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人文精神与中华礼仪
引言 由市委宣传部、市政协办公厅、市文明办联合主办的“人文大讲堂”,于5月25日在市政府礼堂举行首场讲座。彭林教授作了题为《人文精神与中华礼仪》的讲座,赢得了听众的阵阵掌声。现将彭教授的演讲内容摘登如下: 主讲嘉宾:彭林,江苏无锡人。现任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经学研究中心主任,长年从事中国古代史与学术文化研究,著有《中华传统礼仪概要》等。 西方文化,人性本恶。西方人是以宗教和法律来管理社会的,西方文化是宗教文化。宗教是管人灵魂的,在西方文化中,人有“原罪”,人性是“恶”的,人只有每天不断地向上帝祈祷、忏悔,用基督的血来洗刷你的灵魂,才能避免你坠入地狱,这是西方文化最基本的观念。而中国文化不是宗教文化,人性是善的,人是万物的灵长。人的灵魂要靠什么来管呢?要用道德来管,全社会所有人的言行、社会规范需要用道德作为准则来统一。我们的古人很聪明,他们把道德分解成了许许多多德目,每一个德目可以用礼仪来展现出来。比如说孝、友爱等等,古代有四维八德,所谓四维就是礼义廉耻,八德就是忠孝、仁爱、信义、和平。 西方人讲,中国人没有宗教,你们的灵魂怎么办?我们中国人有道德来管,换句话说,如果中国人没有道德的话,中国人就失去了灵魂,那真是非常可悲的。所以,在中国道德和礼仪是在一起的,如果只讲道德而不去做,就是讲空话、喊口号。只有在讲道德的同时,我们在理上一条一条地做,我们的道德才是真实存在的,我们的社会向上,才有希望。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现在我们中国面临一个巨大的课题:除了西方用宗教来管理社会,管理人的灵魂之外,我们能否提供另一种发展模式,不要宗教,不要上帝,也能把人和社会管好。如果我们把这点做好,就是中国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 学术界经常讨论一个问题,什么叫人?西方有哲学家说全部哲学问题归结为一个问题:人是什么?人的本质是什么?人怎样认识自己?答案是五花八门。我学历史的时候,打开历史书第一章就是原始社会,原始社会从什么地方讲起呢?讲人与动物的区别,“直立的北京人”从直立行走到大脑进化,人的脑容量是大猩猩的两倍,这是人类学家看。而考古学家则认为人能站起来还不能称之为人,还要看会不会制造工具,因此考古学家把人类社会发展分成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从打造成第一把石斧开始才可称之为人。而在中国古人看来,这样的标准太低了,现在的人哪个不会直立行走、使用工具、穿衣戴帽,那也不一定是“人”,一定要有人样,人样体现在言行举止上,需要理性指导,这才叫人。《礼记》中有两段文字明确地区别人与禽兽:“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惟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我们看到社会中近亲结婚生出来的孩子都有不同程度的缺陷,因此古人就制定了嫁娶之礼,要有一定的程序和仪式,两个人要忠贞不渝,结婚是很崇高的。我经常在学校里讲,现在有些男女同学两个人没有任何手续,任何程序,在学校附近找个房子不明不白住在一起,还认为是新潮和进化,这是倒退!是衣冠禽兽!所以孔子说“鸟兽不可与同群”,我们不能把自己和鸟兽混成一体。孔子看到春秋乱世的时候很焦虑。孟子说人与禽兽的差别,仅差一点,这一点是什么?是礼,所以他说“小人拒之,君子存之”。因此,人类社会进步与倒退的一念之差,就在于有没有守住“礼”。 我们今天讲人文,以“人文”这两个字命名唐山这个大讲堂非常好,北京奥运三大主题之一就是人文奥运。什么是人文?我们唐山通过这个人文唐山大讲堂等等一系列举措,要变成怎样一个唐山?人文这个词最早在《周易》里出现,《周易》里有个《贲》卦:“刚柔交错,天文也牷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说的是要贯彻天文,古代农业社会靠天吃饭,看天象,推算精确节气保证播种收成,丰收了,人们的生活、社会发展就有了最基本的条件。人还要有精神家园,人吃饱了就要想问题,粮食多的吃不了了,就要把它用出去,吃喝嫖赌也是用出去的一种方式,这样下去社会是要出问题的。所以,一个执政者,除了发展生产促进经济、提高GDP之外,还要关心人的精神家园,你要让他成为一个健康的人,真正意义上的人,这个社会才能可持续发展。所以要“观乎人文”。 什么叫人文?古书上解释得很清楚:人在接受礼仪教育之后,身上所焕发出来的光彩、文采,叫人的文。这个人的光彩是从礼教而来,礼是由道德而来的,人有没有受过教育,他的精神面貌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看唐山人民身上有没有人文之光。因此我们研究,如何做才会有光,城市才是一个健康、有品位、好的社会,因此,经济和精神两手都要抓,社会才会进步。 礼中的人文精神。礼仪是修身的工具。中国古代的礼仪以修身敬德为基础,《大学》里提到人要修身养性,人是从动物演变而来的,所以说,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残留着一些动物的野性,比如说好斗、贪婪、奴性等。人如何克服掉身上的动物性、野性呢?每天要反省、要学习,要不断地使自己的行为通过按照礼的要求行事而符合道德要求。 什么是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是说,我们的内心是善的,有一个光明的德行,还要独善其身,要先知先觉,先觉的人要觉后觉,就是先知的人要用自己的言行去告诉没有觉悟的人,让他们觉悟。即便是“明明德”“新民”了,也不能停止学习,只有达到至善的境界才可止步。 我们唐山现在GDP这么高,“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在如今的社会形势之下,管仲这段有关经济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的论述再次受到关注。我们理应该把唐山人民内心的精神世界提升到一个新境界,注重道德与人格的培养。道德和人格的培养是儒家最为关注的问题。人是社会性的人,离开了社会,任何人都无法生存。因此,人必须学会与其他社会成员相处。人与人、社群与社群,国家与国家相处,可以是和平的也可以是不和平的,它取决于人的道德高下。儒家认为,在融入社会之前,人首先应该从道德上端正自己,这就需要修身。 礼乐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祖先进入文明社会的独特创造,《礼记·礼器》有“经礼三百,曲礼三千”之说。这些仪节格式的基本特征就是恭敬。西方靠法律维护社会秩序,靠宗教建立信仰。中国上古时代没有宗教,而且土地辽阔、民族众多,远非西方社会所能想象,而数千年之中,文化绵延不绝,主要是依靠道德维系人心。礼乐文化的宗旨,并非培养熟悉揖让周旋的人,而是强调德行修养,造就内圣外王的君子。因此,修身要从端正内心开始。 古人把礼作为教育方式,人的一生通过参加冠、婚、乡、射、丧、祭等礼仪,来接受道德伦理教育,所以有“人生礼仪”的说法。那么,如此纷繁的礼仪,是否有一以贯之的原则呢?当然有,它就是“敬”。所有的礼仪,尽管形式不尽相同,但都是为了表达内心的敬意。《礼记》的第一篇是《曲礼》,《曲礼》开头就说“毋不敬”,这句话很要紧。由这个“敬”字,凡事就会想到尊重他人,多为对方考虑。这种尊重不是狭隘的,而应该体现人类的普遍之爱。我们现在总是要求人们不要这样、不要那样,习惯于在行为上作硬性规定,而没有想到怎样让人们在内心把“敬”树立起来,所以效果很差。 内外兼修。《礼记》说,“行修言道,礼之质也”;又说,“德辉动于内”,“理发诸外”,只有你内心树立了“德”的地位,并且让它时时辉动,就是放着光辉,那么合于道德理性的礼就会自然散发出来。古人强调理要与德行结合起来,如果离开了内在的德行,行为即使中规中矩,也不能叫礼,而只能叫“仪”,那是徒具形式的虚礼。 微笑服务培训对于唐山的窗口行业很重要,微笑应该是发自于内心的,而不是只露几颗牙齿的微笑曲线,微笑不是一门技术,它体现了人内心的“德”,也体现了“敬”。道德与人格如何体现在行为上呢?(窗口行业微笑服务)唐山如果做到了,堪为全国的楷模。 礼对人性有着约束作用。人有喜怒哀乐之情,这是不学而有,不教而能的。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喜怒哀乐当中,我们的言行时时被情感左右。但是,人们常常不能理性地把握自己的情感,从而使自己的言行进退失据,甚至失去理智,做出蠢事。那么怎样控制自己的情感呢?理就是一把标尺。《礼记》说:“发乎情,止乎礼。”人的情感一旦发出,一定要用理性把握,使之合于礼仪。 服饰和礼仪是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征。但是我们看到,大多数人都在穿西服扎领带,女孩子穿前后暴露的服装,上面的(衣服)越来越往下走,下面的(衣服)越来越往上走,还露着肚脐眼,真的很美吗?孩子小的时候,妈妈都要给他盖上肚脐眼,否则会闹肚子拉希。是否知道肚脐眼的后面就是命门,这是要得大病的!今天我穿的是唐装,以前一直穿着唐装,连刘德华、成龙都在穿!唐朝是中国历史经济文化的鼎盛时期,代表中国,就像西方人通过瓷器来认识中国(CHINA,中国的英文拼写),唐山也是因唐朝李世民亲临此地而得名,唐山人更应该穿唐装。现在我们参加很多活动场合都被要求穿正装,正装就是西装,有人说,穿西服就是开放,吃西餐用刀叉,连吃面条也要用刀叉,荒唐!改革开放30年了,西方礼仪大张旗鼓地侵入中华礼仪。我们看到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西方礼仪的东西,比如与西方人交谈的“八不问”是什么,西餐的餐具有哪些,应该注意哪些使用方法,喝汤的礼仪是什么,吃蔬菜沙拉的礼仪是什么,甚至,还有对握手大小臂的回弯角度、握手的时间不超过3秒钟,否则失礼等只注重形式化而不问内心如何的十足虚礼教育,没有意义。 一面国旗挂在天安门,为什么每天要安排一个连的战士护卫?还托着她,国旗是国家的象征,表达我们对她的敬意,是一种民族文化的映射。为什么要在人民大会堂为邓小平举行国葬,那就是表示我们全国人民对他的敬意,因为他所担负的社会责任重大。 有礼者教人,懂礼者尊重人。《孟子》讲“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作为君子,他一定有人文关怀,懂得热爱大众,另外,他能把大众问题装在心里。“爱人者,人恒爱之。爱大众,大众恒爱之。”就像我们的温总理在这次汶川大地震中亲临一线指挥抗震救灾,挨家挨户看望灾民、伤病员,受到人民群众的爱戴一样。“人敬者,人恒敬之,”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 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彼此的风俗、礼仪大相径庭,彼此交往使用谁的礼仪呢?这里有一条原则,那就是客人一方必须尊重主人一方的礼俗。古人说,“过境问俗”、“入乡随俗”就是这个意思。进入对方的辖地,首先要询问对方的礼俗,这是为客之道。今天我们出国之前要了解到达国的习俗,也是这个道理。外国友人来到中国之前,同样要了解和学习中国人的礼俗,并且要尊重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理念,避免做出伤害主人的事来。 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以和为贵。文化是民族内部彼此认同的核心,是回答你是谁的问题。如果认同别人的文化,就如同一盘散沙,毫无凝聚力。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没有信心,比如说建筑,从黑龙江到海南岛。大部分是西式的,火柴盒式的或者是在飞机上看到的都是发光的金属。我去过法国巴黎这座时尚之都,整条整条的街都是十六、十八世纪的建筑,没有重样,这才叫文化。其实,中国的建筑特色是很了不起,除了长城、故宫,还有湘西的吊脚楼、苏州的小桥流水、扬州的青砖小瓦马头墙等等,每一种建筑都有它的民族特色,中国的文化和山水也是一体的。我很担心,我们中国文化的流失很严重。现代人都把女孩子都叫“MM”,男孩叫“GG”,妈咪、爹地、老公、老婆满天飞,这成个什么样的社会啊?痛心。 从前有个民族叫“契丹”,古时称辽,很强的一个民族,曾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服饰、政权,因为包容,在与汉族、满族、蒙古族等多民族的群居生活中,什么都学习别人,逐渐没有了自己的一切,目前,这个民族就这样消亡了。而他的子孙后代依然生活在我们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只是找不到哪个是契丹族人了。 还有我们的节日,中华民族该过哪国的节日呢?元旦、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愚人节、感恩节等等,尤其是平安夜、圣诞节,在北京比我们的春节还热闹,大街小巷的酒吧等娱乐场所人满为患,这些都不是我们自己民族的节日。我们自己的节日呢?虽然,从今年开始增加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但是,光有节日还远远不够,我们还需要传播它的文化和理念。 这次5月19日,国务院将其定为全国哀悼日,为什么?中国的传统。5月12日地震,到19日是头七,中国人的丧殡习俗,是根据死者去世的时间,再配合天干地支计算出来的日子及时辰,第七天要送魂归天。表达生者对死者的哀悼和对生命离去的敬意。 关于感恩,很容易被联想到西方的宗教节日——感恩节,中国人都叫报恩,精忠报国的报就是,回报是有行动的,比感恩的文化层面要高很多。 中国人的习惯,结婚在中国是个大喜的日子,新郎新娘子穿的大红大彩的,你看看现在的婚礼上流行性的,新娘子穿白纱,这是犯忌的。再比如说为小朋友过生日,都要唱“happy”的英文歌、吹蜡烛、切蛋糕,这成了我们全民族的一个仪式了;为老年人祝寿,饭店连寿桃都没有人会做了。为此,我们还乐此不疲,伤感啊! 中国人还提倡博爱,有人说博爱是舶来品,是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其实在中国春秋时代儒家就有“仁者爱人”的论述;唐代的韩愈有“博爱之谓仁”的说法。我们现在使用这个概念一定要既有继承学习又有发展创新,使其赋予时代精神。从人类的发展来看,提出和明确博爱的思想,是人类成熟的表现,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因此,理所应当要成为教育的,特别是基础教育的指导思想。 中国的人人平等与西方人的人人平等是不同的。 奥运会快要到了,所有的有关奥运礼仪培训手册都是打领带礼仪、吃牛排礼仪、描口红礼仪等等,中国是个礼仪之邦,要为世界展示什么?哪里有自己的民族礼仪和文化?有人说,你这都什么年代了,早就与国际接轨了。我说,这哪是接轨,你这是并轨,接轨还有自己的东西,都被别人给并掉了,没了自己。 西方的礼仪产生于16到18世纪,法国建立了庞大的凡尔赛宫之后,为了显示他的贵族身份而制订的。而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化,我们的文化品味要比西方的文化品位高,重建中华礼仪关乎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 我在很多地方和场合都在大声呼吁,重振中华礼仪之邦,事关复兴中华大业,关系到如何自己来树立我们的民族形象。我们可能不喜欢日本人,《环球时报》去年有一个调查,在所有外国人,日本人最受喜欢,日本人那一套(礼节、礼仪)在全世界树立好感的、树立他形象的都是从我们中国传过去的。 现在我最伤感的、也是最不愿看到的是,在这里讲讲大家都很激动、想想感动,回到家里没有行动。我在很多地方提倡,要复兴中华礼仪,我们从最简单的做起——鞠躬。有人会说,学鞠躬是不是学日本?不是的,鞠躬是中国的礼仪,鲁迅讲:“俯首甘为孺子牛”,俯首就是鞠躬。这是中国人表达对对方敬意最普通的一种做法。 中华礼仪与人文精神为新唐山建设发展服务。近几十年来,尽管有关部门不断提出建设精神文明的要求,但效果并不理想。我希望既然唐山要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应该领先建立起一套具体的、可以操作的唐山市民礼仪规范。实践证明,只要按照礼仪规范去做,就可以逐步改变人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你做得越多,就改变得越多,长期坚持,真积力久,就能达到化性成俗的效果。我期冀,能结合人文唐山大讲堂,弘扬新唐山人文精神,为新唐山早日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和人民群众幸福之都而发挥出更大作用。(大智整理、吕光宇摄影)
| ||||
稿源: 唐山劳动日报 | 编辑: 刘飞 |
- 上一篇:聚胜小学“中华礼仪”教育
- 下一篇:浅谈中华礼仪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