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下半年《中国文化通论》课程总结报告尊敬的冯燊均主席:您好!2009年下半年我在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为硕士研究生开设了《中国文化通论》课程,现总结如下: 一、学生人数、课程名称、课时总量: 2009级中国文化史、中国思想史、中国经济史、民族史等专业硕士研究生15名,《中国文化通论》,3×18+6(作业)+课外讨论20=80课时。 二、对自己教学效果的评估:在教学中,我本着宏观概括与微观探讨相结合,文化哲学与文化史相融合,知识传授与学术研究相融通,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促进的思路,不仅为学生提供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而且以强烈的问题意识对中国传统文化某些重要领域、重大问题进行探讨,争取有一定的学术深度。 三、学生方面取得的实效:在本课程的教学中,我还注意为研究生提供做人的道理,学习的经验,修身的方法,处世的智慧等,使他们不学习知识的同时又能够增长人生的经验。在本课程教学中,我把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结合起来。陕西作为一贯文化大省所蕴藏的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鼓励研究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文化考察,参与相关单位的文化产业开发活动,把文化史的知识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四、经验总结及改进办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利用学院研究生会(的研究生李聚刚担任历史文化学院研究生会会长)组织研究生面向全校作小型学术报告和讨论,锻炼研究生独立科研和交流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学术水平。同时,协助我完成香港孔教学院在我们学校儒学-儒教研究所设立的“孔教儒学基金”开展相关活动,如参与大型学术报告的组织等。 五、下学期开课的计划与安排: 陕西师大历史文化学院对这门课程相当重视,决定每届学生都要开设这门课。2010年上半年还要新开的一门课的是《儒学与中国文化》。讲解儒学发展的历史以及儒学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影响和作用等,强调儒学在构建21世纪中国文化体系当中的主体作用。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 现在随着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特别是教育制度的弊端,研究生入学时基本功不够,读书较少,所以有的学生觉得比较抽象,有的同学在讨论时提不出多少见解。所以,我要督促他们多读书,读好书,我则要理论联系实际,历史联系现实,激发他们讨论问题的兴趣,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使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更大的收获。最后,感谢赞助人冯先生和鲍小姐,并对陈杰思老师的辛勤工作表示感谢和支持!顺祝大安!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韩 星 2010年2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