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云南师范大学
学院:哲学与政法学院
专业:哲学
班级:2008级哲学班
姓名:王梦婷 ( 论坛姓名:同样)
学号:084020427
任课老师:李煌明老师
义坛
回帖 第十 第2楼
孔子曰:“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义以尊贤为核心义者。是它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视的德行之一。可以将义字,分解看为“人字出头,加一点。”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帮人一把。古字义,离不开我,用我身上的王去辨别是非,在人家需要时,及时出手,帮人家一两下,即为义。为义他们可以舍生而取之。古人云“君子识义,小人识利”,“义”应是君子所必须具备的良好品德。但当今社会中的人则是宁愿失去德行的基本要求之义,也要苟且活下去,为自己的利做最后的挣扎,“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似乎才是更被人们接受的现实生活准则。人们把这样一种扭曲当做了最正常的现象,没有任何异议,麻木的无视它。人么冷漠和无情,并不是毫无原因的,是整个社会大环境所致,为达目的多少会有些不择手段的行为或想法,用别人的失败而换取自己的成功。这正是当今大大宣传“双赢竞争”主要原因之一。
仁坛
回帖 第三 第2楼
孔子曰:“仁者人(爱人)也,亲亲为大。”仁以爱人为核心。从字面上看“予人以二”即为仁。何为予人以二,简单说来便是说话做事给对方留下一半回旋的余地,这样不仅予人方便也是于己方便。让与自己打交道的人没有任何的压力或是担心是否说错话的过度反应。现代社会人与人交往最强调的“周到、圆滑”,在大背景下社会分工越来越细,那么具体到我们每一个人也同样需要我们合作、配合完成任何一件事情。把仁放在心中,作为一个道德要求,由内向外的散发出的热力,会使生活更为轻松。同时要保证自己内心的道德规则底线。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缺少了仁,不仅让周围的人随时陷入窘境,也会渐渐封闭自己让生活变得举步维艰
礼坛
回帖 第十二 第2楼
古之礼者,示人以曲也。己弯腰则人高,对他人即为有礼。因此敬人即为礼,示人如弯曲的谷物也。只有结满谷物的谷穗才会弯下头,礼之精要在于曲。它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特别之处“以礼相待”,已是人类的交往基础及前提。是社会生活的起点,做每一件事情之前、过程中、甚至结束后都要有礼的存在。“礼”已融入人性当中,成为社会理论评判个人中不可或缺的一个要点。当今经济发展迅猛,连带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环境的剧烈变化,在这个快速转换的世界里,人们只忙碌在追逐迅速的变角色,缺忽略了一切包跨人之为人的“礼”。无论对待上司、下属、亲人、朋友、家人都是千篇一律的程式化,缺少了礼的灵魂是作用。 “失礼”已不再是一句客套的谦虚用语,而是每天都在不停发生着的现实状况。
智坛
回帖 第八 第2楼
孟子“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背离)是也。”智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境界。它包括了多方面的能力及天赋。它是知道日常的东西,把平时生活中的东西琢磨透了。观一叶而知秋,道不远人即为此。能力可以后天培养,勤加练习,但是天赋和悟性却是难得的财富,是人与生俱来则有之,反之则无。根本不能有任何形式不救得机会。所以有智是一个难得的际遇,生活中的有智的人会活得更轻松、自在、有自我。“智勇双全”是古时对仁人的一种高度赞赏,在今天同样适用。有智它可以使人与自身、周围等一切和解,无论所处环境怎样险恶不尽人意,有智者都可以找到生活的平衡点,发挥自己的能力,了解自己的底线,不自负也不自卑。有勇它可以辅助着将智发挥极致。也正因此现代生活需要“智”和“智者”。
信坛
回帖 第三十六 第3楼
信者,在古人看来”人言也。”古时的经验技能均*言传身教,想要掌握这些经验,就必须以相信这些为真为前提。别人用生命或鲜血换来的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不信是要吃亏的。信者,实为人类之言,是人类从普遍经验中总结出来的东西,当然不会骗人。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它是一种高贵的气质,很珍贵的人性理念。它的起点和出口都在一定高度之上。坚守“信”的人需要很强的自控与服他力。堕落很容易,但想向上攀爬甚至只坚守在原地不动都是很难的。当施信于人,便是给自己划定了一个圆圈,周围发生所有都在引诱我们迈出圈子,最后变得同他们一样。外界有的千变万化,内心有忽变不定的心魔,内外的夹击带给人们的温柔的表象和最坑脏的堕落。
孝坛
回帖 第十五 第4楼
一家不治何以治天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中,一家只好的关键在孝。传统中的亲族关系,血缘关系组成的封建传统农耕文化,大家需要共同劳作在同一块土地上,共同分享劳动果实。那么一种互相扶持的关系就需要有一个统一的规则大家遵守,维系合理的关系。孝天孝地,孝夫孝母,与同辈和睦,与小辈有爱....这一种大爱包含的趋势在当今社会中,与社会主流渐行渐远社会伦理失常的突出变现就在失孝。孔子的学生有若则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在一家之中的孝体现于此,那么在人与自然中的孝,即对天地的孝今人的做法可谓越来越失真,人与自然不能平等对话,人们不懂得的自然所给予赏赐的感恩,一味的无度索取,使所治天下的失了“伦理道德”,那么人么必然要受到大自然的报复。所以治国要从与自然的和谐之孝开始,治国要从治家之孝开始。
廉坛
回帖 第六 第4楼
社会发展过程中难免会经历这样的一个过程。如果经历后的发展趋势是向上的我们不妨接受它,就像小草破土而出之前,必须要用足力气冲破最后的阻碍。否极泰来,大恶即大善。有如果是向下的趋势,这个就是有些危险的游戏了。无异于玩儿火,最后弄到点火自焚的下场。像滚雪球一样,开始本身物质的质量很小,但已经过捏合添加,最后它的破坏力将无法阻挡,长驱直入的刺痛我们社会的神经元,导致所有机制的瘫痪及无力抵抗。民主在一定情况里即为暴政,民众受蛊惑的能力相当之强,苏格拉底的死就是一个例子。专政就是封建制度在当今社会的新型体现,所以总的来看是向下的趋势。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要求当政者以道德来治理国家,施行仁政,让生活在其统治之中的民众想众星围绕北极星那样,自然而然的有秩序地围绕着他。
毅坛
回帖 第五 第3楼
同意楼主的标题!没有毅力控制自己算不上是活着的人类。做一个最简单的比喻,处于食物链低端的猪,虽然没有思想能力,但仍知道要实现自己的价值就要多吃多睡。在最短的时间内,养胖自己,让肉长的肥而不腻,质量高并且匀称。在这个以瘦为美的社会中,减肥是女性永恒追求的目标。并把它当做一项事业来经营,如果你没有毅力控制自己的嘴和想吃的欲望,那与同猪相比更低了一级。把自己当做猪来生活,那结果必然是像猪一样被别人对待。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几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亦不远乎。”刚强果断是一种社会所需的重大责任,无论是管理一个家庭、一个企业、甚至一个国家,决策者不仅要有过人的智慧、统筹全局的眼光、推行新政改革的魄力,更重要的是要有坚持正确的观点坚持实行的毅力,排除陈旧势力的阻力,用新观念的实际效果来对反对声音进行有力的回答。
廉坛
回帖 第三 第89楼
我们生活在动荡不安的权力时代,权力时代充满了千奇百怪。这个人世间的副作用,缠绕“物、性”发作、金钱至上的利于骚动。社会财富与国民生活之间分配消费的不平衡,让“和”的实行举步维艰。道德不再讲,争做伪君子的人比比皆是。围绕着利益、权力、意志、牺牲、快乐、幸福、痛苦、烦恼、渺小、崇高诸多方面,争论的不断。都希望进短的时间内找到最合适的方法,使社会“和”,是生活“平”。但是说归说,当真的关系到每个人的自身利益时,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现实表露无疑。这个想法在当今社会根本无法成为现实。这已经不仅关乎个人,“和”是一个整体的社会状态,全体人都达到这一境界才有实现的可能,现在来谈只是说说而已。和而不同,体现了我国历史文化中最为精华的“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的致高点。
智坛
回帖 第二十 第6楼
郑板桥曾说“难得糊涂”。很多人精明、算计着活了大半辈子最后落个聪明一世糊涂一时的骂名。面对千万诱惑这是一种选择,给自己心灵建造庇护的很好材料。集大智慧者不容易被人察觉,他们本身低调不张扬,与周围的每一个人和睦相处,这所谓“大隐隐于市”,他们就是现代社会中的隐士。但并不等于这些人才、这些奇“器”就只是为了吃饭的狗。他们是看得透了这世间的种种美中不足,却并不急于挑破、揭穿,而是调整了自己与之和谐共处。因为他们更加清楚知道“三尺之冰,非一日之寒”,一个人的力量就算打破头也无法拯救这个世界,那么索性像普通人一样安静生活,然后慢慢感染其他人,让其他人自己的发现新认识,到时那些不足想不被找出、不被纠正都不可能。大智若愚,简单且能给社会带来效益的人生有此而来。 |
忠坛
发帖 文人的“忠“
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禽兽”.因为人脱胎于动物界,又在进化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道德理论。在生活中人们呈现了本能上的“冲动”,同时又受到了内心信念和外在禁令的“压抑”,有选择的流露出来。人是需要生活在社会群体中的族类,为了让人们的生活更有秩序,那么在这一群体中就需要有统一的领导者、规划者。而进一步为了让更多的人接受这些思想、观点,统治者便需要有发言人、舆论导向者。文学家、学者便充当了这样的角色。口号、标语即是为了最简单、最快见效的宣传方式。这种非理性、情绪化的宣泄,被执政者运用到炉火纯青的程度。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要先实践所要说的话,然后再把话说出来。而现实中这种情形正是重理念不重实践,重虚不重实得的“表面工程”。自新中国成立至今,这样的现象不断的重复上演着。新中国之初,这样的现象可以理解,在刚刚诞生的国家人们需要需要“定心丸”。但是随着社会发展进步,这样的现象不但未减反而暴增。从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到施行改革开放、让一部分人的先富起来的理念推行。文人们越是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能,让人们更快更好的接受这些观念,越是使人们陷入了相对的危险境地,使他们一步步的被赶到食物链的最低端。文人们努力的实现自己的价值,充分发挥自己的努力所及并没有错;人们积极地响应各项政策的号召,让自己融入社会发展的总体形势当中也并没有错。可是最终却使文人学者们沦为了偏执者的喉舌,使人们最终沦为了被任意鱼肉的对象,那么错出在哪里?
仁坛
回帖 第十一 第2楼
子曰:“为仁者能好人,能恶人。”他劝说君王成为仁者,这样才能分辨人才与不以之才。重用适合的、服众的有才者,虽然在当时并未被各国君王所接受。但扔给我们留下了这样一笔宝贵的思想财富。此后,孟子又在孔子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仁政”说,这样就更加确切的为统治者们提供了管理体系上的理论依据。在中国古代管理的主要模式是追求以生存为基础的安居乐业、重养生、重稳定,具有很强的保守性和传统性。而现今中国的执政的管理则更倾向于西方的发展模式搬用到中国。我们丢失了自己的传统,或者说忘记了怎样将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现代的现实相结合。这是我们需要持续加强的地方
智坛
发帖 智从何来?
智从何而来,在社会生活中可以说它无处不在,但对于仍在学校的高墙里、父母的保护下的学生来说,智主要来自书中。书可以给我们提供各种的我想需要的信息,它杂而无疏。只要你有足够的耐心搜索,苏格拉底曾说“我只知道自己是无知的”,他所说的无知比不是指不学无术的无知,而是知尽所有后的大智。用功勤恳却终无所得,不能评论读书无用,无人前途,只能说明这些人还没有人清自己到底最擅长的是什么,究竟自己的通的在哪里。选错了路,命早已有定数所以常人无法左右。 不过可辩证的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想要在书中找寻到智,就要学会如何去读怎样的取舍。有些人很喜欢挑战,专挑难度高的甚至毁人心脑的去读。这样可悲也更可怕,因为这样无异于慢性的自杀。智的出现及被掌握如同禅机那样玄妙,我们做的是做好充足的准备,然后静心的等待。
义坛
回帖 第六 第79楼
利于义的讨论,根本上可以归结到人性的本善及本恶之上。在西方的哲学传统观念基础上,来把握人性。与中国传统的思想不同,他们认为人性本恶。在马哲观念中,人们接受和继承了人做为自由存在物这一观念,但是在在对自由的实现路径及存在方式上看,马哲认为社会历史是由一个个鲜活的人构成的,因此对人自身的理解,就必须从现实的人出发。做为社会历史存在着的人,是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之分的。自然性就是自我保护等等不可能摆脱掉的自然界赋予的基本属性,与动物相一致的。社会属性则是人借助自己的实践活动所对象化出来的各种关系总和。只要人的自然性还存在着,这是必然存在的,人就不可能完全的摆脱利得趋势而选择义,只能是不断的向这一完美的选择*近。
和坛
回帖 第四 第135楼
理解和,即为体会人生真乐。这是十分难得的人生之体悟。孔子的箪食瓢饮便了在其中;孟子反身而诚,于是乐莫大过于此;庄子无为而诚,就感到至乐活身。是他们达到了与自身的和解;与人的和解;与社会的和解。这也是哲学最为关心的问题,对人类最终、最高、最一般的关怀。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人们从出生到成长再到老去,无论古人今人,能达到这里的寥寥无几。更多的人会是半途而废,因为诱惑与选择太多,当人们面对过多的选择时,反而感到的是痛苦而非快乐。我们今天社会生活环境正是如此,每个人都几乎每天都站在需要选择的十字路口,他们感到了压力,因为害怕后悔而不敢迈出任何一步。他们不懂和,没理解有和,才会使人生的变得压抑、仓促的度过。
评语:
作者侧重于对经典精神的自身理解和体会,并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联,体现出作者“学、思、行”三者合而为一的经典学习取向。态度认真、语言流畅、论述清晰、有感而发。
建议: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