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
主编:陈杰思 毛勇
孔子提出“仁者爱人”的命题,韩愈将“仁”定义为“博爱”,仁即是爱护他人、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仁爱是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传统道德的核心观念。仁爱是以人的良知、善良本性为根基的爱,不同于功利原因的爱或基于本能的爱。仁爱以人的良知为基点,依据远近关系向外层层扩展而形成自尊自爱、爱亲人、爱人民、爱天地万物四个层次。孔子明确指出仁爱的行为准则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将仁爱的对象从亲人推向人民,推向天地万物。仁爱最高的境界,就是程颢所讲的“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仁”是“礼”的内在精神,“仁”是“信”的必要前提,“仁”必须与“智”相统一。倡导“仁”的精神,可以养成中华民族相互关爱、重良知、重道德的民族品格。
目录
第一课 仁的定义………………………………(01)
第二课 仁的来源………………………………(09)
第三课 仁与爱…………………………………(20)
第四课 仁的对象………………………………(30)
第五课 仁的价值………………………………(42)
第六课 众德之本………………………………(51)
第七课 仁智统一………………………………(61)
第八课 践行仁道………………………………(70)
第九课 行仁之方………………………………(77)
第十课 培育良知………………………………(85)
第一课 仁的定义
[经典]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
译: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说:“爱人。”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论语·里仁》)
译:孔子说:“如果有志于仁道,就不会有恶行了。”(苟:假如。)
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其喜人之有福而恶人之有祸也。(《韩非子·解老》)
译:仁,是说内心欣喜地爱别人。为别人的幸福而高兴,为别人的灾祸而难过。
· ·
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而无待于外之谓德。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唐]韩愈《韩昌黎集·原道》)
译:博爱就是仁,行动适宜就是义,由仁义而行就是正道,圆满自足而不依赖外在的东西,这就是德。仁与义是内涵确定的名称,道与德是内涵不确定的称谓。
与人相交,一言一事皆须有益于人,便是善人。([清]张英《聪训斋语》)
译:与人相交往,说一句话,做一件事都有益于他人,这就是善人。
[例证]
问人不问马
有一天,孔子家的马厩失火,管家急速地跑去向孔子报告,管家暗暗地想:
· ·
孔子一定会很着急,并且会问马匹怎么样了,伤到没有。但是孔子却很焦急地问道:“人伤到没有,先赶快抢救人的生命安全,再去抢救马匹。”于是,管家立即按照孔子的话去救火了,这就是孔子问人不问马的成语故事。
钓而不纲,戈不射宿
孔子只用竹竿钓鱼,而不用网捕鱼;只射飞着的鸟,不射夜宿的鸟。
[问题]
1
、孔子问人不问马说明什么?
2
、谈谈你对“钓而不纲,戈不射宿” 的理解。
· ·
3
、什么样的人能称为仁者?什么样的人是善人?
[体会]
一、孔子论为“仁”之道
“仁”,左边一个人,右边一个二,代表的是两个人,有自己,还有他人,于是就构成了一个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与帮助是相互的。尊重别人,这是利人;自然受别人尊重,这是利己。帮助别人,这是利人;自己获得别人帮助,这是利己。
仲弓问怎样才能做到仁。孔子回答,出门要谦虚谨慎,见到别人像接待国家贵宾一样庄重;带领大家做事,像主持大型祭礼一样用心。自己不喜欢做的事,不要转给别人做;自己不喜欢的话,不要说给
· ·
别人听。无论在国家做事,还是在家庭生活,都能与大家合作愉快,彼此之间,无怨无悔,快快乐乐。
子贡向孔子请教说,如果有人能广博地救济人民,普渡众生,怎么样?他算一个仁者吗?孔子说,岂止是一个仁者,简直是一个大圣人!即使是尧舜也很难做到。所谓仁者,就是自己渴望自立,同时帮助别人自立;自己渴望发达,同时帮助别人发达。象这样能从近处做起,可以说是实现仁的方法。子贡是把“仁者”想象的太高大、太神秘。而孔子所说的仁者不是这样的,只是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孔子做“仁”就是这样实实在在,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现在,你还觉得做一个心存“仁”的人很难吗?你有没有想过今后怎么从身边的小事开始去做呢?
· ·
二、解“仁”字
解: 小篆“仁”,从“人” ,从“二”。“仁”是二人合而为一,乃亲如一体也。按“二”者有两者相容的仁厚之象,即厚以待人,故能亲。二人能相容相合,故有视人如己之意,本意作“亲”解。孔广居以为:“仁,亲也,人莫亲于父母,故以二人为意。”又“二”象上为天下为地,盖仁者天地生物之心,而人得以生者。
[指导]
孔子将“仁”定义为“爱人”,“仁者爱人”是孔子儒家最核心的思想。
在沧海横流的乱世中,孔子的思想和实践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在他身上,随时随地自然流露的仁爱之心,体现着社会的良心和天地间的正气。
他并不刻意鼓励学生去寻找那些惊天动地的大事去做,而是谆谆教导学生“仁者爱人”。有此仁爱
· ·
之心,便能成就一个有高尚道德的人。
“仁者”如何“爱人”,孔子以“仁”为核心提出一整套道德价值体系:
“仁”者面对父母是“孝”;
“仁”者面对兄弟是“悌”;
“仁”者面对子女是“慈”;
“仁”者面对夫妻是“义”;
“仁”者面对朋友是“信”;
“仁”者面对国家是“忠”;
“仁”者面对人类是“仁民”;
“仁”者面对自然是“爱物”;
[评价]
自我评价:
· ·
家长评价:
教师评价:
· ·
第二课 仁的来源
[经典]
1、仁的品质来自于天地生养万物的精神
天地之大德曰生。(《周易·系辞下》)
译:天地的伟大品德就是生养万物。
仁者,天地生物之心,而人物之所得以为心。(《朱子语类》卷九十五)
译:仁,是天地生养万物的心,人和物得到这种仁,以这种仁作为自己的心。
2、仁来自于人的天然的善良本性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
· 1 0·
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
译:现在有人突然看见孩子即将掉入水井中,都产生了惊恐、同情的心理。这不是要同孩子的父母结交,也不是要在乡亲、朋友那里得到称赞,也不是厌恶小孩子惊叫的声音……同情之心,也就是仁的开端。(乍见:突然看见。怵惕[chùtì],恐惧警惕。恻隐[cèyǐn],同情。要:求取。乡党:邻里。)
[例证]
“人之初,性本善”有了科学证明
婴儿天生有助人的欲望。
人性本善还是性本恶?这已经是一个争论了上千年的话题。但最近,科学家帮助人们找到最终答案。据美联社3日报道,在一个实验中,科学家手里的衣服夹子掉地上了。他不用担心,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孩子会过去帮他捡起来,并且还给他。这个简单的实验证明,仅有18个月大的孩子也具有帮助他
· 11 ·
人的无私品质和能力。
科学家意外的发现,婴儿竟然个个都是助人为乐的“好儿童”。
德国一家人类进化研究所致力于寻找人类大脑发育的过程,以及人类协作精神产生的源泉。科学家在实验室中研究一群婴儿面对各种环境时如何反应协作。他们意外地发现,婴儿竟然个个都是助人为乐的“好儿童”。
心理学研究员每天在一群刚刚会爬的婴儿面前作简单的动作,比如用夹子挂毛巾,把书垒成堆。经过一段时间,研究员会故意笨手笨脚地搞砸这些
· 12 ·
最简单的任务。比如把夹子掉了,或把书堆碰倒了。此时实验室24个婴儿在几秒钟之内,同时都表现出要帮忙的意思。
根据研究录像,一个裹着尿布的婴儿看看研究员的脸色,又看看掉在地上的夹子,马上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他手脚并用地爬过来,抓起夹子,推到研究员脚边。看起来急切的要把夹子递给研究员。婴儿都表现出同样的热诚,似乎非常愿意帮助笨手笨脚的研究员。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研究员从来不主动要求婴儿帮助他,也不说“谢谢”之类的话。因为如果做出感谢等表示,很容易改变研究的初衷,使婴儿在帮助人的同时期望回报。所以整个研究中,婴儿完全展现了真正的利他主义精神,助人而不图回报。
婴儿表现出利他主义的心理证明助人为乐是人的天性使然。
3月2日,负责该项研究的德国马克斯·普朗克人类进化研究所的研究员沃内克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人类利他主义天性的研究成果。沃内克说,这项研究通过观察人脑复杂的发育过程,揭示出人
· 13 ·
类“利他主义和合作精神”是如何产生。
沃内克提出,婴儿表现出利他主义的心理至少需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婴儿大脑发育出足够的认知能力,可以判断别人的真实意图。第二,婴儿发展出“亲社会倾向”,渴望融入社会。一般来说,婴儿到18个月大甚至更早就会具备这两个条件,拥有了助人为乐的品质。
不过沃内克补充道,婴儿助人为乐是有条件的。婴儿们会判断人们是否真的需要帮助。在实验中,如果研究员故意把书碰倒,把夹子丢到地上,婴儿们通常不会伸出援手。
在人类社会中,研究者处处可以找到人性本善的证据。人们为慈善机构捐款,尽力保护环境,在地铁上为老人让座。这些行为除了获得自我满足感,通常不会有任何实质回报。可见助人为乐是人的天性使然。
令科学家不解的是,人类是动物界惟一具有利他行为的动物。
科学家得出人类行为的结论后,又把目光转向其他动物。结果发现,人类是动物界惟一具有利他
· 14 ·
行为的动物。
虽然自然界的很多动物也会互相协作,但往往带有实质的目的。有些动物会成群结队觅食,共同抵抗捕猎者。灵长类动物如大猩猩甚至拥有更多人性化的一面。曾有报道,一个3岁的男孩掉进大猩猩笼子里,大猩猩亲自把男孩递出来。
科学家试图找到大猩猩这种利他主义的动机。他们曾仔细研究了与人类最相近的动物大猩猩的行为和心理。在三四岁大猩猩身上做同样的捡东西实验。结果发现,大猩猩也会捡东西,但缺少主动性。大猩猩的助人动作只限于捡起来,不像婴儿那么急切。
而且如果援助动作比较复杂,大猩猩就会无动于衷。它们不会费劲去捡掉在盒子里的东西。加利福尼亚大学人类学家琼·希尔克说,如果大猩猩能够明白人的意图,也愿意帮助人。但它们助人的理由和婴儿绝对不同。
(本文摘自2006年3月北京科技报)
· 15 ·
[问题]
星期天一家人围着桌子吃红烧鸡,儿子一上饭桌,便用筷子在盘子里乱搅。问他挑什么,儿子头也不抬:“找鸡腿呀。”我故意逗他说:“今天能不能把鸡腿让给爸爸?爸爸也喜欢吃鸡大腿呀。”没想到儿子竟断然拒绝,飞快地把鸡腿夹进自己的碗里,还满不在乎地对我说:“你们吃鸡脖鸡爪吧!”
1
、你认为这个儿子自私吗?他知道自己自私吗?为什么?
· 16 ·
2
、他的自私是生来就有的吗?古人告诉我们“父子有亲是天性”,你是怎样理解的?
[体会]
周处除三害
周处是名将周舫的儿子。他少年时体力过人,由于出身豪门,经常在乡里胡作非为,所以,深为乡亲们厌恶。
一天,周处打猎途中遇到一位老人在连声叹息,就上前询问缘故。老人说:“三害不除,人心不宁。”老人解释道:这三害就是南山的
· 17 ·
猛虎,长桥下的蛟龙和乡里的恶少周处。
周处听了,一下子愣住了。他沉默了一阵 毅然对老人说:“ 这三害, 我一定除了它们 。”周处骑马向南山上飞奔而去,凭一身好箭法,射死了老虎。第二天,它又手持长剑,跃入水中,杀死了巨蛟。两害除了,那第三害呢?周处决心一定改正错误。他专程拜访名师,认真钻研学问,严格约束自己。很快,他就成了文武双全的人才。
周处知错就改的品德从此被传为佳话。
在你身上还有哪些不足之处,这篇文章给了你什么启发?
[指导]
现在有人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话挂在嘴上,为自己自私自利的行为找借口。殊不知,“人之初,性本善”,人人皆有恻隐之心,有好善好德之心,
· 18 ·
有助人为乐之心,这是人的本性,天良啊!违背本性而动,逆自然之道而行,只会活得越来越郁闷、道路越走越窄、离幸福越来越远。 回归善良本性,道法自然才是我们自己最明智的选择。
[评价]
自我评价:
家长评价:
教师评价:
· 19 ·
【活动天地】
以“当一天家长、当一回盲人、当一天老师、当一次老年人……”等为主题。开展一次角色模拟体验活动,并把心得写出来。
· 2 0·
第三课 仁与爱
[经典]
以仁为爱体,爱为仁用。([宋]朱熹《论语或问》卷四)
译:仁是爱的根本,爱是仁的发用。
仁是根,恻隐是萌芽。亲亲、仁民、爱物,便是推广到枝叶处。(《朱子语类》卷六)
译:仁就像是根,恻隐就像是萌芽。敬爱自己的亲人、爱护人民、爱惜万物,就像是从仁的根扩展到枝叶处。
仁是根,爱是苗。(《朱子语类》卷二十)
译:仁就像是根,爱就像是苗。
· 21 ·
只是一个心,便自具了仁之体用。喜怒哀乐未发处是体,发于恻隐处便却是情。(《朱子语类》卷六)
译:正是同一个心,具备了仁的本体和功用。喜怒哀乐没有发动之处是本体;发动而表现为恻隐之处是情。
爱自是情,仁自是性,岂可专以爱为仁?([宋] 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十八)
译:爱是情,仁是性,怎能把爱等同于仁?
[例证]
梦想成真
有位孤独的老人,无儿无女又体弱多病,他决定搬到养老院,就宣布出售他漂亮的住宅。
这是所有名的住宅,购买者闻讯蜂拥而至。住宅的底价是8万英镑,但人们很快就把它炒到10万英镑,而且价钱还在不断攀升。要不是健康状况不
· 22 ·
行了,老人是不会卖掉这栋他度过大半生的住宅的。连日来,购买者没有一个如他所愿。老人深陷在沙发里,满目忧郁。
后来,一个衣着朴素的青年来到老人面前,弯下腰低声说:“先生,我也想买这栋住宅,可我只有1万英镑。”“但是,它的底价就是8万英镑,”老人淡淡地说。这个年青人说:“如果您把住宅卖给我,我保证会让您依旧生活在这里,和我一起喝茶、读报、散步,相信我,我会用整颗心照顾您!”
老人站起来,挥手示意人们安静下来。“朋友们,这栋住宅的新主人已经产生了,就是这个小伙子!”
青年不可思议地赢得了经济上的胜利,梦想成真。
是的,现实生活中,有的人为了能赚到钱,出卖自己的人格、思想,甚至灵魂,但这个
· 23 ·
故事却让我们懂得了,完成梦想不是靠冷酷的厮杀和欺诈。其实,真正让一个人成为大赢家的,往往是那颗仁爱之心。
[问题]
1
、新闻评析:广州一家韩国公司女老板,为了惩罚迟到的中方雇员,竟令中方雇员向她集体下跪,以满足她的虐待淫威心理。对此,你有何看法?
新闻后续:大多数中方雇员为了一份有限的薪水,做出了牺牲人格的尊严和民族气节而向恶人下跪的选择。这当中,只有一名从河南来的打工青年,毅然做出了辞职不跪的义举,令韩国女老板目瞪口呆,淫威之心顿减。这位河南打工青年的行动受到了所有知情者的高度称赞。很快,另一家中国公司破格录用了这位铮铮硬骨的男子汉。此刻你的心情又是如何?
· 24 ·
2
、认真体会仁爱与友爱有何不同。
3
、认真体会仁爱与对全钱、物品的爱有何不同。
[体会]
达则兼善 ,仁者爱人
冯燊均先生为香港著名实业家及慈善家,1932年出生于香港,青年时代留学英国。冯先生从小在父亲的影响下养成了洁身自爱、刻若自励的性情,以及慈悲为怀、乐善好施的品格。
冯先生自奉甚俭,甚至于对自己苛刻得近乎吝啬,不要说办公用品必须使用到极致,就连他请客吃饭时他从来不准任何人浪费,每次他都要把剩下的
· 25 ·
菜布道每个人碗里,希望大家必须吃完!所剩的饭菜哪管是一个馒头他都要打包回家。但是,对于捐资慈善事业他毫不吝惜。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冯先生就陆续地资助祖国的教育事业,捐款建立多所希望小学,到现在已经累计捐款人民币三千多万元。目前,他又认识到中国人的精神贫困与道德危机,他在香港成立的冯燊均国学基金会,多年来发起、指导并赞助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在全国开展。
冯先生为人低调,不宣传,不炒作,只是默默做着好事。现在冯先生年逾古稀,精神矍铄,老当益壮,其事业之宏伟,德望之崇高,与日俱增,其急公好义、当仁不让之精神,尤令人钦佩!询之以处世之道,成功要诀,先生谓始终是以“礼义廉耻,孝悌忠信”作为人生信条,当问到为什么热心国内慈善事业时,冯
· 26 ·
先生自述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对国家怀有一份责任。现在我有条件了,我要把钱捐出来,使更多的人受益。其爱国情怀仁爱精神令人感动。冯先生捐建的许多学校都不是以自己名义来命名,而是以父亲冯镒先生的名字来命名的,这是冯先生向父亲和先辈表达一种敬意和感激。这是冯先生在践行中国传统的“孝道”。
冯先生身体力行,得到各界交口赞誉,2002年国务委员吴仪同志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彭佩云等中央领导授予冯先生 “慈善家”荣誉称号。冯先生当选为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功勋理事。
请你谈谈冯燊均先生的哪些精神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请把你的感受写成一封信寄给冯先生。
· 27 ·
2
006 年冯燊均先生视察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实验学校桂林孔子学院大成学校
[指导]
1、仁是爱的根本,爱是仁的发用
建立在仁慈品质之上的爱,是奉献式的道德之爱,如果一种爱的感情不是以仁慈的品质为基础,这种爱就是一种情绪,或者是一种由功利的原因而引起的感情。故奉献式的道德之爱与索取式的非道德之爱的区别,就在于有无“仁”的品质作为基础。
· 28 ·
2、仁处于未发状态,爱处于已发状态
一个人的仁慈品质,并不是只有在道德行为发生时才存在。当道德行为未发生时,仁慈品质即以“未发”的状态存在着;当道德行为正在发生时,仁慈品质即以“已发”的状态存在着。
3、仁是品性,爱是感情
仁与爱是相统一的,若割裂仁与爱之间的关系,则仁就成为空洞恍惚的东西,难于把握,更难于落实在现实人生中。如果割裂了仁与爱之联系,爱不以仁为根基,则爱就成为一种飘忽的情绪,流为索取式的爱。
[评价]
自我评价:
· 29 ·
家长评价:
教师评价:
· 3 0·
第四课 仁的对象
[经典]
1、自尊自爱
人必其自爱也,然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然后人敬诸。自爱,仁之至也;自敬,礼之至也。([汉]扬雄《法言·君子》)
译:人必定是自爱,然后别人才会去爱他;人必定是自尊,然后别人才会去尊重他。自爱,这是仁德的至高境界;自尊,这是礼仪的至高境界。(必:一定。诸:作宾语,相当于“之”。至:相当于“极”。)
爱己者,仁之端也,可推以爱人也。([宋]王安石《荀卿》)
译:爱自己是仁的开始,可以推及到爱他人。
· 31 ·
2、爱亲人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
译:以亲爱之心对待自己的亲人,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推及到以爱惜之心对待万物。
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孝经》)
译:不爱自己的亲人而去爱别人的,叫“悖德”;不尊敬自己亲人的而去尊敬别人的,叫“悖礼”。
3、爱人民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
译文:孔子说:“年纪幼小的人,在家孝敬父母,外出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诚实可信,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做到了这些之后还有剩余的时间和精力,就去学习文献知识。”(弟:同“悌”,敬爱哥哥姐姐。以:用来。)
· 32 ·
四海之内,合敬同爱。(《礼记·乐记》)
译:普天之下,互敬互爱。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清]李毓秀《弟子规》)
译:凡是人,都应该去爱。所有人都是上天共同覆盖的;所有人都是大地共同载负的。
不忧一家寒,所忧四海饥。([清]魏源《偶然吟》)
译:不忧虑自己一家的饥寒,所忧虑的是天下人的饥寒。
4、爱自然
将仁爱之心推向宇宙万象万物,达到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
译:天地与我一起生长,万物与我融为一体。
· 33 ·
夫圣人之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其视天下之人,无外内远近。凡有血气,皆其昆弟赤子之亲,莫不欲安全而教养之,以遂其万物一体之念。([明]王守仁《传习录》中)
译:圣人的心灵,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关心天下之人,并无内外远近之别。只要是有血性的,都是他的兄弟儿女,无不想保全他们,教育他们,以实现他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心愿。(遂:达到,实现。)
人各有心,至有视其父、子、兄、弟如仇雠者。圣人有忧之,是以推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仁以教天下,使之皆有以克其私,去其蔽,以复其心体之同然。(《传习录》中)
译:人各有自己的私心,甚至于有视父、子、兄、弟如仇人的情况。圣人为此担忧,所以推行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仁道来教导天下,使之都能克除私欲,除去蒙蔽,以恢复心之本体的本来面目。(心:私心。仇雠(chóu):仇。)
· 34 ·
[例证]
范仲淹建学堂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宋朝文学家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这两句格言至今广为传诵。这位范先生做了几十年的官,生活却非常节俭,而得到他资助的人却难以计数。后来,他在苏州买了一所“南园”,打算住在那里。一天,一位风水先生对他说:“此屋风水极佳,后代必出公卿。”范先生心想: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只有自己一家人享用有什么用?应该让大家共同享用,多出一些人才为国家做事才好。于是,他把南园贡献出来,改建为学堂,让苏州许多子弟都在里面读书。后来,苏州真的是人才
· 35 ·
辈出。范仲淹说过:“我每天晚上就寝的时候,必定会计算一下今天国家给我的俸禄和我今天白天所做的事情是不是相称。如果相称的话,我就能安心入睡;如果不相称的话,就会感到惭愧和羞耻,整个晚上不能安眠。”
[问题]
1
、午休时间,同宿舍的同学都休息了,某同学还在大声朗读英语。室友多次提醒他,他却说:“学习是我的权利和自由,任何人不能干涉。
2
、未经他人同意,小明将他人的东西捐给希望工程 。你如何评价?
3
、有同学认为谈赡养父母还为时过早,你如何
· 36 ·
反驳这种观点?
4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还存在哪些浪费资源、环境不友好的现象?
5
、作为一名学生,你能为节能做点什么?为什么要倡导低碳经济、低碳生活(必要性)?
[体会]
网开三面
一天成汤外出游猎,看见郊野四面张着罗网,
· 37 ·
张网的人祝祷说:“愿从天上来的,从地下来的,从四方来的,都进入我的罗网!”成汤听了说:“哎,这样不就是把禽兽全部打光了!”于是下令把罗网撤去三面,让张网的人祝祷说:“想往左边走的就往左边走,想向右边逃的就向右边逃。只有命该绝的,才进入我的网中。”
不久这事传扬天下,四方诸侯,同声赞说:“汤真是仁德到极点了,就连禽兽都受到了他的恩惠,真是一位仁民爱物,伟大至极的圣贤。”因而归服的诸侯,达四十六国。当时夏桀暴虐,生民涂炭,成汤上应天意,下顺民心,终于放逐夏桀在南巢,在亳即位,国号为商。
· 38 ·
[指导]
1、所谓“低碳生活(low-carbonlife)”,是指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生活。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低碳生活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将废旧报纸用于衣柜吸潮、除异味,洗衣服尽量使其自然晾干,使用节能电灯泡,夏天空调控制在28度,冬天基本不开空调,多步行多骑自行车,实现“绿色出行”、甚至“零碳出行”等等,这些看似不经意的举动和习惯,就能帮助我们节能减耗,成为“低碳一族”,共同营造更为健康、安全、自然的生活环境贡献力量。
2、人们常常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宣称要征服自然。殊不知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永远只是一个天真幼稚的孩童,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如果说自然的智慧是大海,那么,人类的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可是,人们竟然不自量力地宣称要用这滴水来代替大海。
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大自然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生命,就像一件件精巧绝伦的艺术品,而人类本身也只是自然的创造
· 39 ·
物,因此,我们再也不应该把自然当中的其它部分看作我们的征服对象,再也不应该把其它生物仅仅看做我们的美味佳肴,而应该把它们看做是与我们平等的生命,看做自然之美的展示者,首先应该敬畏它们。敬畏它们,就是敬畏我们自己,就是敬畏自然。
人虽然在自然界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但是不应该与自然对立,做破坏自然的事情,而只能在顺应自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不会遭受自然的惩罚。
[评价]
自我评价:
家长评价:
· 4 0·
教师评价:
【活动天地】
欣赏诗歌
导读:《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创作于1989年1月13日,是海子诗歌中流传最广的一首抒情诗。诗人为我们勾勒了一幅远离尘嚣、清新自然、充满亲情的生活图景,让我们感受到幸福温暖。这样的幸福温暖,难道不值得我们去追求吗?
· 41 ·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 42 ·
第五课 仁的价值
[经典]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论语·卫灵公》)
译:孔子说:“人民对于仁德的需要,超过了对于水与火的需要。面对水与火,我看见溺水蹈火而死的人,却没见过践行仁德而死的人。”(甚:超过。蹈:践踏。)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
译:孔子说:“智者喜好水,仁者喜好山;智者活跃,仁者宁静;智者快乐,仁者长寿。”(乐:音药,爱好。)
· 43 ·
仁者无敌(《孟子·梁惠王上》)
译:仁义之人不可战胜。
[例证]
仁者无敌
士尹池为了楚国而前往宋国去,宋国的宰相司城子罕请他饮酒。
士尹池发现,司城子罕家南边邻居的墙向外凸出来一块,西边邻居家流出来的水经过他家的院子而流出,于是问道:“为什么您不管管他们呢?这样
· 44 ·
对您家的影响实在是太不好了吧?”
司城子罕说:“南边的邻居家是做鞋的,本来我想让他搬家,但是,那家的父亲的说:‘我一家依赖做鞋养家糊口已经三代人了,假如现在搬家,宋国要买鞋的人就不知道我在哪里,他们没有办法来买我的鞋,我们一家也会因此吃不上饭了,希望在下为我们一家的养家糊口问题想一想。’因为这个缘故,我就没有让他们搬家。”
士尹池问:“那么,西边那一家呢?”
司城子罕说:“他们家的院子所处的地势高,我家的院子所处的地势低,流水从我们家院子里流过去很便利,所以,我也就没有必要去阻止了。”
士尹池回到楚国,楚国正好要发兵去攻打宋国,他就去劝谏楚国的国君说:“宋国恐怕是攻打不得的,宋国的国君是贤德之君,宋国的宰相是仁德之臣,贤德的国君必然能得到民心的拥戴,仁德的宰相必然能善于用人,在这样的情况下,楚国去攻打它,恐怕不仅不会成功,而且会被天下人所耻笑啊。”
楚国国君因此放弃了攻打宋国的打算,改而去攻打郑国了。
· 45 ·
孔子听说此事之后说:“在朝廷之上,君臣能够重视道德修养,因而能够在千里之外战胜敌人,司城子罕大概就属于这样的人吧?”(《吕氏春秋·恃君览·召类》)
温总理在地震灾区
温家宝总理在5.12汶川大震发生后数小时即飞临灾区第一线,他冒着余震和泥石流阵发的风险,深入现场指挥抢险救灾,摔伤了手臂也顾不得包扎。当他走到排列着五十具罹难学生尸体面前,无言地深深三鞠躬时,在旁的人都为之动容!美国《联合早报》记者写道:“这绝不是矫情做作。”、“60多岁的老人如
· 46 ·
此劳累,令人心疼!”并说:“如果你现在看见他的样子,你马上也会哭的!”
[问题]
1
、某市辖区的一段长江大堤发生崩岸险情,情况十分危急。市防汛指挥部要求某镇人民武装部立即组织000名突击队员抢险。基层民兵张某接到紧急通知后,却以“要干自家活”为由拒绝参加抢险突击队,在群众中造成极坏影响。张某在紧急关头拒不履行义务,受到了法律制裁。你怎样评价这个案例?
· 47 ·
2
、列举一些缺乏爱心、麻木不仁的现象,并说明其危害。
[体会]
仁德的影响
虞国人和芮国人为了田野的界限而发生了争执,一起到西伯侯(就是后来的周文王)那里去请西伯侯评理。
他们来到西伯侯所管辖的境内,但见那里的百姓像士大夫一样相互尊让;来到京城里,但见那里的士大夫就像三公九卿一样相互尊让。
两国的人一起议论道:“这里的百姓能够像士大夫一样互相尊让,这里的士大夫就像公卿一样相互尊让,如此看来,这里的君主也必然是不把天下当作是私有财产占为己有的。”
· 48 ·
两国的来人,还没有见到西伯侯本人,就对原来相互争执的田野互相尊让起来,后来认为那只不过是块闲田就不再争执了,他们就这样各自回国了。
孔子说:“文王之道非常伟大,可以说达到了无人可比的程度了!没有任何有意的举动而使人发生了变化,没有有意做任何事情就接近成功了,这只不过是因为文王能够自己一丝不苟、谨慎真诚、恭敬待人,然而,虞国和芮国便因此而得到了平定。所以,《书经》中说:‘惟有文王能够谨慎真诚地修养节制自己。’所指的就是这样的情况吧。” (《说苑·君道》)
读了上面的故事,谈谈你对仁的价值的体会?
[指导]
孔夫子说:“仁者寿。”仁,是孔夫子道德哲学的核心。仁者寿,民间通常的理解大概就是有德的好
· 49 ·
人长寿,言外之意,缺德的不仁者便短寿了。不仁者其心理是不健康的,心理的不健康必然会影响身体的健康。不仁者行恶、犯罪,最终导致的是惩罚。陈毅老总曾说过,“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很多年前读报,已知西方早通过医学研究证实了这一结论。巴西的马斯丁医生用10年的时间,对数百名犯有贪污受贿罪的官员进行了追踪研究,并与同等数量的廉洁官员相对照,结果是,腐败者生病或死亡的人数比廉洁者高出几倍。马斯丁医生的结论认为:惩罚他们的是自己良心的不安,“当违反自己的伦理道德准则时,在精神上和身体上就会受到自体的攻击,引起激素分泌紊乱”,从而有损健康。
[评价]
自我评价:
· 5 0·
家长评价:
教师评价:
· 51 ·
第六课 众德之本
[经典]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论语·子路》)
译:樊迟询问关于仁的问题。孔子说:“平时恭敬,办事认真,对人保持忠诚。即使到了边远少数民族的地方,也不能丢弃这些原则。”(之:到,往,去。)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
译:子张向孔子询问仁道。孔子道:“能够在天下施行五种德行,便是仁了。”子张又进一步问内容
· 52 ·
是什么,孔子道:“庄重,宽厚,诚实,勤奋,慈惠。庄重就不会导致侮辱,宽厚就会得到大家的拥护,诚实就会得到别人的信任,勤奋就会有成就,慈惠就能够使唤人。”
[例证]
管宁德化一方
?
三国时期的管宁是个真正的仁义之士。他拒绝公孙度授予的高位和豪宅,而决定到人迹罕至的深山定居。他定居深山不久,很多人仰慕他,纷纷追随他来到山中。不久,那个地方居然鸡鸣狗叫,人烟稠密,自然形成一座小村落。人们开垦土地,竟也五谷丰登。管宁向人们讲解《诗经》、《尚书》,自己也恪守善道,遵循礼仪,用德行感化乡邻。([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 53 ·
[问题]
1 、人们为什么愿意和管宁住在一起?这说明什么?
2
、为什么说爱心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最核心的要素?
3
、有些人没有仁爱之心,善于表现,做一些好事,但做好事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或者设置害人的陷井。通过这种现象谈谈为什么仁爱之心是道德的根本?
· 54 ·
[体会]
秦穆公亡马
一天,秦穆公不知怎么回事丢了一匹拉车的马。当他找到马时,马已经被岐山脚下的农民捉住煮了,正在津津有味地吃呢。秦穆公并没有大怒,只是叹了一口气说:“吃骏马肉而没有酒喝是不好的。”于是给每个吃马肉的人一大碗酒。一年之后,秦、晋大战于韩原,秦穆公被刺枪射中,战马也被晋军抓住,眼看就要成为俘虏了。这时那些曾经吃了马肉的人都冲了出来,竭尽全力与晋军作殊死搏斗,终于大败晋军并俘获了晋惠公。
为什么秦穆公能在这样的生死关头转危为安呢?
· 55 ·
[指导]
?
孔子说:“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篇》)也就是说,具有了刚强、坚毅、质朴、说话谨慎这四种品质,只是近于仁,还没有达到仁。要想做到仁,还需具有恭、宽、信、敏、惠这五种道德。
恭:恭敬。即恭敬地对他人,就不会遭受侮辱。
宽:宽厚。即待人宽厚,就能得到群众的拥护。
信:诚实。即为人诚实,就会得到人们的信任。
敏:勤敏。即勤勉地工作学习,就能有所建树。
惠:慈惠。为人慈惠,别人就乐于为你做事。
孔子认为做到了这五点就是仁了,至今,这五点标准依然可以成为我们评判一个人是不是“仁人”的标准。让我们用今天的观点看看这五点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恭:在现代生活中,人们虽然在礼节方面没有以
· 56 ·
前那些条条框框,但“恭”仍是人必需的品德。小学的时候,老师就教导我们:对人要有礼貌,尊老爱幼,注意个人卫生,穿衣要整洁,等等。其实在那时候我们就初步接触了“恭”。长大后,我们会朋友、谈生意、出门办事,都要“打扮”一下。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对人起码的尊重。只有尊重别人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
宽:孔子认为,为人宽容,能得到众人的爱戴;为政宽容,能使有才干的人各尽其力。如果没有宽宏的气度,不论是为人还是为政,都会受到影响。从大的方面说,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能推己及人;从小的方面说,不苛责于人,能理解别人合乎情理的缺点,不记小过,胸襟宽阔。
《易经》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就是要我们为人要有宽大容物的气度。高山是汇集沙石泥土而成的,海洋是容纳江水河流而成的。同样,一个人要想成就大事业,也需要集众人之力、众人之智才行。单枪匹马,只会让自己遍体鳞伤。人,如果有宽大的气度,众人就愿意与之交往。这样,才能做到广结良朋。
信:人之为人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重承诺,说到做到,肯负起责任。孔子认为,“信”是人的立身之
· 57 ·
本,如果没有诚信,人也就失去了做人的基本条件。诚实守信是中华美德的一个重要规范,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变化,诚实守信也被不断赋予体现时代精神的新内涵。古人认为“谨而信”、“敬事而信”是为人处事中最基本的。一个有信用的人,比起一个没有信用、懒散、不求上进的人,自必有更多机会。”
敏:就是应对事情反应灵敏,行动迅速,讲求效率。不迟钝,不拖拉,不懒散,处事干练,作风果断。孔子说“敏则有功”,就是工作勤奋、应事敏捷的人就会有所建树。在事业以及人生的道路上,“敏”可谓一块重要的基石。
惠:即有宽广温柔的胸怀,对人有爱心,爱护弱者,并珍惜一切美好的东西;与人相处,或为官居职时,要有恩情,有恩惠。孔子说:“仁者爱人。”因此,惠可以说是人性中最基本最人性的一个项目。所以,我们常把恩和德相联构成一词。前人解释,“德”就是“得”,得人性即为德,而有恩有惠,即为得人性。只有有惠于人,别人才愿意为你效劳。
· 58 ·
[评价]
自我评价:
家长评价:
教师评价:
【活动天地】
“护蛋总动员”行动方案
一、活动目的
1、让学生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养成细心照料
· 59 ·
自己周围需要关心的人;
2、让学生体会做事的艰难,养成认真负责的好习惯;
3、让学生体验责任感,体验感悟父母的养育之恩;
4、让学生学会坚持,培养他们的耐心和意志力。
5、让学生学会以爱惜之心对待万物,培养他们的仁爱之心。
?
二、活动道具
生的鸡蛋
三、活动时间
一周
四、活动程序
1、宣传动员
班主任宣传本次活动的意义,向全班同学宣读本次“护蛋总动员”行动方案,并动员学生踊跃参与此次活动。
2、公布游戏规则
每个同学准备一个生鸡蛋。这个道具“生鸡蛋”在这里被当作一个小生命,要求学生每天护送鸡蛋从家到学校,在校期间除课间操和体育课外学生要随身携带鸡蛋,然后再把鸡蛋带回家。活动期间学生要保护好鸡蛋完好无损,每个小组长每天一检查,班主任做好记录。班主任将不定时地对每个学生的鸡蛋进行检查,并做好记录。若鸡蛋破损,则要受到适当的惩罚,如若重新开始游戏,则须带两个鸡蛋。
3、活动要求
每位同学可以把自己携带的鸡蛋实施一定的防护措施,并由班主任统一进行编号,不得随意替换鸡蛋。由于活动时间比较长,允许每位同学有一次“复活”的机会,但要接受游戏规则中的惩罚条件。每位同学每天要写感受日记,字数不限,但要体现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来。
4、活动总结
在活动结束之后,每位同学需要上交一份关于此次活动感想与体会的文章,题目自拟,字数在600字以上。
· 61 ·
第七课 仁智统一
[经典]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论语·里仁》)
译:孔子说:“不仁的人不能长久处于贫困之中,不能长久处于快乐之中。仁者安于仁道,智者利用仁道。”(约:穷困。)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论语·卫灵公》)
译:孔子说:“依靠聪明才智得到它,不能用仁德去守住它,虽然得到了,也必定会失去它。依靠聪
· 62 ·
明才智得到它,能够用仁德去守住它,却不用庄重严肃的态度去对待,百姓也不会敬服。依靠聪明才智得到它,能用仁德去守住它,又能用庄重严肃的态度去对待,但是如果行动不符合礼仪,也不是完善的。”(莅:音粒,面对。)
仁而不智,则爱而不别也;智而不仁,则智而不为也。([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必仁且智》)
译:有仁德而没有理智,那就是知道爱而不能加以区别;有理智而没有仁的品德,那就是知道该怎样去做而不去做。
[例证]
颜回不做官
相传孔子一生共收了三千多名学生,其中最受器重的是颜回。
孔子曾对颜回说:“回啊!你住得那么简陋,吃
· 63 ·
得那么差,为什么不去做官呢?”
颜回说:“学生有些薄田,虽然收成不多,但吃穿已经够了;空闲的时候弹弹琴,足以自娱;跟夫子学学道,足以自乐。何必再做官呢?”
听了颜回的话,孔子感叹地对学生们说:“颜回的品德多么高尚啊!一篮干粮、一瓢冷水,住在简陋的小巷里,别人不堪其忧,他却不改其乐,他的品德多么高尚啊!”(《论语·雍也》)
多余的物质不必过分去追求,否则得不偿失。知足常乐的人就不会为利禄而劳苦了。
秦桧:无缘命名宋体字
秦桧字会之,江宁(今江苏南京)人。1126年,金兵攻破汴京。秦桧与徽、钦二帝一起被金俘获,后
· 64 ·
卖身投靠金太宗之弟。被释南归后,他历任礼部尚书、两任宰相,前后执政19年,为赵构所宠信。他杀害民族英雄岳飞,贬逐忠臣良将,为主议和,坚持投降,实行向金称臣纳币的政策,成为南宋高宗一朝有名奸相。
秦桧状元出身,博学多才,书法颇有造诣。为官早年名声尚好,深为宋徽宗喜爱,被破格任为御史台左司谏,负责处理御史台衙门的往来公文。在处理公文中,秦桧发现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公文字体不一,很不规范,乃利用公务之暇,潜心研究字体,尤其
· 65 ·
对徽宗的字甚有研究,后在仿照赵佶“瘦金体”字体的基础上创出了一独特字体,工整划一,简便易学。于是他开始用自己创造的新体字誊写奏折。这引起了徽宗的注意,令秦桧将其书写范本发往全国各地,要求统一按范本字体书写公文,这一措施很快得到了推广。这种字体逐渐演变为印刷用的“宋体”。时至今日,宋体仍是应用最广的字体,它为汉字的普及、传播功不可没。仅凭这一点,秦桧就应该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书法家之一。按一般的习惯,秦桧创立的字体应该叫秦体。但是,由于秦桧是奸臣,才把这种字体命名为宋体字,可以说是因人废字。
[问题]
1
、谈谈你对颜回和秦桧的评价?
2
、有些人“为富不仁”,那是富有人家自恃自家的财富,不知贫穷人的困难,然后以自己的财富标
· 66 ·
准,为所欲为,不顾穷人的处境;或者是富贵人家的子弟,不知道赚钱的困难,凭着父母所给予的财富,任意花费,丝毫不知爱惜,甚至产生花钱可以消灾的错误观念。为所欲为,当然会做出不仁的事情来,然后恶性循环,为富不超过三代,这正是“不仁者不可以长处乐”的现象,所以孔子要我们无论“处约”或“处乐”,都要懂得“安仁”、“利仁”,是多么有道理啊!
对于“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你较欣赏哪一种,理由为何?
[体会]
1、读下面短文、请结合社会现实谈谈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有一个名叫东郭先生的读书人,要到北方的中山去找个官做。他赶着自己那一头跛足的小驴子,驴背上驮着一袋书,在清晨赶路时,不料迷失了方向。正在他惊惶失措时,遇到了一条被晋国大夫赵简子打猎射伤的恶狼,而且正被赵简子紧紧追赶。
· 67 ·
狼哀告求救,并说了一些有恩必报的娓娓言辞。因此,东郭先生动了“仁爱”之心,让狼钻进他装书的口袋里躲藏,用一番谎言骗过了怒气冲冲赶来找狼的赵简子。没想到等赵简子走远,这条恶狼从口袋里被放出以后,竟凶相毕露,要吞噬东郭先生来果腹。可怜的东郭先生无奈地骗狼说,此事要按民间习惯请教“三老”评理定夺。东郭先生和狼先是问
· 68 ·
了老杏树和老牛,都没有结果。最后请教了一位须眉皆白的长者,这位老人假装不相信他们的申述,要狼再钻进口袋试试,使狼中计受缚。老人要东郭先生用佩戴的短剑刺死恶狼,可是东郭先生却说:“这不是要害死狼了吗?”老人不禁又好气又好笑,哭笑不得地说:“禽兽忘恩负义到这种地步,你都不忍心杀它,你这是仁慈到愚蠢的程度,可不是君子所为。”东郭先生在老人的帮助下,终于将这条恶狼杀死了。
故事中的须眉皆白的老人应该是仁者的化身,他懂得仁者应该懂得爱人,但是不能到善恶不分的地步,如果仁爱到了这个份儿上,也就不能算一个仁者了,这样并非仁者所为。“泛爱众”中的“众”并不包括那些恶人。这也说明仁爱必须有礼的节制方能成为仁爱。真正的仁者应该是“能好人,能恶人”的人。
[指导]
一个人在修养自身时要做到将高尚品德与才质俊美相结合。一个人立于世间,不论有多大的能力,有多大的智慧,德是根本,仁是根本。思仁德而省我,行仁智而立身。世界终将因仁德而和谐。
· 69 ·
仁、智是统一的,今天我们叫德才兼备。仁是核心,智是实现仁的前提。由智而仁,仁智并举、仁智统一是儒家的为人之道和理想人格。
德才兼备的是精品,有德无才的是次品,无德无才的是废品, 无德有才的是危险品.
[评价]
自我评价:
家长评价:
教师评价:
· 7 0·
第八课 践行仁道
[经典]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
译:孔子说:“立志于大道,遵从道德准则,依从于仁道,游身于六艺之中。”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译:孔子说:“富和贵是人们所需要的,不通过正当的途径,即便有了富贵,也不能安处;贫和贱是人们所嫌弃的,不通过正当途径,即便处于贫贱之中,也不自我嫌弃。君子离开了仁,怎么成就名声
· 71 ·
呢?君子任何时候都不违背仁,匆忙急迫中必定如此,颠沛流离时也必定如此。”(恶:同“乌”,相当于“何”,怎样,如何。造次:匆忙。颠沛:穷困,受挫。)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论语·雍也》)
译:孔子说:“颜回啊,他的内心长久不违背仁德,其他人不过是短时间地达到仁的境界罢了。”
[例证]
仁义胡同
很久以前,现在的仁义胡同是两家相邻的地方,但因地界发生了争执,其中一家有人在京城做官,也有权势,家人给他写信说明与邻居发生了争地界的事,想借助他的权势解决此事。这位在外做官的人清廉而开明,更不会为自己家中的私事仗势欺人,他给家中的信中附了一首诗,表明了他的态度:
· 72 ·
千里捎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访?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中接到此诗,也都明白了在外做官的主事人的意见,并照此办理。不仅不与对方争执了,还主动让出了三尺地界。俗语说:争者不足,让者有余。这家一让,另一家也受到感动,家人一商议,应以谦让和善为重,也主动让出三尺宽的地方。这样两家就让出了六尺宽的地方,怎么办呢?这里正缺一条南北通道,就修建了一条胡同,不知是谁建议用“仁义”二字给胡同命名,几百年来人们就这样叫开了,一直到今天。
[问题]
李真在担任河北省委办公厅秘书、副主任、省国
· 73 ·
税局长期间,利用职务之便,接受他人的请托,为他人谋取利益,索取和非法收受财物折合人民币共计676万余元、美元16万余元。李真还伙同他人共同侵吞东方租赁有限公司1872万元及秦皇岛中兴电子有限公司股份和尼瓦利斯有限公司股份共计人民币2967万余元。由于贪污、受贿数额特别巨大、犯罪情节特别严重,2002年8月30日,唐山市中级人民法院以受贿罪、贪污罪并罚,判处李真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李真,32岁就走上了正厅级领导岗位,并被列为国家税务总局和河北省人民政府的后备干部。年仅36岁时,就被正式任命为河北省国税局局长,他可以说得上是时代的“幸运儿”, “少年得志”、前途无量。但这位政坛上耀眼的新星由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严重扭曲,致使自己在膨胀私欲的泥潭中越陷越深,直至走向毁灭。
人可以没有金钱,但不能没有信念,丧失信念,就要毁灭一生。
· 74 ·
1
、为什么李真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
、他为此付出了什么代价呢?
[体会]
国土与仁义
当初,周文王占领了邗(hán)国,打败了莒(jǔ)国,夺取了酆(fēnɡ)地,这三件事使得商纣王很恼怒。周文王于是胆战心惊地请把洛水以西和赤壤的方圆千里的土地交纳出来,用来请求商纣王废弃炮烙(pào lào)之刑,天下人都非常高兴。
孔子听说此事,说:“文王确实是个仁德的人啊!不惜用方圆千里的国土而请求商纣王废弃炮烙
· 75 ·
之刑。文王确实是个大智慧的人啊!交纳出方圆千里的土地而得到天下人发自内心的拥戴。”
请结合社会现实谈谈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指导]
我们今天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什么“道”?合法之道,也是仁义之道。
仁道是安身立命的基础,生活的原则。 所以,无论是富贵还是贫贱,无论是仓促之间还是颠沛流离 之时,都绝不能违背这个基础和原则。用孟子的话来说,还是那句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 76 ·
[评价]
自我评价:
家长评价:
教师评价:
【活动天地】
在班上组织一次“夸人” 演讲会,找出同学、老师的优点、好处,美德,在会上真诚地演讲,并交流感想。
· 77 ·
第九课 行仁之方
[经典]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译:孔子说:“仁远离我吗?我想做到仁,仁就来到了。”(斯:这,于是。)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译:子贡说:“假如君主广泛施惠于民并且能周济民众,怎么样?能称为仁吗?”孔子说:“岂止是仁,应该是圣人的境界了。尧、舜大概还做不到呢!
· 78 ·
作为仁者,自己要立身同时又要使他人立身,自己要通达同时又要使他人通达。能从当下的生活中推己及人,这就可以称为践行仁的方法。”(施:给予。济:救济。譬:比喻。也已:相当于“了”。)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论语·颜渊》)
译:仲弓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出门做事如同见到贵宾一样,使唤人民如同主持重大祭祀一样。自己不愿意要的东西,就不能强加于别人头上。做公务,不能使别人怨恨,在家中,也不要使人怨恨。”
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论语·雍也》)
译:仁就是先付出艰难的劳动,然后才获取,这就可以称为仁了。”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
· 79 ·
译:曾子说:“君子用文章和学问来交朋友,用交朋友来培养仁德。”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
译:花言巧语,伪善献媚,这样的人缺乏仁德。(令色:和颜悦色的样子。鲜:很少。)
[例证]
孙叔敖埋蛇
孙叔敖是春秋时期楚国人,他小的时候到野外游玩,碰见一条双头蛇,非常吓人。孙叔敖曾听说谁看见双头蛇就会死掉。他急忙捡起石头把蛇打死,并把它埋了起来。
孙叔敖回到家里,看见母亲就放声大哭起来。母亲问他发生了什么事。他哭着说:“我活不成了。刚才我看见双头蛇了,我要死了,怎么办?”
母亲连忙问:“那条蛇现在在哪儿呀?”
· 8 0·
孙叔敖回答:“我怕别人看见它,又要死去,就把它打死埋了。”
母亲脸上露出了笑容,给孙叔敖擦了擦眼泪,安慰他说:“你做得对,孩子!你自己在危险的时候还能想着别人,像这样的好心,会感动天地,你不会死的!”
孙叔敖当然没有死,长大以后还做了楚国的令尹(宰相)。([汉]刘向《列女传·孙叔敖母》)
[问题]
1、据报道:长春市救助管理站几乎每个月都能接收到三四个被骗的初中生,他们大多十五六岁,男孩、女孩都有,是通过上网聊天被网友骗到长春的。有的钱和手机被骗走,有的甚至受到人身伤害。
阅读上面材料请结合曾子说的:“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孔子说的:“巧言令色,鲜矣仁。”谈谈你看法。
· 81 ·
2、初中生李帅,父母离异后随爸爸一起生活。由于爸爸经常外出做生意,他在无人管束的情况下结交了社会上的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逐渐形成了不正确的是非观念。看到别人花钱大方,觉得有派头;看到别人为朋友两肋插刀,觉得够“哥们儿”……在这些不正确观念的支配下,李帅变了。他顶撞老师,欺负弱小的同学,与“哥们儿”一起下馆子,频频出入于游戏机厅……最后,因参与聚众斗殴致人重伤而被送入少年犯管教所。
1 )李帅走进少年犯管教所的原因?
· 82 ·
2 )我们从中吸取什么教训?
3 )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体会]
子贡想从博施于民、济助众人等事功去行仁道,孔子认为那是圣人的事功,恐怕圣王如尧舜,都不一定做得到。其实求仁之道不必舍近求远,所以孔子勉励子贡从浅近易行的恕道做起。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就是推己及人的恕道,也就是孟子所谓的“扩充”。“仁”是爱的扩充,所以由爱自己而扩充爱其父母、爱其儿女,推而爱一切年老的人、幼年的人。人我一体,以自身为喻,推及他人,即是行仁之道。
· 83 ·
1
、孔门弟子问仁,孔子为何没有固定答案?这会让人无所适从吗?
2
、孔子说“我欲仁,斯仁至矣”,行仁似乎一点也不难,可是为什么孔子不轻易以仁许人呢?
[指导]
行仁之道很多,“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是敬,对人敬、对事敬,凡事存着敬,便会战战兢兢,行不违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恕,能处处设身处地为人着想,便会心存忠厚,日近于仁。一个人能做到以上两点,那么当然能“在邦无怨,在家无怨”,无入而不自得了。
自我评价:
· 84 ·
家长评价:
教师评价:
· 85 ·
第十课 培育良知
[经典]
1、何谓良知
良知是德性、理性、感性在心灵中的统一体。
人做不是底事,心却不安。此是良知。([宋]朱熹《续近思录》卷五)
译:人做了不对的事,心中就感到不安,这就是良知。
天命之性粹然至善,其灵昭不昧者,此其至善之发见,是乃明德之本体,而即所谓良知者也。([明]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十六《大学问》)
译:天命之性纯粹是至善的,它灵妙、光明、不昏沉,这一至善的本性,萌发出来,就是道德的本体,这
· 86 ·
就是我们所说的良知。
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是天理,思是良知之发用。([明]王守仁《传习录》中)
译:良知是天理的灵妙知觉处,所以良知就是天理,意识活动就是良知的发现和运用。
2、良知发用
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中庸》第二十七章)
译:所以君子尊崇德性,注重学问,达到广大的境地,详尽细微之处,达到高明的极点,推行中庸之道。
心能尽性,“人能弘道”也;性不知检其心,“非道弘人”也。([宋]张载《正蒙·诚明》)
译:心能够穷尽善性,这就是“人能弘道”;善性不会自动地纠正人心的偏失,这就是“非道弘人”。
人只有一个心,但知觉得道理底是道心,知觉得
· 87 ·
声色臭味底是人心。(《朱子语类》卷七十八)
译:人只有一个心,当这个心知觉道理时,就是道心;当这个心知觉声、色、气、味时,便是人心。
必使道心常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听命焉,乃善也。(《朱子语类》卷六十二)
译:必须使道心永远成为一身之主,人心每每听命于它,这才好啊。
译:心得到适宜之处,就叫做义,能够发现良知,心就得到适宜之处。所以汇集正义,就是致良知。君子在瞬息万变中应对,应当行动就行动,应当停止就停止,应当生就生,应当死就死,仔细斟酌,认真做事,无非是发现良知,以求得心灵的自我满足。
凡意念之发,吾心之良知无有不自知者。其善欤,惟吾心之良知自知之;其不善欤,亦惟吾心之良知自知之。([明]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十六《大学问》)
译:每当意念发动时,我心中的良知无不能够自己知晓。意念是善的时候,只有我心中的良知自己
· 88 ·
知道;当意念不善的时候,也只有我心中的良知自己知道。
3、良知培养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告子上》)
译:同情之心,人人都有;羞耻之心,人人都有;恭敬之心,人人都有;是非之心,人人都有。同情之心,是仁;羞耻之心,是义;恭敬之心,是礼;是非之心,是智。仁、义、礼、智,并不是由外界赋予我的,而是我本来就具有的,只不过未曾思索罢了。
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孟子·告子上》)
译:存在于人的,难道不是仁义之心吗?人之
· 89 ·
所以丧失良心,也就像斧子对待树木那样,天天砍伐它,树木怎么能茂盛呢?……如果得到滋养,没有一样东西不成长;如果失去了滋养,没有一样东西不消亡。
人孰无根,良知即是天植灵根,自生生不息。但著了私累,把此根戕贼蔽塞,不得发生耳。(《传习录》中)
译:哪一个人没有根,良知就是天生的灵根,自然会生生不息。只因为被私欲拖累,把这灵根残害蒙蔽了,使它不能正常地生长发育!
既去恶念,便是善念,便复心之本体矣。譬如日光被云来遮蔽,云去光已复矣。若恶念既去,又要存个善念,即是日光之中添燃一灯。(《传习录》下)
译:既然除掉了恶念,就是善念,也就恢复了心的本体。例如,阳光被乌云遮挡,当乌云散出后,阳光又会重现。若恶念已经除掉,而又去存养一个善念,这岂不是在阳光下又添一盏明灯。
· 9 0·
[例证]
点石成金的故事
吕洞宾曾师从铁拐李学本事,铁拐李想考考他,就问:“我教你点石成金,如何?”他反问:“既然是石头,怎么会变成金子呢?”铁拐李告诉他:“没关系,三个月后它还能变回来。”吕洞宾也就叹了口气,说:“我不学这个,如果我送了块金子给人,三个月后那玩艺儿却又重新变成了石头疙瘩,岂不是骗人吗?”铁拐李发现吕洞宾果然是个谦谦君子,为人厚道,也就超度他成了神仙。
[问题]
1、陈晓兰 “中国医疗器械打假第一人”,她曾是
· 91 ·
理疗科医生,九年多来,孜孜不倦地揭露医疗黑幕,甚至不惜以生命作代价以身试黑医疗器械。为了教训她,有官员污蔑“陈晓兰里通外国,找外国记者反映情况……”还有官员竟然呼吁,对陈晓兰要进行“政治定性”。因为打击假劣医疗器械,她被迫离职,提前退休。多年来被她揭露的各种医疗器械超过20种。她被一些奸商列入“黑名单”,她是无良商人的眼中钉肉中刺;她让一些官员咬牙切齿,因为她敲碎了某些官员的利益和脸面。于是她的人身安全常常受到威胁,但陈晓兰无怨无悔,矢志于打假。究其因,诚如她常说的一句话:“我是医生,我在和生命打交道!我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问题:为什么陈晓兰始终能够站在打假第一线?
2
、我该如何做?
1
)不小心损坏了学校的物品,而当时又没有人在场
· 92 ·
2
)购物时售货员多找了钱
3
)同伴受人欺负,请你去“帮忙”
、据报载:一出租车司机在救助一位被货车(货车逃逸)撞伤的老人时,先让老人写下证明(证明不是自己撞伤的),然后才救助老人。请对这位出租车司机的行为加以评论。
· 93 ·
[体会]
培植善念
过去,西藏有一位潘公杰大师,每天打坐,在面前放黑白两堆小石子,来辩识善念恶念。善念出现时,拿一颗白石子放在一边;恶念出现时,取黑石子。
善念是利益大众,恶念则不简单指杀人越货。在脑中转瞬间即逝的享乐之念,以及贪慕、忌妒、嗔恼等都可称之恶念,而欺诈偷盗已是罪恶了。
以现今的角度阐述,善念即仁爱,而恶念则是由欲望膨胀而形成的。所谓欲望,实为生存之道,不应有善恶之分,然而人的欲望恰恰是永无止境的,超过
· 94 ·
合理的限度,就可能变成恶,甚至罪。因此,为了共同的利益,爱自己还应该爱我们生存的环境,注意到别人也需要爱。。
一个人把爱推向他人与环境,包括植物、动物,称之为“慈”。如果目睹苦寒之中的贫儿老妇,心里生出一点点同情心,即所谓“悲”。慈悲两字,听起来有些苍老,有人甚至会觉得它陈腐,实际它穿越时代,是凝注苍生的大境界。今天流行的“关怀”以及“温馨”,不过是它的现代版,内涵如一。善念其实是小小的火苗,倘若不精心护佑,它在心中也就旋生旋灭了。
潘公杰大师在黑白石子中辩识善恶二念,到晚上检点,开始时黑石子多。他掴自己的耳光,甚至痛哭、自责:你在苦海里轮回,还不知悔过吗?三十多年之后,他手下全变成白石子了。我们也许达不到高僧那种至纯之境。爱自己原本也没有错,我们是凡人。然而无论“利己心”走得多远,有善念相伴,你都会是一个好人。(文/鲍尔吉·原野)
· 95 ·
[指导]
“仁”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道理,孔子认为“仁”是一切道德最高的标准。对于其门弟子,无一轻许其为“仁”,对于颜回亦只是说:“其心三月不违仁。”由于孔子平时不轻易以仁者的美名赞许任何人,所以弟子们总觉得“仁”是如此遥不可及的理想人格典型,其实,仁德并不遥远,就存在我们自己的心性之中,不假外求。所以孔子又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行仁须靠自己,哪能靠别人?)(《论语·颜渊》)可见仁德的体现完全由自己主宰,不可能由他人代劳。欲或不欲,是意志的问题,一念欲仁,斯仁已至。我“欲仁”不仅是一种内心愿望的表现,也是一种肯求取仁道的努力倾向,有了这种愿望表现、这种努力倾向,仁道自然当下呈现。只要一心向慕仁德,便可专心向善,行为自然不会发生偏差,坏念头亦无从兴起。
在《论语》中,孔子一再勉人努力实践仁道,实在是“仁”为人类内心深处最真诚无私、最纯洁无瑕的一份关爱,只要有适当的机缘,便应让它发芽而萌
· 96 ·
生仁爱的行为。
[评价]
自我评价:
家长评价:
教师评价:
· 97 ·
【活动天地】
关于让座的讨论会
“让座”一
小明和妈妈一起乘地铁回家。妈妈这天正好身体有点不舒服,看着妈妈拖着疲惫的身子,小明真有点心疼。不巧的是,车站上等车的乘客很多。车终于来了,没等列车上的乘客下来,小明就冲上车,抢了一个座位坐下,一边招手,一边呼唤:“妈妈,你身体不舒服,快到这儿坐!”你赞同小明的做法吗?
“让座”二
终点站许多人都在等车,车终于来了,由于无人管理,大家蜂拥而上,其中不少背着书包的爷爷奶奶也在拼命往上挤。正当公交车要启动时,一位三、四年级模样的小男孩冲着一位老人说:“喂,我累死了,快让我坐!”只见一位六十岁左右的妇女马上站了
· 98 ·
起来。待孩子坐稳后,这位奶奶还不时从包里取出牛奶、饼干给孩子吃。孩子心安理得地坐在椅子上享受美味的零食,全然不顾身边的奶奶正吃力地拉着扶手。
“让座”三
上学高峰时间,车厢内有许多背着书包的学生,两位中预班的学生在聊天。
甲:书包好重哟,如果有个座位那该有多好!
乙:别做梦了,赶快拉好扶手。
不一会儿,车厢空了,两位学生都坐到了座位。
甲:老师说,在车上要主动让座,现在有位老人站在你身边,你让座吗?
乙:我才不会呢,再说,他又不老!
(本书由香港冯燊均国学基金会于2010年6月出版发行,转载请注明出处)
- 上一篇:《中小学国学经典教程》之三: 礼
- 下一篇:很有启发的经典教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