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师范大学
哲学与政法学院
09思想政治教育B班
郑永婷(094020151)
联系方式15288344793
1、和坛
“和”在中国古代汉语及古文字史中,最早现与甲骨文和金文,和无论做动词、名词还是形容词,都有调和、和解、和谐、协调的意思。
就我个人对和的理解,“和”由“禾”和“口”组成,我认为让老百姓有饭吃,能安居乐业才是正真的和,无论古今中外,任何一个民族,一个王朝,若不能实现和,终将被时代所遗弃,即使能暂时实现民族、王朝的繁荣,也并不能实现国家长久的安邦立国。远古时代的人们协力合作是为了实现自身的生存,而当今社会呼吁和谐是为了实现人类更好的生存和长久的发展,《管子·兵法》上这样记载“和合故能协”,我认为和的关键在于民心,民心的背向的关键在于民生,一个国家能否解决好老百姓大大小小之事,是实现和的关键和基础,满足老百姓的基本生存需求,让老百姓有百姓有饭吃,实现家庭、社会的和谐,进而才能行动协调、步调一致,才能实现民族的长治久安。
2、仁坛
仁最早出现在儒家经典《尚书·金腾》中,仁是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孔子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即“爱人”以“亲亲”为基础,也就是说仁要从爱自己的双亲出发,一个人如果对待自己的父母都不仁爱、仁慈,又怎会对别人仁爱呢?对自己最爱、最亲的人舍得花心思、花时间,懂得知恩图报,这样一个人说明他是有仁爱之心的;其次,仁者应该对自己仁爱,这里的仁爱并不是说让你对自己放松、放纵,给自己找借口。而是懂得善待自己,懂得满足自己适当合理的需求,并能照顾好自己,一个能好好照顾自己的人,了解自己、懂自己的人才能更好的理解别、他人,更好的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最后,一个仁者,并不只是对家人、自己仁爱就够了,还需要做到孟子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你不仅要把你的仁爱传递到身边的亲人,更应该把这种仁爱传递给更多的你认识或不认识的人,身体力行的实行仁术,将仁爱推广到更大范围之中,从身边的每一个生命开始,从每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开始,从每一个细节开始。
3、义坛
义,即正义,是行为的最高标准,具体的说就是适宜的行动,符合道的要求就是义。“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仁和义一般是相通的,我认为义是一个人内心善良的体现,是一种内在的修养。列子说“人而无仪,惟食而已,是鸡狗也”意思是说做人不顾道义,只知道吃喝,是鸡狗。无论世界怎样变化发展,都不能舍弃做人基本的道义,不能为满足个人私欲舍正路而不由,这样的人和鸡狗没有什么差别。行正义之路,做道义之人,应该遵循正义采取适宜的行动,选择正确的道路来谋取利益。你得到的将是终身受益的利,以非义为行则,走的路始终是一条死路。
4仁坛之仁心
每次读经典对“仁”的理解都有所不同,每次理解的深度、广度都有所不同,“仁者爱人”“己不欲勿施于人”这些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但能真正做到这个层次的人却寥若星辰,这些简单的道理我们都懂,但到具体的情况就完全不这样去想,这样去做。我觉得仁和忍是相通的,一个仁者必定不会不顾别人的感受而强占某些东西来满足自己,必定会从自身出发,权衡个人需求和他人需求,来达到一个平衡,这样必须要忍让别人的要求,然而忍受、忍让并非是软弱、懦弱的表现,而是用另一种方式诠释“仁”,对家人、自己、他人的仁爱并不是仁的唯一表达方式,适当、合理的隐忍也是一种仁爱的具体表现,也是一个人的内在修养。判断一个人是否仁爱,并非全看他所表现出的仁爱,关键在于他能否隐忍和隐忍的程度。
5、信坛
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是现代社会中人们惯用的做法,被誉为为人处事的黄金之道,然而其中潜在的危机是诚信的缺失,何为“信”呢?我认为信即诚信,从汉字的基本结构看信由“人”和“言”组成,也就是说人话即为信。为什么现代社会有那么多不诚信的现象,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沟通说的不是人话,至少是人类听不明白的鬼话、神话或低等动物语言,试想你自己会相信鬼话和神话吗?如果你都不能说服自己相信更何况别人呢?我认为信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不夸大事实,不隐瞒事实,让别人相信你;二是,让自己相信他人。很多情况你所说的话是人话,却很少有人相信你,你只做到“人”这个境界,即实事求是,没有欺诈和作假,还未达到“言”的境界,何为“言”呢,就我个人所理解言的境界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试着让别人相信你,也让自己相信别人,总结说来,诚实、诚心、诚意的不夸大事实,不藏匿事实,事实求是的说话、做事即为信。
6、礼坛
中华名族自古以来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仪礼之邦的名族,礼在中华名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占有很重的分量,从小父母就会教我们一些基本的礼仪,如见到长辈到用敬语问候,不得直呼其名,类似的礼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耳濡目染的受父母、同龄人的影响已习得很多。
我认为礼是一种为人处事的态度,无论什么样的礼节,首先应该从心理上、思想上有一个较为正确的认知,从自身内在的部分肯定礼,你才会用实际行动即用肢体的动作和表情直接表现人行为的外在规范和礼仪。在所有的礼节中我认为尊敬是人与人接触、交往的前提,无论是年长或年幼,都应该敬人三分,你以什么样的姿态对待别人,别人也会以同样的姿态回应你,用一个简单的物理原理解释——力是相互的。
7、适度之礼
“礼者,中也,过则为伪不可谓之礼”意思是说所谓礼,就是恰到好处,过头了就成为虚伪而不再是礼了,从心里对礼有了较为客观的认识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要把握好礼的度,不能太过也不能不到位,放低姿态,以礼待人能增强个人的亲和力,能让你迅速融入新的环境,同时也利于提高个人的亲信力,但是一味的放低姿态,丧失自己的立场就变成了阿姨奉承,为了迎合别人而行礼,这样礼只是为了达到某一特定目的的一种手段,并非是个人修养的体现,礼应该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愿意通过具体的动作和表情表达出来的情感,而不因掺杂虚假的因素。若过分抬高姿态把别人拒之千里之外,给别人一种孤傲、难以接近的感觉,也是不妥当的。“礼”在今天不光是看作是一个道德的标准,更看作是个人综合素质的外在表现。
8、孝坛
几年前央视曾播过这样一则公益广告:“子孙们都给妈妈打电话告诉老人家晚上不回家吃饭,老人家还没来得及问什么时候回家,电话早已响起一通忙音,而妈妈早已做好一桌饭菜,即使是这样妈妈还是耐心等待子孙们回家,直到深夜,很多电视频道都已经停止转播,孩子们还是没回来,只留下妈妈一声声叹息”。这则公益广告引发了我对孝的思考,在我们心里普遍认为能赡养父母就是孝,满足父母的衣食需求就是孝,古人这样说过“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是说把能赡养父母就当做是孝,人们也能养狗、养马,如果赡养父母没有尊敬之心,那么,这与养狗、养马有什么区别?
我比较认同这种观点,我认为赡养父母不仅仅是满足父母的衣食需求,更重要的是陪伴父母、尊敬父母、呵护父母。回想一下你的父母是怎样抚养你长大,是不是给你食物和衣服就对你不管不问?当你被欺负、受伤需要人陪的时候是谁陪在你身边?一路走来父母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物质的满足,更为重要的是呵护我们心灵的成长,一直是我们坚强温暖的依靠。现在父母老了,他们不需要成捆的人民币,不需要奢侈漂亮的衣服,即便我们多富有,父母也没有福气消受那些丰盛的事物,也没有那些青春来享受你漂亮的衣服,无论是粗茶淡饭还是丰盛大餐,无论是粗布短衣还是华丽的时装,对父母来说都一样,都是子女的孝心,与这些相比子女的悉心照顾,悉心呵护是他们更需要的,父母老了就像我们小时候总希望有人把我们当宝贝,有人疼有人爱。用一颗敬老、爱老的心去孝顺父母长辈,用心去给她们家的温暖,哪怕日子过得清苦,一家人互敬互爱其乐融融才是真正的幸福、快乐。
9、毅坛
“毅”首先让我想到的是这样一句话“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古人说君子当自强不息,如今不仅君子当自强不息,女子也应自强不息,当今社会是一个不缺乏理想的社会,匮乏的是实现目标的恒心和毅力,尤其是当代的大学生群体,每个大学生都有自己五彩缤纷的梦想,关于未来都有一个个宏伟蓝图,但未必每个人都会为梦想去坚持,我们只是空赞赏或惊叹别人的成功,佩服别人过人的毅力,然后凭一腔热血抨击世道的不公,而关于自己的梦想却从未认真思考过,即便想过要如何实现梦想,并告诉自己从明天开始要做什么,也会为那个小小的梦想坚持几天,但奇怪的是不出三天,所有与梦想有关的热情、信心、毅力乃至梦想都被遗忘,了无痕迹。一次又一次这样无法坚持去做每一件小事,最终我们亲手把那些美丽的梦丢弃在路上,这是一个梦想纷飞的年代,也是一个梦想凋零的季节。
10、努力活着
鲁迅这样说过:“人从一出生开始,就不断向坟墓迈进”无论你是乞丐一事无成还是富翁功成名就,其最终的结果都是死亡,只是这个过程不一样罢了。这是一个不可抗拒的事实,但即使这样很多人都愿意努力认认真真的活着,人生只不过是出生和死亡之间这样一段距离,每个人只是拖着生命在走,每个人都想成就心中的那个梦想,都放不下那个小小的梦想,但可悲的是也缺乏实现梦想的勇气和毅力。人生或长或短,都由那么多精致的梦想组成,实现梦想肯定比筑梦难得多得多,试问自己:“你能真正放下梦吗?”如果放不下,就担当起来不要逃避,你不去尝试,不去做,不去坚持,又怎会知道自己不行呢?没有哪个人天生就具备那么多优秀品质,没有谁的梦想一蹴而就,都经受了或多或少的历练,勇敢的迈出第一步,坚定的走出第二步、第三步、、、、、、踏踏实实、认认真真的走好每一步,这样你会离梦想越来越近,不敢保证你所有的梦想都会实现,但至少你收获了成长,收获了许许多多终身受用的东西,即便人生的下一站是死亡也无需畏惧,因为你曾努力、认真的活过。
11、忠坛
中国古代关于忠的故事举不胜举,岳飞的精忠报国,文天祥的人生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从忠于国家的角度诠释了宏观角度的忠,从“忠,是要尽自家这个心”这句话,我认为忠是一种信仰,是一种气节,一种自己尽心尽力的信仰,说到忠我们不必大喊忠于民族、忠于国家的口号,我认一个难以忠于自己、忠于家庭,那样的忠只是一种口号,一种虚伪的语音,试问自己是否忠于自己的信仰和梦想?是否忠于自己大大小小的决定,是否尽心尽力完成每个决定?如果日常生活中都无法坚持做完自己的事,无法忠于自己的决定,那又如何忠于家庭、忠于民族、忠于国家?一个坚守自己信念、信仰的人一定为这个信仰不懈努力,也就不缺乏忠于信仰的毅力和恒心,所以,一定程度上忠和毅是相通的。
12、廉坛
之前对廉的理解有些狭隘,只局限于廉洁、廉耻两层含义,今天对廉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知,廉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个人生活中的朴素精神和节俭精神。二是指公众生活中的廉洁精神,自身感触较深的是有关自省的精神,“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每日三省吾身”我们都是凡人,自身都存在或多或少的缺点和不足,能认识到自身不足和缺点,就是一个自省的过程,是一个自我认识的过程,每个人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之中,每天的行为结果都会对身边的人和物产生相应的影响,其行为方式有正误之分,影响有好坏之别,每天三省吾身是必要的,自省不是让你后悔你做过的事,而是让你从你所做的事情中吸取经验,当下次再面临这样的状况时可以游刃有余,现代社会中的人是不会轻易的告诉你哪里做错了,你有什么样的缺点和不足,自省是一个能让你进步、成长的好方法,只有你自己正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和缺点,才会有动力去改正和弥补,不断的完善自己,自身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13、知足常乐
欲望我们首先想到的是邪恶和贪婪,一种令人厌恶的意念,我认为欲望是好的,因为有欲望才会激发我们自身更多内在的潜力,才会有动力和勇气去达到目的,倘若我们没有欲望没有渴望,我想人类永远停留在原始社会,停留在人类产生的最初的原始状态,不会有如此迅速的发展和突破,我赞同欲望的合理存在性,但并不赞成欲望的无限性,适度的欲望能促进个人的发展、成长,也能推动社会和人类的进步,无限的欲望会毁掉自己、整个社会乃至整个人类,世界一战、二战就是无限欲望造成的后果,因为无限的欲望让世界战火不断,生灵涂炭,也正是因为正当的欲望才得以阻止更多惨剧的发生,欲望是好的,但要懂得把握好度,无论你有多么合理正当的欲望,有需要把持好欲望的度,欲望能成就一个人的辉煌也能毁灭一个美好的人生,懂得知足常乐。
14、智坛
很多人认为“大智若愚”应该是那些思想家、哲学家、隐士具有的一种深度,而普通人应该“大愚若智”,应该把自己的优点、特长凸显出来,才能被决策者看到平凡的自己,肯定自己的能力,而不足、缺点应该极力掩藏,即使自己不知道、不懂也要极力伪装自己,假装很有学识、很博学。
然而,我个人认为,大智若愚是一种很朴实、很长远的生存之道。一个真正的智者是不会扯着嗓子跟别人宣扬自己的才能,而恰恰相反,那些有点能力的人却会四处叫嚣自己的能力和成就,他会用自己最大的声音告诉世界:“他很牛!”智者不是不知道展现自己的才华;智者不是看不懂人们鄙视的神情;智者不是听不懂嘲讽的口吻,他们只是不想去计较太多,不想去争辩太多,那些外在的东西他们也渴望拥有,但是他们更希望用自己的方式生活,而不是奋力追求那些只要努力就可以获得的东西。
做一个真正的智者,学会聆听他人的观点,不要跟把太多的精力花在和别人争辩谁对谁错的问题上,他人肯定了的观点,你和他再怎么纠缠也是枉然,即使他的想法会被你影响,但是最后他仍然会坚持自己的观点,不会改变。如果你连自己的观点都不坚持,那么你有怎么会持有这种观点呢?答案很显然,即存在就合理.世界原本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是各自站在自己的立场看问题各自的观点、态度和解决方法也就不可能相同,与其争个你死我活,不如满足他人的优越感,然后换一种方式看问题,用一种更为科学的方式认识问题,不断修正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自己有所思、有所得、有所悟。一味的同他人争论谁对谁错,没有任何意义,即使你赢了又会怎样呢?重要的是你的改变,不能一直站在原点墨守成规,无论是外在的改变还是内在的改变唯有改变自己才是最可行的,即使你在原点也要不断拓展自己的能力用一种螺旋式上升的方式拓展自己的能力。即使你在别人眼里是个傻子,做一个勇于改变自己的傻子其实也是一件幸福、快乐的事!这个“智”的要求,是“大聪明”,不许耍“小聪明”;小聪明的人,不是“智者”。
15、经典之悟
经典教育八项原则用简单的16个字诠释了怎样读中国经典教育,我个人比较认同“知易,行难”,如果你不知道中国的经典,并不可怕,因为中国经典不知道只是一些知识性的东西,只要你肯花时间和精力那些东西你早晚会知晓,如果仅仅是知晓这些知识性的东西就是所谓的“专家”、“大师”,那中国的经典就是垃圾,那些讲座、讲堂也不过是照本宣科,只是在念他们从书本上读来的知识,除去这些知识他们还能剩下些什么,如果光知晓这些经典就可以称作“大师”那么我们每个读过中华经典的人都可以被称作“大师”,但此“大师”非彼“大师”。问题的关键不是记忆这些知识性的东西,重要的是读过经典之后在你脑海里留下的东西是什么?你想到什么?当你读过那么多经典之后,有多少东西是你想身体力行,能身体力行的东西还剩下多少?无论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还是高深的经典都需要我们用实际行动去诠释这些古老的经典。例如当你不小心被人踩了一脚,你是立即破口大骂还是用宽容的心态对待这件小事?如果此时的你破口大骂那么你读过那么多的经典也就毫无意义,只能说你读过经典并非读懂经典:而你用另一种平和的方式对待这事,说明你用心读过经典,并用自己的行动在体悟经典。这样才能算真正的读经典,学会了,会用了,终身受用无穷。
评语:
该帖子在基本上都能围绕经典中一个核心内容或一个中心观点加以展开,有论有叙,有事有情,有据有感,观点明确。但有些地方论述不足,还可以深入和展开。
建议:三等奖
- 上一篇:2011年上半年三等奖 李满昌
- 下一篇:2011年上半年二等奖 仇春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