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省”
(深圳大学文学院,杨爱姣)
18688724019,yanglake@126.com
《论语》其实是一部察人、省己的心理发展史。在有案可查的汉语经典中,它首次运用内视法来洞悉人的心灵世界,开启了中国本土传统心理学的内省模式,形成了一套独有的内省理论。
“省”是个会意字,在甲骨文里写成“ ”,本义是察看。《说文》:“省,视也。从眉省,从”。以义素分析法剖析之:“省”=【人】+【有目的】+【仔细地】+【察看】+【外部的事、物等】。《诗经》中有“帝省其山” (《诗经·大雅·文王之什》)、“省此徐土”(《诗经•大雅•常武》),《楚辞》中有“闻省想而不可得”(《楚辞.九章.悲回风》),《尚书》中有“往省括于度 ”(《尚书·太甲上》)、“惟干戈省厥躬”(《尚书·说命中》)、“曰王省惟岁”(《尚书·洪范》)。以上典籍中,“省”的主体是人,“省”的对象则是跟人息息相关的客观世界,因此,对象与主体在内省过程中是彼此分离的。到了《论语》里,“省”的主体与对象合一了,具体表现为省”的意义与曾经同义的动词“视”、“察”、“观”、“看”、“见”等分化开来,成为纯粹的心理行为。例如“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论语·为政第二》。“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论语.先进》)。“见利忘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 宪问》)。观察他人、他物可以用“视”、“察”、“观”、“看”、“见”, 观察自己只能用“省”。
《论语》第一篇《学而》开宗明义规定了“省”的对象、内容、层次与频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在这里,“省”的对象仅限于“吾身”,因此文中出现“自省”或“内省”。“自省|内省”=【人】+【有目的】+【仔细地】+【察看】+【自己的言、行、思】。“省”的内容可以划分为事件层次和价值层次两部分。曾子提出的这三条自省标准是事件内省与价值内省的结合体。对于事件层次的内省主要是通过具体的事件,分析其事情发生的因果,得出针对事实的认识和评价。价值层次的内省将事件层次得出的认识更进一步,将对具体事件得出的经验认识与自身感悟相结合,得出属于个体自己的道德意识和价值观。这三条自省标准的内在逻辑性如何呢? [朱子集注]中说:“曾子,孔子弟子,名参,字子舆。尽己之谓忠。以实之谓信。传,谓受之于师。习,谓熟之于己。曾子以此三者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其自治诚切如此,可谓得为学之本矣。而三者之序,则又以忠信为传习之本也。尹氏曰:“曾子守约,故动必求诸身。”谢氏曰:“诸子之学,皆出于圣人,其后愈远而愈失其真。独曾子之学,专用心于内,故传之无弊,观于子思孟子可见矣。”在儒家的信念里,“忠”是立身之本,因此为人谋划是否尽心尽力,成为“自省”的首要内容;“信”是修身之本,对朋友是否诚信属于“自省”的第二层次;“忠”与“信”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支撑基础人格,确保普通人能够安身立命。“习”是重要的学习手段,帮助普通人进德修业,达到“君子”境界,这当属“自省”的最高层次。在两千前的中国,曾子思路清晰、有理由据地提出三条标准,每日以之高频率地反省自己在待人、接物、求学方面的进度与程度,这不啻于是本土心理学史上的一个创举。它首次运用内视法来洞悉人的心灵世界,开启了中国本土传统心理学的内省模式,形成了一套独有的内省理论。该提法比西方奥古斯丁提出的“内省”早了近800年,更比西方构造派心理学提出的“内省法”( introspection)早了一千多年。内省的内容很全面包括:对自己的准确描述,了解自己内部的情绪、意图、动机、气质及愿望,有自制、自律及自尊的能力。孔子悟出“内省”在个体能力与素质提升中的决定性作用,干脆将 “自省”划定为“君子”与“小人”的分界线。“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凡事首先反省自己;小人则习惯于苛责他人。一部分普通人在日日“自省”的善举中修身养性提升成为君子;另一部分普通人则在苛责他人、纵容自己的愚行中沦落为小人。孔子之所以如此重视内省,是因为他总结出内省在社会交往中的多重功能。首先,“内省”能使人远离怨恨。《论语·卫灵公》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一个善于苛责自己、宽容他人的人,自然会赢得人心、远离怨恨。其次,“内省”还能让人问心无愧、无忧无惧。《论语·颜渊》:“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公冶长》。最终,“内省”使人获得人生真谛与生命大智慧。可以说,《论语》里所有脍炙人口、深谙人心的格言警句是孔子及其弟子多年反省、深思熟虑后总结出来的。
在《论语》所呈现的语境里,“内省”并非虚无、飘渺的空想,而是具有连贯性、实践性与成效性的行动。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这段话的意思是,看到贤德之人,马上想到要向他学习,跟他一样有德。遇到不贤德的人,立刻想到自己身上是否存在跟他一样的毛病,如果有也要彻底改正。内省由人能动掌控,见必省,省必行,行必果。在《论语》倡导的内省活动中,通过心灵的自觉和内在的超越,个体提升了自己的境界并得以体认终极本体。这些论述成为中国本土心理学内省法最早的理论源头。西方在此一千多年后的构造派心理学提出的“内省法”,是以分离研究主体和研究客体或是以分离研究者和研究对象为特征的,反省的主体只是旁观的、中立的、客观的、冷漠的研究者。而《论语》里的内省方式则没有区分出研究主体与研究客体,或者研究者与研究对象。每个人的生存和发展都必须通过内省的方式来得以进行。它就是心灵的内在超越活动,使本心得以呈现,境界得以提升,心灵得以丰满。在这里,而只有超越自我、大公无私、心灵丰满的人格典范。《论语》的内省智能是一种显性的智能表现,能渗透到人的发展的各个方面,使人得到全面健康发展的途径,成为幸福和谐的人。内省智能的培养对任何个体都是必要的。缺乏内省智能的人,难以正确认识自己,自然很难对事情具有比较强的分析和处理能力。对自身优缺点认识的不足和对事件分析把握能力的欠缺很容易影响个体综合能力的发展。内省智能的充分挖掘能使人更好地认识自己和处理个人的问题,而且内省智能的培养不单对个体本身的发展有好处,同时对个体其他各方面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 上一篇:论传统文化教育的德育价值
- 下一篇:论先秦时期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