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中华义理 > 圣人立志论

圣人立志论

字号:T|T
圣人立志论
竹林书院  何可永
[提要]立志乃儒家修身方法之一。古话说,“有志者事竟成。”人生在世,有目的,有理想,才能定下方向,定下步骤,方能忍辱负重,不会半途而废,以达至成功。本文采撷论语中关于立志的言论,条分缕析,使读者一目了然。
世有非常之人,必有非常之志,有非常之志,必有非常之功。
人号称万物之灵,之所以可贵,并不在他既为人,乃在他立志之后,将进而成为高尚的人。人生所作所为,如能造福人类,便是不朽之人。
生活在人间,父母的亲切关怀,老师的启发教导,都无法代替我们自己立志。
所谓志,指的是人行动前的一种明确的目标性。一个人倘若没有志向,仿佛水面浮萍,只得随波逐流了。古人称学习修养为作学问,作学问必须有目标,也就是立志。在圣贤心目中,学者极不宜志向短小,因为志小便容易满足,容易满足就难以上进。
古话说,“有志者事竟成。”人生在世,有目的,有理想,才能定下方向,定下步骤,不会半途而废,虽造次颠沛,莫之或违,以达至成功。否则,全无志向,全无主意,宛如船在海洋之中,风浪掀天,无有罗盘,不知方向,但能随风飘泊,不知应作何事,不知从何下手,又不知如何做法,于是一日衰一日,一年老一年,终至碌碌一生,无所作为。
凡职业无论大小,官阶无论高卑,倘若不能立志,虽做总统,亦无事可做。若能立志,则虽做一农夫,做一小官,亦足以成就大事。谷为圣贤便为圣贤,欲为豪杰便为豪杰,唯在立志而已。
我一页一页的翻阅圣书,从中不难发现,所谓圣人之书无非教我们如何做人。而立志,于人生确是相当的重要。
为人而不作长远的打算,目光如豆,苟且度日,则忧患的事情,眼前即会发生,不必等待将来。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此章是孔子为虑事不远者戒。
无一语修饰形容,却是元气淋漓。如晨钟暮鼓,发人深省。孔子此言垂示我们,为人做事,必须事前事后,要有长远的考虑,才能办得妥帖,不能只顾目前,否则往往陷入困境。作为君子,所远虑的不是如何维护自己的利益,而是如何增长自己的德慧;为公众谋福利;德慧增长则烛理分明,为所当为,容易洞察时机,趋吉避凶。当今社会,时常发生灾祸。当灾祸尚未发生时,要防止它是容易的,及至发生之后,要扑灭它却是极难。
有了志向,就要坚定不移的,努力去达成它。
孔子虽然出身贫贱,幼年丧父,十五岁而“志于学”,因而,以弘道为己任,一生好学不倦,终于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使自己鼎立于天地之间,受到世世代代人们的尊崇。
蜀汉丞相诸葛亮在《戒外甥书》中写道:“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他向外甥劝戒,须知人要有高尚的理想和远大的目标,仰慕从前的圣贤,将来才能有机会取得成功。
当然,越是高远的理想,追求时所遇到的阻碍也越多。倘若稍遇挫折,就半途而废,必将前功尽弃。所以务必要愈挫愈奋,再接再厉。
古人说,诗言志。诗,可以鼓励人的上进心,可以去除人的邪念,可以陶冶人的性情。所以孔子时常鼓励弟子学诗,并且亲自删《诗》,作为教科书。《诗经》中有不少言情的作品。情,其实出于天性,为人所共有。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
此章是孔子评论《诗经》的要旨。
善的思想使人振作,恶的念头使人沉沦。孔子此言,教人熟读诗经,可以努力行善,戒除恶念。中国传统宗教,素来要求孩子们襟怀广阔,性情淳厚,对事要宽,对人要厚。这种观念的来源,应该是受到诗教的影响。思无邪,便是教人万事都往好处想。能事事都往好处想,自然会养成乐观的心情,塑造出温柔敦厚的典型。
孔子指出,学《诗》之后,对人有几种好处。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
此章是孔子指示弟子学《诗》的功用。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内容非常丰富,其表现手法多种多样。它富有音乐性和文学性,情辞委婉,声韵抑扬,容易牵动读者的情感,使人奋发,这便是“兴”。《诗经》中有不少来自各地的诗歌,反应各地的民情风俗,评说各朝治教,考见时政得失,这便是“观”。《诗经》中有许多人伦的描写,贤主嘉宾,从容谈笑,使人体会到合群的重要,可以晓得交友的方法,这便是“群”。《诗经》中有许多描写民间疾苦的诗,忧时伤过,抑郁满怀,读之可以让人心中的悲怨得以宣泄,这便是“怨”。透过《诗经》中的亲情描写,使我们可以学会体察侍奉父母,为了尽孝之道,由《诗经》中所叙述的君臣关系,我们可以学会体察服事君王,为臣尽忠的道理。《诗经》中有许多草木鸟兽的名称,可以使我们开阔视野,增广见闻。诗有这些益处,怎能不去学呢?
孔子在此教人要熟读诗经,一旦融会贯通,既可以有益于身心,有益于性情,也可以有益于人伦,有益于学问。受其影响,后世许多儒者也对鸟兽草木涌起有亲有故之情。程明道吟出“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之句,朱晦庵也写下“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之诗。
孔子不仅教弟子学诗,而且也鼓励儿子孔鲤(字伯鱼)读诗。
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论语·阳货)
此章是孔子说明学习诗经的重要。
《周南》、《召南》都是诗经中的篇名,所言皆修身齐家之事。孔子在此唤醒儿子伯鱼,不仅要诵习这二篇诗,而且要加以身体力行,否则,犹如向墙而立,寸步难行。
《诗经》第一篇是“关睢”,“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它描述哀乐,各有分寸。其描述欢乐的情形,适可而止,不流于淫荡,其描述悲哀的情形,亦适可而止,不流于哀恸。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
此章是孔子称赞《关雎》这首诗情感表达适度,不过头也无不及。
青年是人生的黄金时代。青年是可畏的,将来做出来的事情会胜于今日所已做的事情。一个人到了四十、五十岁时,依然碌碌无为,默默无名,那么,一生的希望,恐怕不复存在了。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论语·子罕)
孔子此言,一是鼓励后辈学须及时,不可虚掷光阴,二是说明年青人年富力强,不可轻视,后来者居上。
人类的学习和年龄密切相关。一般来说,年纪越小,记忆力越强,幼小时所记的东西到老难忘。这就是播种生长的阶段。及至二三十岁,理解力越强了,而记忆力则随之减退。这时年轻力壮,精神充沛,如果肯发愤用功,将来学问的长进,不可限量。四五十岁,身体已成熟,体力还算充沛,是创业阶段,要好好把握这一段黄金时期。这是茁壮、开花阶段。这时如果自暴自弃,只管嬉游懒惰,蹉跎时光,不能有所作为,则将来难有成就。四五十以后,尽管智慧日趋成熟,身体却日趋衰弱,这是收成阶段。这时还是默默无闻,无所成就,就不值得敬畏了。古诗说:“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真是意味深长呵!
人方少年时,总以为来日方长,可叹“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时光流转,壮年已过,学未有成,不但不为人所称道,反而受人厌恶,便不再有前途了。
子曰:“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论语·阳货)
此章是孔子勉人要及时修德。
孔子这番言论,目的在于勉人立志勤学,不可蹉跎时光,将来悔之无及。
一个立志行道的士人,不可斤斤计较于衣食住行。简单的生活,可以发挥高超的思想。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
孔子在此教训我们,有志向的人宜追求道义,不贪图物质的享受。
知识分子立志求道,应该念兹在兹,专心修养道德,言其所当言,行其所当行,以求日新又新,既不羡马蹄轻疾的风流,又不慕衣锦还乡的荣耀。倘若不用心在此,每日讲求物质享受,以恶衣恶食为耻,他的视野便狭窄了,见识便浅薄了,怎么还有心问学修道呢?
古代的士,从十五志于学,到四十才出仕,中间自有二十五年的时间学习,又无利可追求,则其志向可想而知,应该是追求大道,由此便成就德业。现代不少富家子弟从童年起便席丰履厚,遂少上进之心,长大之后,贪求享受,贪求安逸,生活腐化,热衷于饮食和服饰,如何能够向善?
孔子指出做学问修养的工夫,有四个步骤,可以循序渐进。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
此章是孔子论述修身治学的先后顺序,以志道、据德、依仁、游艺四项,指示人的为学之全功。其毅力之坚,兴趣之广,可见一斑。
立定志向,向往人生之道,方能心存正念,避免走上邪路,志之所向,则全力以赴,毁誉无所萦于怀;以德行为基础,才能信心坚定,不会动摇志向,如此自然人欲尽去,纯是天理;视仁义为依归,方能持之以恒,不为物欲所迷惑,工夫到此,越做越熟,以后便入化境;通过学习六艺来修身,借此以涵养心灵,陶冶性情,优游其中,便能在不同领域中茁壮成长,长此以往,将不自觉地步入圣贤的境界。所谓六艺,指孔子教育门生的六门知识,即礼(礼仪)、乐(音乐)、射(射技)、御(驾车)、书(文字)、数(算术)。儒家认为,优游于六艺,不仅有助于德行,而且也使得学生在闲暇时藉此舒畅胸怀,孜孜不倦,不致懈怠。
一个人如果立志行仁,自然不会为非作歹,也不会骄奢淫逸,而是可以做有利于他人,有利于天下的善事了。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论语·里仁)
此章孔子勉励世人立志向仁,如此便会存心向善。
一个人倘若以道德自勉,时常以爱人利物为怀,则所作所为便不会有不好之处。因为仁和恶相反,一如冰炭不能相容,仁的所在之处,恶势力难以侵入。故为仁之志一旦坚定不移,邪念恶行自然绝迹。
仁者爱人。一个充满爱心的人,以爱为目标,乐于成人之美,自然不会与恶为伍了。
希望世上所有的人,皆能铭记孔子此言,不仅个人可以无恶,无愧于天地父母,而且国家也必然达至和睦安乐的境地。
平时,弟子侍坐时,孔子时常劝他们各言其志。如此可以了解弟子们的志趣、专长、和性格,此外,也可使弟子们相互学习,更可随时给弟子门指点,鼓励他们立定志向,坚定信念。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
此章是孔子与颜回、子路各言其志。
孔子和弟子们各有不同的志向。子路性情豪爽,对朋友慷慨大方,重视情义;颜渊谦逊地修养品德,不宣扬自己;孔子对不同年龄的人表达了关怀之情,欲使整个社会都敬老爱幼,朋友之间重视诚信,显示了圣人的博大胸怀。
从呈现的境界而言,子路偏重朋友之间的义气;颜渊具有谦逊的态度;孔子流露出各得其所的仁者怀抱。师生三人的志向虽有不同,境界也有高下之分,但都充分显现高尚的人格,足以作为我们的模范。
孔子是一位富有人情味的圣人,他的生活决非枯燥刻板,而是极富艺术情趣,难怪他的弟子在受教时,如沐春风,衷心悦服,至今传为美谈。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民足。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论语·先进)
此章孔子引导弟子各言其志,并且致以评赏嘉许之意。
这是论语里最长最美的一章文字,记载了孔子与他的四个弟子谈论志向的事,生动地表现了师生之间的深厚情谊。弟子们诚恳地回答了孔子的提问,孔子对他们的志向和才能感到满意。即使是对直率的子路,孔子也肯定他拥有治军的才能,只是对他的不懂礼让,稍加嘲笑罢了。与子路相比,冉有、公西华就显得比较谨慎。以冉有的多才多艺,当然足以以礼乐治国;以公西华的熟谙礼学,精通外交,自然是难得的人才,但他们的回答比较谦虚,孔子因此都表示赞赏。当然,他最赏识的是曾晳的志向。
曾皙没有自述他的志向,而是说明自己的愿望是在春和景明的日子里,跟一班青少年在高旷的地方歌咏,以形象生动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令人悠然神往。遥想当时,暮春时节,儒者结伴来到野外,天上浮云悠悠,地上芳草萋萋,在清水中沐浴,于高台上吹风,然后一路歌咏着,踏上归程。在那里,没有压迫,没有纷争,没有忧伤,人们潇洒自得,乐趣天然。这景象符合儒家梦寐以求的大同理想,又与孔子晚年出世隐居的心态相吻合,因而产生共鸣,不禁喟然而叹。这喟叹流露出孔子对曾皙勾画的理想境界的憧憬之情。
圣人虽然逝世二千余年,但他的伦理教训,依然存在。
宋儒范仲淹少年时即有很高的志向,富贵、贫贱、毁誉、欢戚,没有什么可以使他动心,而慷慨昂然有治理天下的志向,常自己朗诵:“士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受其鼓舞,一时间士大夫正直激励,崇尚风骨气节。
虽然一个人志向要远大,但实行起来也须量力而行,并且有个渐进的过程。倘若志向太大使心力劳瘁,力量太小而任务过重,只怕终生也无济于事。
立志用功,一如种树。树在土中才生根发芽,还没有树干;有了树干,还没有树枝。有了树枝才有树叶,有了树叶之后才有花和果。刚种根时,只管去栽培灌溉,不要想枝,不要想叶,不要想花,不要想果,空想徒耗精力,无济于事。只要不忘栽培灌溉的功夫,难道还怕长不出枝叶花果?
日月易逝,岁月不居。人生是短促的。古人以七十岁为古稀。当今世界,尽管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医药的进步,人的寿命有所增加,然而风华正茂的黄金时代,依然如此短促。因此在少年之时,应当立下志向。孙中山在青年时便立志推翻满清政府。尽管在多次革命失败之后,他依然仆而复起,愈挫愈奋,最后才建立中华民国,被选举为临时大总统。
宋儒苏东坡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由此可见,要想成就大事,立下高远的志向对人生极为重要。当然,并非仅仅树立高远的志向之后,便可以坐等成功。在立志与成功之间,尚有一段距离,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倘若没有实际的行动,再高远的志向也是空中楼阁。
今日中国大陆,旧道德标准业已动摇,而新的道德标准尚未确立,浑厚淳朴之风,早已荡然无存;功利之说盛行,社会风气趋于堕落,许多官员不知廉耻为何物。不少青年失去信仰,觉得彷徨,感到迷惑,往往妄自菲薄,进退失据,陷于苦闷的深渊,不能振拔。若长此以往,意志日渐颓唐,情绪日渐低落,其后果是可怕的。稍不留心,不仅影响个人的一生幸福,一生事业,而且危及个人的生命。惟有遵循圣人的遗训,立下崇高的志向,方能精神抖擞,脚踏实地,步步向前,达至预定的目标。
 

滇ICP备20006117号-1 Copyright 2014 Zhonghyl.com All Rights Reseerved 版全所有·冯燊均国学基金会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

地址:地址:昆明市高新区海源中路169号(西山区一中对面) 电话:0871-888888  传真:0871-888888  邮箱:yes@zhonghy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