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云南财经大学
学院:物流与管理工程学院
班级:自然22-1
姓名:谢金娜
学号:202205005061
手机号:18405114269
指导教师:任秀芹
信坛 二 154
《说文解字》中记载:“信,诚也,从人言。”从根本上来说,信重在于诚。“信”即真诚,诚信,真实。信,对于个人而言,是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是事业发展和生活顺意的保证。对于社会而言,是社会健康有序发展的稳定器。对于国家而言,是国家荣誉和国家利益的重要保证。程颐说:“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韩诗外传》中写:“人以实,虽疏必密;与人以虚,虽戚必疏。”真诚待人,别人同样会真诚待你,如果虚伪待人,即使再亲近的人也会疏远你。诚信,就是要对上忠诚,对友真诚,为人处世要讲信用。战国商鞅立木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想治理好国家,首先应取得人民的信任,获得老百姓的拥护和爱戴。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以诚信待人民,不说假话,不做假仁假义的事,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建立了深厚的群众基础,并最终在人民的拥护下建立了新中国。反观国民党反动派,违背人心所向,贪污腐败,强取豪夺,最终失去了人民的拥护。正所谓:“匹夫行忠信,可以保一身,君主行忠信,可以保一国。”
诚信是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是社会存续发展的重要基石,是人类文明智慧的结晶。作为新青年我们需坚守诚信,真诚待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自身的言行负责,脚踏实地,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做好每一件事情,共同构建诚信社会。
信坛 九 303
《晏子春秋·不合经术者》说:“言发于尔,不可止于远也;行存于身,不可掩于众也。”说过的话必然要亲自实现,做过的事一定要与言语符合,言行相一致,方可取信于人。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告诫我们倘若把别人的信任当成儿戏,那么当我们需要他人信任时,信任便不值一提。中国俗语“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从某个角度看也能理解成言行一致的人往往得善终,恶贯满盈的人、言行不一的人终不会落个好结局。《墨子·兼爱下》说:“言必信,行必果,使言行之合,犹合符节也,无言而不行也。”墨子提倡言行一致的观点,希望人们能在诚信的基础上,做到言行一致,构建人与人之间诚信相处的美好社会。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确切形容言行不一的人,人们总是在思想上天马行空,编织美梦,却从不为其付出行动,懒惰,拖延是他们口中最美好的借口。
有人将承诺丢之弃之,有人却一诺千金,信守承诺的人即使跨越山海也要兑现诺言,轻许诺言的人无论怎样费尽口舌也很难取得他人的信任。同样,言行一致的人值得所有人的尊重和信任,言行不一的人总妄想乞求他人的信任。无论是个人层面还是国家层面,言行一致都是个人立身、国家发展的基本要求,关系着个人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信坛 十 1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慎独尤其重要,可以说它是一个人品行修养的最高境界。《礼记·中庸》中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我所理解的慎独就是在自己独处时,无人在身边时,能够严于律己,时刻做到自律,遵守道德原则和法律法规,谨慎行事,遇到重大选择时,能保持冷静,理智地解决问题。慎独是按照自己内心的想法坚持去做某一件事,不受外界的干扰,心无旁骛。当别人需要我的帮助时,即使他可能会伤害我,但我仍能义无反顾地去帮助他。当我明知道实现梦想的希望很渺茫,但我依然竭尽全力坚持做下去。当所有人因为困难和诱惑背离了初心,我还是会不忘初心,勇往直前地走下去。
所有的一切,只是因为我保持了慎独,选择了慎独,意味着很多事情从一开始就不会按照我们预想的进行,意味着很多时候我们都是一个人战斗。但选择了慎独,却是我们人生节点转折的开始,我们会看到一个更加坚定、理智、勇敢、谨慎的自己,穿越层层阻碍,我们终将抵达胜利,超越自我。
孝坛 六 145
《礼记·祭统》中说:“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可见古人认为祭祀是用来追念养育之恩,弘扬孝道的。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祭祀有着重要的特殊意义。《礼记·祭法》云:“夫圣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菑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祭祀能够维护传统封建社会的秩序,稳定国家统治,维系家族荣耀,安定人心。祭祀的对象也从以天地鬼神为主演变到以先祖为主。
儒家认为人们祭祀先祖可以看出人们对先祖保有真情和怀念,因此民风就会变得淳厚。从中国的传统节日中也能看出人们对于祭祀先祖的态度。清明节人们会进行扫墓,吃寒食,禁烟火等活动来表明对祖先的敬意,端午节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以此来纪念伟大诗人屈原,希望后辈能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祭祀祖先不仅是表达我们对先祖的思念和敬意,还能时刻提醒我们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先,要感恩祖先对于我们的庇护,没有他们的辛勤创造就没有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传承家族精神,为家族光宗耀祖。对于活着的人,我们更要懂得珍惜,用实际行动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今天,我们尤其不能忘记为换取后代人和平的生活而流血牺牲的英雄先辈们,记住每一个英雄纪念日和国家公祭日,铭记他们抛头颅洒热血的无私奉献精神,吾辈当自强。
孝坛 十 245
忠是孝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孝是忠的思想道德基础,是忠的本质之一。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为何能绵延不断,生生不息?我想其中必定是有忠和孝的因素,人们常以为忠孝两难全,其实对国家和人民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个孝顺的人必然会敬爱别人家里的长辈,也会爱护别人的孩子,从而会爱护整个国家,当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处于危难之中,他一定会挺身而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国家和人民尽最大的忠诚。中国自古以来就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在大是大非面前,我们注重优先保护集体利益。没有国这个大家,就没有家这个小国,倘若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的不孝,那么家这个小国早已不复存在,正是因为有千千万万个对国家和人民忠诚的人,才会有我们今天幸福的大家,才有我们孝顺父母的机会。
忠君爱国是中国古代文人志士家国情怀的体现,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精神,是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精神,是岳飞“只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报国情怀。忠和孝本就是一体的,忠诚忠国的人必然不会忘记来时路,不会忘记抚养、教育他长大要报效祖国的父母亲,他会记得报效祖国后归来孝顺父母,陪他们安度晚年。只是,在更多的时候,英雄的父母亲承担了更多对儿女的关心和爱,带着更多的孤独和担忧,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孝,相反,会有许许多多的人替英雄们孝顺他们的父母亲,完成英雄们未尽完的责任。因此,忠孝不应该是分离的,而是一体的,忠与孝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忠是孝的最高境界。
孝坛 四 106
我常常认为对父母长辈实现孝的前提是做到自尊自爱。珍惜生命,爱护生命,投身于正道中,实现生命的价值,为家族光宗耀祖。一个人如果做到了自尊自爱,那么他一定会推己及人,珍爱父母长辈,爱护晚辈,从而为父母尽忠尽孝。孔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尊重自己,学会自重,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自尊自爱的人懂得保护自己的尊严和权利,懂得爱护自己,会为了想要的目标而努力争取,对自己有清晰的认知,不会因为他人的言论而贬低自己。试想,一个不懂得自尊自爱的人,他会怎样度过漫长的人生,又会如何孝顺父母,恐怕只会让父母担心他的未来发展,为他谋虑人生前途,又或是早早地让白发人送黑发人。所以,为了让父母安享晚年,身为子女更应该自尊自爱,这样才更有可能给父母更好的物质基础和精神上的关心关爱。
智坛 九 115
王阳明说:“知行合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知行分离应该是知行合一的前提,而知行合一是知行分离的最终结果。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人如果需要完成一件事,那么他首先应具备如何做好这件事的知识,明白做这件事的意义何在。其次,要具备一定的行动能力,能妥善解决问题。
朱熹提倡的格物致知我深表认同,从古至今,诸多事例都表明任何事物的成功绝不是纸上谈兵,而是通过不断地亲身实践获得的。假使毕昇明知道雕版印刷术虽然极大地改变了以往的印刷速度,但印刷仍然麻烦,如果他不亲身发明新的印刷方法,怎会有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呢。袁隆平院士如果只是在实验室里做水稻种子研究,而不下田观察水稻生长的环境条件,怎么能创建超级杂交水稻技术体系,将杂交水稻种植技术推广到全世界呢。可见,知与行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更应该做到知行合一,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成为有为青年。
智坛 五 130
庄子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为了获得更高的学历,找到更好的工作,盲目地让自己沉迷于书海题战之中,却没有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儒家思想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应该成为我们学习的目的。我们的学习目的不应该是庸俗的,杂乱的,功利的。而应该是有远大格局的,纯粹的,高尚的。
古有吕蒙“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今有黄国平从寒门学子到中科院博士的励志故事,从古至今许多文人志士用其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学习改变人生命运,学习使人受益终生。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表明学习帮助人修身养性,培养道德规范。但学习还应该被赋予更高的意义,作为华夏子孙,我们血液里深深流传的家国意识告诉我们应该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和民族的复兴而学习。诚然,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很普通,但却不平凡,只要我们人生方向是正确的,成长足迹是有迹可循的,志存高远,坚韧不拔,每个人都能为国家的建设奉献自己独特的力量。
智坛 尊师重教之礼 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读了韩愈的《师说》后,我对老师的作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老师是能在人生遇到困难时帮我们指点迷津的人,是能在我们成长时为我们树立正确价值观的人,是在我们单一地解决问题时为我们举一反三的人。《论语》中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们应该向老师学习其优点,虚心向老师请教,不耻下问,毕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在向老师请教过程中也应遵循“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原则,人生道路上不可能身边永远有良师,与其向老师索求答案,不如自己学会解决困难的方法。
老师本应该是崇高的职业,可是现在,很多人对老师不尊重,不理解,甚至指责老师的教学方法,严重的欺压辱骂老师,导致现在很多老师不敢管、不能管学生。
全社会都应弘扬尊师重教的风尚,踏实强师筑梦新步伐,使老师更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使命,使学生在老师的谆谆教导下成长成参天大树,使学生和老师之间是良师亦是益友。
和坛 二 200
和的原理包含兼容并包、中庸之道、和实生物、阴阳和谐。中国自古讲究和而不同,美美与共。中国哲学中,和表示矛盾着的事物在统一性的前提下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和也寓意和谐、安定、平和、宽恕。春秋战国时期,和的思想已表现得淋漓尽致,在那个“礼崩乐坏”,“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战乱不断的动荡年代,正是因为有和的思想,才会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创造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辉煌。北大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学术精神也体现出中华文化在学术上“和”的思想。新文化运动中,有志青年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愚昧、迷信,对传统文化批判继承,革故鼎新。《论语》中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体现出君子的为人处事和中国古代社会的价值观。
在现代,中国外交一直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讲究求同存异,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们尊重他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干涉他国内政。在家庭方面,我们重视家和万事兴的思想,在社会层面,我们讲究以和为贵,注重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治理难的危机下,中国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国际社会共商应对气候变化之策,共同解决世界环境危机。
和坛 九 68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社会似乎按下了加速键,人人都在忙碌着,“争”似乎已经成为共识。他们说,与人争,方能安身,与天争,方能立命。可我却更赞同道家“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思想。这个社会亟待需要心灵和谐的思想,需要那些能够放下对权利名誉追求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人。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说的就是追求心灵和物质的平衡,守住本心,即使处于贫困的境地,也会因为心灵上的善良和寻求道义而感到快乐。
心灵和谐的人在年迈之时仍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在不得志时始终抱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心态;在得志时也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做到心灵和谐,需要我们保持一颗平静的心,克制自己的情感,与情境共鸣,返璞归真。待那时我们便可以感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后人生的希望与光明。
和坛 中庸之道 1
中庸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是儒家立身处世的待人准则,到今天,中庸思想也影响着中国人看待问题、处理问题的方式。朱熹章句引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思想讲究对待事情要以不偏不倚、客观公正的态度来看待,从某种角度来说,中庸之道就是坚守正道。孔子的中庸思想主张和而不同与致中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中庸思想能够尊重和而不同的存在,尤其是在复杂问题面前更需要中庸之道来揭露事物发展的本质。
中庸思想追求适度,正如中国人注重把握事物的量度, 水满则溢,月盈则亏,物极必反,去掉极端,因时制宜,凡事讲究刚刚好,人生不需追求圆满,但求小满。今天,在外交方面我们用中庸之道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在面对俄乌冲突时,我们没有站在某一个国家的立场上,而是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协调两国间的矛盾和冲突,努力减少两国的战争。因此,站在时代新征程的道路上,我们更应该学习中庸之道的内涵,把握中庸之道的度,将其内化于心,落实于行。
仁坛 四 487
何为“仁”,韩愈认为:“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焉之谓道”,孔子说:“恭、宽、信、敏、惠,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仁应该是爱亲人,爱人民,爱自然,自尊自爱,四海之内合敬同爱。仁的前提应该是自尊自爱,王安石说:“爱己者,仁之端也,可推以爱人也”,人首先做到爱自己,才能有资格有能力去爱身边的人。现代社会,很多人言语中表示爱自己的亲人,爱自己的父母,却因为一时地迷惘,一时的错误又或是遭受不了生活的打击,选择轻生了结自己短暂的生命。殊不知,这样既浪费了自己的生命,又给爱他们的人带去无法挽回的伤痛。因此,人应该要珍惜生命,让自己活得有价值才有能力去保护身边的亲人。
儒家的仁政思想提倡统治者以仁治国,宽厚待民,以民为本,对人民有同理之心。而这些思想也运用到了现代中国的发展体系中,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共产党员想人民之所想,解人民之所忧,真真切切地爱人民。中国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动绿色发展,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礼记》中记载:“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古时人们就希望天下应该是大家共有的,不应该有国家之间争霸的战争,世界应该和平相处。今天,我们积极推动国际社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以自身发展经验为基础,以世界的共同价值为原则,为解决世界难题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仁坛 十 456
王阳明在《大学问》中说:“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儒家认为良知是人类先天具有的道德意识,是人本身具有的在接受道德教育下自然形成的认为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的思想。人在大街上看到有人在乞讨,会自然地给予一些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因为我们的良知告诉我们,这个人处境贫困需要我们的帮助。抗战时期,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绝对不会向日本人投降或成为日本人的帮凶,因为我们的良知告诉我们,作为中国人要爱自己的祖国,爱我们的人民,日本侵略我们的领土,残害我们的家人,无论如何都不能向侵略者屈服。
《今日之孟子·尽心上》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良知是一个人的道德本性,但也受后天的影响,唯有用心领悟良知,方能致良知,坚守良知。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历史向何处去,人类的未来在哪,时代掀起巨浪考验着我们,我们有责任把我们的良知转化为实际行动,做到致良知,知行合一,担当重任,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仁坛 三 228
提到仁,我总是会想到仁者爱人,为什么呢?一方面是因为我从小接受了儒家思想的教育,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从内心深处认同仁者爱人的思想。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可见,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不会因为一己私欲而牺牲他人利益,而是会在满足他人利益时再满足自己的欲望。假仁假义,弄虚作假的人不会懂得在对他人施行仁爱之后的获得感,而真真正正讲仁爱,做到仁爱的人总是默默无闻地践行着仁爱的道义。孟子认为人性本善,《礼·礼运》也讲“仁者,义之本也,顺之体也,得之者尊”,人在学习了仁的思想之后,会自然而然地将仁作为处事准则,仁者大爱无疆。孔子不会因为一个人的出身和能力而放弃教他的弟子,正因为他对弟子仁爱,他的言语才被收集成为《论语》一书。张桂梅老师不会因为学生的贫穷而让大山里的女孩子放弃接受教育的机会,她的仁爱之心令无数网友感动落泪。也总有人会在身陷囹圄时,尽己所能帮助他人,以仁爱之心解他人之困。
其实,仁爱并不陌生,我们日常生活中小小的行为也可能是仁爱之举,只要我们坚持下去,终有一天小溪也能汇成大海,我们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他人,造福人民。
评语:文章的内容涵盖了信、孝、忠、智、和、仁等多个方面,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文章语言流畅,逻辑清晰,论述深入,既有理论阐述,又有实例论证,充分展示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和扎实学识。但文章也有些许不足之处,对于儒家的中庸之道、阳明的良知学说等仅限于粗浅的理解,需往深处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