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经典教育 > 《论语》声中日日新

《论语》声中日日新

字号:T|T

 

 
 
《论语》声中日日新
 
天津市明德国学馆馆长 柯兰
 
 
尊敬的冯燊均主席、老师们、朋友们,大家好。
感谢主办方能为我提供这个机会,向各位简要汇报天津市明德国学馆的工作,希望得到指教。
国学馆成立于2006年,现已进入第四个年头,是民办公益性社会教育机构。国学馆致力于推动中华经典向大众文化发展,这是民族的迫切需要,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特点。
国学馆以河西区为基地面向全市18个区县,以中小学为教育重点,兼顾社会其他方面。国学教育贴紧现实生活,促进转化为民众的价值观念和社会风气。
国学馆成立初始,培训教育的首要难题是没有生源。中小学最大的压力是升学、考重点校,而国学学习又不能和分数挂钩,再加上当时普遍对国学很陌生,我们试探着招生,无人报名,于是改变思路,争取行政力量的支持。国学馆与区教育局合作,开展国学教育。教育局将国学纳入全年的重点工作,召集全区大会,局长亲自动员,提要求,并作为年终各校考核内容,又命名了七所国学基地校,以点带面,带动全区。我对教育局的承诺是针对各校缺少国学师资的问题,完全义务地负责师资培训,聘请专家授课,组织力量辅导,并选派30名教师分阶段到北京读书班学习,边学边教。这样一年下来,全区有三万多中小学生接受了国学教育,并涉及到了为数众多的家长,国学馆的工作得到了初步的好评。此后又不断发展,在今年上半年,河西区举办了首届《河西区中学生国学论坛》,孩子们走上论坛,成为了国学论坛的小主人。
第二年,随着工作的发展,又扩展到市民,让国学走进社区、走进千家万户。河西区各街办事处都有市民学校,街下面所属的居委会有分校,全区共有市民学校的学员三万多人。我们和区社区教育办公室及街道联系,他们十分希望开设国学班,但也苦于没有师资。国学馆和街里商定,由街里安排人员,我馆义务地为市民学校进行了为期半年的师资培训,同时还深入街道义务讲课、对教师课下辅导,街里负责组织动员。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各街陆续开设国学班,现在还在运作中。
在面向社会方面,三年多来,我们在中小学、少年宫、幼儿园、街道社区、机关、社团、企业、民主党派等单位义务宣讲近百次。
第三年,在工作取得一些成绩、社会效益较为明确的基础上,我向天津市教委及河西区政府提出建议:举办“天津市中小学首届美德论坛”,并形成传统,今后每两年举办一次。提出这个建议,是因为随着国学教育的深入开展,我们越来越有这样的思考:
从当前中小学实际状况看,学校对德育工作普遍较为重视,各校的德育处都很忙,如雷锋纪念日、植树、清明祭扫、禁毒教育、母亲节、国庆节、环卫等,多种形式开展活动。这些活动是十分必要的,也有效果,但这些特色活动是否就是德育工作的全部,是否就抓住了德育工作的根本与核心。
德育工作乃至学校的全部工作最根本的任务是培养人,要让孩子成人,而不是成为制造分数的机器。“世间万物人为贵”,贵就贵在品德上,品德是人的精华,是和世间其他万物的根本区别。必须通过中华传统经典文化的教育,品德培养最主要的是通过中华传统经典,像春雨润物那样,循序渐进、点点滴滴地渗透进孩子的心灵。
中华文化是孩子们的灵魂,美德教育是教育工作的根本,是学校整体工作中的第一位,但这个定位至少在目前还存在差距。
这个建议,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经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和河西区人民政府研究决定,由市教委和河西区政府联合主办,天津市明德国学馆和河西区教育局承办。2009年5月8日,天津市首届中华美德论坛顺利举行,主题是“美德在学校里的定位与实践”,18个区县代表参加,全市共有1200多所中小学,论坛收到各校的论文计900多篇,在全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关于体制问题:当前各校的国学教育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采取了晨读、班会、团日、社团活动等多种形式,在体制外进行。这种方式有必要也收到效果,但缺少规范性和教育深化。我们既不能解决体制内,又不安于体制外,因此考虑可否走一条体制内和体制外相结合的道路。国学馆支持帮助培杰中学,开展了“《论语》进课堂”的尝试,将《论语》列入课程表,七年级十个班每班每周一节课,有固定课时和教材,有专职的教师,至今已进行了一年。这一年有成绩,也发现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从家长方面的反应看十分欢迎,孩子们普遍有了变化。特别提出来的是,“《论语》进课堂”得到了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组委会的关注和支持,在此表示感谢。
为了探索国学教育中的有关问题,我们办起了一个国学馆的道慈培训班,作为试验田。学习内容以《论语》为主,兼学《弟子规》及《大学》等部分章节。确定德目原则是孩子们生活中有的、能懂的、容易做到的,本着“由小到大、由近到远、由具体到抽象”,确定了十德:“孝、礼、勤、诚、耻、忠、信、义、宽、廉”,选出《论语》中有关十德的内容,编写了《论语》“十德教材。前不久收到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组委会寄来的《中华十大义理工程》一书,我们将作为馆本教材,。在此对冯燊均主席表示感谢。
教学要求:三点。一、学知识,背诵;二、修身,有所感悟,心得;三、践行。
关键在修身,培养孩子们的内心情感、价值取向,培养一颗中国心。要有实效。
比如第一期开始时,孩子们的高消费攀比风很盛行,比谁家有别墅、有豪车、赚大钱,没有的就不愿和他玩。有个孩子叫李璐,父母双下岗、家庭贫困,她的自卑感很强。学了《论语》“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等,还进行了立志教育,李璐的精神状态变化很大,尊重别人而又自尊、热爱集体、关爱同学、自身很优秀有威望,大家都愿意接近她、选她当班长,她在会上的发言还刊登在《天津日报》上。班里的攀比风有了根本变化,比如到学校来上课时都不带饮料,只带水。还比如,有些孩子在生活中崇尚西方生活方式,穿外国名牌、吃汉堡、过圣诞节、不过春节、看《哈利波特》等等,好像什么都是外国的好。学了国学,了解了中华文化的伟大和珍贵,孩子们深深动了感情,有孩子在作文里写道:“我骄傲,我是个中国人。”
教学模式:探讨人性化教学,在孩子们心中不是遥远的古人,不是讲干巴巴的大道理的道学先生,而是就像我们生活中的一位可亲可敬的老爷爷,孩子们亲切地称孔子为孔子老爷爷。
课上讲述了《论语》中一位盲人乐师来访孔子,孔子亲自为他领路、“阶也”、“席也”、落座、又亲自向他介绍在场的各位、细致地照顾盲人的故事。一次,邢俊国同学跟妈妈去看电影,路遇大雨,见一位盲人迷路,邢俊国同学主动冒雨和妈妈将盲人送到了目的地,等赶到影院已快散场了,邢俊国对妈妈说:“我践行了孔子老爷爷的美德,比看电影还高兴。”
孩子们懂得了感恩,集体讨论制定了“孝的公约”,班里出现了不少动人的小故事。一个孩子在家里全家像众星捧月一样捧着他,他觉得“大人为孩子辛苦是应该的”,后来懂得了孝敬父母长辈,姥姥生病了,他悄悄地把自己的500元放在姥姥枕头下看病用。
许多家长写来了感谢信。
我们还在曲阜“三孔”设立国学馆的教育基地,选择了六个教育点,带孩子去曲阜开展修学活动,在孔子讲学的杏坛聆听专家讲述经典,在孔子的墓前缅怀他伟大的一生,在万仞宫墙下举行隆重的成人仪式,在孔鲋藏书的鲁壁旁诵读《论语》,切身感悟先贤哲人的人文情怀,实地承受传统文化的人格熏陶。
2009年7月上旬,全国精神文明办专职副主任王世明来津调研,考察我区的国学教育,我馆被推荐为调研点。王世明主任观看了道慈培训班孩子们诵读《论语》的表演和成果展示,并听取了我馆的工作汇报,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并提出了开展吟诵经文活动的建议,事后还热情为我区联系推荐指导教师。
《论语》声中日日新。几年来的实践,使我深有感触,从开始的稍感生疏,到如今略有小成,我深感日新月异、学海无涯。在向孩子们弘扬中华文化、开展国学教育的同时,我们自身也在进行内心的净化。国学馆建馆时间很短,在国学教育工作上还是个新兵,十分需要冯主席、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和朋友们的指教、帮助。谢谢大家。
下面,请大家观看道慈培训班的记录短片。
 

滇ICP备20006117号-1 Copyright 2014 Zhonghyl.com All Rights Reseerved 版全所有·冯燊均国学基金会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

地址:地址:昆明市高新区海源中路169号(西山区一中对面) 电话:0871-888888  传真:0871-888888  邮箱:yes@zhonghy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