善行了罢。
12、毅坛、五、441
生命的战斗
人的一生不靠华丽的出场扬名,不靠飘渺的谢幕献胜,而需要用大无畏的英雄终身握住这不可知的命运,,这便是生命的意义,而生命的意义在于战斗,唯有经历战斗洗礼的生命,才会绽放光彩。
生命是那么鲜明,它像水一样博大,又像石头一样坚硬。史铁生的《地坛》海伦.凯勒的《享受生活》,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霍金的《时间简史》,无不是生命战斗的成果,生命是崇高的,而生命的意义又在于每个人是否能超越自己、战胜自己,成为自身的创建者,在任何困难面前表现得很顽强,让生命带着永恒、坚强和力量一起奔向人生的彼岸。
13、信坛、二、659
何以立信
人讲求信既不是一个利己的行为,又确乎是一个利己的行为,首先,待人以信,是对自我的一种约束,一种人格要求,其用意在于利他。其次,在利他之后,所谓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是也,为的是一种人和人之间的交互行为,我待彼以信,彼还我以信,由此观之,又是一个利己的行为。但是撇开这些不谈,信——这一作为社会交往基本的准则之一,是不应该建立在是否有利于自己的基础上的,我们将慎独,就是在即使一个人的时候,也要对自己有严格的要求,这种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不是为了取悦谁,也不是为了“利己”,而仅仅是一种人格修养的习成。所以,对于信这一德行而言,无论出于何种目的,端持不松懈,才是最重要的。
14、忠坛、二、482
此处撷取数年前写的一篇关于祖国的四言诗。
(中秋前余为中山兄所致之)
寒窗流影,冰蟾浮天。时既桂中,万民庆佥。煌煌者辰,其可比肩。
霭霭霜雪,并与之鲜。谓我九州,傲物于巅。兴极汉唐,史未尽湮。
末世之衰,实则愆焉。今又盛起,旦夕之间。伊始湘雪,五月震川。
拳拳赤子,唯望国安。月无今古,朗照千年。丙辰之月,现又婵娟。
此有盈亏,此有勾团。念我疆域,何时满圆。盛世华者,别无他愿。
苍颜白发,钓鱼台湾。
15、孝坛、八、329
(录下以前写的一片书信体文章,虽述说对象是小妹,但内容深切关乎双亲。)
淑妹玉萧,见字如晤:
去乡经时,兄牵念之,怀情语示,言辞溢焉,兹以书白,淑妹启阅。
犹记别时,辰星未曦,上寅皎月斑驳,衣裹起行;凌晨彻肌寒盛,椿萱迎送。囊裹盈累而愈加,言辞临行而更嘱。春晖慈懿,无以复加,乃父荫厚,不可名状,其所以双亲矣!
自是去乡日愈,感罹尤甚,怀情更加,眷亲怜女,地疏涯客,未恪子道,慕感亲上,犬子情切。淑妹承欢膝下,侍乐双亲,乃兄世事悉薄,枉教人子,不堪效为。
尝记不,年关春晚,应景伤情,余不噙涩,泣咽不持,顿首拜伏,浅慰椿心。女且童稚,稍谙其道,抚而喃喃,劝慰止恸,而亲感尤甚。
今乃兄及弱冠,廿载郎当,建树维稀,衣食椿庭。女尚幼孺,劳扰亲上,家事不竟,心至亦舒。若属不逮廿四孝为,但养璞心,尊上恭奉,万勿违所,耳提面命,勿言叨缀,遣行则行,责止则止。
依稀,余尝索旧年怀亲之辞,遥寄小妹予书,以发兄意:
(野游念舍,鱼刳尺素,望断故人,从梦相聚,寤罢空。)
野鹤客乡渡,游云去匆匆,念巢相去远,舍水泽桑葱。鱼籽斜霏暮,刳骨淇髓中,尺素旬日著,素颜凋栏松,望不似,冰蝉萧乍;断不尽,宿夜鸣蛩;故不闻,孤雁归际;人不再,却语吴侬;从别后,梦亲同,相去不迎逢,聚时期约三更后,寤闻月香夜梦中,罢罢罢,空馀泣桂水濛濛。
右上肺腑,字字珠玑。玉萧知不,尊养双亲当适椿萱并茂,切、切、切!休迨至百年欲养,而唯兄女苟活!恸绝寰宇而不再,岂不痛哉!岂不痛哉!
兄已难恃,泣涕不堪,叮咛叨扰,勿以烦缀,诚臆胸怀,望之犹怜,而犹感薄言意寡,诲女乏怜,悉不尽致意。万肯女知,万肯!
又,余从学而萱堂忧扰,代问安。前余获悉之疾未愈,时春意惏栗,嗽而不止,逾旬而如之,不可小觑。淑妹当侧规其从医问药,毋使延蔓。莫从犁锄,其入敷不语,且风雨寒暑,萱堂体不如前,应恤修养,万安惟是。
代兄致礼,顿首诚伏,叩安亲上。
意薄旨远,乃兄嘱之。
【乃兄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