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学论丛 > 中华传统文化将何去何从

中华传统文化将何去何从

字号:T|T

中华传统文化将何去何从

   曾杰

(武汉科技大学 文法学院,湖北 武汉 430081

作者简介

曾杰(1990  ),男,湖北仙桃人,武汉科技大学研究生,主要从事科技哲学研究,热爱传统文化。

通信方式

430081 武汉市青山区建设一路武汉科技大学文法学院191信箱    曾杰

电话: 18772345937  E-mail: 1194072946@qq.com    zengjie361@163.com

摘要

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精神的支柱,一个民族的进步有赖于文明的成长,几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在历史的各个时期都起着重要作用,传统文化意义深刻,影响深远。当今,传统文化的发展正值佳期,如何抓住机遇,建设我国文化事业,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值得我们思考。

关键词

中华传统文化; 民族精神; 文化发展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will decide on What Path to Follow

       ZENG JIE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Law,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430081)

Abstract:

The strength of a country depends on the pillar of the spirit, the progress of a nation depends on the growth of civilization, and thousands of year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every period of history, traditional culture is profound and far-reaching. Nowadays,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s in good time, how to seize the opportunity to build our culture, to promote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worthy of our consideration..

Key words: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National Spirit;   Cultural Development

  

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1]其中特别强调了要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实,在党的十七大报告就重点提出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2]

国学大师钱穆就认为,一民族之文化乃一民族灵魂之所在,民族文化之沦丧,最终必将使为该文化所化之民族堕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因此,拯救民族最根本的便在于拯救其文化,而复兴民族最根本的便在于复兴其文化。其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现代中国求变中唯一能变之自身”,是“现代中国人求认识西方新文化的一个独特自有的立场”。[3]

 

一、中华传统文化之思考

其一,中华传统文化之土壤何在?

可以试问一问你身边的人,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什么。也许有人会说,是儒学、是道学;有人会说是古代诗词书画,也有人会说是茶文化、武术文化、京剧文化;也有很大一部分人可能是“一言避之”­­——传统文化这东西我可不知道!确实,传统文化本身就是个很复杂的东西,一来,其包含的内容本身多;二来,对其定义的人也多。但是,中华传统文化现在需要传承发展下去,她不能只是文人们的“必需品”,老百姓的“奢侈品”。将中华传统文化,奉为高堂神像,每每社会老百姓提及于此,即感到虚无缥缈的时候,民族传统文化如何发展?先暂且不提,传统文化的社会发展水平,我们可以体会的到,每个人也许对中华传统文化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意识和概念,这种意识和概念很原始,还带有一些抽象。“可是,正如中华传统文化发展到今天,很多艺人、匠人也被称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似乎中华传统文化只剩下了酒文化、茶文化、根雕文化、古董文化,甚至是绣花鞋文化了!难道真的中华传统文化只有这些物文化了么?中国先秦时期古人就只懂得喝酒饮茶以及绣花鞋么?中国现代学者也只懂得喝酒饮茶以及绣花鞋了么”?[1]

我们不能说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理解有误,但确定无疑的是,对于大众心目中的那种传统文化可以算是一种初级的“自我意识”,带有偏颇,还带有许多动摇性。

问题在于,大众不清晰传统文化是什么,脑海中没有一个稳定标准,又旁触到众多物化东西和精神内容皆标识为传统文化,造成人们“断章取义”式的理解。而抽象和朦胧是不能拉近一般人对一个他自认为模糊,或许还是“可有可无”的东西的距离。

其二,中华传统文化能带给我们什么?

常听到这样的声音,当前的社会人是 “物质的丰富,精神的缺失”。 是啊,诚如《中庸》所言:“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无文化,则无历史。无历史,则不会悠远。不悠远,则不会博厚。不博厚,则不会高明。人类社会如此,个体人性亦然。

如今,社会表现出了落后的精神文化不能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矛盾。中华传统文化作为民族文化之根基,自有其强大的精神力量,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传统文化,如何才能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机?

 

二、中华传统文化之儒家思想

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其主干部分乃儒家思想,或曰孔子思想。儒学重心在讲为人之德,处世之道。儒家强调仁、义、礼、智、信等思想,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一个很大的特点,即注重感情与道德,并以“天人合一”作为自己的起点与终极向往。

道德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处于核心地位,道德对中国人的影响也可谓“深入骨髓”。实际上,“孔子所讲的道德,只是人们同有之一种‘心情’,同能之一种‘行为’,所谓‘直指人心,当下即是’,只求如此这般,在人生实践中一经指点便够了。”[2]

现代人用“中庸”来象征儒学,实则,儒学里的“中庸”是指合宜的分寸、合宜的“度”,恰到好处,收放恰宜。孔子提出了“中庸”的概念,在他看来,凡事都必须做到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不走极端。孔子把这种“中庸”之德定位为极高的道德境界与政治智慧,以之为人们处世接物的高明艺术。

“中国儒家思想亦可谓是一种哲学,然此项哲学,扣紧人生实际,不主从宇宙大全体探寻其形上真理,再纡回来指导人生。中国儒家思想乃面对人生现实,不忽视于人类之情感实况而运用其理智。非先忽视于人生之现实与情感,而凭空运用理智来建立一真理,而就之以批判一切现实,主使一切情感。故中国儒家思想,虽若与近代新科学取径不同;其实儒家重知识,不重理论,而求其知识,又贵证验,不重玄思,此一态度,正是最谨严的科学态度。故中国儒家思想,可谓是人类欲求创建人文科学之一种初步试探。抑且儒家既明认人与禽兽相异几希,故于人生实务,如所谓‘尽物性’,如所谓‘正德、利用、厚生’,此等观念,皆可与近代科学实用精神相通”。[1]

五四文化运动,文人将中国的传统伦理道德批判为“吃人”的东西,社会上出现了“打倒孔家店”的号召,传统文化也因此一度遭遇沉重打击。鲁迅是五四运动中先锋之一,但鲁迅批判传统文化,是批判守旧束缚思想,是呐喊解放人性,其锋利的匕首是指向传统文化中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那一部分,不是进行全盘否定,是“否定之否定”,是前进曲折式的发展。鲁迅的笔指向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却不是伤害,是悲悯,是同情。用隐喻的形式,反向地去揭露封建思想中落后的方面。这些落后的东西都不代表中华传统文化的全部,中华传统文化亦有其精华和优秀部分。

 

三、中华传统文化之发展

在中国传统文化花果飘零的时代,钱穆号召国人对待自己的传统文化要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而他自己则对中国传统文化始终充满了自信,并以复兴中国传统文化为己任。正如钱穆自己所说,“中国民族当前的处境,无论如何黑暗与艰苦,在不久之将来,我们必会有复兴之前途。而中国民族之复兴,必然将建立在中国民族意识之复兴,以及对于中国民族己往历史文化传统自信心复活之基础上。”[2]

中华传统文化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灵魂所在,他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民族之魂、使中华民族历经磨难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传统文化长期形成的巨大凝聚力和永恒的魅力,对于今天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将发挥重要作用。

(一)中华传统文化之人本化

国学的基本精神就是人本,一切从人性观照出发,最后落实到人性观照。我个人很关注做人——人之根本乃做人也。如今社会也凸显“以人为本”的思想,企业更看重“做人”,其次才是“做事”。这个正是时代的召唤,人性的需要。当物质生产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时候,我们突然发现,我们民族的“人文关怀”落后了,道德素养落后了,思想文化教育落后了,使人之不能为人。精神上的空虚与麻木,弥漫于整个社会。人越活越卑微,越活越没有自信,越来越奴隶于现代商业生活,只是追随着周围的节奏和方向,如同那漂泊在水面的落叶,找不到本源,亦找不到依靠,人看不清人之为人的内在世界了。

传统文化在传递“真、善、美”,感悟人性方面拥有巨大优势。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崇尚道德的优良传统,经过几千年传承而发展至今的优秀传统道德,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大笔财富,它所蕴含的思想和精神可以超越时空的界限,为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人们所借鉴和利用。

社会发展,科学技术与文化有分离之势。西方文化曾凭借科学技术上的领先取得过世界先进文化的优势,但现代社会注重人文关怀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科学技术成为一个独特的分支,渐淡出大众文化视角。那么,在此局势之下,我们发扬传统文化,关注人的内心,推崇道德修为,于个人、于社会、于国家皆是福祉。

(二)中华传统文化之现代化

1、内容形式的现代化

首先,饱含中华传统文化的传统艺术,书法、绘画、刺绣、瓷器、剪纸等艺术作品都是文化底蕴深厚,历史积淀厚重,无论是从历史流传下来的文物,还是现代艺术家创造出来的新品,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下,经过装裱、修饰、加工,能够将美感进行升华。用作高档室内装饰品、礼品,凸显出中华传统文化之丰厚内涵。

其次,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包括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倡导社会核心价值观,这些都不是凭空捏造,而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今天我们社会出现的‘精神危机’和‘道德危机’是我们融入全球化过程中西方文化入侵和我国体制转轨过程中本土文化自我调整的滞后的必然结果。当代的人们恐慌于道德和价值观转型过程的茫然和混乱,内心更加渴望内心关怀、和谐自由、伦理秩序、天人合一等大同社会的理想。与此同时,当代社会的人们也看到了西方工业文明背后无止境的贪婪和物欲,困惑于理想的共产主义和现实社会主义的巨大差距。于是,已经渐行渐远的封建农业社会遗留下来的、烙印在人们心目中的民族传统文化成为了反抗现代工业文明和逃避转型时期混乱与冲突的选择。人们试图从传统文化中找到解决现代问题的方法。发掘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国学热’成为显学。人们正在从传统伦理和礼仪文化中寻找适合现代社会的内容,来填补当代‘道德之树’的空缺;从传统制度文化中寻找适合当代中国的管理理念和方式;从传统生态文化中寻找有利于促进现代社会生态保护的精神支持;从传统人际交往文化中发现建设当代和谐社会的理论依据;从传统文化的物质和非物质遗存中挖掘有利于现代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资源”。[1]

2、传播手段的现代化

我们的传统文化素养来自哪里?来自我们的九年义务教育,来自我们的经典文学著作。其实,大家明白,当今国人平均阅读水平是呈下降趋势的,也就说国人越来越不喜欢读书了。那么像《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老子》、《庄子》这样的文学作品看的人也越来越少。问题在于快速消费文化,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使公众的视线不断移到新媒体平台,QQ,微信,微博等社交文化,时尚文化占据着巨大份额。那么怎样创新,怎样让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

近年来,“国学热”、“传统文化热”已经引起了较多关注。我们可以见到,直接反映中华传统文化的电影,电视节目在增多,《百家讲坛》名人解读传统经典文学,另有大量热播娱乐节目,也将传统文化常识作为节目背景,如《一站到底》、《天才知道》、《中华好诗词》、《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等。收视率非常高的《天天向上》中所介绍过的传统文化就涵盖了许多方面,包括传统音乐和戏曲、传统礼仪、传统舞蹈、传统的饮食文化等,虽然这些都带有娱乐性,但毕竟也是在用一种人们乐意接受的方式传播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开拓着人们的视野,引导现代人们进一步去学习和关注中华传统文化。

文化旅游在国内也发展快速。各地方依托当地历史古迹,文化背景发展旅游产业,带动经济发展,这其中都涉及传统文化的发掘与传承,或多或少这也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供了一条光明大道。

(三)中华传统文化之全球化

全球化是机遇也是挑战。我国传统文化发展是“求同存异,共同发展”,这是文化发展的正道。文化发展需要取长补短,丰富多彩的世界才是完整的世界。我们学习西方和其他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也需将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出去。这很好理解,我们做贸易,也是有进口也要有出口。

广东生产的玩具、义乌小商品畅销全世界,把“中国制造”也带到了地球各个角落,这些产品或多或少都带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符号,伴随着“中国制造”的畅销,中国书法,中国水墨画,龙纹、凤纹等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也传遍了全世界。

为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增进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语言文化的理解,中国政府在1987年成立了“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简称为“汉办”,在世界上有需求、有条件的国家建设以开展汉语教学为主要活动的孔子学院,孔子学院,即孔子学堂,它秉承孔子“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理念,推动中国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以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宗旨。

截至2013年年底,全球已建立440所孔子学院和646个孔子课堂,分布在120个国家(地区)。孔子学院设在115(地区)440所,其中,亚洲32(地区)93所,非洲2737所,欧洲37149所,美洲16144所,大洋洲317所。孔子课堂设在48国共646(科摩罗、缅甸、马里、突尼斯、塞舌尔只有课堂,没有学院),其中,亚洲1350个,非洲810个,欧洲18153个,美洲6384个,大洋洲249个。[1]

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选择孔子作为汉语教学品牌是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标志。推广汉语,同时也是给世界一个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机会。中华传统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四、中华传统文化之祈盼

近代以来社会上关于“中国传统文化没落”的论调层出不穷,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的文人墨客也颇多,但如今文化事业发展的环境已比民国前那段时期好多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华传统文化有其深厚的历史渊源,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有自身特殊性,优越性。一代代中国人都是在传统文化里成长起来的,已经是在肉体与精神上与每个人达到融合。所以,提倡去掉或完全重建中华传统文化都是可笑的想法。

中华民族并不是到了自高自大的时刻,而是到了该大胆发展自己的民族文化,建立自己特色民族精神的时候。传统的、现代的、国内的、国外的优秀文化都应该被分析和吸收。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传统文化,精华太多太多,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按照时代的需要,从库存里取出适用的一部分“装备”,来满足我们去完成历史当前的这一关。

我们说传统文化,并不是想拿传统文化来展示和炫耀,我们是想拿她来指引我们前进,指导我们个人的发展、指导社会的发展、指导国家的发展,于我们个人之安身立命,于我们国家之立国都意义重大。

兴许西方商业文化对我们的文化发展冲击比较大,并且对于现代商业文化,我们也几乎是全盘拿来,拿来则用,但这些并不妨碍我们发展民族根本的文化。弘扬传统文化,不是复古,更不是将腐朽的东西从古籍中翻阅出来,掸去上面的灰尘,而是要将民族的根基加固,让优良的精神深入人心,鼓舞人心。从传统文化、从历史中找到民族自信,中国人的自信。

 

参考文献

[1] 魏兆锋.“不要忘了自己是一中国人”——钱穆教育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3.

[2] 朱伟.中国传堍丈化的现代价值[D].信阳师范学院,2012,3.

[3] 刘德定.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D].河南大学,2012,5.

[4] 刘巧蓉.传统与现代的融合[D].福建师范大学,2007,4.

[5] 张辛.时代需要国学,民族需要国学[J].语文建设,2014,1.

 

 



[1] http://www.xj.xinhuanet.com/2012-11/19/c_113722546_6.htm.

[2]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10/25/c_122197737_5.htm.

[3] 魏兆锋. “不要忘了自己是一中国人”——钱穆教育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3.

 

 

[1] http://baike.baidu.com/view/29087.htm?fr=aladdin.

[2] 钱穆.孔子思想和现实世界问题[M]//孔子与论语.钱宾四先生全集:4.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341-346.

[1] 钱穆.中国儒家思想对世界人类新文化所应有的贡献[M]//世界局势与中国文化.钱宾四先生全集:43.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183-184.

[2] 钱穆.敬告我们这一届的毕业同学们[M]//新亚遗铎.钱宾四先生全集:50.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24.

 

[1] 刘德定. 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D].河南大学,2012,5.131-132.

 

[1] http://www.hanban.edu.cn/confuciousinstitutes/node_10961.htm.

滇ICP备20006117号-1 Copyright 2014 Zhonghyl.com All Rights Reseerved 版全所有·冯燊均国学基金会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

地址:地址:昆明市高新区海源中路169号(西山区一中对面) 电话:0871-888888  传真:0871-888888  邮箱:yes@zhonghy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