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经验交流 > 论当代大学生之经典研读

论当代大学生之经典研读

字号:T|T
论当代大学生之经典研读
姚才刚  王玉真
 
当代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相应地,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也越来越丰富多彩。当代大学生亦如此,他们一方面享受着网络文化、流行歌曲、影视作品等给他们带来的各种乐趣,可是另一方面,他们却越来越淡化经典研读。这种状况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十分不利的。本文拟先剖析当代大学生淡化经典研读的原因,然后阐明经典研读对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意义,最后再就引导大学生多读经典、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问题提出一些对策性建议。
 
一、当代大学生淡化经典研读的原因
何谓“经典”?笔者认为,经典是指具有原创性、集中体现人类精神精华、并能够产生持续性影响力的著作。经典是经过历史的锤炼和文化的积淀而得以形成的,因而具有恒久不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相对于整个书籍家族而言,经典永远是少数的,但其蕴涵的价值却远非其它书籍可比,人们总是可以在经典的启迪之下找到新的灵感,从而推动人类文化不断进步、不断创新。当然,不同的学科领域(比如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又有各自不同的经典。本文所谓的经典,主要是指人文类的经典,尤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各种经典,比如《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老子》、《庄子》、《坛经》、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等。
当代大学生经典研读状况令人堪忧。一部分大学生在课外时间要么不爱读书,要么就读实用或消遣类的书籍,能够经常研读经典的大学生相对较少。笔者认为,当代大学生忽视经典研读的原因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一)就业形势严峻,使得一部分大学生无暇顾及经典。众所周知,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愈来愈严峻,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逐渐突出实用性。不少大学生从一进入大学就开始参加英语、计算机、普通话等各类等级考试,各类职业资格认证考试亦颇受大学生的青睐,相应地,语言类、计算机类、求职类的书籍就被大学生广泛借阅,占据了大学生大量的课外阅读时间。还有一部分大学生将经济类、管理类或考研类的书籍视为“有用之书”,故在此类书籍上就花费了较多时间,而对自己所认为的无用之书则一概加以排斥。同时,大学的部分管理者为了适应当前的就业形势,有意无意地把大学当成了社会职业的训练场所,从而也加剧了大学生实用性的阅读倾向,忽视了对经典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忽略了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二)经典的趣味性不如休闲、娱乐类书籍,难以激发大学生的兴趣。一部分大学生认为,休闲、娱乐类书籍如武侠小说、言情小说、通俗读物、时尚读物等轻松、好看,不用动太多脑筋,而经典与休闲、娱乐类书籍相比,显得过于深刻、严肃。这样一来,有的大学生即使课外有时间,也不愿意花时间与精力去读经典类的著作。还有少数大学生甚至对包括经典在内的所有书籍都抱有逆反情绪,他们更喜欢电视、网络等文化传播形式,一些大学生们迷上了日剧、韩剧以及网络文学作品、游戏,常常沉溺于其中而不能自拔。电视、网络的丰富多彩的视觉刺激对一些大学生产生了较大的吸引力,这样一来,古色古香的经典在新型文化传播形式的冲击下就显得黯然失色。不过,现在人们已经认识到,电视、网络无论如何发展,都不能完全取代书籍,读书仍然是当代人生活不可或缺的内容。通过读书,既可以使我们获得知识和智慧,又可使我们的灵魂得到净化和涤荡。尤其是研读人文类的经典,能使我们获得一个温煦宁静的内心世界,以对抗外部世界的喧哗与浮躁,而泛泛地浏览电视、网络则无法达到这样的目的(当然,将经典搬入荧屏、网络则是另当别论的)。
(三)一部分大学生缺少了读经典的能力,或者说根本不会读经典。国学大师南怀瑾说:“几十年来亲眼所见,中国的教育普及了,但是对于中国文化,却从此一刀两断了。什么原因呢?中国文化库存里堆积的东西太多了,几千年来的文化都藉着古文保存着。而接受白话文教育的人们看不懂古文,当然就打不开这个仓库,因此从中国文化的立场,就一刀两断了。”[1]中国的许多经典是用古汉语书写的,而现在的一部分大学生所掌握的古汉语知识却很有限,甚至还不如他们所掌握的外语知识。经典的阅读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它需要我们的心沉静下来,甘于寂寞,要能够坐得住冷板凳,要勤查读书工具,勤写读书笔记,概括全书的神采和脉络,记述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持之以恒方能看见彩虹。可是,有的大学生拿起经典随意翻一翻,就将经典束之高阁;有的大学生从道听途说中获得一些只言片语,就断章取义,到处贩卖炫耀,以为获得了真谛。这些并不是阅读经典的正确方法。现代社会的浮华让大学生们不再甘于坐冷板凳,不愿意翻阅工具书,这都防碍着他们对经典的阅读和理解。但是,对于21世纪的大学生而言,无论学习什么专业,倘若没有读过经典之作,没有一定的文化修养,那么他的知识结构肯定是不完整的,甚至连专业课都很难学好。
另外,当前一部分大学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经典研读的重要性,未能在经典研读方面对大学生进行引导和指导,这也是导致大学生淡化经典研读的原因之一。
 
二、经典研读对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意义
这里先对“人文”及“人文精神”的内涵作一简要说明。《周易·贲卦》曰:“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2]人文是文明的极至,是对人生的思索和探究,是对人性的理解和洞察,是对心灵的润泽和慰籍,并以真、善、美为其核心内容。而人文精神即是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其最终目的是要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当前,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亟待加强。大学是一个人成长中的关键时期,也是容易出现负面情绪的时期。应该说,当代多数大学生具有健全的心智和人格,品行端正,人际关系和谐。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些大学生因学习、生活、就业、情感等方面的压力,出现了焦虑、紧张、冷漠、抑郁、愤怒等不良情绪。少数大学生甚至还具有较为严重的心理缺陷和人格缺失,他们对生命、道德、人生等问题缺少必要的反思,在关键时刻难以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抉择,以至于酿成无可挽回的悲剧,“马家爵事件”即是其中的一个典型案例。因此,大学管理者和教师除了要关心大学生的学习和就业问题之外,也需要从精神层面上对大学生进行精心滋养和引导,注重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笔者认为,经典研读是塑造、提升大学生人文精神的主要途径之一。经典传承着历史和文化,是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如果说,人们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和改善依赖于物质生产的进步和发展,那么,精神生活的日益丰富和灿烂则离不开那些承载着历史的厚度、哲学的深度、科技的智慧、文学艺术的审美等诸种文化要素的传世经典。经典是各个民族情感文化、心理结构的积淀,是各个民族薪火相传的血脉,割断了它们就相当于割断了人类赖以生存、因之发展的生命源泉。经典的震撼力是永恒的,它们的价值是不朽的,它们用智慧、理性、善良的光辉普照着大地,孕育着万千生灵。
大学生研读经典,即相当于与哲学、文学、历史、艺术等领域的大师们进行了直接的对话与沟通,它能够使大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获得智慧;能够促进大学生进一步思考人性以及如何为人处世的问题,从而提高德性修养、健全人格、完善人生;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优雅气质。总之,研读经典使大学生悟真向善、识情知理,使大学生变得睿智、豁达、优雅、美丽,从而可以在较大程度上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中国历史上以及现、当代的不少学者曾经阐述过经典研读的重要性,笔者这里试举数例。汉代学者王符说:“天地之道,神明之为,不可见也。学问圣典,心思道术,则皆来睹矣。此则道之材也,非心之明也,而人假之,则为已知矣。是故索物于夜室者,莫良于火;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典。典者,经也,先圣之所制。先圣得道之精者,以行其身,欲贤人自勉以入于道。故圣人之制经以遗后贤也。”[3]从这里可以看出,王符十分看重经典,认为经典有益于人们的求道以及立身处世。现代学者朱自清在《经典常谈》一书的序言中指出:“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4] 朱自清这里明确主张,研读经典不是为了达到某种实用的目的,而是出于文化发展的需要,更准确地说,是为了成就理想人格。
笔者认为,当代大学生应对经典给予充分的关注,大学生读书,不宜只读实用类或娱乐类的书籍,而应将经典也纳入到自己的必读书目之中,毕竟,研读经典对于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信念、增强人文底蕴至关重要。当然,大学生读经典与少儿读经典不同,少儿读经典可称为“诵读”,大学生读经典应称为“研读”,即应对经典抱有一种理性的态度,能够区分经典中的精华、糟粕,并应结合当前时代特点对经典作出一种新的解读,而不是把经典当成教条。
 
三、引导大学生多读经典,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要改善大学生的读书状况,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一方面需要大学生增强研读经典的自觉性,另一方面也需要大学教育工作者转变观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引导大学生多读经典。具体来说,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转变大学教育观念。大学不同于技术学校,不同于职业训练所,大学除了要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之外,还要加强人文教育。或者说,大学生既应成为掌握某项技术或技能的专门人才,又应成为有个性、有创造精神、有道德人格的个体。可是,我们以前的大学教育太突出功利性和实用性,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则具有单一性、工具性、职业化的特点,这种做法无疑是一种短视的行为,是十分有害的。应该说,大学教育更为重要的目标是培养人,即培养具有全面发展潜能的健全的国民[5]。如果一味强调专业技能教育,忽视人文教育,那么,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后未必能够真正造福于国家和人民,少数人甚至因存在道德与人格上的缺陷而可能做出有损于国家、他人乃至自身利益的事情。由此可见,大学人文教育决不是可有可无之事。而经典研读是开展人文教育不可缺少的方式之一,因此,大学教育工作者亦应高度重视大学生的经典研读活动。
(二)开设经典研读类课程。大学生既可利用课外时间独自研读经典,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师生一起在课堂上研读经典。不过,长期以来,国内不少大学的文科及通识教育不重视经典、原著的学习,常常以概论、通史课取代经典的导读与研习。这种方式虽然能够给学生提供宏观的线索,有其必要性,但是它也有弊端,即会把经典中活生生的思想变成干巴巴的说教。所以,大学在保留必要的概论、通史课的同时,也应开设一定数量的经典研读类课程。
西方一些大学十分强调经典研读。比如,早在20世纪初,哥伦比亚大学就创设了《文学人文》和《当代文明》两门本科生的必修课,它们分别为大学生提供西方文学以及哲学、社会理论的经典教育[6]。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名校同样十分重视经典研读。目前,国内部分大学也开始尝试开设经典研读类课程,比如,武汉大学近年来创办的中西比较哲学试验班、国学试验班的课程设置,即以古今中西大传统中的最著名的十多种经典为主要课程[7]。近几年来,笔者在国学基金会冯燊均主席、鲍俊萍秘书长的关怀和支持下,在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组委会陈杰思主任、肖先华副主任等的具体指导下,在湖北大学哲学学院开设了中华义理经典教育类的课程,指导大学生学习中华义理经典。
笔者认为,教师指导大学生研读人类文明史上具有原创性的经典,让大学生直接感受经典的深邃与厚重,从而激发他们对宇宙、社会、人生作深入思考,天长日久,潜移默化,大学生的精神世界自会芬芳满溢。当然,开设经典研读类课程,也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熟悉相关的经典。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可以围绕经典中的某些问题进行交流,也可一起朗读经典中的部分精彩篇章。
(三)营造大学生经典研读的良好氛围。若要使大学生的经典研读活动取得实效并能够长期坚持下去,还应在大学校园内营造经典研读的良好氛围。一方面,可以利用大学校报、电台、校园网、公告栏等大力宣传经典研读,以引起大学生的关注。另一方面,可以开展与经典研读相关的系列活动,并号召大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这些活动大致包括:定期邀请校内外名师举办全校性的讲座,每次讲座题目不宜过于宽泛,应围绕某部经典来展开;组建经典研读的学生社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加入不同的经典研读社团,社团活动主要由学生来组织和实施,相关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举办经典研读竞赛活动,并对表现较佳者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以调动大学生研读经典的积极性,等等。
参考文献:
[1]转引自常青、张爱莲.关于经典教育实施的几点思考[J].淄博师专学报,2007,(2).
[2]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M],1989. 188.
[3]王符.潜夫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M],1978. 11.
[4]朱自清.经典常谈.北京:北京出版社 [M],2004.
[5] [7]郭齐勇.大学的教育理念与目标 [J].中国大学教学,2002,(10).
[6]王余光.论阅读传统经典[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哲学学院道德与文明研究中心)
 
 
附:姚才刚,哲学博士,湖北大学哲学学院道德与文明研究中心副教授。
通讯地址:武汉市武昌区友谊大道368号  湖北大学哲学学院;邮编:430062
电话:18971200216  027-85720646(宅) E-mail:ycg301@yahoo.com.cn

滇ICP备20006117号-1 Copyright 2014 Zhonghyl.com All Rights Reseerved 版全所有·冯燊均国学基金会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

地址:地址:昆明市高新区海源中路169号(西山区一中对面) 电话:0871-888888  传真:0871-888888  邮箱:yes@zhonghy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