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志于仁
桂林学院教育学院小学教育202313005214陈浩然(女)
“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这八个字如月华倾泻,穿越两千五百年的时空长河,在华夏文明的星空中恒久闪烁。孔子以仁为舟,载着人性穿越欲望的激流;以志为帆,引领众生抵达至善的彼岸。这看似简单的箴言,实则是儒家思想体系中最璀璨的明珠,既是对人性本质的深刻洞察,更是对生命价值的庄严宣告。
在春秋礼崩乐坏的混沌中,孔子擎起“仁”的火炬,为迷途的世人照亮归途。当诸侯争霸的马蹄声震碎周礼的玉磬,当功利主义的乌云遮蔽道德的星空,夫子以“志于仁”的智慧之光,穿透历史的迷雾。这“志”不是一时兴起的念头,而是如磐石般坚定的信仰;这“仁”不是空中楼阁的教条,而是落地生根的生命实践。
“仁者爱人”的命题,恰似月圆之夜的清辉。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阐释:“仁者,心之德,爱之理。”这种爱不是狭隘的私情,而是“泛爱众”的博爱情怀。正如张载所言“民胞物与”,仁者以天地为心,将万物视为血脉相连的亲人。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胸襟,王阳明“万物一体”的顿悟,都是对夫子仁道的现代回响。
在敦煌藏经洞的壁画里,飞天手持的莲花象征慈悲,佛陀眉心的白毫放射智慧,这何尝不是对“志于仁”的诗意诠释?当玄奘西行时,以“远绍如来,近光遗教”为志,在戈壁荒漠中演绎的正是“无恶”的仁德传奇。仁道如月,既照亮个体的精神家园,更辉映着文明的前行方向。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将“志”置于人性修炼的首要位置。这“志”是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之气,是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铮铮铁骨。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这种志向犹如定海神针,让人们在消费主义的漩涡中保持清醒。
王阳明在龙场悟道时面对的瘴疠之地,恰似现代人面临的道德困境。当他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为志时,便在心灵深处构筑起坚不可摧的仁德堡垒。这印证了夫子“志于仁”的预言:真正的仁者,能在任何境遇中保持人格的尊严与精神的纯净。明代大儒王艮提出的“百姓日用即道”,将高远之志落实于平凡生活。就像苏州园林中的太湖石,虽经风浪雕琢,仍不改嶙峋风骨。这种“志”不是悬空的理想,而是体现在晨昏定省的人伦秩序中,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伦理实践中,在“己欲立而立人”的处世智慧里。
这种志向的坚守,在历史长河中激荡出壮丽的浪花。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而“不改其乐”,子路“结缨而死”以全礼义,韩愈“欲为圣明除弊事”而勇谏迎佛骨,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的哲学体系,都是对“志于仁”的不同诠释。他们如同泰山挑山工,在陡峭的山路上负重前行,将仁道的火种代代相传。
“苟志于仁”的终极指向是“无恶”的至善之境。这并非否定人性中的幽暗意识,而是如《周易》所言“穷理尽性以至于命”,通过道德修养实现人性的自我超越。就像太湖之滨的紫砂壶,虽经窑火淬炼,却愈显温润光泽。
在《尚书》记载的尧舜禅让中,舜以仁德感化象的恶行,展现了仁者“以胖为镜”的智慧。这种智慧不是天真的道德说教,而是深知“人性之恶如洪水,须以仁德为堤”的治理哲学。就像都江堰将岷江的洪水化为灌溉沃野的清泉,仁者以道德自觉将人性中的恶念转化为向善的力量。北宋大儒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宏愿,将个体修养上升为文明使命。当王阳明在江西平定宁王之乱后,不是以暴制暴,而是兴办书院教化百姓,这种“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洞见,正是对“无恶”境界的实践诠释。
这种道德生态系统的构建,在中华文明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管仲“仓廪实而知礼节”的治国理念,董仲舒“天人感应”的伦理体系,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士人精神,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共同编织成一张仁德的巨网,覆盖在中华文明的天空。这张网既兜住个体生命的尊严,也托起整个民族的文明高度。
站在三星堆纵目面具与曾侯乙编钟交相辉映的文明坐标系上,我们更能理解“苟志于仁”的当代价值。当科技革命催生伦理困境,当全球化带来文化碰撞,重温和践行孔子的仁道智慧,不是简单的文化复古,而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基石。让每个生命都成为仁德的载体,如月之恒,如日之升,让文明的星空永远闪耀人性的光辉。
这种仁道智慧,正在当代世界绽放新的生机。新加坡荣誉国务资政李光耀曾说:“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这是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在联合国大厅里,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被镌刻成金句,成为全球伦理的共识。当马斯克在太空探索中强调“让人类成为多星球物种”时,仁道的智慧提醒我们:科技的边界需要伦理的锚点,文明的扩张需要道德的约束。
从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到故宫博物院的脊兽,从《诗经》的“关关雎鸠”到《楚辞》的“路漫漫其修远兮”,中华文明始终在仁道的河流中流淌。今天,当我们站在元宇宙的门槛上,回望夫子“苟志于仁”的教诲,更觉其如北斗七星般永恒闪耀。这不仅是对个体生命的指引,更是对文明未来的期许:让仁德之光照亮每个心灵,让文明之火温暖整个宇宙。
在这篇关于“苟志于仁”的沉思中,我们触摸到了中华文明的深层密码。仁道如月,既照亮历史的夜空,也温暖未来的征程;志向如松,既扎根文化的沃土,也撑起精神的苍穹。当每个生命都志于仁道,当每个文明都崇尚道德,人类终将穿越欲望的激流,抵达至善的彼岸。这既是中华文化对世界的贡献,更是每个现代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是文明传承的诺言,更是未来世纪的期许。
地址:广西桂林市雁山区雁中路3号桂林学院教育学院2023级小学教育
邮编:541006
评语:文章以“仁”与“志”的辩证关系为脉络,逻辑清晰,但部分案例(如紫砂壶、太湖石比喻)与核心论点的关联性较弱,削弱了论证的系统性。文献引用集中于儒家经典,实证材料(如敦煌壁画)的解读流于诗意化,缺乏学理性支撑。语言典雅且富有感染力,但学术话语的严谨性需加强(如“仁道如月”等比喻过多)。论证效度因修辞策略的过度使用而有所折损,部分段落(如三星堆与现代科技)的逻辑跳跃较大,可补充宋明理学以外的新儒家文献(如牟宗三、杜维明),增强理论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