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版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直属专案 > 昆明理工大学《中国传统文化专题》课程教学总结

昆明理工大学《中国传统文化专题》课程教学总结

字号:T|T

 

2008――2009学年下学期
昆明理工大学《中国传统文化专题》课程教学总结
 
2009年7月25至28日,我参加了在桂林市举办的均国学基金会第二届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研讨会。在四天的会期里,认真聆听了全国各地参与这一工程的老师的主题发言、问答与讨论;观摩和感受了许多兄弟院校、机构和民间社会进行经典文化教育的做法与效果;并与很多与会同仁进行了卓有成果的经验交流,尤其令我感动的是,冯老先生不顾高龄全程认真参加会议,他真是儒家积极有为精神的有力践行者,这种可贵的精神让人肃然起敬,也使我们明白了何为“大仁”。
2008――2009学年下学期是我在昆工推行陈杰思老师在昆明主持的“中华义理经典诵读工程”的第七个学期。除了在昆明理工大学莲华、新迎两个校区继续开设《中国传统文化专题》课程外,第一次在呈贡新校区开设这门课。三个校区课时均为32学时,共96学时。选课学生人数分别为:莲华180人,新迎120人,呈贡170人。
正如“第二届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实施研讨会邀请函”所述,中华义理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价值体系,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历代圣贤的教导,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是为人处世的典范,是历史验证的正道。进行中华经典义理教育对弘扬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传承传统美德、提高人文素质、改良社会风气、提高汉语水平大有裨益。三年多来,我的课程始终将视野贴近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通过讲授传统思想尤其儒家思想,使学生自然地感受到传统道德的美好与价值。更好地实践了“中华义理经典诵读工程”“传承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弘扬传统美德,提高人文素质”的宗旨。
我曾提到,在过去在教学中曾颇负成效的讨论、古迹实地访查、寻访文化地名等活动,本学期因学生人数过多,还是未能改观,只有教师传导知识的“教”,而没有学生身体力行地“思”和“悟”,这样的教学其缺陷是显而易见的。佛家讲修行的三个步骤,闻—思—修,只有课堂教学之“闻”,而乏课外之“思”与“修”,这不应当成为传统文化教育的主导,下一步应积极探索和克服。另外,如何通过短暂的教学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反思,并进一步在生活中运用儒学的优秀思想,塑造他们的理想人格,这是教学中的难点,也是我反复思考和深感压力的问题。
这次的桂林会议安排了大量推广传统文化的同仁的精彩讲座,这让我受益匪浅。通过相互的交流与切磋,学到了许多新的理念、方法与技术,激发了我教学中的一些新思路。在新学期里,除了一如既往地让学生思考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思索怎样才能重拾中华古老而辉煌的文化记忆,以从伟大的过去吸取养料,创造光辉的未来外,教师本人也努力将中华文化内在的优秀精神与自身的修身养性相结合,做一个人格上符合中华义理精神,有人格魅力和精神感召力的人。
再次衷心感谢关注传统文化,关注中华文明的未来的诵读工程赞助人冯均先生和为昆明的“中华义理经典诵读工程”孜孜努力的陈杰思老师
颂安!
 
              昆明理工大学人文素质教育中心 娥满
                              2009-8-28
 
 
 

滇ICP备20006117号-1 Copyright 2014 Zhonghyl.com All Rights Reseerved 版全所有·冯燊均国学基金会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

地址:地址:昆明市高新区海源中路169号(西山区一中对面) 电话:0871-888888  传真:0871-888888  邮箱:yes@zhonghy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