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经典教育 > 岳飞忠孝文化在湖北

岳飞忠孝文化在湖北

字号:T|T

 

岳飞忠孝文化在湖北
 
岳飞(1103-1142),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人。南宋初抗金名将,追封鄂王。其词《满江红》,是千古绝唱;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是千古名言。他是文武双全、忠孝两全的伟大人物,是老百姓家喻户晓的偶像。
湖北是岳飞士兵驻扎和北伐基地,也是岳飞建功立业之地。他在湖北达到了人生的辉煌,并且留下了后裔。岳飞依赖湖北,湖北敬仰岳飞,湖北人民对岳家军的赫赫战功和严格纪律特别佩服,双方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岳飞率统制官王万等自鄂渚趋襄阳,命军士毋得残民禾稼,皆秋毫不敢犯。”[]
毛泽东对岳飞的爱国精神给予高度评价,十分重视岳飞文化。
    1935年3月2,毛泽东在四川听朱德讲红军遵守纪律后说:“岳飞军,饿死不掳掠,冻死不拆屋。朱毛红军的纪律在井冈山是这样。”[②]
1950年2月,毛泽东在苏联对斯大林说,岳飞以抗女真人入侵的军事远征而出名。斯大林听完毛泽东的解说和费德林的翻译之后,沉吟了一下,轻轻说:“这位将领,真是有勇有谋啊。”[③]
    1952111,毛泽东主席视察黄河流域,在回京途中访问安阳,从新乡到安阳要穿越民族英雄岳飞的故里一一汤阴站。毛泽东中途突然提出:“到了汤阴站,我要下去看岳庙。”毛泽东参观过程中,小声念起了《岳忠武王故里》的碑文:“宋岳飞,宇鹏举,汤阴人……少负气节,深重寡言,家贫力学,好左氏春秋,孙武兵法……”。碑的正文念完以后,毛泽东的眼神盯着被用锤子击在署名处的24个小坑,摇摇头遗憾地问当地公安局长:“这八个立碑的人的名字为什么都给打掉了?”“他们都是汉奸,群众恨它们,才给打掉的。”毛泽东听后高兴地说:“汉奸想借岳飞给他自己扬名于世么,这是历史,不必打掉,留下来让他们做反面教员,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还是遗臭万年。岳飞是个大好人,岳家又没有一个当汉奸的,都保持了岳飞的爱国主义气节,好![]
1954年春天,一个丽日朗照的上午,在刘庄的办公室里毛泽东按铃叫来浙江省公安厅厅长王芳。“快到清明节了,是吗?”毛泽东若有所思地轻声问。“主席,后天就是清明节。”王芳赶紧回答。“你知道‘以身许国,何事不敢为’是谁的话吗?”毛泽东的声音很轻。“这是宋朝民族英雄岳飞的名言。”毛泽东说:“岳飞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爱国英雄。公元十二世纪,女真族在北方建立了金国,金人不安心偏居北方,随着国力的增加,他们吞并宋朝的野心日益膨胀起来,并不断肆无忌惮地侵占和骚扰中原地区,面对国家山河破碎,百姓民不聊生,甚至生灵涂炭的悲惨景象,岳飞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他主动请缨提旅,率领英勇善战的岳家军,驰骋抗金前线,杀得金人弃盔丢甲,闻风丧胆。”然后毛泽东背诵了岳飞的《满江红》。“快到清明节了,按我们民族的习惯,清明节是祭奠主人的日子,请你替我给岳王坟献个花圈。”于是,当天下午,在岳王坟的花圈丛中又增添了一枚制作精美但没有标明敬挽人姓名的花圈,这就是毛泽东托王芳厅长代为岳王坟献的花圈。[]
   1963年2月15日,罗瑞卿向毛泽东汇报中印边界反击作战的主要经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毛泽东听了非常高兴地说:岳飞治军是有他的一套的。‘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毛泽东加重了语气:“谁要撼我们解放军,那就更加困难了。撼山易,撼解放军难。”[⑥]
毛泽东一生常吟、听、手书《满江红》:一代伟人毛泽东非常敬重岳飞的民族气节和文韬武略,一生常吟《满江红》。毛泽东在晚年做白内障手术的时候,就是在《满江红》音乐下进行的。毛泽东也有亲笔手书的《满江红》。[⑦]
今天的湖北仍有许多岳飞庙遗迹和岳飞地名,岳飞的道德正在被发扬光大。
岳飞在湖北的伟业
岳飞一生有7年时间屯兵武汉,并把岳王府设在武昌,因而,他在武汉的遗迹较多。岳飞凭借襄邓大捷以仅32岁年龄被封为侯(武昌郡开国侯),以湖北武昌、襄阳为基地,进行了赫赫有名的三次北伐,建立了巨大的功勋,后来他的最高称号为“宋岳鄂王”。
    岳飞在建炎四年(1130)到鄂州(今湖北武昌),登上巍立于江畔的黄鹤楼。绍兴四年(1134)岳飞出兵收复襄阳六州驻节鄂州时,写下了《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想到南方寇患虽平,但中原大地仍在敌人铁蹄蹂躏之下,便不由心潮起伏,遂提笔抒怀: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绍兴四年(1134)岳飞驻军到鄂州(武昌)。武汉险要的地理位置和岳飞的抗金战略十分符合。五月初一日,南宋王朝授予岳飞如下官衔和职务:镇南军承宣使、江南西路舒蕲州制置使、兼黄州、复州(今天门)、汉阳军、德安府(今安陆)制置使。还把荆南镇抚使司的马军全部拨归岳飞,以增强岳家军的实力。加强中线防御,成为朝野上下忧虑的中心。于是岳飞向朝廷呈上一道《乞复襄阳札子》,提出收复襄、郢、随、唐、邓、信阳等府外郡的主张。高宗接到岳飞的奏札,经过再三斟酌,决定予以批准。这是南宋以来首次主动出击,也是岳飞第一次举兵北伐。
岳家军首先围攻郢州(今湖北省钟祥县),时间是五月初五。岳飞亲自率众攻城。岳云年方16岁,他手持80斤重的一对铜铁锥,首先登上随州城,立下了头功。岳飞五月初率军出发至七月底,统兵北上,经过3个月的战斗,破金与伪齐联军,克复郢州(今湖北钟祥)、襄阳府(今属湖北)、随州(今湖北随县)、邓州(今河南邓州市)、唐州(今河南唐河)和信阳军(今河南信阳),全部收复,自承宣使晋升节度使。给了金伪以沉重打击。第一次北伐胜利后,岳飞本人则率领大军回到鄂州和德安府(今湖北安陆县)去屯驻,并从事休整。1134年,岳飞因功除清远军节度使、湖北荆襄潭州制置使、特封武昌县开国子,食邑五百户,食实封贰百户。
1136年,岳飞到杭州觐见高宗,向高宗陈奏荆湖北路、襄阳府路一些应兴应革事宜。高宗除当面明令飞执掌管辖区域的行政权力和重加赏赐外,还晋升其为武胜定国军节度使、湖北京西路宣抚副使兼营田使,进驻襄阳,作直捣中原之计。南宋王朝发布了一道招令:湖北、襄阳两路州县有阙官,自知州、通判以下,都许可岳飞自择精明强干的人去补充,应行升擢和调转的官吏既可由岳飞推荐,而官吏中如有蠹政害民和脏污不法的,也任凭岳飞加以制裁,或者罢免。 []
岳飞正在鄂州措置进屯襄阳的事,不料他的70岁的老母却在三月二十六日病死在鄂州军营当中。1136年,岳飞到鄂州后,当机立断,决定第三次出师北伐。11382月岳飞奉命由江州仍屯鄂州后,一方面坚持“戮力练兵”、日夜训练。同时屯兵襄阳,在襄阳等地,大力屯田。绍兴六年九月中旬,因为岳家军事实上是处于孤军无援的状态中,岳飞又把他的大本营从襄阳迁回鄂州去了。 []
1140年,岳飞负责中路,他的军职除湖北京西路宣抚使外又加兼河南北诸路招讨使,由荆襄北进,负责措置光、蔡、陈、许诸州之地。六月下旬,一举收复蔡州。闰六月,岳飞军开抵京西南、北两路中心地带。二十日收复颍昌(今河南许昌)。二十四日收复陈州。同日收复郑州。
     
  
岳飞和湖北人民有密切的交往和深厚的感情。“荆湖北路的人民,在岳飞被害之后,不顾权奸秦桧的凶焰如何高涨,也不怕会因此引惹出什么麻烦和灾祸,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家,全都画了岳飞的像而在家中加以供奉。他们还把岳飞的一些事迹,编成传奇式的乃至神话般的各种故事,彼此称述,互相传播。岳飞之所以赢得人民这样的热爱,固然主要是以他在抗金战场上所立功勋使然,而另外一个同样主要的原因,则是由于岳家军曾长时期在这里驻扎过,曾经为这里的每一户人家服过务、谋求过福利之故。而岳飞本人的纯朴笃实的作风,也必有极大的感召力量。”[]
 
岳飞的孝母
岳飞身后的明代中叶,明廷颁在岳飞家乡河南汤阴县为他立庙,过街牌坊棂星门的八字墙上,以硕大的榜书石碑来昭示他的情操与道德,用来启迪后人。岳飞家乡名称,古代为河南汤阴永和乡孝悌里,颇耐人寻味。2006年,我们认识了岳飞后裔、黄梅县的岳和军先生,他来武汉,我们接待吃住,进行交流。2007年春天,全国岳飞思想研究会纪念岳飞诞辰904周年活动,在湖北武穴、黄梅和江西九江举办。我们有幸被邀请,参与了整个活动。一方面与岳飞后裔联谊、交流,增进了感情,一方面拜谒了岳霆、岳震墓地(湖北黄梅)、岳母墓(宋岳忠武王母姚太夫人墓)宋岳忠武王李夫人之墓(江西九江),进行了祭奠,加深了对岳飞家族的认识。近年到全国各地旅行,总要询问、寻找、看看当地的关岳庙(例如杭州关庙、泉州关岳庙祭祀关公和岳飞),触景生情,对岳飞的忠孝精神越来越钦佩。岳飞孝敬母亲的故事,特别感动人。
听从母亲告诫
岳飞遵照母亲“精忠报国”四个刺字,来报效南宋王朝,失志不渝,坚决抗金,成为南宋王朝的孝子。
接出母亲
岳飞在金国与伪齐的严格盘查之下,历经十八次的反复,将自己的母亲从被敌人占领的故乡接出来。岳飞对倍受战争惊吓的母亲常说:“娘,孩儿不孝,惊扰娘了。”岳飞曾经说过:“若内不克尽事亲之道,外岂复有爱主之忠?”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如果不能孝顺自己的父母,又如何能够忠于自己的国家呢,从这一句话可以看出,岳飞已经将“忠、孝”二字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了。
     军中伺候
岳飞总是晨昏侍候母亲,母亲若病了必亲自煎药,无微不至。如果不出征,必早晚到母亲面前问安,甚至为了照顾母亲的休息和调养,连走路和咳嗽都不敢出声;如果出征,必然要把母亲的事情安排妥当才放心。岳飞在克复襄汉六郡后,就因母亲姚氏病重,“别无兼侍,以奉汤药”,上奏恳请暂解军务。在军营时,处理好军务回家,每天晚上都要去母亲房内看望,并关照家人要勤换被褥,使老人感到舒适、温暖。在母亲卧室内,岳飞连走路都轻手轻脚,怕发出响声影响母亲的静卧休息,一旦挂帅出征,又谆谆嘱咐妻子李娃,务必好好侍奉,即使岳飞日后当高升为战区统帅时也始终坚持如一。
从《岳忠武王文集》中,我们检索到岳飞的孝道记载。绍兴四年(1134)八、九月间,岳飞在《乞侍亲札子》中说:臣老母姚氏年几七十,侵染疾病,连月未安。近复腿脚注痛,起止艰难,别无兼侍,以奉汤药。人子之心,实难安处。伏望圣慈察臣悃逼,无他规避,暂乞许臣在假,以全侍奉之养……候臣老母稍安,依旧管干职事……绍兴六年(1136)四月十二日,他在《奏乞终制札子》中说:臣孤贱之迹,幼失所怙,鞠育训导,皆自至母。国家平燕雲之初,臣方束发,从事军旅,誓期尽瘁,不知有家。……而臣母沦陷致疾……臣重念为人之子,生不能尽菽水之欢,死不能终衰絰之制,面颜有靦,天地弗容。且以孝移忠,事有本末,若内不克尽事亲之道,外岂复爱主之忠。从这两份札子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岳飞向宋廷请假,要对老母以全侍奉之养,派人十八次接回老母的事实中,和他提出的若内不克尽事京之道,外岂复爱主之忠的观点,岳飞是坚守孝道至上的。他把母亲接到南方之后,又娶了李娃侍奉母亲,即使在军务繁忙中,他也尽力做到晨昏侍侯,无微不至,尝药进饵。岳母去世之后,岳飞连续三天汤水都不喝一口,哭得双目红肿,旧病复发,和长子岳云跣脚徒步,扶着姚氏的灵柩,从鄂州(武汉市)直到江州(今九江)的庐山。葬母之后,在九江东林寺为母守孝,后在三诏不起的情况下,被皇帝所逼,带病重返鄂州。他
将母亲刻木为像,行温凊定省之礼如生时,履行自己的孝道。
地名“忠孝门”的来历
 武汉市武昌区的地名“忠孝门”,就是岳飞在武汉担任鄂王的时候,绍兴六年(1136年)三月二十六日,一代贤母姚氏谢世鄂州(今湖北武昌),岳飞与儿子岳云”跣足扶榇”,从此地披麻戴孝将母亲送往江西庐山安葬经过的地方,人们为缅怀岳飞的孝敬精神而命名。                   
   
夫妻为母亲墓地守灵
当时,故乡汤阴还在沦陷中,岳飞母亲魂归故里已是不能。岳飞奏报朝廷。为此,高宗帝特支银1000两、绢1000匹,并赐葬江州今址(九江县沙河乡株岭山)。岳飞和岳云等跣足徒步,扶灵柩直往第二故乡江州庐山之株岭处安葬。这里三面环山,一面开阔,形似卧虎,故以名之“卧虎舔尾”。岳飞在“丁忧”期间,悲痛万分,于墓侧建屋守孝——孝庐——是当年岳飞为母守孝时住的房子,庐门两边的对联为“母真巾帼完人今古宜哉第一;子誓河山还我忠孝允矣无双”。为追思母恩,建亭于母墓后。青山有幸埋贤母,层峦叠翠如堆螺。于是,亭因山应景而呼之曰“叠翠亭”。不久,战事再起,岳飞移孝作忠,奔赴抗金战场。夫人李氏携族人在这里居住守墓。
岳飞的续弦李氏夫人,在岳母病逝后代夫行孝,守灵于株岭山中,岳飞被害时,她也受到株连,被发配到福建拘管,岳飞平反昭雪后,她在结束流离的生活后又度过了十几年,在75岁那年病逝。宋孝宗赐李氏夫人为“楚国夫人”,根据她生前的意愿,赐予葬于江州德化的太阳山。 太阳山的“飞燕投河”处,峰环日照,山高气清,其山形似太阳,李氏夫人就葬于此地,墓碑上刻着“宋岳忠武王李夫人之墓碑”。
后代的孝敬行为
1、银瓶井(孝女井)——纪念岳飞之女岳银瓶,以此表达对岳飞的敬仰之情。 孝女井井址在杭州庆春路660号,原岳飞故第东,建造年代不祥,孝女井即孝娥井,又称银瓶井[11]。据说是岳飞女银瓶投井殉节处。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银瓶娘子闻王下狱、哀愤骨立,欲叩阙上书,而逻卒婴门,不能自达,遂抱瓶投井死。”原井圈外壁有清同治年刻的“孝娥赴义处”五字,上覆孝女亭,内置清碑刻二方,今存民国年间重修之孝女亭与碑刻一。据《金陀续编》载:“岳飞有一女孝娥。孝娥自幼聪颖,通书史知大义。父先死于冤狱,他恸哭欲绝。含愤叩阙上书,被逻卒所阻,怨恨之下,抱着父亲生前留给她的银瓶投井。明正德十四年(1519),按察使梁材筑亭覆之,榜曰“孝娥井”,俗称孝女井。后亭废井湮。武昌也有银瓶井的传说和遗址。
2、岳珂的孝。乃是基于遵父岳霖遗命,完成“吁天辨诬”工作,将祖父岳飞的报国事功,很详尽的列志《行实编年》,呈蒙朝廷审定,交付史馆,使祖德大显,冤狱大白。于是,正史得以考据列传,《金佗粹编》亦赖以流传。真正符合了中庸所说:“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后人评说
岳飞对父母之孝,感天动地。在岳飞的心中“父、母”二字不仅仅只是一个称谓,它更意味着一种表率、一种榜样。岳珂追述祖父岳飞时说:“先臣天性至孝”。岳飞确实从小就非常孝顺,然而一个人刚来到世上时是一张白纸,他的心理、性格、习惯都是后天在一定氛围中养成的,而在这种氛围中,毫无疑问起到决定作用的是自己的父母,岳飞天性至孝,必定是受到其母亲的影响,所以岳飞认为:“为人子必尽孝道、为人父必为表率”。
 台湾新编《三十六孝》岳飞与其孙岳珂同列其中。台湾编译馆委请吴延环先生,参考古书1600余种,涉猎孝行故事12万余则,精选集成《三十六孝》一书出版。书中“二十四、尽忠报国”是述岳飞孝的故事、“二十五、继志显祖”是述岳飞之孙岳珂孝的故事。祖孙同登《三十六孝》,实在值得世人敬佩。中国宋代也只有岳飞、岳珂二人入选,实在是岳家的殊荣。[12]


[①]陈运溶、 吴庆焘等《荆州记九种襄阳四略》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第204页
[②]吴启权《毛泽东长征在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49页
[③]摘自:武原、曹爽编《外国人眼中的中共群星》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第19~21页
[⑤]毛泽东与《满江红》,http://mem.netor.com/m/jours/adindex.asp?boardid=34&joursid=51249
[] 解放军总参谋部罗瑞卿传编写组,《罗瑞卿传》,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第384
[⑧]督府照会有阙官去处知通以下许自踏逐令先次供职申奏给降付身札,《金佗续编》卷六
[⑨]绍兴六年九月壬午记事,《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0五
[⑩]邓广铭,岳飞是杰出的战略家和军事家,《岳飞传》,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滇ICP备20006117号-1 Copyright 2014 Zhonghyl.com All Rights Reseerved 版全所有·冯燊均国学基金会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

地址:地址:昆明市高新区海源中路169号(西山区一中对面) 电话:0871-888888  传真:0871-888888  邮箱:yes@zhonghy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