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讲:廉
姚才刚(湖北大学哲学系)
一、“廉”的内涵
“廉”字的本意是指棱角,比喻为人方正、正直。作为道德范畴,廉指公正廉洁、立身洁白、节俭勤劳、不苟取予、不贪图不义的财利等。它既可指个人生活中的朴素精神与节俭精神,也可指公众生活中的廉洁精神。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说:“清介自守”、“清白无瑕”、“两袖清风”、“一尘不染”,实际上赞美的就是廉洁的品德。早在先秦时期,中国的儒、墨、道、法对于廉洁这一道德规范,就有许多精彩的论述。儒家孟轲曰:“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墨家墨翟明确讲:“君子之道也,贫则见廉。”道家从戒贪的角度,辩证地阐明了得与失、祸与福、足与不足的关系。他说:“祸莫不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法家韩非云:“所谓廉者,必生死之命也,轻恬资财也。”
当然,“廉”主要不是针对老百姓,而是针对官吏所提出的一种道德准则。可以说,廉洁是为政之本、为吏之宝。齐国宰相晏婴认为:“廉者,政之本也。”唐朝女皇武则天的《臣轨·廉洁》也认为:“理官莫如平,临财莫如廉,廉平之德,吏之宝也。”廉洁的反面为贪。按照中国传统道德,廉与贪,关键在于官吏自己是否养成了廉洁奉公、廉洁自律、廉洁守正的好品格。据《晋书》卷十九《良吏列传》记载:离广州二十里有一个地方叫石门,石门有一眼泉水叫贪泉。喝了贪泉的人,就会助长无休止的贪欲。前往广州担任刺史的吴隐之到达石门,来到贪泉边,酌水而饮,并赋诗志怀:“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吴隐之虽饮贪泉,却不失廉洁之心。当他从广州返回故里时,“装无余资。”在中国历史上,也有一些官吏明廉暗贪。明神宗时的权相张居正,力倡廉洁,表面节俭,以圣贤自居。然而,他死后抄家,还被抄出了几十万两来路不明的银子。这一事例还告诉我们,若要人不知,除非已莫为,手法再高明,迟早也会暴露。
二、“廉”与“四维”、“八德”
中国古代有“四维”、“八德”之说,“四维”、“八德”均涉及到廉。
《管子·牧民》说:“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愈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明清之际顾炎武也曾指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维”的意思,大致与“纲”相同,所以古人经常“纲维”连用。礼、义、廉、耻,是道德的四大纲纪,是四种最重要的道德原则,一个国家不讲礼、义、廉、耻,就有可能亡国灭族。
后来,礼、义、廉、耻这四维又常常和孝、悌、忠、信连用,被称为八德,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说到这里,有一个笑话。五代十国时期有一个叫冯道的人,他在官场中可以说是一个不倒翁,因为五代十国时期朝代更替非常快,可是冯道个人却从来没有垮台,每次改朝换代的时候,他总是扮演率百官班迎、奉表劝进的角色,所以,尽管朝代换了一次又一次,他总是离不开将相公师的高位。这是古代读书人看来,就是一种耻辱,因为他不能忠,这表示人格上有很大的污点,没有气节。所以,后来有人写了一幅对联,挖苦讽刺他:一二三四五六七,忠信孝悌礼义廉。大家能否看出来这幅为什么是在他讽刺他?前面一句没有“八”,即亡八。后面一句缺少“耻”,即无耻。欧阳修称他为“无廉耻者”,并痛斥道:“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乱败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
三、传统“廉”德的积极作用与历史局限性
(一)积极作用
1、有助于人们正确对待财富
孔子不反对获得宝贵、财货与官爵,但强调欲而不贪,取之有道,得之以礼。孟子说:“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我们在前面已经引过这句话,它的意思是说,可以拿,可以不拿,拿了对廉洁有损害,还是不拿。孟子指出,如果不合道义,一点东西也不能取于别人。《礼记·曲礼》要求人们“临财毋苟得”。《吕氏春秋·忠廉》:“临大利而不易其义,可谓廉矣。廉故不以贵富而忘其辱。”“廉”德要求,在财产、利欲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不能改变道义的原则,而是要坚守道义。传统“廉”德有助于人们正确对待财富。
2、有助于端正吏德官风。
廉是一种吏德。“廉吏”、“清官”是为官的美称。《周礼·天官》以“六廉”为尺度衡量、考核官吏,要求官吏做到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廉善是指清廉而善于行事,政绩颇佳,能获得大家好评;廉能指能力强、干练,较好地贯彻各项法令;廉敬是指不懈于位,尽职守则;廉正是指品德端正,廉洁正直,不行邪恶;廉法是指守法不失,执法不移;廉辨是指临事分明,头脑清醒。这六条标准都冠以廉字,表明“廉”是为官之本。
古人强调为官必须“清”、“慎”、“勤”,也就是做到清廉、慎独、勤劳。“为官者长当清、当慎、当勤。修此三者,何患不治乎!”(《三国志》卷十八)为官的做到这三条,哪有治理不好的地方呢?公正廉明是千百年来老百姓对官吏的希望。历史上也有不少官吏确实做到了这一点。古代的官箴有:“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廉则吏不敢慢,公则民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官吏廉还是贪,实际上关系到执政者的形象、行政效率,甚至政权的兴衰。大官不廉,不能正己正人,做下级的表率,则小官必定效尤,贪污严重。小官不廉,不能治民,则风俗必定颓败。这是传统思想家屡屡告诫的历史经验。可以说,廉洁是国之大维、为政之本、为官之宝和仕者之德。倡导“廉”德,可以端正吏德官风。
3、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社会风气,是指在某种社会心理的驱动下或某种价值取向的引导下,表现出的一种普遍流行的社会行为,是该社会成员某些经济的、政治的、思想的、文化的、伦理的、审美的观念综合凝结和转化而成的群体性的、直接外化或体现社会意识的客观活动。是社会大多数成员或社会群体文明程度的主要标志。
社会风气的好坏是多种因素造成的,但不可否认,社会成员特别是这个社会的管理阶层能否做到“廉”,对社会风气的好坏有重大的影响。要想改善社会风气,一个社会的多数成员必须要做到廉洁知耻,它既是做人之大节,是做人的根本要求,也是建立良好社会风气的根本保证。每个人都必须具备“廉”的意识和操行,严格约束自己,做到自重、自爱、自尊,我们这个社会才是一个和谐、安定的社会,人们才会精神舒畅、积极乐观、充满活力。反之。假若一个社会的多数都不讲“廉”德,寡廉鲜耻,那么这个社会的风气必定是非常恶劣的,生活在这个社会的人群就会斗志涣散、消极悲观,人际关系也会变得紧张。因此,提倡“廉”的美德,对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就中国古代的社会风气而言,如果一个朝代的官员(以及普通百姓)能够做到“廉”,社会风气就会变好;但是,如果一个朝代的官员贪腐成风,百姓也贪得无厌,那么社会风气就会变得很差。再以当代的情况为例,也可说明这一点。在《2005全球腐败排行榜》上,芬兰的廉洁排名全球第二。此前,芬兰在这项排名中,已连续5年获得第一。很多芬兰人都说,已经有许多年没有听说过有什么腐败的事情了。最近的一桩案子,还是发生在3年以前。2002年5月芬兰《晚报》披露,文化部部长苏维·林登批准向一家高尔夫公司提供17万欧元的政府资助,而她和她的丈夫及数位亲属都拥有该公司股份。政府司法总监闻讯立即展开调查。事件见报一周之内,林登便旋风般被迫下台。这种在我们看来小儿科的案子,已经算得上是芬兰几十年间惟一的一个大案。据统计,1985年至1992年间,芬兰只有25起贿赂罪。现在在芬兰,全国的法院每年受理的行贿受贿案件加起来也不足十起,而且几乎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案。
芬兰的官员能够廉洁自律,这对芬兰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具有非常积极、正面的作用。2001年美国《读者文摘》杂志曾在全世界范围内作了一项很有意思的试验。试验内容是要测试三十多个国家(地区)民众的诚实程度。测试方法是在每个国家选择几个地区,故意在每个地区丢下10个钱包,里面装有相当于50美元的当地货币。钱包里同时附有失主的联系方式,拾到钱包的人如果想物归原主,可以轻易地联系到失主。最后统计钱包交还给失主的比率。试验发现,芬兰排在最诚实的5个国家之列(另外四个国家是挪威、丹麦、新加坡、新西兰)。另外,在芬兰,就算是在车流稀少的深夜街头,当红灯亮起,司机也会安静地停车等在那里,你看不到有谁会去闯红灯。芬兰人具有好的社会风气,与该国大力抓廉政建设有密切关系。
(二)历史局限性
中国古代思想家对“廉”的论述很多,历史上也出现了一批廉洁官员,如包拯、海瑞、于成龙、张伯行等清官廉吏,但考诸史籍,贪官污吏的人数也不是少数,可以说,历史上的贪官污吏的人数绝对要多于清官廉吏。这就表明,在中国专制政治体制之下,“廉”虽然是一个很好的道德条目,但它的作用却无法充分体现出来。
中国古代多数思想家将廉洁社会的理想建立在一个前提上,即君主自身的廉洁,所以常常劝谏皇帝抑制私欲,率先垂范。这种做法固然有其价值,但却往往是一厢情愿的理想主义。因为封建帝王是国家的最高主宰,拥有绝对的权力。一切国家大事,皇帝说了算,即“乾纲独断”,勿容他人插手。有两句名言人们都非常熟悉。一句是孟德斯鸠说的:“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一句是英国思想史家阿克顿勋爵说的:“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滥用权力,拥有绝对权力,正是封建君主共同的特征。不受任何监督制约,是专制独裁者的共同爱好。美国有一本书,书名是《总统是靠不住的》,民选出来的总统尚且靠不住,专制独裁的皇帝就更靠不住了,把廉洁的理想寄托在皇帝身上就是可遇不可求了。
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的历史上,曾出现过几百个皇帝,可以称为廉洁或比较廉洁的皇帝有几个?即使最为历史学家所称道的“一代明主”,开创了著名的“贞观盛世”的李世民,后期也出现了追求享乐的念头,不然,魏征就不会写《谏太宗十思疏》,劝谏他“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万万不能“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李世民诛杀兄弟元吉后,纳其妃为己妃,并且一生中罗致不少美女才女就颇为一些史家所诟病,只不过亡隋的前鉴不远,比起隋炀帝来,不至在贪图女色方面走得过远。李世民稳居帝位不久,奢靡之风已有抬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改善,他就醉心于“崇饰宫宇,游赏池台”那一套了。贞观五年九月修仁寿宫,接着又修洛阳宫、凿池筑山、雕饰华靡。贞观八年十月营造大明宫。明如李世民,都不能做到抑奢制欲,其他帝王就可想而知了。专制独裁的封建王朝,无一不是帝王的家天下,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在廉洁的问题上,封建社会非常注重讲形式,却无法得到真正的落实。我们不否认,历代清官确实在真心实意地根据廉洁的标准陶治自己的品德,规范自己的言行。表面上,这些清官有极隆的声誉,在实际政治过程中却受到皇帝或官场的掣肘、冷遇、乃至反击。可以说,不少清廉正直官员的人,在恶浊不堪的封建社会里,根本不为官场所容。总之,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体制之下,传统廉洁文化所能起到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
四、“廉”与当代社会
(一)大力加强廉政建设的必要性。
在当代社会,“廉”尤其是廉政问题备受人们关注。原因在于,我国当前实行的市场经济规范化程度不高,因此,行政权力容易进入市场,造成经济生活的无秩序性和无规则性,这就势必导致权力的金钱化、商品化,从而出现了腐败现象。腐败几乎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领域,成为我们国家建设现代化之路的一个巨大障碍,成为执政党身上疽痈。一部分领导干部,由于贪得无厌而导致人格的迷失,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这不仅仅是权力的腐败,更是人格的腐败。更为严重的是,贪官污吏把金钱摆到至高无上的地位,不仅导致了个人的腐败,更导致了他们所掌管的部门的混乱,乃至一手遮天,无“法”无天。因此,当代中国必须要大力加强廉政建设。
(二)加强廉政建设的主要措施。
具体来说,当代廉政建设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增强道德自律精神。
中国古代思想家倡导的“廉”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仍然有较大的价值。它助于增强人们的道德自律和社会责任感。传统儒家的伦理道德讲究自我的修行与完善,而“廉”是人的基本品格之一。我们应该批判借鉴中国古代的廉洁文化,以推进当代中国的廉政建设。
一个人需要做到自洁、自重。自洁是廉的前提,品德节操正了,才能谈到廉。所以,君子之人道德应当谨慎地修炼自己的德性。其次,廉必自重。中国先哲曾经提醒人们说,一个人在独处的时候,要感觉到有十只眼睛看着你,十只手指着你,那是多么严厉呀!君子之人要用德行使自己的身心得到修养,诚诚实实地做人,彻头彻尾、彻里彻外,才能真正成为一名诚者、廉者。
2、端正党风。
端正党风是端正社会风气的关键。党员生活在社会上,本身是社会的一部分。社会风气、社会现象无不反映到党内来。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党内风气直接影响和带动着社会风气。要培育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首先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党风,使党内有一股正气。在新的形势下,我们每个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应在端正社会风气方面起表率作用。当一个人掌握某一团体的领导权时,他在行为、思想品格和性格上的优缺点往往会影响到整个团体。因此领导干部端正自己的行为、性格、思想对端正社会风气具有重要作用。
3、完善廉政制度。
道德自律和廉政教育固然重要,但还远远不够,它还需要有制度方面的保证。我们不能指望社会上的每个人都有高度的自律精神,可是一旦有了好的制度,一个官员即使没有好的品行,但也可能会出于免受惩罚或利益得失的考虑,不得不遵从廉洁的道德规范。因此,我们应当克服中国古代廉洁文化不重视制度安排的缺陷,大力加强制度建设。比如,可以从官员的任用制度问题和权力的监督问题入手,力求从源头预防、治理腐败。
五、有关“廉”的经典名句
以下经典名句摘自陈杰思先生编著的《中华义理经典》
(一)公生明,廉生威。
译:公正产生英明,廉洁产生威信。
(二)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
译:廉洁者,是人民的表率;贪婪者,是人民的祸害。
(三)廉耻,士君子之大节,罕能自守者,利欲胜之耳。
译:廉耻,是君子的大节操,很少有人能守住廉耻,是物质欲望战胜了自己。
(四)惟淡可以从俭,惟俭可以养廉。
译:只有淡泊才可以节俭,只有节俭才可以培养清廉。
(五)廉者常乐无求,贪者常忧不足。
译:廉洁者常常快乐,无所求。贪婪者常常忧愁,感到不足。
六、“廉”的故事二则
故事一:
春秋时代宋国大夫子罕以廉为宝,被传为千古佳话。据说,宋国有一个人得到一块美玉,把它献给子罕。子罕不肯接受。献玉的人说:“我把这块玉拿给玉雕师傅鉴别过了,玉雕师傅认为是块宝玉,所以才敢献给您。”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与我者,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故事二:
东汉名臣扬震“廉”的故事,世代流传。《后汉书·扬震传》云:扬震调任荆州刺史、东莱太守,赴任途中路过昌邑县。他过去举荐的王密在此做县令。王密闻讯,特地前来拜见他。两人谈到深夜,王密把携带来的十斤黄金赠送给扬震。扬震说:“老朋友了解你,你却不了解老朋友,这是为什么呢?”王密曰:“暮夜无知者。”扬震说:“天知,神知,我知,你知。何谓无知?”王密听了这句话,羞愧地拿着黄金走了。
七、思考题
如何正确评价中国传统“廉”德的积极作用与历史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