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大学
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2023级
姓名:王晓妮
学号:2023201108
联系方式:18325428960
1. 仁坛、八、564楼
孔子关于践行仁道的论述,让我有了更深的体悟。他强调立志于大道,遵从道德,并依从仁道,这不仅是对个人修养的要求,更是对人生方向的指引。在现代社会,面对各种诱惑,我时常反思自己是否能在追求物质利益时,仍坚守道德底线,不违背良心。
孔子提到,君子在任何时候都不应违背仁,这让我深感仁的重要性。在生活中,我有时会因为忙碌或压力而忽视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这是需要改正的。就比如之前流行的一句话就是“坏脾气往往都留给了最亲近的人”。我们常常因为对于父母或者亲近挚友的态度会更差一些,而耐心与温柔却会留给陌生人。在种情况或许就是没有好好的践行仁道。
颜回能长时间保持仁心,让我敬佩不已,也让我反思自己是否能在日常生活中持续践行仁道,而不仅仅是偶尔为之。通过这些论述,提醒自己,坚守仁道,以仁心待人,让仁成为我生活的座右铭。当个人想要发脾气或者因为一些事情而烦闷时,请静下心来仔细思考,自己做的是否符合“仁”的标准,是否践行“仁”的价值,渐渐地便会柳暗花明。
2. 义坛、十、639楼
今日重读《论语》,深感孔子“舍利取义”之论,穿越千年,仍熠熠生辉。在物欲横流的当下社会,此论更显其深远意义。
环顾四周,不乏有人为名利所困,迷失自我。然而,真正的价值,岂是浮华所能衡量?正如孔子所云:“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我们应当时刻警醒,不为外物所惑,坚守内心的道义与良知。然而当下社会众人为发不义之财,干丧尽天良之事,食品安全315事件,人口拐卖事件等等,正是我们身处这种时代浪潮,更应清晰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要明白自己应当作何抉择,在坚守道义的同时要维护好自己的既得利益与权益,敢于与不法不义做抗争。
反思自我,在面临选择时,是否能毅然决然地舍利取义?或许,我们常因一念之差,而偏离正道。故当以此为鉴,铭记“义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豪情与坚定。愿与诸君共勉,于纷扰尘世中,保持一份清醒与超脱,让“舍利取义”的精神,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3. 礼坛、三、1002楼
在《论语》的浩瀚哲思中,“礼”犹如一颗璀璨星辰,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孔子言:“不学礼,无以立。”礼,是社会秩序的基石,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更是个人修养的外在映照。
礼制曾是维系社会稳定的纽带。从周礼的繁复严谨到汉唐礼仪的庄重典雅,礼的传承与发展见证了中华文明的绵延不绝。它规范着君臣、父子、夫妇、兄弟等社会关系,使社会在有序中前行。然而,礼并非一成不变,它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
观照当下社会,礼的价值愈发凸显。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常因忽视礼而陷入人际冲突。网络暴力、公共场合的不文明行为,皆因礼的缺失而生。礼,于细微处彰显文明。一个微笑、一声问候、一次谦让,皆是礼的体现,能温暖人心,化解矛盾。
我亦常在礼的践行中有所疏忽。我们是否因忙碌而忽视了“礼”的重要性?是否在人际交往中缺失了那份温润与谦逊?忙碌时,对长辈的问候变得敷衍;公共场合,偶尔也会因急躁而失态。但每一次的反思与自省,都是向礼靠近的一步。孔子云:“不学礼,无以立。”愿我们都能重拾“礼”之精髓,以礼待人,以礼行事,共同营造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环境。
4. 智坛、九、403楼
《论语》有云:“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此言知行合一之理,于今世仍振聋发聩。
回溯历史,王阳明龙场悟道,倡“知行合一”,其弟子王艮践行“百姓日用即道”,将圣贤之学化作黎民百姓之实。观今之社会,科技飞速发展,信息爆炸,知识唾手可得,然知而不行者比比皆是。有人高谈阔论环保理念,却随手丢弃垃圾;有人深谙健康之道,却沉溺于熬夜与垃圾食品。此皆知行不一之弊。
我自身亦有此弊端。常立志学习新知,却常因惰性搁置;知晓待人以诚,却在琐事中失于计较。知行合一,非一朝一夕之功,需时刻自省,以行动践行所知,方能不愧于心,不悖于道。
愿与诸君共勉,以《论语》为镜,知行合一,于浮躁尘世中,修得一颗笃定之心。
5. 智坛、三、376楼
孔子及其弟子的对话中蕴含着丰富的批判精神。他们不畏权贵,勇于对不合理的现象提出质疑和批评。批判精神对于个人成长发育都有着不可磨灭的意义。所谓批判精神,通俗上理解,学习要有疑问,敢于质疑权威,敢于发声自己的观念看法,坚持与时俱进,独立思考。
孔子的批判不是简单的否定,而是建设性的批评。他提倡以“君子”之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高标准严要求的态度正是对自我和社会的双重鞭策。
我们往往面临着种种不公与不合理,但有多少人敢于发声?在婚姻中女性受到男权社会的压迫,受到家暴的女性不计其数,然而真正又有几个人敢于站出来。当下生活的女性正是需要这种批判精神,敢于批判男权社会的不公,敢于寻求自我权益的实现与保障。批判精神不仅是对现状的不满,更是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它促使我们审视自身和社会,不断反思和进步。
《论语》中的批判精神,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力量。让我们在现实中践行这一精神,勇于批判,敢于反思,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期待更多人在这一精神的引领下,成为有担当、有责任感的社会公民。
6. 信坛、一、657楼
看到“信”,我们最先想到的就是“人无信而不立”,可见一个小小“信”字在做人上的重要意义。在《论语》中,“信”被赋予了极其深厚的道德内涵,它不仅是言语真实、不说谎的诚实表现,更是个人立身之本和社会交往的基石。孔子曾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足以说明“信”在人格塑造和社会秩序维护中的重要性。
我们不难发现,“信”依然是衡量个人品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在商业领域,企业诚信经营是赢得消费者信任的关键;在人际交往中,真诚待人、言而有信是建立深厚友谊的基础。然而,现实中也不乏背信弃义、欺诈行为的存在,这些现象无疑是对“信”这一美德的践踏。
“信”几乎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熟悉的,而我想谈谈对于“不信”的理解。如果从字面来说不信即不诚信,不守信用,这种行为会损害个人信誉和形象,失去了立身之本。但是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却需要一种变形的“不信”行为,那就是善意的谎言。比如母亲节给妈妈买个礼物,担心妈妈嫌贵,于是就故意说低了礼物的价格,或是在外上学遇到不顺心的事情,但是担心父母担心,就声称一切都好……难道这算不诚信嘛?当然不是!从这我们就可以体会到孔子所说的“信”是一种灵活的品质,而不是一种愚信。在涉及自身价值和底线时我们需要坚守诚信,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我们又需要灵活应对,这才是儒家精神的深刻内涵。
7. 忠坛、二、825楼
《论语》虽未直接言及“忠于祖国”,但其中蕴含的忠诚之道,却与对国家的忠诚紧密相连,深刻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爱国主义情怀。其中的忠君爱国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无论是在汉武帝时期,众多大将请缨北击匈奴,开阔疆土,还是在如今,边防战士忠于祖国,保卫领土不惜献出宝贵的生命。
孔子强调的“忠”,是对上级、长辈的忠诚,但更是一种对道义、原则的坚守。如《论语·里仁》中的“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强调行事应以道义为准则。将这一理念引申至国家层面,便是要忠诚于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坚守正义,以国家的利益为重。
同时,《论语》中的“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等观点,也体现了对国家、对民族的深深忧虑与责任感。这种责任感,促使人们在面对国家大事时,能够勇于担当,不因私利而背叛国家。
忠于祖国更体现在积极投身国家建设,关心国家事务,以实际行动践行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这种忠诚,不仅是对国家的责任与担当,更是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升华。
8. 孝坛、三、191楼
《论语》中“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继承父志,不仅是对父辈遗愿的尊重,更是对家族传统和文化的一种延续。孔子认为,真正的孝顺不仅在于物质上的供养,更在于精神上的传承。子女应继承父辈的志向,将其发扬光大,这才是真正的孝道。
同时,继承父志也体现了对父辈智慧和经验的尊重。父辈在生活和事业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对于子女来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通过继承父志,子女可以站在父辈的肩膀上,看得更远,走得更稳。
在现实中也有很多这种例子,比如警察的孩子往往是警察,教师的孩子也往往是教师。除了父辈会提供给孩子一个更好的平台和丰富的经验外,孩子也会受父辈的影响,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父辈所从事职业或意志的伟大。但同时我们也要又批判意识,有自己的想法和立场,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也应该为自己而活,不应仅仅局限在父辈给出的条条框框的,我们所追求的是忠孝,而不是愚孝。有自己的独立思想比一味的尊崇父志更有价值和意义。
9. 廉坛、二、437楼
孔子关于“克己复礼”的论述,深刻体现了节制欲望的思想。
孔子认为,人应克制自己的私欲,以符合礼的规范。这里的“礼”,不仅指外在的行为准则,更关乎内心的修养与自律。节制欲望,意味着在面对各种诱惑时,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物欲所迷惑。
物质诱惑无处不在,人们往往容易陷入欲望的漩涡,失去自我。而孔子所倡导的节制欲望,正是对现代人的一种警醒。它告诉我们,只有克制自己的欲望,才能保持内心的平静与自由,不被外物所累。
同时,节制欲望也是实现个人成长和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一个人若能被欲望所驱使,往往会做出违背道德和法律的行为,从而损害自己和他人的利益。而一个懂得节制欲望的人,则能够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为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因此,节制欲望不仅是个人修养的体现,更是社会和谐与进步的基石。
10. 毅坛、五、676楼
“自强不息”,是我深感敬佩的人生信条。它不仅是个人修养的体现,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
“自强不息”意味着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不应退缩,而勇往直前。它要求我们在遭遇挫折时,能够坚持自我,不被外界所动摇。这种精神鼓励我们在追求目标的道路上,无论遇到多少艰难险阻,都要保持坚定的信念,永不放弃。
同时,“自强不息”也体现了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它提醒我们,只有不断努力,不断超越自我,才能实现真正的成长和进步。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我们都应该保持一颗进取的心,不断追求卓越,永不满足于现状。
人生是一个不断超越的过程,其间必定历经苦难。苦难不是由谁决定的,就如出生是人不能决定一样,所以是把挫折当成绊脚石,还是垫脚石,完全是由我们个人决定的。面对快速变化的环境和激烈的竞争,“自强不息”的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它激励我们勇敢面对挑战,积极适应变化,不断开拓新的领域,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重提升。
11. 和坛、三、124楼
孔子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却隐含了这一深刻哲理。他强调“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这体现了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与顺应,认为人类应遵循四季更替、万物生长的法则,而非与之相悖。
阅读《论语》中关于天人合一的相关部分,我深刻感悟到,人类并非自然的主宰,而是其谦卑的学习者与和谐共生的伙伴。我们应当认识到,人与自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人的行为应当顺应自然法则,而非肆意征服。这种顺应不是被动的依附,而是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在现代社会,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严峻,这更凸显了天人合一思想的重要性。它提醒我们,要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谦卑之心对待自然,通过内心的修养与行为的调整,达到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不仅是对自然的尊重,更是对人类自身未来的负责。
总之,天人合一的思想不仅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瑰宝,更是现代社会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指南。它启示我们,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就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让人类与自然共同走向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12. 忠坛、三、200楼
孔子的思想中蕴含着深厚的民本情怀,体现了对人民的深切关怀与忠诚。
孔子强调“仁政”,认为统治者应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关心百姓疾苦,这实际上就是对人民忠诚的体现。他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将心比心,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不施行暴政,不剥夺人民的权益。
进一步地,孔子倡导“君子之道”,强调君子应具备高尚的品德,以身作则,引领社会风气,为人民树立榜样。这种君子之道,实际上也是对人民负责、为人民谋福祉的表现。
深刻理解《论语》中这些思想,我们不难发现,孔子所倡导的忠于人民,并非简单的口号或形式,而是要求统治者及君子以实际行动践行仁爱、公正与责任,真正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为人民创造一个和谐、安定的生活环境。这一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提醒我们时刻关注人民的福祉,以忠诚之心为人民服务。
13. 智坛、一、349楼
孔子强调“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意在告诫人们不要空谈,要注重实际行动。这体现了求实精神的核心——言行一致。一个人若只说不做,便是虚浮不实;只有将言语落实到行动,才能真正体现其价值。例如,孔子周游列国,虽历经磨难,但他始终践行自己的理念,努力推行仁政,这种身体力行正是求实精神的生动体现。
在学习方面,《论语》也倡导求实的态度。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求实的学习态度。人们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实事求是地对待知识,承认自己的不足,才能不断进步。这种对知识的敬畏与求真,是求实精神在学术领域的体现。
此外,《论语》中还提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注重自我完善,从自身寻找问题的根源,而不是抱怨他人。这种自我反思的态度,也是求实精神的一种体现。它要求人们在面对问题时,能够真实地剖析自己,不逃避、不推诿,以实际行动去解决问题。
《论语》中的求实精神,贯穿于个人修养、学习态度以及社会实践的方方面面。它教导我们,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要脚踏实地,以真实为基础,以行动为准则。这种精神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摒弃浮夸与虚假,以务实的态度去追求真理和实现价值。
14. 义坛、七、898楼
爱护生命包括两部分,一是爱护自我生命,二是爱护他人生命。《论语》中蕴含着深刻的爱护生命的思想,这不仅体现在对人类生命的尊重,也扩展到对自然万物的关怀。在爱护自我生命方面,也蕴含着“孝”的相关理念,在《孝经》提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在儒家看来,爱护自己的身体也就是对父母的一种孝道。孔子还提出“未知生,焉知死”,强调人们应珍惜当下,活出生命的价值。在爱护别人生命方面,体现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念中,要求人们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尊重他人的生命与尊严。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愈发紧密,但冲突与矛盾也时有发生。孔子的“仁爱”思想提醒我们,尊重他人生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同时,《论语》中“爱物重生”的观念也启示我们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在面对生态危机时,这种思想提醒我们顺应自然规律,珍惜自然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此外,孔子还强调精神生命的不朽,即通过道德修养和对社会的贡献来实现生命的价值。这在现代社会中表现为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和对公共利益的追求。只有将个人生命的意义与社会价值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生命的“不朽”。
《论语》中关于爱护生命的思想,不仅关注个体生命的尊严,也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这种思想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提醒我们珍惜生命、尊重自然、追求高尚的道德价值。
15. 义坛、十一、134楼
“以义制利”强调在追求利益时应以“义”为准则,将道德和正义置于利益之上。孔子明确提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认为君子的行为应以义为先,而小人则只看重个人利益。这种观念不仅适用于个人修养,也对社会治理具有重要意义。自古以来,仁人义士都追求“先义后利”,义重在得人心,得人心者才能立身立本,因此会有更广阔的得利舞台去伸展。
在商业竞争领域,企业若只追求短期利益,而不顾社会责任和道德规范,最终可能会损害自身的声誉和可持续发展。相反,那些遵循“义”的企业,注重诚信经营、公平竞争,不仅能够赢得社会的信任,还能实现长远的利益。
在社会治理方面,“以义制利”要求政府官员和领导者应以公共利益为先,避免因私利而损害民众的利益。孔子提出“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即施政者应顺应民众的利益诉求,通过“治义”来实现社会的公平与和谐。这种思想对于解决当前社会中一些官员“懒政”“失职”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国际交往中,“以义制利”的观念也为中国外交提供了重要的价值导向。中国倡导的“正确义利观”强调在国际事务中兼顾义与利,倡导互利共赢,反对零和博弈。这种理念不仅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国际关系,也为全球合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总之,《论语》中“以义制利”的思想强调在追求利益时应以道德和正义为准则,这种观念在个人修养、商业伦理和社会治理中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提醒我们在利益面前坚守道德底线,实现义利的统一。
评语:文章围绕儒家核心范畴(仁、义、礼、智等),结合经典文本(如《论语》)与现代社会问题(如网络暴力、消费主义),展现了传统思想的现代适应性。文章通过案例(如抗疫医护人员)将抽象伦理命题具象化,语言通俗流畅,但部分表述偏口语化(如“坏脾气往往都留给了最亲近的人”),术语使用偶有不精准(如将“天人合一”简化为“人与自然和谐”)。文章分点论述清晰,但逻辑结构偏重描述性罗列,缺乏深层思辨。案例引用(如“315事件”)与理论结合较生硬,文章思辨性稍显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