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国学精粹 传承文化命脉
——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张耀武
(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宜昌,443100)
在这个文化多元激荡的时代,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已摆脱了单一激进主义的偏执,在认识上逐渐回归理性。国学热也在持续不断地升温,从民间教育波及学校正规教育,承续优秀传统、重构当代文化的观念得到主流社会的广泛认同。下面,从本人对传统文化和国学的基本认识出发,结合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谈谈弘扬国学精粹的体会和感悟。
一、对传统文化与国学的基本认识
对传统文化与国学的理解是开展相应教育实践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前提,是传统文化与国学教育能否持续进行的内在价值支撑。我对此的认识比较简单朴实,带有一般性众化特征。
(一)对传统文化概念的理解
传统文化是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并汇集的物质、制度、思想和行为等方面的文明成果,其中思想学术是传统文化的核心,主要包括知识结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规范、人格理想、审美情趣等内容。作为历史上形成的具有鲜明地域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它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和历史性,是一个民族内涵的总体标志。
传统文化通过不断积淀而生成文化传统,是传统文化精神的最集中体现,是保证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文化血脉,是人类循着发展轨迹走向进步的阶梯。
(二)对国学范畴的认识
在我国古代,国学原指太学、国子监等中央官学,是国家的最高学府,与地方上的州、县学相对称,其历史源远流长。清朝后期,西方学术传入我国,被称为“新学”、“西学”。与此相对,我国固有的传统学问便被统称为“旧学”、“中学”、“国学”等,范围十分广泛,有人称之为“大国学”;而单纯的经、史、子、集等语言文字经籍训诂之类的学问,就被称为“小国学”。
今天学校教育中的所谓国学,与具有泛化色彩的“大国学”范畴基本一致,一般并不特指古代的某种具体学说。在传统社会中起主导作用的儒家学说,只是“国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三)对传统文化与国学关系的辨析
中国传统文化是传统社会中华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价值系统,是其创造的一切文化的总和,这是一个十分宽泛的定义。如果单从逻辑范畴来讲,国学应该只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包含于传统文化之中。但由于国学的思想学术性,使其成为传统文化的核心成分,因此,日常中我们往往将传统文化的概念窄化,与国学的概念予以混谈和使用。
从学术的历史影响力来看,儒家文化无疑是国学中的精粹。因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最重要的就是要通过儒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责任担当来开启民族觉醒,重塑核心价值观,凝聚文化向心力。
二、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探索
我于1997年开始从事宜昌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和校长培训工作,依托培训机构在师训、干训班级讲授中国传统文化的有关专题,并一直持续到现在,努力促进学员的知识更新和视野拓宽;2004年以后,我又在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有关班级开设传统文化通识课程,以传承民族的文化命脉为己任,提升学生人文素养。15年来,我开发主讲的传统文化教育专题主要有9个,在内容上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通识教育类专题
这类课程重在知识介绍,普及传统文化有关知识,突出历史客观性,在如实的叙述中感受传统文化,尤其是国学的魅力。主要有中国传统文化,科举考试制度的再反思,当代中国的国学热、文化保守主义与教育等3个专题。
中国传统文化专题的内容包括:传统文化概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中国传统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中国传统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语言文字和典籍,古代科学技术,中国古代教育,中国古代史学,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国古代宗教,中国古代哲学,中西文化基本差异。
科举考试制度的再反思专题的内容包括:科举取士制度的沿革,科举制在历史上的作用,科举考试的方法,科举考试的性质,科举制度存废的历史考察。
当代中国的国学热、文化保守主义与教育专题的内容包括:国学的定义、范畴和发展,当前“国学热”兴起的主要原因,重振国学的现实意义,近年来有关国学事件的争论和反思,现代新儒家简介与评析,现代化的路向与传统价值的回归。
(二)观念更新类专题
这类课程从传统与现实的关联出发,思考有关问题,着力思想观念的更新。主要有中国传统文化漫谈、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现代化、民族崛起的内在文化动力等3个专题。
中国传统文化漫谈专题的内容包括:对传统文化的反思,科学、人文与中国传统文化,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文化。
民族崛起的内在文化动力专题的内容包括:对西方中心的盲从与历史坐标的迷失,自觉反思的历程与现代民族意识的觉醒,民族文化的理性认同与深层的爱国情怀,模仿的内在精神缺失与开放包容的动力之源,民族文化传统与和平崛起的标志。
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现代化专题的内容包括:现代化与教育现代化,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教育现代化是传统与现代的整合,中国古代教育理念的贡献与局限,中国传统德育的现代价值。
(三)深度借鉴类专题
这类课程主要通过经验介绍、比较借鉴,力求“活化”传统文化。主要有经典诵读与青少年素质教育、中外民族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专题、传统儒家教育思想及其现代师德价值等3个专题。
经典诵读与青少年素质教育专题的内容包括:国学与经典诵读,“读经”的新意义,“读经“的政策依据,“读经“实验报告,“读经“基本理念,王财贵《读经手册》及经典教育网站介绍,经典教育活动实施方案。
传统儒家教育思想及其现代师德价值专题的内容包括:有教无类、诲人不倦与爱岗敬业,仁者爱人、后生可畏与关爱学生,因材施教、循序渐进与教书育人,正身正人、才行俱兼与为人师表,学而不厌、教学相长与终身学习。
中外民族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专题的内容包括:中国文化传统与中国教育现代化,日本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美国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德国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中西人文主义差异对教育观的影响。
三、弘扬国学精粹的体会与感悟
传统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国学是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粹,弘扬国学精粹是推动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举措之一。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我也十分真切地感觉到,当今社会还处于一个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时期,弘扬国学精粹也自然带有过渡时期的文化传承特点。
(一)普及传统文化知识是弘扬国学精粹的基础工作
近代,伴随着西方军事的强势入侵,中国节节败退,于是滋生了对本民族传统文化合理性的怀疑和批判,并产生了极度的不自信。新中国成立后,政治上和文化上的极左路线,更是对传统文化造成致命性的摧毁,传统文化成为封建落后、自私保守的代名词。在对传统文化的主动鄙弃和仇视教育中成长起来的几代人,与传统文化的隔膜导致冷漠蔑视的民族虚无文化观念的诞生。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国力日益强盛,民族文化觉醒,人们渴望了解自身的历史和传统,以恢复民族的记忆,补续传统文化知识不足导致的文化断绝局面。
作为教育工作者,弘扬国学精粹的第一步便是普及传统文化知识,让学生、让国民更多机会去接近、了解传统文化。在传统文化教育实践中,当学员真正接触到国学精粹时,他们往往为圣贤高妙的道德文章而感叹,一个原本属于自己的陌生而又亲切的精神宝库重新得以发现。随着魅力国学一角的打开,在了解中也不禁对传统文化油然而生几分敬意。
(二)重构核心价值观是弘扬国学精粹的宗旨所在
当代社会,尽管传统美德在教育中一再被强调宣传,但传统伦理性主体规范早已被砸碎,传统文化价值在现实中已无整体性存在,难以完成维系社会的基本功能。另一方面,新的为广大民众所认同的文化价值体系尚未形成,社会存在严重的核心价值缺失。弘扬国学精粹,传承优秀文化,重构核心价值体系,创建和谐社会,成为当下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我在国学教育实践中,不论是通识教育类专题进行的普及传统文化知识,还是观念更新类专题所作的对传统文化意义的讲解,抑或是深度借鉴类专题开展的经验介绍和有关比较,都贯串着核心价值观的重构这一根本宗旨。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浓郁的本民族文化特色,是这些传统文化专题能够在受众中产生共鸣、并得到喜欢的重要原因之一,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他们在认识上对传统文化的无知和偏见。
(三)践行高尚道德人格是弘扬国学精粹的目标指向
践行高尚道德人格是我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努力弘扬国学精粹的目标指向,儒家经典所倡导的高尚道德人格是教育传承的重点。《大学》指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是儒家道德修为体系的价值目标和根本目的,“三纲领”(明德、亲民、至善)是修为的目标,“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实现修为目标的逻辑阶梯。这种具有浓厚伦理色彩的“内圣外王”之道,成为传统社会知识分子不懈追求的理想人格及其实现路径,在个体道德修养和社会道德实践中也发挥了积极有效的导向与激励作用。
当今之世,社会道德失范,价值判断多元,核心价值观亟待重构,迫切需要我们追求道德自觉,务必“慎独”。国学具有稳定社会、重塑高尚道德人格所具有的潜在价值,其中蕴藏的传统理想人格规范需要认真发掘以彰显精神光彩,要通过讲解、诵读、自省、感悟、力行等途径践行和活化。
在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国学教育已摆脱少数文化人士虔敬的狭小范围,已如春风溢满神州大地,良好的发展态势令人欣慰。但在传统文化教育实践中,我个人也深深感到,要彻底消除几代人对传统文化的误解与隔膜,必须为国人创造更多接触、了解、体验国学精粹的机会,全面普及传统文化知识。只有深度理解了民族文化的博大,内心才会真正滋生由衷的敬意和热爱之情,自觉担当传承文化的责任,以国学精粹来丰富精神家园,活化美好人生。
作者简介:张耀武(1970.1—),男,湖北武汉人。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传统文化、旅游文化和教育文化。
通讯地址: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 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 邮编:443100
手 机:13872531815 邮箱:yaowuzh@163.com
- 上一篇:中华传统国学文化在房地产项目中的应用
- 下一篇:中國國學的現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