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评比奖励 >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14年上半年二等奖 吴尚志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14年上半年二等奖 吴尚志

字号:T|T

 

 

 

 

 

 

 

 

学院:云南大学人文学院

专业:中国哲学专业2013

姓名:吴尚志

联系方式:15758440825

指导教师:李煌明

 

 

 

 

 

 

 

 

 

 

 

 

 

 

 

 

 

 

 

 

 

 

 

1、智坛:德才兼备  回复

德者才之帅,才者德之资,非德无以帅才,非才无以资德,故须德才兼备。德与才是一体的两面,缺一不可,而当今社会更加注重的也是德才兼备的培养,只有德才兼备,人在现实中的生存完整。倘若光有才而无德则很容易导致才的泛滥,这种泛滥必将影响正常的社会秩序,反之,若只有德而无才,德便无法真正的施展,或者说这种德缺乏一种力量的支撑而显得苍白无力。当然德与才的均衡与否更重要的是在人,在人的行动中如何分配,一个恰当得体的言行一定是德与才的浑融。

2、智坛:坚持真理  回复

坚持真理。初看这句话或许它更接近一个口号,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内容,余以为这句话同时也道出了如王艮所言的“百姓日用即道”,何以谓此?我们常常说“追求真理”“探寻真理”,殊不知真理并不离我们远去,依中国人的理解,真理就在我们的日用行常当中,所谓“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此捧茶童子即道”,这些都说出了真理的所在和所是,我们可以谓之“仁”“义”“礼”“天理”“良知”等等,但这些称谓都不足以尽之,诚如老子所言“道可道,非常道”,此道即在我们的一举一动之中,表现为我们的言行举止,所以道不远人,而人自离道,喜怒哀乐发而皆中节故能常和,这就是道,是真理。真理在我们自身中,不在外,我们的行动就是真理的表现,更还要去哪里找?

3、廉坛:知耻  回复

“知耻是由内心以生。……人须知耻,方能过而改”朱子此语确然,知耻必是一个由内而外的过程,知耻之心时时灵动,方能知过,知之而后能改,能改则善莫大焉。所谓知耻而后勇,就是时时以耻为戒,知耻之心不断,并以此不断激励自己,让自己积极进取,勇猛精进。这也正是知廉耻的真正意义所在。所以人不能不知耻,无耻即小人之所为也。

4、廉坛:廉洁  回复

廉洁是当今时代的呼声,尤其在政治领域,官不廉则威不存。政府官员作为为民服务的实际践行者,自身的廉洁品行相当重要,在腐败横行、钱权交易的官场,其所走的每一步都应践行廉洁的品格,洁身自好,虽身处淤泥之中却能如莲花般出淤泥而不染,真可谓难能可贵,官中君子。倘不能全心全意为民服务,但能洁身自好,践行自己的廉洁品行,不贪赃枉法,做有损于民的事则也是退而求其次。可当今之中国,贪赃枉法之事、官员腐败之事随处可见,迫使人民视之如仇雠,此实危矣。

5、廉坛:节制欲望  回复

欲望乃人与生具有,是最难灭除。所谓“存天理,灭人欲”亦当以存天理为主而灭人欲为辅也,而存天理其实也就是灭人欲,天理既存,人欲何来?只因天理未存才导致人欲泛滥,抑或使世人误认人欲为天理,此皆盖谬矣。所谓“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能真正使人“刚”的是“无欲”,而“无欲”即天理。所以没有执著于外的欲望,专心于存天理,此是何等简易快活,轻松自在?此正是杨时所言:“有欲则不刚,刚者不屈于欲。”没有执著于外的欲望,全力以赴于当下,则无时不是当下,而当下无不具足?此即谓刚!

6、廉坛:反省  回复

自省是使人清醒之良剂,在自省中我们能更好地看清我们的面貌,也能帮助我们改过。然而,自省到底自省什么?自省我们的每时每刻是否全身心地投入,无论做什么事。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之反省即是他一日中所亲身经历的事,而他的反省即是在问自己在做这些事的时候是否达到了尽心尽力。如此而已,而生活中人人各异,其所经历的事情也各不相同,所以,该反省的事又何止这三件?因此,重要的在反省,而不在其内容。将反省贯穿于每一个细节,也即自己在生活中全力以赴地做好自己当下该做的每一件事,达到问心无愧,这或许也就是孟子所说的“尽心,知性,知天”吧。而今天的社会,人们忙忙碌碌,有时真的该停一停,问问自己在忙什么?这样的忙是否应该?而多数人总是忽略了这一点,所以今人很累。试想如果一个人总是在不断的奔跑而不停下来休息,他能不累吗?反省就是休息,它帮助我们补充能量,让我们更好轻松上路!

7、廉坛:克除恶念  回复

王阳明说:“好色则一心在好色上,好货则一心在好货上,可以为主一乎?是所谓逐物,非主一也。主一是专主一个天理。 ”逐物与主一真是毫厘之差,千里之谬。不区别清楚便很容易把逐物当成主一。二者的区别究竟何在呢?所谓逐物即追逐外物,专注于外物,此物可由自己的心变现而成,或者就是外部的实实在在的事物,都可以。倘若执著于它们,便谓之逐物,更确切地说应该是舍心逐物,是专注于末而忘本。相反,主一则是专主于心,专主于心为何能逐物?心何以能逐物?通过这样来把握心之本体,即心何以为心,进而将心把握透彻。其实逐物与主一只有一步之遥,前者是将心舍去而去追求一个空虚,后者则是由空虚而返归心的实在。此灵动的心,实实在在的心才是一切的根据,舍此则终归虚空。所以《心经》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亦是此之谓也。空是未返于色的对外的停留,而色则是遗弃空返归自身的实在,故色与空相即不离。心的生生不息才是万华流行的根据,舍此均是空。所以,逐物是未返于主一的对外执著,主一则是舍弃了逐物的对内回归,此两者是一体的两面,并非完全割裂,也可以说是一个圆的两半,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圆。有与无的关系亦可作如是观:无是有(心)的外现,有是无的返归,二者合一圆融。它们是当下一时俱足,无分内外先后,一分便有所执著,那便是外了。才说一个“有”,那便已经是“无”了,此便是“当下一时俱足”。此与爱因斯坦所说的“同时的相对性”不同,它是“同时的绝对性”,因为“有”作为“有(心)”的外现,它同时满足了“有”的外现,而这也正是“无”,因为它是外现的虚空,因此此虚空与实在同时隐现,说“有”,它既是“有”但同时也是“无”,此“有”是“有”“无”的统一。其实只说一个,另外一个也已经包含在了里面,只是没有显现出来而已。(但是它如何、何时、怎样显现出来呢?为什么如此?)或者说它也已经显现,只是我们的常规思维所得出的第一判断是“有”然后就执著于此而已,如同一枚硬币,我们的常规思维总是偏执于正面或反面,而不能透过正面看到反面抑或穿过反面看到正面。换言之,常规思维不能理解正面即反面,反面即正面。而一切的成圣成佛的修行无非也就是要达到这种平衡并利用好这种平衡。

8、廉坛:廉洁  回复

廉洁乃为官之本,倘若官员不廉洁勤政而只顾贪图个人利益,不断地让自己的私欲膨胀,终有一日必遭人民的唾弃,法律的制裁。《贞观政要》中有很清楚的记载:“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群众的眼睛始终是雪亮的,所以人民监督是官员勤政的重要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加剧反腐力度,不断重拳出击,在“老虎苍蝇一起打”口号的号召之下,中纪委在反腐领域接连告捷,周永康、徐才厚等一些原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被查出腐败并立即立案侦察,这表明腐败已经侵蚀到了国家的最高决策层,中央的强力反腐已是迫在眉睫。中央高层的腐败尚且如此,那地方官员则更加变本加厉,诸如四川刘汉、山西张新民之流则是,腐败之力真是根深蒂固,非下狠力不能拔出!腐败与廉洁是对立的,官员越腐败之表示其私欲越膨胀,而与人民的鸿沟将越来越深,与人民越来越疏远,这样的结局只会是新一轮的对人民的深重的残酷剥削,官与民的矛盾将越来越激化,而这样的矛盾终有一天会全面爆发。这次中央加大反腐力度,拔出萝卜带出泥,严厉依法惩治了一大批贪官污吏,百姓拍手称快,真是大快人心。对腐败的深入追问,我们会发现其实是“存人欲,灭天理”的结果,人欲是无尽的,它所考虑的只是自己私欲的满足,而这种满足又是永无止境的,所以到头来这个人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欲望的奴隶。欲望变成了真理,而真正的天理却为欲望所遮蔽,结果导致是非不分,终入魔道而不可自拔。在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其实很有必要进行一场真正的人文教育,精神教育,以让人重回其自身。

9、义坛:义的价值  回复

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其最直接的体现是被称为“义士”一类的人群,而这类人就是孟子所称道的“大丈夫”,然何为大丈夫?他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也”。孟子此论确为精妙,的确道出了义士的精神本质,也正是因为他们是承载这一精神的人,所以得到了世人的传颂,义的价值也正因他们才得以彰显。古有荆轲刺秦王,近有黄继光、董存瑞以及我们身边的道德模范,他们都是“义”的精神的承载者。时代的精神在发展,但义的精神始终熠熠生辉。

10、仁坛:仁的价值  回复

孟子说“仁者无敌”,仁者何以能无敌?平常的理解可能就是仁者是多么多么的厉害,仁者是某个身怀绝技的人,仁者是不可被打败的等等。但我更倾向于这样的理解,那就是仁者没有敌人。王阳明说:“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其视天下为一家,中国为一人”,张横渠也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孔老圣人更是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者以这样的态度对人,其何敌之有?那种把仁者理解为身怀绝技而且无敌于天下的人,只是错把了末当成了本,犯了本末倒置的毛病。如果真能做到“与天地万物为一体”,那岂不是“返身而诚,乐莫大焉”,又何需身怀绝技?技,只是末流而已,是不得已的救弊之方,不可以末为本。只有真正地体会了仁,体会了此身之仁的不可胜用,方知“我欲仁,斯仁至矣”,此时仁者亦可谓之无敌。

11、仁坛:行仁  回复

曾子说“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此语甚是深有体会,没有朋友,同道中人来一起相互砥砺学习,是真不知自己学问的深浅,只是一味的闭门造车,终难登大雅之堂。只有与志同道合的同志一起探讨学术,探讨人生,其间乐趣真是盎然丛生,不觉手舞足蹈,联想孔颜之乐和曾点之志,那种暮春之泳,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潇洒也莫过如此。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共同探研宇宙人生之奥秘,同时相互砥砺品行,不断提升内在精神品格,此又何乐而不为?所谓修己以敬,修身须以恭敬审慎的态度,倘若还有友人的相助,那必将是人生的一大快慰。但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也让我看到了一些负面,在微信、微博大肆横行的当下,“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的意义也在悄然地发生变化,其侧重点也各有不同,然而“以友辅仁”的意义在明显减弱,因为人们的个性都太强,并且时代也鼓励张扬个性,所以“以友辅仁”更多地成为了一种空喊的口号,这也许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

12、仁坛:众德之本  回复

孔子对樊迟问仁的回答与他在《论语》中对另一弟子的回答极其相似,他的答语是这样的“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这都强调了仁的不可须臾离的特征,同样,“我欲仁,斯仁至矣”的话语也透露出了这一点。这一点到后面的《中庸》更是直接把仁提高到了道的位置,《中庸》里有一句说到:“道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从这里我们看到,儒家已经慢慢地将仁朝抽象化的方向发展,以至到宋明时期的“天理”更是一次极大的抽象化升华。仁在朝抽象化发展的过程中,其活泼泼的含义也变得日益僵化。这可以说是仁的学理的进步,但在实践上则越加流于荒诞和虚伪。容易导致众多的不法者以行仁之名以实现自我的私欲之实。宋明理学所高喊的“存天理,灭人欲”实际是对仁的双重强化,从正的方面而言,仁即是天理,是不可动摇的,是需要不断的去存和挖掘的;就负的方面而言,灭除人欲也是存天理的重要步骤,人欲一旦除尽,则天理自然彰显,如同乌云蔽日,乌云一散则阳光自然呈现。此阳光即是仁,乌云即人欲。孔子着重强调前者,而后儒更看到了后者,仁学理论的发展也显得更加完备。

13、仁坛:仁的来源  回复

仁的最初来源是何处?这是一个极富争议而且复杂的问题,在这里,我想从孔子治《易》的角度来作一番粗浅的探讨。众所周知,孔子晚来喜《易》,甚至韦编三绝,可以说孔子对《易》的研究达到了痴迷的程度,《易传》中所言“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此一“生”字或可是仁的注脚,天地生生不息,没有一刻停止。这与孔子在《论语》中所说的“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仁的这种无间歇性和连续性正是天地之大德的反映。而且仁也有生生之意,梁漱溟先生对此也有过解释,他把仁解释为“柔嫩”,用英文书写就是Tenderness,因为柔嫩,所以能不断的生长,连续的发展。这也正是仁的大用。这与《论语》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与思,无益,不如学也”所论述的道理不谋而合。从仁的生生不息,从而引出了学,学无止境,而学的过程也正是修身的过程,所以修身被摆到了突出的位置。君子之为学,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也就是修己身之仁而已,而仁是不可须臾离的,故修身亦是造次与颠沛都必于是。并由此而引出《大学》的“三纲八目”。要而言之,只是一个修仁而已,故曰修己以敬。

14、信坛:信的定义  回复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与孟子所说的:“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其意思相同,都是指向君子的修身之学,君子学以诚身,所以君子之学即是为己之学。或者如梁漱溟先生所言的叫做“自己学”,君子立诚立信,这是人之本然,是信己诚己而已,倘若连自己都不信,诚又何以能立?所以孔子还说:“我欲仁斯仁至矣”《中庸》所谓“率性之谓道”是也,这便是诚,是信,要而言之,即真己。孔孟之所教,只是让人保持真己,实践真己而已。

15、信坛:信与众德  回复

朱晦庵云:“尽物之谓信”“在己自尽之谓忠,推是忠而行之之谓信”。此语听起来仍觉玄奥,然而,何谓尽物?在己自尽的又为何?始终感觉晦庵先生没有点破,而且从中似乎还有这样一种意味,那就是信是在物,而忠是在己,可乎?非也,其实忠、信都是在己,只是作用的领域范围不一样,其取得的效果也不一样,故称谓不同,信是尽己之物,忠是尽己之信。穷尽己之物,进而及物之物以明物之理,便谓之信;成己之信即谓之忠,故忠信不二。其间的义理精微,不去致一番功夫是难以弄明的。而真正明白的时候,也正如孟子所言:“君子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所在”,亦如孔子所云的“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16、毅坛:毅:主题解释  回复

“毅”,《说文解字》释曰:“一曰毅,有决也。《中庸》曰:发强刚毅。《左传》曰:杀敌为果,致果为毅。苞注论语曰。毅,强而能决也。从殳。取用武之意。” 这也就是説“毅”为果决,是志向坚定而不动摇。曾子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弘毅是士所必须承担的人生责任和义务,尽管任重道远。而弘毅的最直接的体现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每一步的实现都是弘毅的历练,这一过程其实也正如屈原在《离骚》中所言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扩充开来说,其实儒者的真正的人生就是弘毅的人生。

17、和坛:社会和谐  回复

天时、地利、人和,孟子以人和为最贵,这与孟子一贯的政治主张“仁政”是一脉相承的,孟子强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极力强调通过统治者实行仁政,统治者通过施行仁政以培养淳朴民风、和谐人际以及稳定的社会秩序。由此可以看出“和”是孟子仁政的一个核心内容。也正因为这样的传统,所以党中央提出的“和谐社会”的理念以及相应的实践其实都是这一系的发展和完善,是对传统的文化资源的进一步的深度挖掘和阐扬,也是古老文明现代化的自我转型。作为拥有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中华民族,如何才能利用我们的这些传统资源为我们当代人服务以及如何才能确立我们的文化在世界舞台中的自信力?这应是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予以深思的。。。。。

18、和坛:和:主题解释  回复

和是什么?也许“圆融”这个词是对它的比较恰当的描述,或者如《易传》所云的“生生之谓易”,和也是一种生生,是天地万物的和谐匹配,如风行雨施,春夏秋冬,花开花谢,自然而然,圆融无碍,这正是“和”。所以,“和”也是一种完满,一种自然而然的畅达,如同一道美味的佳肴,是众多的元素的和合,其中没有量的不足与多余,只有恰到好处。“和”正是恰到好处,否则便是不和,便是戕。

评价意见:该贴能紧凑诸主题而作,扣明其义,行文严谨,内容贯通古现当代中国哲学研究,更可贵者乃在于借现实例据明概念之涵义。可见作者国学功底深厚。

缺点:尚可以深入扩展及阐发!

建议:二等奖

 

滇ICP备20006117号-1 Copyright 2014 Zhonghyl.com All Rights Reseerved 版全所有·冯燊均国学基金会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

地址:地址:昆明市高新区海源中路169号(西山区一中对面) 电话:0871-888888  传真:0871-888888  邮箱:yes@zhonghy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