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上半年《儒学与中国文化》《儒家人文精神》课程总结报告
一、学生人数、课程名称、课时总量:
1、《儒学与中国文化》,为2009级中国文化史、中国思想史、民族史等专业硕士研究生开设,听课学生12名,2×18+6(作业)+课外讨论20=62课时。
2、《儒家人文精神》,为2008级历史文化学院历史学、文献学本科生开设,听课学生20名,2×2×9+6(作业)+课外讨论10=52课时
总计课时: 62+52=114
二、对本门课程重要性的认识:
《儒学与中国文化》是我针对中国文化史、中国思想史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新开设的选修课,是相关专业的一门主干课。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而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在历史上一直处于主流地位,对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性格、日常生活都产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影响。学习中国文化史及其相关专业的学生必须清楚儒学与中国文化方方面面复杂的关系,以加深对中国文化基本特征的了解和掌握。本教材经过多年教学补充修改2010年得到学校研究生处优秀研究生教材项目资助,现正在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进行编辑,预计9月份可以出来供应新一届研究生使用。
《儒家人文精神》是针对历史学科本科生的选修课,主要抓住儒家一些对基本的内容,涉及到伦理道德﹑人生哲学、价值观念、生存智慧、社会理想等,目的是通过对大学生进行人文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的人文精神教育,增强人们对中国儒家基本精神的了解,提高基本的人文素养。老师厚积薄发,深入浅出,思想纯正,文字流畅,知识性、思想性都很强。
三、课程内容:
《儒学与中国文化》是我在长期研究儒学史、中国思想史、文化史的基础上,就“儒”的起源、儒家的思想的渊源(西周礼乐文化与儒学、春秋德礼思潮与儒学的产生)、儒学的创立与传播、思孟学派、荀子、《易传》、《大学》、《中庸》、秦对的儒家思想的吸收、儒家思想在秦汉的演变、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儒道玄佛的激荡纷纭中的儒学、宋明理学与明清代实学、儒学与中国文化主体性的重建、全球化背景下的儒学与中国文化整合,以及儒学与中国文化的某些重要方面,进行了专题性研究,是比较深层的对儒学与中国文化的一些重要内容进行学习、讨论,是贯通地了解和把握儒学对中国文化方方面面的影响。
《儒家人文精神》共分十章:第一章 以人为本——儒家人文精神、第二章 仁者爱人——儒家的人道精神、第三章 希贤希圣——儒家的人格理想、第四章刚柔相济——儒家的实用精神、第五章 三纲六伦——儒家的伦理精神、第六章 弘道崇德——儒家的道德精神、第七章 修身养性——儒家的修养之道、第八章 经世致用——儒家的经世精神、第九章 和而不同——儒家的和谐精神、第十章 天下为公——儒家的大同精神。本教材已经通过修改成为《儒家精神》的书稿,与北京同道新文联合图书发行有限公司鉴定了合同,作为今年他们公司重点推出的书之一将在近期出版发行。
四、对自己教学效果的评估:
在《儒学与中国文化》教学中,我本着宏观概括与微观探讨相融合,思想史与社会史相结合,知识传授与学术研究相融通基本方法,首先对儒学与中国文化的发展有一个贯通的了解,在为学生提供有儒学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的同时,注重儒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特别以强烈的现实关怀和问题意识对儒学与中国文化发展某些重要领域、重大问题进行探讨,争取有一定的学术深度。
在《儒家人文精神》教学中,我在梳理中国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注意概括儒家的基本特点与基本精神,挖掘儒家文化的思想底蕴,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判断能力,提高学生的理性和思辨水平,增强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世。
五、学生方面取得的实效:
在《儒学与中国文化》教学中,我模拟学术研讨会的形式,留下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就自己有兴趣的、特长的领域,每人准备一次发言,进行讨论,我接着点评,其他同学进行提问,发言者进行回答。他们反映很有收获,可以激发自己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大家的思考能力和临场发挥能力。
在《儒家人文精神》教学中,经过我提示,让学生就中国文化的相关问题进行自己的思考,课下准备材料,课堂讨论,然后写出作业,作为平时考察。
六、课外拓展:
在教学中,我结合国学基金会网站,在课外鼓励研究生和本科生进行学术思想的讨论和传统文化经典的诵读,把课堂内和课堂外、学校和社会结合起来,去年有四位同学获得“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网络教育”评奖,我还组织进行传统文化经典的诵读,在校内开展学院、学校不同级别的读书报告会,最后编写印刷了《论语》研读文集,还鼓励优秀的学生写出比较成熟的学术论文,还先后帮助他们推荐到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主办的《华夏文化》、《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等刊物公开发表。
七、下学期开课的计划与安排:
下学期继续为历史文化学院研究生开《中国文化通论》课。
八、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
由于长期的左倾思想的影响,个别研究生们对儒学还有许多误解、曲解。我必须对他们进行正本清源的教育,通过扎实的历史梳理,让他们明白儒学发展的历史和对中国文化方方面面的影响,真正体会到儒学的博大精深,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增强对儒学复兴,中国文化复兴的信心,利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儒家人文精神》由于是对大二学生开设的,我着重对他们说,现在社会上不仅仅需要有各种专业特长的人才,更希望有道德人格修养的人才,希望他们注意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也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现个人与社会良性互动。
最后,非常感谢冯先生和鲍夫人的赞助,并对陈杰思老师的辛勤工作表示感谢和支持!
顺祝
夏安!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韩 星
2010年8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