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本会工作 > 安徽師範大學2008-2009學年度開展首屆之“安徽師範大學本科生

安徽師範大學2008-2009學年度開展首屆之“安徽師範大學本科生馮燊均國學獎”3名獲獎學生學習國學心得

字号:T|T
学习中华国学义理经典心得体会
 
武运渊
 
 
       第一次真正听说国学这个概念是在初中的时候,当时我在无意中了解到王国维和章太炎都是中国近现代知名的国学大师,之后我对国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而且十分关注相关方面的书籍、电视节目。进入大学以后,我有了更加充分的时间来学习国学方面的知识,而且在2008-2009学年第二学期选修了中华国学义理经典导读课程。这门课程是首次在安徽师范大学开设,当听说开设这门课程时,我十分兴奋,假如能够选修这门课程,我将有机会系统学习国学义理知识,这对我以后的学习和发展也十分有利,最终我实现了我的愿望。在学习期间我真正了解到国学的博大精深,我们的任课老师知识储备深厚,他的课程也十分精彩,每次上课他都和我们谈天说地,旁征博引,从遥远的原始社会到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从渺小的人到无限的宇宙,每次讲课,我们好像和老师进行了一次远游,而且收获十分丰富。下面介绍我的学习心得体会 :
 
一.                对国学的认识
一提到国学,我们脑海浮现的总是厚厚的古书长凳,认为它是很古老的东西。其实,国学就在我们身边,已经深深地沉淀在我们的传统、风俗、文化、精神和思维之中,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都和国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是由于种种条件限制而没有发现而已。那么,究竟什么是国学?国学最初是指国立的学校,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这里的国学就是指学校。而现代意义上的国学是指中国的传统学术,它包括十分广阔的内容,这种认识大概是在19世纪20年代被提出来的。蔡尚思《中国学术大纲》总结说 : “国是一国,学是学术,国学便是一国的学术。其在中国就叫做中国的学术。既然叫做中国的学术,那就无所不包了。既然无所不包,那就无所偏倚了。 …..中国固有的文化,都不能出此国学范围二字之外。这一说法很准确地为我们诠释了国学的定义。而进入21世纪以来,国学又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如现在百家讲坛栏目的热播,现代的国学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 一是确立了现代学术分类,将传统的经史子集分为语言、历史、哲学、文学等科目;二是打破了经学一同天下的局面,解放了诸多学问;三是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四是革新了研究方法。由此,可以看出国学正在逐步被我们国家重视而且取得了十分可观的成绩。
 
二.                如何学习国学义理
由于国学所包括的内容十分广泛,因而想要全面的学习它很难,因此,我们要在总体把握的前提下,抓住每一点进行学习研究,以下就我学习这门课的心得体会提出我认为的学习方法 :
1.                         每所大学都应开设国学这门课程。现在很多大学都没有这门课程,也许是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 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学习国学对青年大学生来说已经十分必要; 
2.                         开设这门课程的学校应该定期让同学做相关方面的作业, 如读书感想,写古诗词,或者让同学在班内进行分组讨论。学习国学的目的在于为我所用,而不是只学枯燥的理论知识,因而这些实践性的作业对于提高这方面的能力有重要作用;
3.                         可以创办《国学周刊》或《国学季刊》等报刊杂志。报刊是一种十分有影响力的工具,如果创办一些这样的报刊,不仅可以增加大众对国学的认识,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国学进一步地传承下去。
 
三.                学习国学义理的当代意义
当代社会已经市场化,物欲横流,人心不定。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对国学,甚至对所有人文学科持冷淡的态度,因为它们既不能当饭吃,也不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但是,当代这个社会中的人只注重物质利益的追求而忽视了精神生活的提高,如果我没有真的离开人文学科,离开国学义理,我真的不敢想象我们的社会会变成什么样。其实,国学的现代意义取决于我们的态度,而且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也是一个民族的骄傲,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所以我们学习国学不应当太功利化,而应当以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己任。
 
总之,经过对国学义理的学习,我深感我自己的责任重大,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会继续关注国学,学习国学,争做一个传承中华传统,利于国家利于人民的有用之才。

 

 

 

中华义理经典学习心得
 
邢露
 
 
      坦率地说,我对中国经典古籍的探索并不是学习了中华义理经典导读课程后才开始的,而是从很小的时候就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实际上,在我个人成长的这近二十年的时间里,我一直感觉到自己是一个幸运儿。在中国的教育逐步市场化的今天,已经有很少的老师会带领学生们潜心学习中华义理的经典古籍了。他们把祖先留给我们最珍贵的财产统统放到了书架上,束之高阁,然后就带领学生们走进了一个“做试卷--讲答案--做试卷”的怪圈。似乎世界上只有做卷子这样一种途径能通向真理的天堂。
 
      而我的幸运之处恰恰在此,因为我的小学语文启蒙老师是一位非常珍爱中华经典古籍的老师,他当时是我们学校的校长,在其它的学校为了全国数学、英语奥林匹克兢赛忙得热火朝天的时候,他老人家却让我们从一年级就开始背诵{三字经}。由于老师每节课都会抽出时间来检查背诵情况,所以我的小学头两年基本上是在摇头晃脑的“人之初性本善”仰脸歌中度过的。那时候,我把{三字经}放到我的床头,晚上睡觉之前先把明天要背诵的内容看一遍,早晨睁开眼的第一件事也是把要背诵的内容再看一遍。可能是因为当时年纪很小,不懂得这些古文的意思的原因,当时感觉挺郁闷的,心里面总是想着什么时候能把这本看似很薄有充斥着很多“蚂蚁”的书给背完啊。但是,当我逐渐长大,落入了上述那种“为考试是从”的老师之手以后,不禁对那种流畅的古文思维产生了深深的怀念。
 
      但是,仅仅怀念还远远不够,要想办法寻求与古文经典的近距离接触才行。在我接受初中、高中的教育过程中,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统一印制的教科书中编入了少量的古文篇章,这点很值得人为之欣慰,但仅仅依靠这样的几篇节选,要想仔细参透那些经典的博大精深之处,肯定是不太可能的。于是我就买了一些书,利用课余时间自学。也是自学,为我在被老师关闭的门旁开启了一扇通往义理经典的窗。
 
      既然{三字经}也是中华义理之一大经典,那么毋庸置疑,它就成了我最早接触到的义理经典了。之后也曾经对所阅读的书目进行过筛选,现在想想真是有点滑稽,最先借阅的是竟然《资治通鉴》,但我之后就发现它对幼小的我的自信心进行了一次残酷的打击,因为这部巨著对于稚嫩的我来说太过卷帙浩繁了。于是我就挑选一些比较易读的,比如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同样是写史,出来的东西竟然如此不同;再有集儒家大成的《论语》《孟子》;被称作处世黄金条例的《朱子家训》《增广贤文》等。我喜欢这些著作,并不是我有这方面的癖好,而是我能读懂它们,我能从其中学到老师那里学不到的东西。
 
      其实,外表活泼的我,内心一直保留有一块静逸之地。在那里,有一片宁静的“瓦尔登湖”,湖面平静,水波不兴。闲暇时,我悄悄的来到湖边,拿起那本微黄且被磨破了的《论语》,淋漓尽致地再畅读一遍,直到自己困了倦了,躺在湖边的草地上,肆意地睡上一个午后,等待那连绵的蛙声将我唤醒。 
 
      作为一个阳光开朗的男生,我从来不对武侠小说痴迷,相反,倒是对那些刀光剑影有着些许的厌恶。虽然金庸、古龙这些名家的武侠中也有令人陶醉的侠骨柔情、令人斗志昂扬的侠骨丹心,但我偏偏不喜欢,因此这点也多少受到了我的那些兄弟的质疑。但他们不知道,我只是想“从心所欲不逾矩”,追求的是“风乎舞雩,咏而归”的闲适、“一箪食,一瓢饮”的清淡,这就是我的内心给自己的指点,在这个境界上,“吾与点也”!
 
      对《论语》精读过很多遍以后,难免对其中的篇章会有一些自己的看法。比如“乡党篇第十七”中有一个小故事:“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对于这个小故事,我到图书馆翻阅了很多版本关于《论语》的书籍,都翻译成“问到伤人了没有,而不问马”。解释下来就是孔子在这里体现的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思想,也有说孔子只关心要事,只要人没有伤到即可,马是不需要他亲自过问的。但我提出了问题 : 孔子的思想中有一点精髓部份是他的众生平等思想,那么这几种解释怎么能站得住脚呢?之后,我到网上搜寻答案,有一种被人们普遍接受的解释:此处“不问马”应为“不,问马”。亦即“伤人了吗?没有,然后问马”。此处的解释合情合理,因为古代的先哲们写文章不顾及标点的情况是被我们所周知的,况且《论语》又是语录体,难免会有阙疑之处。基于这种解释的合理性,我就暂时接受了它。但是,对这个问题的热情不减,后来我最终发现了一种最令我信服的解释,根本没有涉及到标点的问题,但确是引经据典的解释 :“不问马”中的“字”应当翻译成“后”的意思。其实在古文里,“不”和“后”是通用的。比如“松柏后凋于岁寒”并不是说松柏最后凋零,而是说松柏最后凋零,常识也告诉我们 : 松柏是不落叶凋零的。另外“禹会诸侯于涂山,防风氏后至禹杀之”中,不是因为防风氏后到而被杀,而是因为没有参加会议,没有到,而被杀。所以孔子是先问人、后问马,这也恰将他的人本思想和众生平等思想有机地统一了起来。到这里,我终于探究到了一个令我满意的答案,其实,我认为答案怎样其实并不重要,而是自己不断探索的过程才最值得铭记。因为我是切实的投入到了这样的一种研究性的思维中。因为喜欢,所以我无所倦怠!
 
      其实,学习的过程也是一种成长的过程,我对我们学校开设了这样的一门课程而感到由衷地高兴,因为又会有很多人像我一样去汲取这些义理经典之精华了,真心地希望这门课程越办越好!
 

 

 

 

 

中华国学经典导读学习心得
 
张志民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更是博大精深。国学经典中承载的“仁、义、礼、智、信”的道德伦理观,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对我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具有着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的兴趣越来越向中国优良传统的方面转移,尤其在郭淑新老师的循循善诱、谆谆教导下,更加感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原来自己所拥有的知识是如此的渺小,沧海一粟而已,自我的开悟过程又是那样的奇妙。在不断读书的渐进中突然发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很多东西是如此的新鲜的、未知。我重新评估一切价值,自己的确需要从内到外的审查自己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做人准则,对生命的热爱和珍惜。
 
国学的经典,太多太多,只有慢慢品味,才更能乐在其中、其乐无穷,用之于指导生活和学习,就更太有用了。以后《四书》《五经》还是要读的,把自己“清空”,当成一个小学生一样的去诵读品味,日积月累方能有所收获。
 
仅以《论语》《弟子规》为例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智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温故而知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等警言名句,这些道理便足以利于我们学生去学会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以及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道理了。
 
当然,我们虽然必须得仰望孔夫子《论语》,但并不是说其中的道理、义理高不可及。这个世界上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 ; 就好像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朴实、最诚挚、最至信的道理。《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说白了,《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论语》终极传递的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国学经典中承载仁、义、礼、智、信的道德伦理观,也正是在对我们于现实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具有很现实的、重大的指导意义,不仅陶冶了我们的情操,更加塑造了我们学生的品德,健全我们的人格 ; 推而广之,则是塑造了社会全体民众的核心价值观,帮助全体民众处理好个人与自我、与他人、与群体、与自然、与历史、与国家、与财富等之间的各种关系。
 
要做一个中国人,就必须大量诵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这是一个不言自明的道理。只有这样才能对自己所生长的这个世代更迭的文化共同体有更深切的了解,知道我们的民族自信心究竟来自于哪里,这不仅是为了学习而学习,更是为了更加构建好一个全体民众可以共享的文化共同体,藉此唤起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国人认同的新秩序而去不断前行,可以说中华国学就是中国人心灵的教堂!
 
总之,通过国学义理经典学习,拓宽了我们的视野,积累丰富了古典文化智识,陶冶了我们的情操,培养了我们高尚的审美情趣,感受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 同时,又使我们学生学到很多有用的写作方法,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写出一篇篇格调高雅的华彩文章;而最最重要的则是 : 在功利主义、虚无主义有所抬头的今天,是国学,让我们越来越清晰地认清自己的血脉,使我们清晰地感觉到,只有让自己生活在一个有渊源、有传承的文化共同体中,才能更加真切地感受到自己行动的意义,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历史感,不仅拥有了个人的记忆,而且更加拥有了自己民族文化的记忆,这样的我们才更能在现实的作为中感到光荣,国学是中国人安身立命之基
 
我们中国人在中国传统文化滋养下,倍感优雅而幸福!
 

滇ICP备20006117号-1 Copyright 2014 Zhonghyl.com All Rights Reseerved 版全所有·冯燊均国学基金会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

地址:地址:昆明市高新区海源中路169号(西山区一中对面) 电话:0871-888888  传真:0871-888888  邮箱:yes@zhonghy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