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评比奖励 >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15年上半年二等奖 孙建生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15年上半年二等奖 孙建生

字号:T|T

一: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唯遵义则事功不隳,否则其弊立现矣。遵义即阐明施人、行义、赏善、罚恶、立事、成功的道理。

闻善忽略,记过不忘者暴。所任不可信,所信不可任者浊。牧人以德者集,绳人以刑者散。小功不赏,则大功不立;小怨不赦,则大怨必生。赏不服人,罚不甘心者叛。赏及无功,罚及无罪者酷。听谗而美,闻谏而仇者亡。能有其有者安,贪人之有者残。《素书·遵义章》

王氏曰:疑而见者用怀其惧,而失其善。用而不信竭其力,而尽其诚。既疑休用,既用休疑,疑而重用,必怀忧惧,事不能行。用而不疑,秉公从政,立事成功。

听到正确的意见不采纳,有了过错抓住不放,这是残暴的表现。只有不计前嫌,不念旧怨,才是大度的表现。所以说,一个好的管理者不但要多听善言,更要多听逆耳之忠言,而且要积极主动的采纳善言和闻过则喜,只有这样才能长久为人为事。德才兼备者毕竟是少数,所以有才的人可以用其才但是不能信赖他的人品,相反,有的人人品值得信赖但是才能有所不足,不能委以重任。这与用人不疑的原则看似矛盾,但是不然,不可混为一谈。谚云。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善于听取别人意见,尤其是批评的意见,善于听取众人的建议,不轻听个别人的话有利于全面了解情况,改进工作。这是前人总结的经验,也是实践检验出来的真理。反之,则就像范仲淹所说的一样,一切只会说是而不会说不的人是昏人。

 

二: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唯遵义则事功不隳,否则其弊立现矣。遵义即阐明施人、行义、赏善、罚恶、立事、成功的道理。

小功不赏,则大功不立;小怨不赦,则大怨必生。赏不服人,罚不甘心者叛。这里讲的是上发的原则和道理。小的功劳不奖赏,就不会建立大功劳;小的怨恨不宽赦,大的怨恨就会产生。赏罚不能让人心甘情愿就必然会引发叛乱,奖赏无功惩罚无过则是残酷严苛的表现。荀子有言曰:“勉之以庆赏,惩之以刑罚”,就是说这个意思,做了好事情就奖赏,做了错事就惩罚。赏罚分明是治国之道,因此韩非子也说:“凡治天下,必因人事人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奖惩分别归属于正面强化手段与反面强化手段两种,二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废,若将城市优柔寡断,瞻前顾后则必然引发大怨。相比于奖赏,惩罚手段则需要谨慎小心,既要产生效果,又要避免过而不及。因此运用批评惩罚手段需具有技巧性。首先惩罚之前需谨慎考虑其人际关系及背景,能够拿出应对一切情况发生的办法,其次罚恶需一针见血,干净利落。切忌无事生非也切忌小题大作,在错误最典型最危害的时候下手,可以真正的让人引以为戒。如近期中纪委连连加大反腐力度,即是如此。三,认准时机,下定决心,坚决果断,毫不容情。切忌犹疑不定,反复无常。

 

三: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唯遵义则事功不隳,否则其弊立现矣。遵义即阐明施人、行义、赏善、罚恶、立事、成功的道理。

貌合心离者孤,亲馋远忠者亡,近色远贤者昏,女谒公行者乱。

外表亲密内心不和的人必定孤立无助;亲近谄媚、疏远忠诚的人必定招致灭亡;亲近美色的人必定昏庸无能,女子干预朝政必定引发动乱。貌合神离,其势必孤,力必散。这与古人所谓的三人同心其利断金正好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而诸葛孔明写到的“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的历史教训更是不胜枚举。而为什么历来少有人能避免这种情况呢?因为小人善于谄媚,谄媚之言多阿谀奉承,多让人听了欢喜;而忠谏之言则往往逆耳让人听了不快,不管多有道理可能最后换来的也只是一句“但言无妨,恕你无罪”罢了。而古来之英雄往往沉迷于英雄冢,所谓“设想英雄迟暮日,温柔不住住何乡”。常言说红颜祸水,其实祸水不在于红颜而在于对于红颜之贪恋。贪念一起则利令智昏,小人之谗佞之言也就纷至沓来了。为人一途前路漫漫,诱惑种种,虽不必学苦行僧修炼坐怀不乱的功夫,也需要权衡利弊,孰轻孰重,尤其是在“色”之一事上更要小心糖衣炮弹。

 

四: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唯遵义则事功不隳,否则其弊立现矣。遵义即阐明施人、行义、赏善、罚恶、立事、成功的道理。

以明示下者暗,有过不知者蔽,迷而不返者惑,以言取怨者祸。

在下属面前过分显示高明就会愚昧不明,有了过错而不自知就会受到蒙蔽,走入迷途却不知返回正道就一定会产生迷惑,言语招致怨恨则必然产生祸事。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想要做一个好的领导者,既要对全局洞若观火,明察秋毫,但更要明于內而憨于外,心中了若指掌,面上不动声色。不把自己全部的真实的意图表现出来。最聪明的人是看到别人的过失,引以为鉴,主动克服自身的类似的不足;比较聪明的人是自己犯了错误能够及时的自我修正反省;至于有了错误仍然执迷不悟,一错到底,那就必然会受到蒙蔽。三国时期蜀主刘备不过群臣反对,为了替关羽张飞报仇起兵攻打吴国,怒而兴师是兵家大忌,不懂兵法又亲任主帅,遭遇惨败则是必然的了。常言说“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迷”人心本来清净无染,无奈想法不对,意志不坚定,经受不住身外之物的迷惑,为自己的所好而迷惑,就会祸乱心性,乱心性而后远离道,因此,一个人想要不迷惑就要不断反省自己的行为和思想,所好也不可过度迷惑。老子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高行微言才是君子知道。祸从口出的道理大家都懂,可还是有很多人因为口舌之事而引火烧身。所以,一个人生活在纷繁复杂的社会,说话时一定要小心谨慎。总结以上我们可以知道,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尤其是领导者更应该掌握大智若愚的智慧与手段,它是特殊环境、特定条件下的一种特殊的处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它对于沟通情感、缓和矛盾、优化人际环境都有着独特的作用。但我们要注意的是,是大智若愚,假而非真,令自己处于一个不知道的角色而非自己真的什么不知道,不去掌握了解情况,同时也不是推卸责任、撒手不管,而是为了随机应变,掌握调节决策的主动权。到了应该由自己出面解决的重大问题上就不能装糊涂了。第三,大智若愚并非用人不察,可以对下属不加干涉的交托任务,但要用人以贤,应与他们建立一种默契的关系机制。人非圣贤,谁能无过?问题在于有了过错我们应当如何处理,正确的态度就因该像孔子所说的那样,“过则勿惮改”。

有这样一个故事,晋灵公长大后,不恪守为君之道,生活奢侈,大肆搜括,用彩画装饰宫墙。他从高台上用弹弓射行人,观看他们惊恐躲避的样子以取乐。厨师没有把熊掌煮烂,晋灵公发怒,便把厨师杀死,将厨师的尸体放在筐里,让官女们抬着厨师的尸体丢到外边,经过朝堂。赵盾和随会此前曾屡次劝谏晋灵公,晋灵公不听;此时,赵盾和随会看见筐里露出的死人的手,便询问厨师被杀的原因,并为晋灵公的无道行为而忧虑。他们打算规劝晋灵公,随会说:“如果您去进谏而国君不听,那就没有人能接着进谏。让我先去规劝,他不接受,您就接着去劝。”随会去见晋灵公时往前走了三次,走到屋檐下,晋灵公才抬头看他,并说:“我已经知道自己的过错,打算改正。”随会叩头回答说:“哪个人能不犯错误呢,犯错误能够改正,没有比这更大的好事。《诗经·大雅·荡》说:‘事情容易有好开端,但很难有个好结局。’如果这样,那么弥补过失的人就太少。您如能始终坚持向善,那么国家就有保障,而不止是臣子们有依靠。《诗经·大雅·烝民》又说:‘天子有过失,只有仲山甫来弥补。’这是说周宣王能补救过失。国君能够弥补过失,君位就不会失去。”晋灵公表明承认自己的过错,说要改正,但实际并没有改正。一个人犯了错不要紧,不必惊慌失措,更不用认为这个人无可救药。好比自家的孩子因为口馋偷吃了邻家的几个果子,为此就狠狠的揍他一顿,甚至就认为他的品行很恶劣,就回伤害孩子的自尊心,造成很大的压力。这就是不懂得过与善相互转化的辩证法。一个人有了过错,真心悔改,那么改过来就好了。一个有道德的人就要有公开承认自己错误的勇气,这不仅不会降低自己的威信,反而会提高自己的威信。古人对于过失的认识在今日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我们绝不能像晋灵公那样执迷不悟死不悔改,否则必然会落得个像他一样身败名裂,死于非难得下场。

舌头是人之利器,也是人的祸害。既可以舌战群儒又可以祸从口出。有些人藏不住话,听到什么就说什么,看到什么就传播什么,这是很大一个缺点。古人云“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许许多多的是非不是天意而是人祸,都是多嘴多舌造成的。当然,长了嘴巴就一定要说话的,但是说话要注意场合,如果说话不看场合、不讲方式方法、不分责任、不管利害结果,那么往往容易惹出事非来。尤其是年轻人,社会阅历少,经验不足,敢爱敢说,若不注意控制自己的言行,不论是有意还是无心都会给自己带来麻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舌头惹出了太多的麻烦与风波。这几日很火爆的毕福剑视频事件以及它带来的全民范围内的大讨论与争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现在不管大家如何讨论争是非对错,毕福剑本人则是逃不出来自四面八方的声讨以及单位的处罚了。一杯黄汤下肚,三寸不烂之舌就开始纷翻,最终苦了自己。除此之外,还有不负责任的背后瞎说、毫无根据的怀疑猜测、不经调查的轻信乱传、东拉西扯的闲言碎语等等,都会给人带来困扰和不幸,而往往给别人带来不幸的时候不幸也会降临在自己的身上。文学家用比喻的方法形容道“害人的舌头比魔鬼还厉害,上苍慈悲为怀,特地在舌头外面筑起一排牙齿,两片嘴唇,好让人们在开口讲话前多思多虑。”意思是让我们说话发言之前多加考虑,谨言慎行。其实,言为心声,语言受思想支配,反映了一个人的品德,所以说能管住舌头的人是最成功的人之一。

 

五: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唯遵义则事功不隳,否则其弊立现矣。遵义即阐明施人、行义、赏善、罚恶、立事、成功的道理。

薄施厚望者不报,贵而忘贱者不久,念旧而弃新功者凶。

《老子》有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段话就是说给予别人的很少,却希望得到别人的厚报,结果一定会大失所望。富贵之后就忘记了贫贱时候的状况,这样的话地位一定不保。念念不忘别人的旧恶,而不记得看见他们新的功绩,这样的人必定是一个凶残成性的人。现在很多人怨恨人情淡薄,好心不得好报,原因就在于自己做了点好事就成天惦记着别人来报答自己,否则就怨恨不已,恶言恶语。这种人不明白,施而不报是常情,薄施厚报则有失天理。富贵了,有权了,就翻脸不认人了,这样的人是不会长久的,这是一种典型的小人得志的心态。这种人不明白,因此目空一切,即使是富贵荣华也会转眼烟云。《素书》这里告诫我们不要贵而忘贱,因为人们在追逐富贵的生命历程中将会迷失方向。要尽可能的在生活中保持一种恬淡虚无和精神内守的生活方式,要深刻的领悟和感受清静无为的幸福。而富贵发达之后,忘记过去的朋友和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这种人永远不会走的太远。尊重过去,才能赢得更好的未来。举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太平天国。以洪秀全为首的太平天国军攻克了南京之后,进取之心日益消怠,他们由农民阶级进化成了地主阶级,因此他们所思考的所顾忌的就不再是农民阶级的利益而是他们作为新晋地主阶级的利益,权利、土地、女人成了他们追求的目标。因此太平天国内部分崩离析,诸天王之间猜忌不断最终演化为了流血战争,在金钱权利的面前,所有的友情亲情都成了浮云,而往日一同并肩战斗的乡亲也不过只是自己的属下。于是轰轰烈烈涉及六百余座城池的起义军最终消亡在了自己的手里。《素书》还告诫我们,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做人要有大肚量,能看见别人的长处和优点,更要能宽容别人的缺点和不足,古今中外能够成大事的无一不能包容他人的缺点和善用他人的长处。古人有云“取大节,宥小过,而士无不肯用命矣”。不懂得包容智慧的人是不能做到“取大节,宥小过”的,事实上他们更容易对小过计较不放,这样自然会失去人心,让自己在为人处世的道路上越走越艰难。朋友之间,上下级之间冒犯可能在所难免,当别人的冒犯加在头上,也许会冲冠一怒,直言相对,在别人眼里你也确实是正确的维护了自己的尊严,但是结果只能是为自己增加一个敌人。小的过失,能免则免,那么我们的人际关系则必然融洽和谐许多。

 

六: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唯遵义则事功不隳,否则其弊立现矣。遵义即阐明施人、行义、赏善、罚恶、立事、成功的道理。

略己而责人者不治,自厚而薄人者废弃,以过弃功者损,群下外异者沦,既用不任者疏。行赏吝啬者沮,多许少与者怨,既迎而拒者乖。

忽略自己的缺点,却对别人求全责备,这样的人不可能治理好天下;自以为了不起而看不起别人的人,必定会被别人所抛弃。因为别人的过失便搁置其功劳,一定会遭受损失,部众产生异心并且投靠外国,国家必定灭亡。既然用人却不信任人,最后必将导致关系疏远。论功行赏时小气,形于颜色,必定是人沮丧;许诺的多兑现的少必定导致怨恨;开始时候竭诚欢迎后来又拒之门外是背离常道的。

这里《素书》告诉我们:功劳自己占,过失别人背,对己宽容对人严苛,这样的人没有人会喜欢,会愿意和他做朋友。长此以往,就算是他本事再大,才华再高,但是孤家寡人孤军奋战也不会有多大的成就。还有另外一种人,他在人际交往中享乐在前吃苦在后,对别人的利益漠不关心,对自己的利益不拔一毛,这样的人也会遭人唾弃,最终陷入孤家寡人的境地。成功的人不会独享荣耀,说穿了就是不要去威胁别人的生存空间,因为你的荣耀会让别人显得暗淡,进而产生一种不安全感,要懂得分享荣耀,去感谢他人的帮助与支持,这就是一种为人之道。而作为一个领导者,赏善罚恶的尺度则更是要谨慎把握的。对成绩忽略不计,对过失念念不忘,是领导者的一大机会。长此以往上下离心,内外异志,则必然导致走向衰败。而给了位置却不放权,被任命的人发挥不了才能,也会对上司敬而远之,进而寒心。唐太宗李世民就是个好的榜样,他高瞻远瞩,知人善用,量才录用,使他有了个得力的文武大臣组成的领导班子,君臣一心才创造了“贞观之治”的局面。孔子有个弟子名宓子贱, 宓子贱治理单父,每天在堂上静坐弹琴,就治理得很好。巫马期披星戴月,早朝晚退,昼夜不闲,亲自处理各种政务,肆父也治理得很好。巫马期向宓子询问其中的缘故。宓子说:“我的做法叫做使用人才,你的做法叫傲使用力气。使用力气的人当然劳苦,使用人才的人当然安逸。”宓子算得上君子了。使四肢安逸,耳目保全,心气平和,而官府的各种事务处理得很好,这是应该的了,他只不过使用正确的方法罢了。一个聪明的领导者,应该是如同宓子贱那样的,干预放权给任用的人,正确的利用部属的力量,发挥团队协作的精神,这样才能使团队很快的成熟起来,同时也能减轻自己的负担。《素书》还告诉我们,做人要大气,论功行赏的时候不能小肚鸡肠,尤其忌讳办事前慷慨许诺,而论功行赏的时候却一毛不拔。为人做事一定要诚信,言出必践,有诺必现。如果乱开空头支票或者答应的多给予的少,这样就失去了做人的根本,失去了人心。事先与对方有约,那么对方就会认为你做好了待客的准备。若是人家来了再拒绝,就是不义的行为了。会使对方产生疑心,进而导致关系疏远,甚至招致怨恨,实在是最愚蠢的一种行为了。

 

评价意见:作者以素书一句话作为理解的对象,以古语论今,有可观者,但是理解深度不足,不能使读者清晰认识本文的原貌,缺乏理论的高度,且文中所论内容似多有重复处。

建议:二等奖

 

滇ICP备20006117号-1 Copyright 2014 Zhonghyl.com All Rights Reseerved 版全所有·冯燊均国学基金会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

地址:地址:昆明市高新区海源中路169号(西山区一中对面) 电话:0871-888888  传真:0871-888888  邮箱:yes@zhonghy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