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评比奖励 >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13年下半年 三等奖 姚晓娜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13年下半年 三等奖 姚晓娜

字号:T|T

山西传媒学院

 

专业:12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   

 

姓名:姚晓娜 

 

学号:2012032151

 

联系方式:18334710487

 

 

经典学习 一、义的定义

义即正义,是行为的最高标准。正义的基本含义是在自己的行为影响所及的范围内,产生的利益大于弊害,并且按照公平的原则分配利益。公平原则包括以下几项:第一,包括自己在内的每一个人,都具有平等地获得利益的权利;第二,按照多劳多得的原则获取利益;第三,抑强扶弱,先人后己。

义者,宜也,裁制事物使合宜也。([东汉]刘熙《释名?释言语》)

译:义就是适宜的意思,调理事物使之适宜。

义者,行而宜之,合于道则谓义。([]胡瑗《周易口义?说卦》)

译:义就是在行动上是适宜的,符合道的要求就是义。

义者,宜也。君子见得这事合当如此,却那事合当如彼,但裁处其宜而为之,则无不利之有。(《朱子语类》卷二十七)

译:义就是适宜。君子见到这事应当如此,那事应当怎样如彼,只要处理得当而去做了,就无往而不利。

(节选自:陈杰思著《中华十大义理》中华书局2008年版

义是在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正义精神。正义的基本理念是:扶助生命是善,伤害生命是恶。任何个人都要考虑这个问题:在自己行为影响所及的范围内,所产生的善应当远远大于恶。正义维护的是整体利益,因而正义的最大障碍是贪图不正当的私利,所以要“见利思义”,“先义后利”,必须在维护正义的前提下去获取个人的合法利益。在现代社会,欲达到正义之目的,就必须具有平等精神、自由精神、民主精神、法治精神、人权意识、公民意识,因此,这六个方面可纳入“义”的范畴之中。专制作风、官僚特权思想都是对正义精神的损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是:假“正义”之名以行其私,在小集体圈子里讲“义气”,以抽象的“义”去压制人们对合法利益的追求,等等。倡导“义”的精神,可以养成中华民族见义勇为、重视整体利益的民族品格。

[经典学习]二、仁显为义

仁者,义之本也,顺之体也,得之者尊。(《礼记?礼运》)

译:仁爱是正义的根本,也是和顺的基础,心中有真爱的人就会得到他人的尊敬。(体:基础。)

所贵于立义者,贵其有行也。所贵于有行者,贵其行礼也。(《礼记?聘义》)

译:义的可贵之处,在于有实际行动,而行动的可贵之处,在于能遵循社会规范。

(节选自:陈杰思著《中华十大义理》中华书局2008年版)

关于人的德性,孔子强调仁和义,特点是仁。义是事之“宜”,即“应该”。它是绝对的命令。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应该做的事、必须为做而做,因为做这些事在道德上是对的。如果做这些事只出于非道德的考虑,即使做了应该做的事,这种行为也不是义的行为。用一个常常受孔子和后来儒家的人蔑视的词来说,那就是为“利”。在儒家思想中,义与利是直接对立的。孔子本人就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在这里已经有了后来儒家的人所说的“义利之辨”,他们认为义利之辨在道德学说中是极其重要的。 

[经典学习]三、义为行则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论语?里仁》)

译: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没有说什么事是可以做的,也没有说什么事是不可以做的,唯有依从义来行事。”(适:可。莫:不可。比:从。)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论语?卫灵公》)

译:孔子说:“整天与众人聚在一处,说的话从不提及仁义,还卖弄小聪明,这种人真是难以造就啊!”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论语?卫灵公》)

译:孔子说:“君子以义为根本,以礼仪来施行,以谦逊的语言来表达,以诚信的态度来成就,这就是君子啊!”(孙:同“逊”,谦让。)

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孟子?离娄上》)

译:仁是人的安身之所,义是人的正确道路。让安身之所空着而不去居住,放弃正确的道路而不去走,可悲!(节选自:陈杰思著《中华十大义理》中华书局2008年版)

义一种内心修养,是主观能动充分发挥的体现,义在我看来是取决于自我,和“善良”是一样的,它不在于你对别人和有多好,而是在你眼中别人的缺点可以改正。是自我要求,从内而外,表现在行为上的涵养。

[经典学习]四、义的价值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

译:不担心贫穷而是担心财富不均,不担心人少而是担心不安定。因为财富平均,便不会觉得贫穷;和睦,便不会觉得人少;安定,便不会倾覆。如果这样做了,远地的人还不来归顺,就培育文化、修养道德来招徕他们。他们既然来了,就使他们安定下来。(注:“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应为“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

先义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

译:能先考虑道义而后才考虑个人私利的人是光荣的,把自己的利益得失摆在第一位,把道义放在后头的人则是可耻的。

“天下将治,则人必尚义也:天下将乱.则人必尚利也”[]邵雍《皇极经世?观物内篇之七》

译:天下即将太平,那么人们必定崇尚正义;天下将要混乱,人们就必定崇尚私利。

(节选自:陈杰思著《中华十大义理》中华书局2008年版)

面对诱惑和暴力,是否还能站得住自己原来的立场确实是一个不小的考验。这个立场就是讲道义的,自古舍生取义者居多,我们冠以他们极高的荣誉。可是有一些人会提出相反的观点,认为那是不明智之举,常言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我认为有不同的观点是好的,但是这也说明了一部分人对于?“义”已经不是那么注重了。也说明了“义”正从我们的文明中慢慢淡化。所以我们要重新拾起“义”这种精神,将我们的优秀文化延续下去。

[经典学习]五、无义之害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老子》第五十三章)

译:朝政腐败,田园荒芜,仓库空虚,然而穿着华丽的衣服,佩带着锋利的宝剑,吃着精美的食物,财产丰富,这样的人就是强盗。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论语?里仁》)

译:孔子说:“完全依据利益多少来行事,就会多招怨恨。”(放:通“仿”,依据。)

人而无义,惟食而已,是鸡狗也。(《列子?说符》)

译:做人不顾道义,只会吃喝,就是鸡狗了。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孟子?梁惠王上》)

译:孟子去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人家!你不远千里而来,将给我国带来什么利益?”孟子回答说:“君王!何必谈利!要讲求仁义就行了。君王说:‘怎么样对我国有利?’大夫说:‘怎么样对我家有利?’士人和百姓说:‘怎么样对我自己有利?’上上下下都在争取利益,国家就危险了。”

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孟子?告子下》)

译:作为臣子,怀着功利之心对待他的君王;作为儿子,怀着功利之心对待他的父亲;作为弟弟,怀着功利之心对待他的兄长,这是君与臣、父与子、兄与弟抛弃仁义,怀着功利之心相互对待,这种情况下还不灭亡,是没有的事。

大富则骄,大贫则忧。忧则为盗,骄则为暴,此众人之情也。([]董仲舒《春秋繁露》卷八《度制》)

译:非常富有的人,会骄横;过于贫寒的人,则忧愁。忧愁,就容易成为盗贼;骄横,就容易暴虐,这是人之常情。

财色之祸,甚于毒蛇,尤当远离。(《勅修百丈清规》第五)

译:贪财、贪色所引起的祸害,比毒蛇伤人还要厉害,尤其应当远离。

利者,众人所同欲也。专欲益己,其害大矣。欲之甚,则昏蔽而忘义理;求之极,则侵夺而致仇怨。([]程颢 程颐《二程集?周易程氏传》卷三《益》)

译:利益,是众人所共同需要的。只想着对自己有利,这种危害是极大的。欲望过多,就会使心灵昏蔽,忘记义理;追求太多,就会发生侵夺,并且导致怨仇产生。

理者天下之至公,利者众人所同欲。苟公其心,不失其正理,则与众同利,无侵于人,人亦欲与之。若切于好利,蔽于自私,求自益以损于人,则人亦与之力争,故莫肯益之,而有击夺之者矣。([]程颢 程颐《二程集?周易程氏传》卷三《益》)

译:理是天下的大公,利是人们共同需要的。如果能使自己的心公正,不失于正理,那就会与大众同享利益,不去侵夺别人,别人也愿意给他。如果好利心切,心为自私所蒙蔽,追求自己得益,而损害别人,那么别人也就与他抗争,所以就没有人肯送给他什么,反而有人去攻击他并且夺取他的东西。

(节选自:陈杰思著《中华十大义理》中华书局2008年版)

道义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作人的约束,规范,规矩。道义本身就是用来维系和调整人与人关系的准则。还是要论古说今。举一些古代人物的例子,如桃园结义。

辩论方向吗?可以以集体对个体,城市包围同村的角度出发,即,即使是利益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大那也是个别现象,并且这些个别现象都没有好的下场。并且,即使是利益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大那也是暂时的,人类在进步,社会在发展,邪不胜正吗!即使是在语言上,忘恩负义,见利忘义,利益旬心等,往往是当利益大时所说的贬义词。

[经典学习]六、义利相依

不能离开“利”来抽象地谈论“义”,因为,“义”正是用于调整利益关系的。谋取公众利益,谋取自己的正当利益,正是“义”的要求。

民之有君,以治义也。义以生利,利以丰民。(《国语?晋语一》)

译:人民有君王,是为了达到正义。正义可以产生利益,利益可以让人民富足。

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义也。(《荀子?大略》)

译:正义与利益,是人共同需要的。即使尧、舜在世,也不能断除人民的欲望和利益,然而他们却能使人民的欲望和利益不会战胜自己的爱好正义之心。

古人以利与人而不自居其功,故道义光明……既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耳。([]叶适《习学记言序目》卷二十三)

译:古人用利益给予人,但不以功劳自居,所以道义光明……既然没有功利,那么,道义就是无用的空话了。

夫欲正义,是利之也;若不谋利,不正可矣。吾道苟明,则吾之功毕矣;若不计功,道又何时而可明也。([]李贽《藏书》卷三十二《德业儒臣后论》)

译:要有正义,就是有利于他人,如果不谋取利益,就谈不上什么正义。我的道理如果明白,那么,我的功劳就相应完成了。如果不计较功劳,道理又何时可以明白!

立人之道曰义,生人之用曰利。出义入利,人道不立;出利入害,人用不生。([]王夫之《尚书引义》卷二)

译:人的立身之道是正义,满足人的生活需要的是利益。离开正义,进入利益之中,人就不能立身;离开利益,进入危害之中,人就不能满足生活需要。

正其谊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颜元《四书正误》)

译:遵循正义来谋取利益,倡行正道来计较功绩。(谊:与“义”同。)

人之生也,莫病于无以遂其生。欲遂其生,亦遂人之生,仁也。欲遂其生,至于戕人之生而不顾者,不仁也。([]戴震《孟子字义疏证》卷上)

译:人的一生,最大的问题是不能满足人的生活需要。要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也满足别人的生活需要,就是仁。只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甚至伤害他人的生命,对别人置之不顾,就是不仁。(节选自:陈杰思著《中华十大义理》中华书局2008年版)

中国的道德从来就不简单的否定人们对利益的追求,另一方面也感到如果人们对利益的追求全然不受任何约束和引导,那势必会造成现实利益关系的恶化,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华道德提出了以义为上的重要思想。孟子的一段话充分反映了这一主张:“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因为追求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满足是人人都有的欲望,欲固不可禁,但假若人人各顺其欲也,现实的利益关系势必恶化,所以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经典学习]七、爱护生命

敬重一切生命,爱护一切生命。儒者对人的生命有着浓厚的敬重意识,“民生”成为中国古代政治的核心问题。孙中山先生在传统理念的基础上,提出了“民生主义”。

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僻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孟子?滕文公上》)

译:有固定产业的人才有安分守己的意念,没有固定产业的人就没有安分守己的意念。如果没有安分守己的意念,就放荡不羁,胡作非为,什么事都做得出来。等到他们犯了罪,然后去加以处罚,这是陷害百姓。

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孟子?梁惠王下》)

译:年老而没有妻子叫做鳏夫,年老而没有丈夫叫做寡妇,年老而没有子女叫做孤寡老人,年幼而没有父母叫做孤儿,这四种人是世界上穷苦而没有依*的人。周文王施政讲仁义,必须先安顿好这四种人。

民以食为天。(《汉书?郦食其传》)

译:人民以饮食作为头等大事。

安身者,立天下之大本也。([]王艮(王心斋先生遗集》卷一,《语录》)

译:保全身体,是建立天下的大根本。

安其身而安其心者,上也。([]王艮(王心斋先生遗集》卷一,《语录》)

译:保全身体,心灵安宁,这是最高的。

如服田者,私有秋之获,而后治田必力;居家者,私积仓之获,而后治家必力;为学者,私进取之获,而后举业之治也必力。([]李贽《藏书?德业儒臣后论》)

译:正如耕田者,秋天有所收获,然后管理田地才卖力;居家者,私自有仓库中的积蓄,然后管理家庭才尽力;读书人,自己可以获得功名,然后事业上才尽心尽力。

人之生也,莫病于无以遂其生。欲遂其生,亦遂人之生,仁也。([]戴震《孟子字义疏证》)

译:人的生活,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无法满足生活的需要。要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也满足他人的生活需要,这就是仁。(遂:满足。)

(节选自:陈杰思著《中华十大义理》中华书局2008年版)

生命是排在第一位的,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爱护生命。

孔丘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是生命的态度!

在我心目中,生命不仅是肉体的东西,精神东西也是有生命的,是更需要珍惜的,生命并不在于长短,行尸走肉地延长生命,不如有真挚追求、哪怕是短暂的生命

 

评语:

该作业中心突出。就整体而言,有论有叙,有据有感,观点明确有自己的思考。但还有些贴子、部分还不够认真。

建议:三等奖

 

滇ICP备20006117号-1 Copyright 2014 Zhonghyl.com All Rights Reseerved 版全所有·冯燊均国学基金会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

地址:地址:昆明市高新区海源中路169号(西山区一中对面) 电话:0871-888888  传真:0871-888888  邮箱:yes@zhonghy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