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2010学年下学期
昆明理工大学《中国传统文化专题》课程教学总结
尊敬的冯燊均主席:
与2009年的第二届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大会相比,2010年7月在昆明召开的第三届会议继续体现出交流、互动、启发的氛围,学界与民间共同为推动中华义理精神付出努力也纵贯始终。会议安排的大量精彩讲座和表演让我受益匪浅。通过相互的交流与切磋,学到了许多新的理念、方法与技术,激发了我教学中的一些新思路。不过,我认为今后的会议可能得稍加控制一下规模,从第一届的几十人到第二届的100多人再到第三届的300多人,短短三年人数已翻了数倍。规模的过快扩张一方面会耗费冯先生您的大量金钱,另一方面,也给组织工作带来了不小的挑战。这只是个人的一点小小看法,不当之处见谅。
下面,我就2009――2010学年下学期,昆明理工大学《中国传统文化专题》课程的教学情况做一汇报。
09—10学年下学期,我在昆明理工大学的呈贡新校区为四个班开设《中国传统文化专题》课程,每个班32学时,共计128学时,选课学生人数分别为109人、120人、32人和170人,其中前两个班的同学参与了网络答题。
本学期的基本教学内容为:
1.分析中国、华夏、文化等基本概念的建构过程,探了中国文化的特点。
2.从称谓看出汉族社会对血源亲族的重视,以及建立在血缘亲情之上的传统人际、家国社会-政治构造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原 “儒”之概念,介绍儒家学说发展的四个阶段;儒学十大义理;当代儒家的发展态势。
4.老庄道学对儒学思想的补充;道家思想对现代世界的启发。
5.佛教的中国化历程和中国式禅宗的智慧
学生经过本学期的学习,对以儒释道三教为基础的中国传统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大多数学生对传统文化表现出较浓郁的兴趣,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教育学生做个具有传统文化素养的中国人。
再次感谢关注传统文化教育,关心诵读工程的慈善家冯燊均先生。
颂安!
昆明理工大学人文素质教育中心 娥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