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专业:中国哲学专业2015级
姓名:左月双
联系方式:182-8879-0539
指导教师:李煌明
1. 和坛 一、和谐原理
中庸思想为现代经济的大发展创造了一个和谐安定的环境,为现代社会的进步和稳定打下了有利基础。中庸,它强调的是事物内部之间的一种和谐性,是一种既相互排斥又相互联系的统一性。是更注重和谐之美的,这对维护政治社会安定团结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中庸思想中“和”的理论更加偏向万物的一种平衡,坚持世间的一种和谐状态,这也一直是我国的文化财富,是历史上的一抹亮光,也是我国文化主导的先锋。世间最珍贵的要数和谐、和睦,只有保持这种和谐的态势,世界、国家甚至个人都能因此获利,这也是大众民生都普遍理解和接受的。发挥最大力量去提倡孔子的“中庸”,尽最大努力发扬孔子的“和”的思想,不仅能够善其自身,更能造福人类,为社会创造稳定,也为人类能更容易的去接受这种稳定性提供了心理上的暗示。跟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改革的春风也已经深入人心,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和深化,但是各种社会矛盾也呼之欲出、层出不穷,甚至将会给我们带来更大的挑战,呈现出更为复杂的形态。所以,对待“中和”,利用“适度”更要加以正确运用与处理,要进行恰当的协调矛盾、适当的平衡矛盾,处理好矛盾之间的量变关系,做到有效限制,适时发挥,不能让其带有破坏性,不会携有冲击力,更不能影响社会的和谐安定。因为整个社会的安定和谐是很重要的,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并且真实的案例也向我们证实了这一点。日本曾经只是一个小岛国,她正是因为通过推行儒家思想(包括中庸思想),去推崇和谐理念,去发扬仁爱精神,采用适时模式来维护其社会的和谐和政治的稳定,最终走向了现代化的道路。另外,“亚洲四小龙”的发展也向我们证明了这一点,因为他们都高举了“以和为贵”的中庸思想。所以,邓小平同志针对这些真实案例,也明确提出了一个精辟的口号——“稳定压倒一切”。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庸”的和谐思想对于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具有很大的方法论意义。
2. 和坛 二、社会和谐
达到一种适当的“中和”就是达到中庸思想的目标。它既包含着“中和”的思想,又有“中道”的含义。当我们的情绪表情隐藏于我们内心的时候的这种状态就称之为“中”,当把这些情绪表情无一遗漏的全部释放出来并表达的刚刚合适的时候就称之为“和”。“和”是维护世界的保护膜,“中”是维护好保护基础并往前进步的关键,如果能达到这两者兼容的境界,世界就会给与我们一幅和谐融洽的局面,天地就会自寻其位,世间万物就会自然而然的发展。子思对孔子的中庸思想进行了完整的概括和总结,他把其归结为“致中和”。“致”就是及至的意思,“致中和”也就是说要把中和发挥到极点,让其发挥最大的价值
另一方面,中庸思想认为要想达到最佳层面,“诚”是必不可少的,是极具推动效力的。所以中庸也高喊“至诚之道”。在这其中就包含着“中道”概念,是中庸思想的最终想要获得的一种境界。“中和”“中道”是中庸思想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要从另外一个视角去看待的话, 用诚和用和其是就是一个意思,是没有什么本质区别的。所以“中道”和“中和”这两者也没有什么差别可谈,就是同一个概念的不同表述而已。 “诚”这一概念在《中庸》中占据了很多的篇幅,其中大部分都是在说什么是“诚”。所谓诚其实就是自然而然的自我形成,然而得道也是自我发展、顺遂规律完成的。万物只有保持这种诚才会有始有终,否则不称之为完整,这就是君子之所以把诚作为自己最宝贵的财富的原因。道,是需要自己去发挥的,而诚是由自己去完成的,诚对于世界万物是至关重要的,它出现于事物的每一处,诚要是不存在万物就无所谓存在了。所以说,君子要以行为的真诚作为其最宝贵的财富。
“诚者,非成已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已,仁也;成物,知也”通过“明成”,这是有利于学习和教学的方式,能把“诚”运用与人们的实际生活和生产当中,即 “至诚之道”,也就是达到了最高境界。
3.仁坛 一、仁的定义
孔子对“仁”下了定义,这主要是围绕着和“仁”相关的一些方面做了一些解释,这是一种具体的思维,是中国哲学的特质。虽然我们并不能只通过下一个定义的方式来了解“仁”到底是什么,但是我们是可以从不同的研究层面来讨论“仁”,从而对人的方方面面来进行了解。就比如说,有“仁”的气质的人,一定是遇事处事临危不惧,“仁”在《诗经》里面最初是用来形容男子外貌的英俊,然而这种人似乎并不善于去表达,像《论语》中所说的“巧言令色,鲜矣仁”。这种人是可以为正义所献身的。他们一定是从对父母的孝开始,最后得以扩展到匡扶天下,使自己的道德努力最终献于人类的幸福。
现代社会中不乏缺少了这种“仁”的践行,失去了“仁”的气质,巧言令色之甚多,现代人既不能很好地孝敬父母,又何来匡扶天下。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新时代的少年,我们要懂“仁”、爱“仁”、践“仁”。
4. 回复帖子 和坛 二、社会和谐 15楼
《论语》中的伦理思想中,非常重视个人与国家、社会的关系,注重社会的和谐,强调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环境良好了才能有个人道德修养的提高,家庭才可以幸福。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的和谐是《论语》中和谐思想追求的最终目标。整个社会是由不同的人组成的具有特殊形态的群体,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相互影响的生活共同体,《论语》中强调社会的和谐发展,以及群体之间的和睦。比如《论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孔子提出“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另有“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这两句话都主张要努力创设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无论是对于个人的生活环境,还是整个国家的生活环境。
这让我们陷入思考,当代的大学生暴力犯罪事件日渐频繁,为什么?又如何预防?当代大学生的暴力犯罪预防中要对于良好社会环境的创设加以重视,当代社会环境的繁杂,是我们不能分辨和抵制不良的社会因素,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也变得复杂,社会暴力文化也消磨着我们的心智。从而使当代大学生暴力犯罪率增加,这时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是非常重要的。这与《论语》中的注重良好国家、社会环境的营造是同一的。
5. 义坛 十、舍利取义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鱼与熊掌”确实是我们生命的历程中经常遇到的一个两难选择。
从大的方面来说,既想名又想有利;既想做官的权势又想有不做官的潇洒和自由。
从小的方面来说,我们既想读书又想打麻将;既想工作又想有休闲的时间。这些例子,数不胜数。我们之所以会为难,难就难在舍不得放下任何东西,难在那不可得兼的东西都是“我所欲也”,甚至,也是人人所欲的。不然的话,也就没有什么是可难的了。
我们生在和谐的社会,没有战争,这似乎已没有生与义的选择了,生命和爱情和自由是不可以兼得的,不过,面对着波涛汹涌而来的经济的诱惑,义和利的两难选择却一直摆在我们大家的眼前,是我们值得看重的问题。
利,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我们要舍弃什么而取什么?对于孟子所说“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则是所谓“不吃嗟来之食”的问题。齐国遭遇到了饥荒问题,黔敖准备好了食物在路边赈济饥民。这时候一个人饥饿不堪地走过来了,他急急忙忙的左手端饭,右手端汤向那人喊道: “嗟!来食!”而饥饿的人瞪着眼睛对他说:“我正因为不吃嗟来之食才饿成这个样子!”尽管他再三向饥饿的人道歉,那人依然坚决的不吃,直到饿死。对于这算不算是“舍生而取义”呢?这里面的道理是很值得我们进行思考的。
6.礼坛 四、礼的规范
礼是什么呢?礼就是传统的社会规范或准则。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同时礼又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国家大事,社会活动以致个人日常生活,无不包括在内。因而作为一个社会的人,他的一切言行,无不受礼的制约。所以《论语》说“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如果不学习遵照社会的规范准则活动,人们便无法在这个社会上立足。便无法生存与这个社会中。学礼是君子的起步,知礼是对礼的认识与体悟。“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也。”论语中对礼的认知告诉我们,不懂得天命的大道理,就没有可能成为君子。不懂得礼就没有可能立足于社会。不可能在社会上顺利的生存下去,不会分析他人的言语,就不可能成为君子,因此说知命的君子的言行是必然合于礼的,是不会出现见害必避,见利必趋,行险侥幸的。礼主要是体现在庄重、崇敬、勤俭、恭敬。这是一个君子立身的根本。对礼的阐述,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最高艺术,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更是人际关系中必须遵守的一种惯例。尊老爱幼、容颜端庄、九思九容、生活礼仪这些都是礼的规范。
最近时常网上看到一些不和谐的画面,老人没有儿女的赡养,路上倒着的病人没有人管,这是现代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所不乏的现象,我们的人品和道德去了哪里?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局面,这是我们值得深究的话题。我们应该找到这个社会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发掘真正的人的内心的道德灵魂,弘扬礼的原则和精神,使我们的民族因为“礼”而变得和谐和美好起来。
7.智坛 十、学习之道
我们做学生的离不开学习,学习之道是我们应该了解并学会的。我们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道什么东西是真正的有价值的,在很多的情况下我们单单的只知道去学习,僵死的学习,效率并不高,学习到的知识也不一定是对我们有价值的,也未必对我们以后的道路产生巨大的影响,这时候我们要问自己我们到底是学了些什么,学习的知识是不是对我们有用,学到的东西是否真真正正的与我们的生活相融合了?
孔子曾云:“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也就是说,一个人要是每天连饭都不吃,连觉都不睡,天天在那儿冥想,一定要把世界想明白,那想破了脑袋也没有多大用处,倒不如好好去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几个人走在一起,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孔子说孔文子聪敏勤勉而又好学,不以向比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我们学习要学会用心去领悟,不能单单的死学,要向别人去求教,去学习。心中明白了书中的意思,就自然会融会贯通。我们只有利用正确的方法来学习,才可以把经典的文化和现代的知识而灵活的掌握,这样知识才会融入我们的生活,才能成为照亮我们生命路上的火炬。
8.孝坛 八、真诚孝亲
子曰:“人也孝悌,而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有之也。(《论语学而》这句话的意思是指有子说:做人,在家能够孝敬父母、尊爱兄长,那么处事用世而悖逆尊长,这样的事是很少有的(既然不愿违抗尊长命喻,又岂能去做逆理乱常的事),能够尊奉师长,却惯于捣乱的人,从古至今这是从未有过的。有德行修养的人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修养,平时居家孝悌,一丝不苟,日积月累,那么其良好的德行就自然而然地养成了。因此,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友爱兄弟,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这句话的意思是指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并且常常记在心里。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所以我们要对父母的物质生活有基本保障,关注父母的身体健康和生活需求,为人子女者要特别多为他们的疾病操心。
随着科学技术的提高,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对于父母提供物质上的满足已不是主要问题,精神层面的要求倒显得更加紧迫。当子女由于工作、学习、结婚等原因而离家后独守空巢‛的中老年夫妇越来越多,空巢老人的出现提醒着当代人的不孝。我们应该如何来做呢?我们应该增加同父母的联系,多给予父母精神上的补偿,并不是只有物质上的满足就足够了,现代技术的发达,使我们有了更多的条件和方法和我们的父母沟通,比如说:电脑,电话。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和父母进行感情沟通,多关心一下我们的父母。对于孝悌我们不能单单的只挂在嘴上,或者只以自己所想的好的方式来孝敬父母而忽略了父母的感受,不顾父母真实的想法,这些都是不正确的。我们要以实际的行动满足父母所需要的,多和父母进行心灵上的沟通,经济的诱惑带来了许多问题,社会道德被忽视,我们对传统的社会道德给予充分的重视,从而把孝悌之道发扬光大。
9.信坛 四、信的行为
诚信是我们人类社会共同拥有的一项根本性道德原则,是我国立身治国的根本,也是当前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中的一条原则。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是否长治久安,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诚信素质。建设和谐社会最主要的就是需要社会成员之间的互相信任,这种信任,主要依赖于我们都要具有诚实信用的态度。在当今中国社会,诚信逐渐在退化,关于诚信的教育也脱离了社会生活的实际情况,对教育对象的培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诚信教育的内容基本上是用真理的方式呈现出来的,这很大的阻碍了我们学生的创造性人格的培养。因为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急功近利、只注重结果然而不看过程的错误观念的影响,“诚信”的意识在我们的头脑中渐渐淡漠了,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出现,不规范、不合法的事情也在发生,有人错误地认为市场经济是竞争,可以通过任何方式,不择手段。这些错误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诚信教育的建立,“不讲信用,欺骗欺诈成为社会公害”。这一社会公害倘若继续扩大,定会危害改革稳定的大局,也会引起人们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的信任危机,使我们个人丧失应有的人格。诚信问题已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我们要进行诚信的教育,关注人格的完整性,因此,诚信教育要创造出有利于个体道德发展的环境,以宽容、快乐、向善的精神开展诚信教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化诚信教育,我们人人都必须从诚信做起。诚信教育,既是立人之本,而最终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
我们要营造诚信的社会风尚,从青少年做起。诚信友爱是现代社会生活中每个人的立身的根本,是每一个学校生存、发展的需要。我们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少年有希望则国就有希望。现在的我们几年后将走向社会,我们的信用意识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我们国家的生存状况。当代学生应该把诚信作为立志的基础。
10.忠坛 二、忠于祖国
在我们近年来评选出的“武警十大忠诚卫士”人物中,其中有不少将个人的追求和祖国的繁荣富强以及部队的建设发展联系起来的感人事例。他们通过努力学有所长,取得了重大的科研成果,并且多次的获得了国家和军队各种奖励,甚至获得了国家的专利,这引起了社会的关注。还有地方许多企业、厂商纷纷开出解决住房、家属户口、支付高薪等优厚条件争相聘请他们,但是他们并不为所动。有的在国外经商的亲人一再要求其出国继承产业,他们却仍然志在祖国奉献,一心的只扑在部队得建设事业上。从他们的行为中可以看出,他们把祖国当作是第一位的,让自己的聪明才智只用来为部队的建设服务,从而真正的做到了将个人追求与祖国的繁荣富强和部队的建设发展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在我们这一代人的心中,忠于祖国从小就开始灌输着这种思想,在我们这一代人中是不是所有的人把忠于祖国放在心上?是否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武警的形象来作为我们人生路上的标杆。我们应该深的反思自己,不要一直以事不关己的态度再继续沉淀。
11.廉坛 十二、廉洁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至善。”我们要励志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来修身并通过“修身”来“齐家、治国、平天下”努力实现维护和谐社会。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应该学习和传承我国传统崇高的道德风尚,心系祖国,努力的廉洁修身。我们大学生也只有廉洁自律,这样才能保持坚定的方向,这样才能有做祖国特设社会主义接班人的资格,才能有我们施展才华的主观条件。为了我们的未来,为了祖国的未来,我们都应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做一个廉洁,修身、平天下的人。我们大学生是我们国家殷切的希望,是我们祖国未来的主力,我们肩负着振兴中华的历史重任。如果我们有着良好的道德素质,并且廉洁修身,那么对于振兴中华是指日可待的事情,我们大学生要有良好的道德素质、知识水平,充满正义感,对社会上贪腐、不公平的现象深恶痛绝的观念。我们的大学时期也正是我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主要时期。加强廉洁教育无疑是必要的,我们大学生的廉洁修身是具有可塑性的。我们要更加清楚的认识到廉洁的重要性,修身的必要性。廉洁是人类幸福生活的一种需要,一种精神上的富足;廉洁是我们个人价值追求,是社会和谐的价值追求;廉洁是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统一。我们要明白具有廉洁品性的人越多,我们社会的廉洁程度就会大一点,只要我们廉洁,我们就为社会的廉洁作出了贡献。
12.毅坛 十、舍生取义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鱼与熊掌”确实是我们生命的历程中经常遇到的一个两难选择。
从大的方面来说,既想名又想有利;既想做官的权势又想有不做官的潇洒和自由。
从小的方面来说,我们既想读书又想打麻将;既想工作又想有休闲的时间。这些例子,数不胜数。我们之所以会为难,难就难在舍不得放下任何东西,难在那不可得兼的东西都是“我所欲也”,甚至,也是人人所欲的。不然的话,也就没有什么是可难的了。
我们生在和谐的社会,没有战争,这似乎已没有生与义的选择了,生命和爱情和自由是不可以兼得的,不过,面对着波涛汹涌而来的经济的诱惑,义和利的两难选择却一直摆在我们大家的眼前,是我们值得看重的问题。
利,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我们要舍弃什么而取什么?对于孟子所说“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则是所谓“不吃嗟来之食”的问题。齐国遭遇到了饥荒问题,黔敖准备好了食物在路边赈济饥民。这时候一个人饥饿不堪地走过来了,他急急忙忙的左手端饭,右手端汤向那人喊道: “嗟!来食!”而饥饿的人瞪着眼睛对他说:“我正因为不吃嗟来之食才饿成这个样子!”尽管他再三向饥饿的人道歉,那人依然坚决的不吃,直到饿死。对于这算不算是“舍生而取义”呢?这里面的道理是很值得我们进行思考的。
13.中华义理总坛 三、中华经典教育的现代价值 14楼
中庸思想的现代价值
时至今日,中庸思想的进步性和影响性依然是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因为中庸思想的影响力不仅对社会的无限发展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更加与我们的个人生活和生产发展密不可分,它的无限价值更得到了现代人的接收和追捧。但中庸思想的滞后性也是明显存在的,不过这也只是沧海一粟,中庸思想的现代价值不可估量。
毛泽东同志曾说:“孔子的中庸观念是孔子的一大发现,一大功绩,是哲学的重要范畴,值得很好的解释一番”所以对于中庸思想我们要努力发扬和积极继承,因为这是我们很宝贵的文化,很珍贵的遗产,并且在现代这种大的局面中,更要认真处理,严肃对待,要学会用新方法、新观念去诠释去创新。当然它也存在其消极的一方面,对此我们更应客观对待,采取正反平衡的辩证态度,以之前的教训为警示,之后的经验拿来借鉴,以此更好的做到中庸的大好发展 。
中庸思想的“执中”原则对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面也是具有不可比拟的有利价值的。有的人会认为在战场上,就只存在逃跑与不逃跑,是不存在折中情况的。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中这种思维模式也是客观真实存在的。许多人只坚持享乐主义,不去思考苦头的由来;只是看到了事物的正面,不去注意事物的反面;只坚持片面,不会首尾相顾,最终只会造成一种结果,那就是在看问题、处理问题时,只看到一个角度的光明,而丢失了另一个角度的黑暗,弄得没有了自己原本的主方向,完全与原意背道而驰。但是,中庸折射出来理念就可以避免这一种潜在危险,因为中庸讲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可以有效的做到合理善事,处理的恰到好处。所以,中庸思想可以提高我们在生产生活中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我们的待人处事是极具价值的。
14.和坛 三、天人合一(上)
西汉时期的“儒学大家”董仲舒认为中庸往大了说是可以治理国家,稳定政治,保持整个社会安定的,往小了说也可以提高自己,发展自我,可以修身养性,颐养天年。董仲舒将中庸进行了原本的转化,他沿用了子思的那一种理念,最早的提出了“天人合一”。董仲舒还将中庸思想和养生之道进行了结合,他强调养气中和。董仲舒说:“循天之道,以养其身;中者,天地之所始终;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能以中和养其身者,其寿极命”。他认为以中和之道来养身健体的思想是颇有道理的。这是董仲舒针对儒家中庸思想的客观阐述,这对于中庸思想的发展也是极具推动力的。
15. 中华义理总坛 三、中华经典教育的现代价值
再次思考中庸思想的现代价值
中庸思想有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适度是唯物辩证法中很重要的方法论理念,适度就是指不能超越,看问题,处理问题要游刃有余,保持一种恰当的程度。也就是说,任何事物只有在保持了他本身的一种合理状态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出来它本身的最大能量,才能做到循序渐进,稳步前进。我们和自然环境的相处,其实也需要这样一种适度的状态。只有保持适度,才能保证自然和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中庸思想的观点是天地、世间万物与民众都是一个有机统一体,而天地则是这个统一体存在和发展的根源。《中庸》曰:“万物并齐而不相害,道并齐而不相悖。”天地万物的共同发展是不会发生相排斥的状态的,因为人类是自然万物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从自然宇宙的大系统中来审视,从而使人类正确的认识。因为,自然与人类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只有去保护自然才能保护我们人类本身。所以要反对违反自然天道,强调在满足人类基本需要的同时也要做到顺时而为、适时而行,最终达到一种“天地之参”的和谐境界。“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及“不天其生”、“不失其时”等都是保护天地万物和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具体措施。只有在尊重自然规律、保护自然环境的前提下,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才能“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这个契合点是固然存在的,而中庸思想的适度原则有助于我们去寻找这个“结合点”。
评价意见:对所阐述问题理解较透彻,关注现实,依据传统文化所提出的问题很值得思考。但对传统文明与当今社会现实的思考还可继续深入,可以更多结合切身实际来谈谈,有些地方语有重复。
建议: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