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湖北大学
学院:哲学学院
专业、年级:哲学专业2008级
姓名:李雪梅
学号:2008221201110046
1、和坛 十一 67
看起来,对于和谐产生于差异的理解,也是所谓东海西海,文心相通的。人们都意识到,无论是饮食的调味,音乐的谱写,情爱的沟通以及国家的治理,都需要把差异乃至相反的因素融合在一起,才能够达成和谐。那种以为把同样的事物置于一起,或者强求不同的事物变得一律便是和谐的做法或想法是完全背离事物的本性的。记得文革时期,不仅舆论一律,而且举国之人服饰几近无差别,女性也着男装,美其名曰“不爱红妆爱武装”,这样的整齐划一哪里是和谐,完全是单调专壹。这种不真实的和谐掩饰了矛盾和危机,人类社会许多灾难正来源于此。所以说我们不仅要和,还要和而不同,这样不仅可以让文化多样化,和谐社会的建设也就变的不那么难了
2、信坛 二 231
有种打算就是毕业后打算从政,应如何实践诚信之道呢?正如《吕氏春秋·贵信》所言:“君臣不信,则百姓诽谤,礼稷不守;处官不信,则少不畏长,贵*相轻;赏罚不信,则民易犯法,不可使令。”对于从政者来说,取信于民是最为重要的。只有政府守信,赏罚分明,人民才能信赖政府,遵纪守法,所以对于政府来说,祸莫大于无信。
西晋大臣、文学家傅玄在其著作《傅子·义信》中,援引了两个历史典故说明这一道理。其一是昏君周幽王为了取悦宠妃褒姒,以烽火戏弄诸侯,失信于诸侯而亡国。其二是春秋时期,齐襄公令连称、管至父戍守葵丘,时正值瓜熟,答应他们明年瓜熟时由他人接替。结果,齐襄公失信,二人以此为借口作乱,并弑齐襄公。傅玄就此作出结论:“王者体信,而万国以安;诸侯秉信,而境内以和。”只要君主与诸侯互相信任,信守诺言,取信于民,天下自然太平。可见,取信于臣民是何等的重要。
从政者最重要是取信于民,如何做到取信于民呢?其一是为官清廉,其二是秉公执法。明初名儒梁寅在石门山讲学,其中一名学生初为官,前去请教梁寅。梁寅认为做官的三个要诀为“清”、“慎”、“勤”。所谓“清”,即是反贪倡廉;“慎”即是为官慎重认真,不马虎从事;“勤”即勤敏执政,力戒懒惰。这样,方可取信。
3、廉坛 一 97
贪欲,人之贪心、贪婪的欲望。贪欲之心,人皆有之,是人性中“恶”的一面。贪欲造成的后果,轻则为社会公德所遣责,重则为法律所不容。常思贪欲之害,为私能洁身自好,受人尊重,軎及四邻;为公能问心无愧,公正执法,和谐社会。所以,常思贪欲之害,能修身齐家利工作,平心静气渡终生!所以我们如果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每满足一次自己的贪欲,等于向自己毁灭的坟墓迈出了一大步。我们要严格要求自己,常去非份之想,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摆正位置,做个堂堂正正的清白人。常思洪水肆虐之害,方能筑牢堤坝。常思贪欲之害,才能筑起思想防线。一定要真正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面对社会生活中种种诱惑,心不为其所动,志不为其所丧。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清清白白做官,比任何非法所得都让人快乐
4、廉坛 十 62
中国著名的学者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了?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孔子认为曾子能够继承自己的事业,所以特别注重传授学业于他。一次,曾子对他的学生子襄讲什么是勇敢,就直接引用孔子的话,他说:“你喜欢勇敢吗?我曾听孔子说过什么是最大的勇敢:自我反省,正义不在自己一方,即使对方是普通百姓,我也不恐吓他们;自我反省,正义在自己一方,即使对方有千军万马,我也勇往直前。事实上,每个人在做事的时候都要持有自我反省、自我修正的态度,并以不断的追求去实现自己美好的愿望。一个善于自我反省的人,往往能够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能够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而一个不善于自我反省的人,则会一次又一次地犯同一些错误,不能很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每个人都会做一些平凡的事情,包括平凡的工作。这时候,如果只抱怨他人或环境,他就不可能认真去反省自己,也就不可能取得成功。如果一个人愿意把自己放在一个平凡的岗位上,以自我为改变的关键,不断反省自己,找到更好的方法,成功就一定等着你们。
5、孝坛 四 45
我们的身体是父母给予的,我们不能毁伤,但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去考虑,我们的毁伤是给别人带来了快乐和幸福,而且对我们也没有什么大的损失,那怎么看呢?就比如说献血,很多人说血对一个人是很重要的,要多少顿饭菜才会蓄积那么多血,所以说有很多人就不想去献血,可是我们献血并不是一件坏的事情啊,一方面对我们的健康有帮助,因为献血可以降低我们血液的连稠度,可以让我们的大脑更灵活。另一方面,献血也帮助了那些需要血的人们,想想如果一个失血过多的人正在等待救援而你能救他却没有救他,你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所以说针对这句话我们不能绝对的说不能毁伤,要根据具体情况去看,如果是符合道德的损伤,就还是可以接受的。如果不符合道德行为,就不要做了
6、孝坛 七 9
古人云:"父母在不远游",现在我真的体会是这样的!人老的时候是最需要儿女的时候,也是最有孤独感的时候,所以如果有条件还是把他们接到身边照顾比较好!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在,那时你就会非常悔恨却永远无法弥补了!
曾经看过一个记录片,作者是焦波,关于他的摄影记录片,有一个就是《咱爹咱娘》,看的让人潸然泪下,慢慢老去的爹娘,岣嵝的背影,阑珊的步伐。爹娘在很久以后就会离我们而去,我们要好好善待我们的父母,他们还活着的时候能给他们幸福就不要吝啬于我们的给予,不然等到他们离我们远去的时候,我们就会后悔莫及的
7、智坛 四 66
学者当自树其帜
学者如果只是追随别人,就只能重复前人,不会有自己的成就。应努力在前人基础上有新的见解,自创新说。
上面的解释是一种很传统的回答,首先我们不用否定这种说法,因为这本来就是正确的。可我们可不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去考虑一下,也就是给这句话一个补充,学者应给自树其职,但是我们也不能忘记一点就是我们如果要自树其职,也要先重复别人的,因为学习别人的是给自己打基础,就像婴儿学习一样,开始也只是机械的模仿妈妈说话做事,只要当自己学的很熟后才会自己想着去改变固旧的模式,做学问也是吧,我们学习别人的,我们重复别人的,这并没有错,只要当我们学习了别人的东西自己才会去研究创新了。学习别人的是一种知识的积累,只要等到量的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才会有质的变化,才会有创新。
很久以前看到看到有人批判邓小笀教授说他总是把康德等西方的思想翻来覆去的说,自己却没有一点创新,也没有提出自己的思想,所以我想说,邓小芒教授把西方的思想带给我们,我们学习后才会有思想的升华,这值得我们深思。
8、智坛 六 64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
译: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来思考,但都没有益处,还不如学习。(尝:曾经。)!
上面所说的终日不吃饭,不休息,就为了思考,我觉得不对,因为生命是革命的本钱,只要吃的东西,休息好了才能好好的思考,所以应该是要填饱肚子再去思考,再去学习,只要吃了东西,休息好了。我们才有精力去学习了,去思考
再就是后面所说的思没有益处,还不如学习,这种说法是很牵强的,总是学习,不思考,那我们学了有什么用了,学习了,要思考怎么用而且是怎么用好。这样知识才有他的用武之地。不如知识就是白学了。但是同时我们也不能总是思考而不学习,那样没有知识的来源,仅*思考是得不到知识的,就算得到了点知识,没有学习去验证。我们也只是得到得片面的知识。我们自己也不会知道是不是真知。
所以说我们不仅要学也要思。就用有句话来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样才好。
9、信坛 四158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口头语言还是书面文字,都不要追求浮华美丽的言辞,要用朴实无华、自然流畅、能够充分表达自己原本意思的言辞。而对于表面浮华美丽的言辞和文字,要认清言者的本意和目的,不要被美言所误导。“信言”就是信实可靠的引人入道之言,必以真为本。有道者言语质朴简约。其文风既不像表现情感的诗词歌赋,更不像猎取功名的八股文章。虚华美言,也能传世以扬名,邀宠以获利,但不能启人本性,救人真命。老子的文风质朴无华,绝无“美言”媚世之病。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这和我们现代人并不绝缘,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碰到。有的人说话,说得天花乱坠,很动听,很华美,但是到头来是让你上当受骗。因为他不伪装得美一些,怎么会打动你,让你上钩啊!所以"不信"的话经过外表"包装"变成的"美言",不就是"美言不信"了吗?相反"信言"是真实的、素朴的,不用"包装",它往往没有那种外表的美,这就是"信言不美"了。 历史上这种情况就没有断绝过,老子的这种智慧,是从生活、历史中总结出来的,又可以验证生活和历史的。比如汉代陆贾在《新语》中说过:"谗夫似贤,美言似信;听之者惑,观之者冥。"这样的例子还少吗? 大家都知道战国时候齐国有个叫邹忌的故事,也许一笑了之,但是我们再用老子的理念来解读一番,或许就可以较深地领会为什么"美言不信"了。 学会听别人的真言,生活才会变的真实。
10、信坛 二 230
古人云:“人无信不立,业无信难兴,政无信必颓”。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政府信用建设,强力打造诚信政府,树立和维护良好政府形象。政府失信,从政府自身来讲,一是没有摆正权力和公民权利关系的位置。一些政府机关及其公务人员仍受权力本位、官大于民的传统观念的支配,认为政府的权力是可以不受约束和任意行使的。极少数甚至认为,政府是为着公共利益行使权力,因而享有不守信用的特权,以至于滥用公共权力。二是没有正确处理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冲突。常常只顾眼前利益而牺牲长远利益,以致牺牲诚信,损害政府公信力和权威性,降低了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三是没有准确把握“发展第一要务”和科学发展的关系。片面追求发展,而忽视科学、持续、协调发展,以致为着所谓的“政绩”和“发展地方经济”,不负责任、不求实际地大干、盲干,乱许愿、乱承诺,最终失信于民。政府只有从这些方面去改正,去完善。政府的信誉才会保全。民能载舟,亦能覆舟。相信中国政府不会失信于人民。
11、义坛 七 232
每个人来到到世上,一场尘世繁华,都要走过。一份缱绻年华,都要路过。一曲喜怒哀乐,人都要经过。一首雄壮悲歌,都要唱过,这样才是多彩人生。人从出生到死,在时间面前,没有输赢,时间是最平凡的,也是最珍贵的;金钱买不到它,地位留不住它;在死亡面前,众生平等,死亡是最公平的,它不分贵贱;钱最多也逃不过,权最大也躲不过。为此,珍惜生命,爱护生命,让生命的价值在时间中无限的增值。毕竟,生命只属于这一个人,而且仅仅只有一次。在人生的道路上,即使一切都失去了,却一息尚存,你就没有丝毫理由绝望。因为失去的一切,又有可能在新层次上复得。
最是人间留不住的也许既不是那转瞬即逝的美好,也不是霎那间灰飞烟灭的功名富贵,而正是“最宝贵的生命”。看似很好把握的生命却在不经意间渐失。正因为它离去的那么自然,那么顺畅,那么平和,人的生命就是在不知不觉中消逝了。所以说,人简单、好好地活着,做一些有益于自然、社会、人类的事,不做损人利己的事,不做违背天理良心的事,不做亵渎神圣生命的事。这样纵然别离,反而变得令人仰止,生命反而因死亡而延续,因毁灭而永生。
最是人间留不住的也许既不是那转瞬即逝的美好,也不是霎那间灰飞烟灭的功名富贵,而正是“最宝贵的生命”。看似很好把握的生命却在不经意间渐失。正因为它离去的那么自然,那么顺畅,那么平和,人的生命就是在不知不觉中消逝了。所以说,人简单、好好地活着,做一些有益于自然、社会、人类的事,不做损人利己的事,不做违背天理良心的事,不做亵渎神圣生命的事。这样纵然别离,反而变得令人仰止,生命反而因死亡而延续,因毁灭而永生。
12、和坛 二 218
忧乐本身并不代表事物的本质,关键要看是为谁而忧,是为公还是为私。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林则徐在流放新疆途中,赋答难友邓廷桢曰:“扬沙瀚海行犹滞,啮雪穹庐味早谙。知是旷怀能作达,只愁烽火照江南!”他把戍途酸苦视若等闲,一心为国,别无私念。明知应该旷怀达观,无奈强敌入侵的连天烽火已经照彻了东南沿海,而朝廷的卖国求和日炽,这实在令人忧心忡忡啊!同样,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文天祥的“悠悠我心忧,苍天曷有极”,皆尽显仁人志士忧国忧民的凛然浩气,与斤斤于蝇头微利、蜗角虚名者判若云泥
13、和坛 九 47
“身惹尘埃沽尚浅,心随欲境染尤深。堪怜举世忘源者,只洗皮肤不洗心”
我本是一荒凉的角落
独自蔓延着我的青藤
我躲开寒冷的的剥啄
只为那花开的人间四月
我本无色,只是尘世染我。刚出生的我们只是一个纯白的透明体,对世事也只是千里之外的一片云彩,与我无相扰,人在长大,心也在变,变的不再透明,变的不再纯洁。因为世间的尘埃让人蒙上了雾霭,让人的心灵扭曲,为了利益争取豪夺,为了金钱不顾六亲之缘。
独自蔓延着我的青藤
我躲开寒冷的的剥啄
只为那花开的人间四月
我本无色,只是尘世染我。刚出生的我们只是一个纯白的透明体,对世事也只是千里之外的一片云彩,与我无相扰,人在长大,心也在变,变的不再透明,变的不再纯洁。因为世间的尘埃让人蒙上了雾霭,让人的心灵扭曲,为了利益争取豪夺,为了金钱不顾六亲之缘。
人活着是很累的,为了每天的生活累。不知道自己为了什么,去奔波去劳碌。最后呢?我们得到了什么?尘世间的人们是那么的渺小,贪恋会让一个人变得面目全非,红色的心也成黑色的了
人本无色,只是尘世惹我
脱离尘世,回归无色,我欲所求。
14、礼坛 三 212
名正才能言顺。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如果你要想做一件事,可是这件事本来不属于你管,或者说你还没有取得管的权力,要想取得大家的信任,能顺利办好事就很不容易。比如说你要组织一个学生活动,这些学生为什么会服从你的组织和领导?要么组织赋予了你职位权力,要么你得到了广大学生的支持(领导权力)。而这两个都需要正名的:前者是上级和组织赋予你的,后者是下级和广大成员赋予你的。如果名不正,别人为什么会甘心让你去领导?他们必然会不服,会在活动的过程中表现出消极的态度甚至设置很多障碍(或许他们的目的并不是想组织事情的真正目的的达到,而只是意气用事的反对你,他们或许处于完全的无意识状态),加大活动组织和事情处理的难度。
在人生众多的经纬线中要找到自己恰当的定位,才会合理的发展自己,才会有所成就!当你的思路处于混乱的时候,首先就要“正名”,名分确定了,则其他事情就迎刃而解了!
15、忠坛 五 87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一个个具体的人,平时附丽于各种各样的角色。在单位和组织,你是工作人员;在家庭,你是家人;在社会上,你是是公民。当发生如四川大地震这样的地震时,每个人都应在公与私、家与国、人与己、亲与疏之间,选择符合自己身份的价值取向。危急关头,公务人员应舍死忘生,舍小家,顾大家,全身心地投入公共事务,是谓之忠于职守。这是公务人员的最基本价值观和最低级别的道德约束,中外概莫能外,因而极具普世意义。自由、平等、博爱、法治、理性、科学、包容等人性普遍需要的观念,已被人们确定为普世价值观。我以为,在一般的救灾中展现的忠于职守精神,也应该被列入普世价值观的因子,溶入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血液,播撒在日常工作中。“忠于职守”岂止在抢险救灾火线,绽放光华更当在平时。
评语:
李雪梅同学的帖子,直接从经典出发,语言较为顺畅,思想观点也有不少新颖独到之处。还是较为认真地完成了作业。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如有些地方似乎并不清晰,有些地方则“引用”过多。
建议:三等奖
- 上一篇:2010年下学期三等奖 张乐
- 下一篇:2010年下学期三等奖 彭钰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