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经典教育 > 《论语》字本位解读

《论语》字本位解读

字号:T|T

 

《论语》字本位解读
张轶西
(山东青岛大学师范学院中文系 山东青岛 266071
 
回归字本位,还原那时语境,而后体悟《论语》的话语意义,真的会很震撼。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甲骨文写作 ,还原甲骨文,方知远古的人所谓学习更多是言传身教一类的学习,或者说只是技能的学习罢了,自然与后期的文本学习有很大不同。既然是技能,就须实际操作才可以,所以孔子要弟子“时习之”。时,乃时时,学了就要时时操练,不然就会忘记的。习的甲骨文写作 ,所表象的正是鸟在阳光下练习飞翔。回到字本位的诠释不是要推翻什么,也不是标榜,是为那一份原典的真实重现。这儿的“不亦说乎”内含追问,夫子委婉的追问弟子们学习了是不是快乐,他没有追问弟子的升学率,也没问就业率,他只是觉得应该让弟子们分享他内心的喜悦。
   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乐,甲骨文写作 ,乃弦乐器,我们感觉到了夫子的孤独,他渴望心灵的交往,远方知心之朋的到来,快乐得透不过气。远方不单单是空间距离,更是心灵的距离!人最惧怕的是孤独和内心寂寞!朋友来了,快乐也就没有什么道理,尽管高歌好了。
 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君,甲骨文写作 ,掌管治理发号施令之人,我知道这是夫子在谈管理者会或者师父的修养和容量。其实可以有两层的理解:1.为师者面对学生的无知而不生气,不就是君子吗?2.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愠怒,不就是君子了吗?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第一
 这是有子的观点,想必孔子也是同意的。孝,甲骨文写作 ,金文作 ,在古老的中国内涵丰富,甲骨文和金文里直观再现了一长一少两个人物的形象,传统解读单纯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奉养,这很是偏差。其实“孝”字本身蕴涵着生命崇拜,一长一少接续了生命,解决了“无后为大”的症结,这是代代传承的使命。而“弟”字的哲学实乃家庭伦理的注脚。中国传统政治更多是宗法伦理社会化的色彩,家里的秩序复制放大,便是社会的伦理了。尊重家庭伦理的人自然不会犯上作乱,因为他更主要的任务还是家族生命的延续,看上去很功利。
 本乃根本,金文作 ,就是一棵树刨出了根系,以指示根本所在。孝弟乃仁之本,仁者爱人,这种爱是普适意义的。家庭伦理社会化便是古人的国家秩序了。所以论语中的“仁”是当时社会的规范。儒家主张亲亲爱人,亲亲并不难,难的是涉及社会伦理的公民意识的培养。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巧言指浮华不实的话,令色指伪善的面孔。巧言令色,形容用漂亮的言辞和媚态来迷惑、讨好他人。《论语》中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花言巧语,面貌伪善的人仁德是很少的。” 巧(形声。从工,丂(kǎo)声。“工”有精密、灵巧义。本义:技艺高明、精巧)。令色(和悦的面容;善于用谄媚和悦的颜色取悦人)。
 从以上的诠释中,我感觉到孔子对小人的倦恶。“巧”字中的“工”本是一个善意的词,可是在这里为了所谓的“巧”,它却带有明显的人为痕迹,也即做作。中国哲学追求“大音希声”,“大爱无言”,人生哲学中也便注重那言语的无华。其实,“无”字文章做得好,便是中国哲学研修到家了,道隐无名,爱在不言中。中国的妻子因为受了西洋的影响,喜欢逼着自己的夫君对自己说:“我爱你!”,殊不知那三个字多么的矫情和虚假!爱你在心口难开,这才是国人内心的真情露。
   周易贲卦内含文饰,但却与“巧言令色”绝然不同。巧言实乃言语的修饰,却又修饰过度且居心不良,故而遭遇唾弃。而贲卦虽为文饰,反以素朴装点。文饰即如今的包装,而此包装之高境界即不包装,反普归真,真的叹服于上古哲学也!研读古书,渐渐筑起那道精神的高墙了,人生要活在精神,有精神世界的范式且坚定着信仰,也就完美了。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省,甲骨文写作 ,细察。曾参乃孔子高足,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他聆听孔子很到家了,以上的自问于当下真的必需。我们在2000多年之后依然缺乏对自我的拷问、反省!往往在事故时质问他人以推卸责任,所以,三省吾身理应是我们每天的功课。在张扬个性的时候不要忘掉他人的存在,在希望别人助我时切记得他人谋,为他人尽心做事而不走过场,踏踏实实,忠心耿耿,方可赢得人脉。为他人的存在便是自我的存在,没有理由把自己丢弃。
 疏离圣贤太久,我们信仰近乎荒芜,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忘掉了基本的处世原则。诚信处人,天经地义,却偏偏丢弃了。《史记·苏秦列传》:“信如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柱而死。” 想当年那位尾生,与一女孩相约在桥下会面。等到天降大雨,河水暴涨,但女孩还没来。尾生担心女孩来时会遭遇洪水而坚持不走,抱着桥柱淹死于桥下。这个青年傻得着实可爱,也许他不会变通,也许他是个痴情种,可是他用生命为代价坚守那份信用,不感动上苍而何!诚信而互信,真真能做到吗?反身自问吧。
 说到教育,也是令人忧心。老师辛苦传授的知识并没有真正内化,没有成为实实在在的处世本领。传而不习,不求消化,只求那一纸文凭的快餐式获得,知识在一夜间便如数还给老师。自欺欺人的功利化教育贻害了多少青年才俊,对此我们更须反思,那些知识我真的用心吸取了吗?真的付诸实践了吗?真的提升我生命的价值了吗?每天的追问、反思、自责,正是历练自我的根本路径,也是自我人格走向完美的不二法门。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孔子在为官僚们出谋划策。也许拥有千辆兵车的诸侯国算不得什么大国,但却马虎不得,临事而敬(敬,会意。从攴(pū),以手执杖或执鞭,表示敲打,从苟(jí),有紧急、急迫之义。本义:恭敬;端肃。恭在外表,敬存内心)。国事无大小,须心存恭敬,谨慎打理才可以。其实,现代人似乎无颜面对古人,官场庸碌以至于渎职时有发生,豆腐渣工程多有曝光,贻害无穷,无论如何也算不得为国事而谨慎小心。政府公信力是国家政权存续的根本保障,可是偏偏有蛀虫为一己之私摧毁了国家信度,这是悲哀!失信于民,国家安在?
 节约用度,实乃大汉民族的千年传统,为国家节用,更其必需!其实有太多的浪费是以公家的名义,政府资源的浪费尤其惊人!夫子言语精练,但句句深中肯綮,所以各级官员一定要认真读《论语》,而不是去读什么权谋。
 说到“爱人”,那些满怀阶级仇恨的人觉得这时语境中的“人”定是那些官僚层的大夫们,他们认为孔子不会力劝国君去爱他的下民的。我也背过“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语录,但我则坚定的认为孔老夫子是力主爱民的,正因为他爱民,才主张使民以时。孟子延续了夫子的执政理念,提出“民贵君轻”的政治主张,这是有目共睹的。
 使民以时,是奉劝官员给百姓喘息的机会,不要扰民。不要以建设的名义损害百姓的利益,不要不分时节地大量征用民力,更不要拖欠民工的工资。无论过去,还是当代,都是执政者的金玉良言啊!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夫子告诫后生小子(就如眼下的青年)无论在家还是出门在外,都须心存孝悌。弟,甲骨文写作 ,本义为缠绕的次序。有注家云:所谓“入则孝,出则弟”,说得是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尊敬兄长。这样解释未免刻板,其实“入则孝,出则弟”实乃古之互文,在家在外都不得忘记孝弟的。说到此,忽然记得岳母打老家打来电话诉说农村的“礼崩乐坏”来,70多岁高龄的老人依然负戴于道路,儿子辈非但不赡养,反而怪罪父辈的无能,恶声恶语,近乎禽兽!兄弟反目,大打出手者有之,道德之丧也久矣!儒学复归于时人的伦理归位应是一场及时雨。
   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寡言少语为谨,这是国人内敛性格所成就,诚信更是起码的底线。众,甲骨文写作 ,本义是指许多奴隶在烈日下劳作。夫子要求后生要广泛施爱于天下苍生,且要亲近那些有着普世爱心的人,这与西方博爱又何异哉?回到原典,才发现我们并不比先祖高明,我们因为目光短浅而沦落,使得精神家园长满芜草,这是悲哀的。
    夫子要求后生们要力行国家大治之方略,且劝诫小子们倘若有余暇,则当研读古代文献。夫子用复古的心态做着济世的事业,真的难为他了。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认为不少男人太过于看重女色了,其实这也是人性使然。如果因为重色而忘记贤贤,至于轻友,那自然就不是一个合格的男人了。我倒不觉得贤贤和重色不可调和,但是子夏还是觉得放弃女色的好,那样可以一心一意的尊崇贤达了。后来所谓“女人误国”的说法也许就肇始于此呢。
 男人的双重任务便是家国兼顾。在家侍奉父母要竭尽全力,在国家侍奉君王要舍得身家性命。其实,读到这里,我倒是发现了那种很有可能出现的不可调和,因为如果你为君王献身,又如何侍奉父母?倘若要竭尽全力侍奉父母,又怎能够致其身于国君呢?自古忠孝难两全,子夏应该明白的。也许子夏就是要摆明一个道理,给大家的一个标准。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其实这是老生常谈,我似乎再说不出什么了。不过,言易行难啊,我遭遇的言而无信之人还不少呢。
 以上所述能身体力行之者,即使没有学习什么,也一定算是学过的。那时的教育追求真的与当下有别,在如今家长的眼里,一个孩子再好,如果没有学到知识,没有考出好成绩,就怎么也不算学习了。正好与古人相反,子夏坚定的认为一个人的道德素养才是第一,甚至是唯一,而学问似乎可以缺如。精神世界的存在,道德世界的坚守,心灵世界的快慰,儒家如斯,国民如斯,则幸甚!
 
个人简介:
张轶西教授,,196811月出生,青岛市国学学会副会长,美国俄亥俄周立大学20072008年度访问学者。19938月参加工作,现工作单位为青岛大学,从事国学教育与研究工作。
 

滇ICP备20006117号-1 Copyright 2014 Zhonghyl.com All Rights Reseerved 版全所有·冯燊均国学基金会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

地址:地址:昆明市高新区海源中路169号(西山区一中对面) 电话:0871-888888  传真:0871-888888  邮箱:yes@zhonghy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