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评比奖励 >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15年上半年三等奖 王晓萌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15年上半年三等奖 王晓萌

字号:T|T

院校:青岛大学师范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系别年级:2013级中文系一班

姓名:王晓萌

学号:201340903029

联系方式:18661778548

 

 

 

1毅坛 [经典学习]十一:毅:主题题解 149

    《论语·泰伯章》中曾子说的一句话:“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意思是作为一个士人,一个君子,必须要有宽广、坚韧的品质,因为自己责任重大,道路遥远。

    我把这句话总结为三点,分别是“坚强”、“责任”与“仁爱”。

    在这个模块对于坚强这一点,我想讲关于司马光警枕励志的故事。司马光小时候因为贪吃贪睡而经常受到教学先生的责罚和同伴们的嘲笑,而后在先生的教诲下,他毅然决然的希望改正自身不好的习惯而成为一个更优秀的人。他先想的是每晚睡前灌一大杯水,这样早晨可以自然而然被憋醒,但却尿床了。聪明的他又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晨翻身时头滑落到床板上而后惊醒,天天早上刻苦读书,最终写成《资治通鉴》。

    我想说的是,有的时候坚强不仅取决于口头上的不服输或者心里的打气,而更是一种行动的力量。不是说自身的先天有缺陷、环境有磨难的人才需要提醒自己要坚强,而是每一个人在每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上都有可能会跌倒、会彷徨,这个时候不要放弃,拍拍膝盖站起身来,在做出这一个小小的行动时,你就已经是克服恐惧、选择坚强的”英雄“了。

2中华义理总坛 [经典学习]三、中华经典教育的现代价值 238

    关于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我首先想提到的是有关国学问题的百年回顾,即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关系的检索与中华传统文化能为当代社会提供些什么。

百年国学,从鸦片战争前后开始提及,在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中不断探讨争论,从上世纪30年代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上世纪60年代初,港台学者牟宗三等四人呼吁复兴中国传统文化。上世纪80年代出现新一轮西方文化热,世纪末经济全球化,国学所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尖锐。

    在我看来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论题。当今世界,发展才是硬道理,而优秀文化对于一个国家经济和政治的正面推动作用已然变得越来越强大。我们泱泱大国,上启远古尧舜禹,中衍诸子百家谈,下承诗理唐宋明。只有正视这些传统国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才会不断推进我国人文社会、文明社会的建设,并使这些值得我们珍惜的、祖辈的东西有机会一代代的传承下去。

3(中华义理总坛 [经典学习]四、中华经典教育的迫切性 262楼)

    什么是国学呢?一般地说,国学就是指中国的传统之学,它所研究的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从现代学科分类来说,是指那些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史学、文学与语言文字学的专门之学。国学,应该是西学东渐以后才相应出现的叫法,在国内叫国学,在国外则叫做汉学。

    近几年来,我观看电视时经常发现一些电视台举办《汉语桥》等节目,许多外国人到中国留学也好、工作也好,都对于学习汉语、阅读中国史书诗词等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同时,针对中国人举办的《中国成语汉字大赛》等也相应展开。我渐渐感觉到那极力推崇学习英文的社会热情已渐渐平淡,而我们对于自己的国度——中国的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4仁坛 [经典学习]三、仁与爱 682

    《论语泰伯章》中曾子说的一句话:“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意思是作为一个士人,一个君子,必须要有宽广、坚韧的品质,因为自己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我把这句话总结为三点,分别是“坚强”、“责任”与“仁爱”。

    在这个模块对于仁爱这一点,我想特别说一下就在前几日于微博看到的一个事件。我国画家任重与同伴至日本参与书画交流会,在奈良地区的一个公园碰到一头发了疯的小鹿,它的犄角缠上了一对泰国夫妇的婴儿车,已经断了的犄角开始大量流血,车里还有这对夫妇幼小的孩子,但是发疯的鹿可能造成的伤害是致命性的,周围群众没有敢上前的,我国画家任重与同伴毅然决然的上去制止住发疯的鹿,将婴儿车与它的犄角分离,同时尽管鹿角价值不少,他们也并没有带走。而后戏剧化的是,在日本生活多年的我国一位同胞在不明事情真相的情况下于facebookins等社交软件上公开声讨任重等人伤害小鹿并拿走珍贵的鹿角,舆论哗然。任重在下了飞机得知此事后,于微博澄清此事,而后也陆续有围观群众正义发声,这位日本生活的同胞在得知真相后道了歉,但我却觉得这种利用群众的不知情的舆论声讨的”正义“才是真虚伪!任重在接受道歉后只说了十一个个字:中国人,礼仪第一,善爱无疆!

    于我的观点,我认为仁爱是来源于人的内心,而不来源于道听途说。仁爱从来没有国界,正同好坏没有明确的界限一样。这个事件中牵扯了日本人、泰国人和中国人,我想不管他人对于我们自身的印象是什么样,我们只要行善事,问心无愧,就是仁爱之士!

5中华义理总坛 [经典学习]四、中华经典教育的迫切性 263

    习近平同志也曾在曲阜讲话中提出应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扬弃,和时代精神相协调,应甄别儒家思想治国理政、教育化成得以实施的土壤与今天有何异同,拭去其被统治者利用而蒙上的依附于权力的灰尘,释放其超越时空的符合良心的光芒,才能使传统中的精华得以弘扬。
   
国学教育热,传统文化热,是我们对一百多年来批判和否定民族文化的一种自我反思,是对人类社会面临的一系列自然危机、社会危机和道德危机后的积极回应。我们应该顺应这股潮流,认真研究和解决当前社会所面临的诸多理论和现实问题,真正担当起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重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为一名中文系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学生,我始终不认为学习这些国学的内容是为了什么功利性或者反复思考值不值得。我仅是把它看做一种传承,一种责任,一种力量。是一种积蓄了几百几千年的文化力量。

6廉坛 [经典学习]十二、廉洁 452

    廉洁,自古以来就是做好官的标志。
   
明代有名的清官于谦就是一个廉洁奉公的人。他六十岁寿辰那年,当地许多人都送来了厚礼连皇上也送了一只玉猫金座钟。可于谦却一一回绝了他们的礼物。
   
宋朝的包拯。当时,包拯在端州任职,那儿盛产端砚。一方端砚要经过千锤万凿才能生产出来。而当地一些官员不顾百姓死活,大量生产,上贡朝庭,以取悦权贵和中饱私囊。包拯自己也说:“能持端州方砚,可谓死南昌无憾。”可是,直到他离任,也未取一件。
   
现实生活中,有人花钱或送礼托关系,这就是一种交易了。如果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相互”交易“就会造成腐败网络,整个社会就笼罩在这种非正义的阴影下,愈发多的人渴望不劳而获,愈发多的人有恃无恐,我们再何谈社会的进步、人格的向上?
   
“人”字一撇一捺,顶天立地!不管将来你在做什么工作、为官何方,请都努力做一个正直廉洁的好公民!

7仁坛 [经典学习]三、仁与爱 683

    幸福的方式有很多,每个人的心中对于幸福的定义也不相同。

    贫穷的人心中的幸福是:三餐衣食无忧,平平淡淡的走下去,直到能够过完一生,他会在心中默默感恩。

    富有的人心中的幸福是:得到最真实的情感,以最平实的心态与身边的人相处。直到过完一生,感叹应得到更好的爱。

而钟期荣、胡鸿烈夫妇这对香港教育界的传奇也是幸福的,他们用仁爱之心谱就了一曲社会赞歌。

    这两位高龄的老人因感于许多年轻人没钱上大学,于1971年出资创办了树仁大学。两人为创立树仁大学,奉上毕生积蓄4亿至5亿元。他们牺牲了自己的青春和健康,为香港社会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人才。

这种奉献,就是一种仁爱,就是一种美。

8和坛 [经典学习]二、社会和谐 582

    儒道两家是中国人灵魂的两面,是民族灵魂中交替的情调。中国文化形成儒道互補格局。
   
在我看来,既形成一种文化,便不可用对错来衡量,也没有绝对的好与不好。孔子提出的有等级差别的爱、对于等级制度的维护等都是出于那个时代的需要,不必拿当今的眼光去评判是非。而他留给我们更多的是儒家思想中的人文主义思想,比如“民为贵,君为轻”思想。同时他的“仁”之思想具有和谐意识,对现代我们所提倡的人本理念也具有借鉴意义,我想这便是国学传承的意义所在了,千年前祖先的智慧也会指导我们现在的生活与建设。

9孝坛 [经典学习]十一:孝:主题题解 320

    孝,自古以来就是国人最应重视的美德。

    古就有芦衣顺母的故事,说的是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住在鲁国的一个少年名字叫周闵损,年幼丧母,生活困苦,继母在生了自己的孩子后,对他倍加冷落,什么脏活累活都让他干,而九岁的他懂事早,从无怨言,对人总是彬彬有礼。冬天父亲从外做完生意归家,饭后带两兄弟赶车拉货,一路寒风刺骨,闵损冻得身体缩成团,父亲看他穿得厚于是很生气的指责他没有出息,说着抽了闵损一鞭,抽第二鞭的时候闵损的衣服就破了,破洞处露出芦苇洒了一车,父亲看后明白过来后娘狠心对待闵损,气得掉眼泪要休掉后妻。妻子求饶,丈夫不肯饶恕,妻子绝望之时闵损开口:”孩儿请父亲息怒,恳求您就饶了母亲这一回吧,家里是不能没有母亲的,"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如果父亲不答应孩儿绝不起来“。最后父亲原谅了后妻,自此一家和睦美满。

从周闵损的孝道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孝是为人子女最应该做到的事。

    但我今天要说的是,孝非愚孝,孝讲求平衡,正如《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对焦母的无限顺从造成了自身的悲剧一样。在我的眼中,21世纪最大的孝应该是告诉父母你的所想所爱,及时与父母沟通,照顾父母的心情,同时也不能因为愚孝而缺乏自己的观点和执着。

    《诗经》中有这么一段话:“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孝的造字法意味着上一代与下一代融为一体。不管我们在怎样的环境中怎样的成长,与父母的血脉亲情此生此生是永远割舍不掉的,百善孝为先,请不要吝啬的对父母说爱吧。

10礼坛 [经典学习]五:礼:主题题解 316

    “礼”是道德行为规范与文明行为规范的总和。子曰:“不学礼,无以立。不学诗,无以言。”要求“约之以礼”,“齐之以礼”。

     自古文人学者无不强调礼的重要性。

    孟子强调:“辞让之心,礼之端也。”荀子强调:“礼者,所以正身也。”“礼以成文。”《管子》:“礼义廉耻,国之四维也。”

    五常是仁、义、礼、智、信,六艺是礼、乐、射、御、书、数,八德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通过这些我们可以看出,“礼”是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根本特征之一。对“礼”的倡导,养成了中华民族谦逊好礼的民族品格,成就了我们“礼仪之邦”的美名。

    生为国人,不可不懂礼。

11礼坛 [经典学习]二、礼的原则 465

    我觉得主题帖所提出礼的”适度“原则很重要,礼在度内,整个人内外气华;但倘若对礼的要求超过了某一个度,可能就是一种灾难。

”礼节“强调的是以礼自节。

    熊十力先生就曾在《读经示要》中提出:”貌者,诚中形外也。仁存乎中,其应物观形,温然有节文也。“

    因此虽可以号召他人”以礼自节“,却不是要用礼去节制他人。

    由此我不得不提朱熹此人。朱熹在程朱理学中提到“存天理,灭人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我无意对传统文化有所批判,也无法说其正误,但却实在无法接受其将政治、文化与正常的男女恋爱挂钩,将《诗经》中许多相思情诗标为“此淫奔期会之诗”,总是要牵扯上无辜的女子。

    一种美好的、带有憧憬的爱恋情感,在这种超过度了的”礼“中变成了枷锁,会锁住人们追求爱、追求美的脚步。

12和坛 [经典学习]九、心灵清净 304

    儒道两家是中国人灵魂的两面,是民族灵魂中交替的情调。中国文化形成儒道互補格局。

    对于老子,我比较欣赏的是他的人生智慧、态度方面。倾听天道的声音,柔弱才是生命的法则,努力达到清静无为的境界,它指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而这些是在我们这个节奏迅速、竞争压力大的现代社会的新人类所必须体会的一种精神境界,学会养成这种心态,才会无往而不胜。

    感悟老子的”和“,无为的真谛是“不妄为”,柔弱的意义是“示弱”, 隐士的前提是“名士”。

    老子所呈现给我们的一切状态,都使我们联想到一个”和“字。

    难道我们珍惜传统文化,仅仅是因为希望它能为我们带来什么物质利益或外在光环吗?不,绝不是。

    我珍惜所有能凭借文字抚慰人类内心的事物,它能切实照顾到每一个人。

13智坛 [经典学习]四、创新精神 438

    昼夜交替,斗转星移,人生是需要变化和尝试的。每一个人都渴望绚烂变幻的生活,如同我们自已为是的巨变,不过是尝试后水到渠成的结果。只要选择不断尝试,尝试不同的事物或方法,终会得到喜悦与成功。
   
而这一切都建筑在创新精神之上,只有懂得创新的人,才是充满智的人。
失败并不可怕,喜悦在尝试过后到来。爱迪生被世人誉为“发明大王”,他一生为人类提供了约2000项发明。为了寻找灯泡内的耐热材料,他先后试了6000种纤维材料,最后找到了碳化竹丝。第一盏灯虽然亮了1200小时,但他不断探索,不断尝试,最后发展到钨丝灯。爱迪生的成功就是在这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中成功的。过程纵然有失败的危险,但不断尝试终会开出喜悦之花。
同时,我们也要敢于尝试别人所不敢不能的。一代女皇武则天是中华五千年历史中永远的闪光点。一代又一代的帝王在历史的洪流中褪色逝去,但那曼妙身影却让人铭记,再无二人。为什么?因为她在那个男尊女卑的时代里,做了女子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她的智慧、她的勇气令她选择尝试,二就是她勇敢踏出的这一步,成全了君临天下,成全了不二功勋,成全了她凤凰涅槃的传奇一场。而神农尝百草也是众所周知的故事,神农为了造福人类,尝试各种各样的药草,甜的、苦的、有毒的、无毒的。尝试别人所不愿做了,成全了自己的信念。
    
所以创新是改变一切的源泉,去尝试!去踏出!你会发现完全不同的自己!

14智坛 [经典学习]四、创新精神 439

    如果这个社会是一口井,那么创新就是不断往里注入的新鲜泉流。

作为一个有能力的人,即使身处逆境,也要拒绝一成不变。一成不变的人生是悲哀的,而服从于一成不变的人是不完整的人。西燕皇帝慕容冲一直是我所欣赏的人物。他在九岁时,被苻坚灭国,身为皇子的他及姐姐被俘虏,而他更是被杨坚圈作娈童。然,他经历了这么多,仍有在心里有所打算。就在被苻坚派出做地方官员后,他选择毅然反抗,自立帝王,养兵蓄锐,血染了那个令他受辱的都城。凤皇,凤皇,他真如自己的名字一样,尝试涅槃,绚烂重生!

    而人活一辈子,一定要尝试一辈子。“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父”钱学森在年逾八旬时还把智慧和思维的触角伸向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    “在科学上,没有什么认识是最后的。在任何领域,我们都是小学生。充分显示了他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

    不断的创新像一个又一个的脚印,铺出人生精彩之路;不断的创新像一滴又一滴的清水,浇灌出喜悦之花。愿我们都勇敢踏出创新的那一步,得到一份又一份的喜悦及成功。

15毅坛 [经典学习]五、自强不息 450

     自强不息是人活一世不可停止的事。

    威尔科克斯曾说过:“当生活像一首歌那样轻快流畅时,笑颜常开乃易事;而在一切事都不妙时仍能微笑的人,才活得有价值。”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就像那布满沙粒荆棘的道路丛林。然只要我们挺过这些艰难险阻,就能像寒冬青松那样,愈发百折不挠。

    “苦难显才华,好运隐天资。”贺拉斯的这句话启示我们:也许那些一直平顺,没有遇到坎坷的人不会将自己潜在的资质和能力爆发出来,而越是那些遭受苦难和挫折的人,越易显示出、发挥出自己的才华和智慧。因为他们懂得机遇的来之不易。而凯泽所说的“困难只是穿上工作服的机遇。”更体现了困难只是一颗烟雾弹,是可以引导你攻破它、展现才华的媒介。这正如安徒生的人生经历一般。他的事业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的处女作刚问世,就有人知道他是一个鞋匠的儿子,攻击他的作品“别字连篇”、“不懂文法”。在爱情上他也一直孑然一身。生活对他是残酷的,但他却没有气馁,在挫折中奋起,潜心写作。最后,他成为了尽人皆知的童话家。

    挪威数学家阿贝尔,出生在一个贫困的牧师家庭,18岁那年,父亲去世,把一家七口人的生活重担压到了他肩上。虽然他只活到26岁,但他却以“一般高于四次的方程没有代数解”这一辉煌的成就,结束了高斯以来数学家们长达300年的争论和求索。正是因为阿贝尔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才使得他得出这一伟大论断。倘若他因为生活的压力而畏惧了、退缩了,这场持续了多年的求索又要到何时才能够得到答案呢?

“阳光总在风雨后,请相信有彩虹。”我们要如这歌词所唱的一般,自强不息,终能看到希望之虹!

 

 

 

 

 

评价意见:作者对于自己所要谈论的话题有自己一定的看法,并结合一些事例来加以阐述,比较生动和容易理解,但思想性不强,对于所要谈论的观点理解不够深入。

建议:二等奖

 

滇ICP备20006117号-1 Copyright 2014 Zhonghyl.com All Rights Reseerved 版全所有·冯燊均国学基金会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

地址:地址:昆明市高新区海源中路169号(西山区一中对面) 电话:0871-888888  传真:0871-888888  邮箱:yes@zhonghy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