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典,行礼仪
——武汉科技大学经典与礼仪教育与实践
武汉科技大学教授 孙君恒
在2004年在香港举行的“孔子圣诞全球庆典”的国际会议上,有幸和冯先生结识。我崇尚我国传统文化,探讨如何普及传统经典,多年来追寻经典教育与实践,把读经典(知识学习)和行礼仪(实践环节)进行结合,感到有比较好的效果。现在我向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组委汇报中华义理教育在武汉科技大学的情况,请审阅和批评。
一、 课程和听众
(一) 课程:
每个学期,我都在武汉科技大学开设人文选修课程本科秋天起码4个班级,春天起码6个班级,着重讲解传统义理。研究生课程有伦理学、中国哲学、经济伦理学,我也以传播中华经典为己任,认真做好普及工作。
以下是2010年秋季我的课程表:
课程 |
课程 性质 |
讲课 学时 |
实验 学时 |
考核 方式 |
上课班级 |
上课 人数 |
企业伦理学 |
任选 |
20 |
0 |
考查 |
临班(青山校区) |
68 |
企业伦理学 |
任选 |
20 |
0 |
考查 |
临班(黄家湖校区) |
163 |
伦理与礼仪 |
任选 |
20 |
0 |
考查 |
临班(青山校区) |
50 |
伦理与礼仪 |
任选 |
20 |
0 |
考查 |
临班(黄家湖校区) |
187 |
(二) 义务讲学:
应武汉科技大学百家思想文化协会、红楼梦协会、成功与励志协会等(学生社团)的邀请,在武汉科技大学为研究生和本科生讲:孔子生平秘闻,3小时
(三) 社会服务
1) 召集、主持(之一)武汉市云深书院2010年9月25-26日第一届释奠礼和韩国程朱学会会长赵骏河教授访问云深书院讲会。
2) 指导和参与武汉科技大学百家思想文化协会举办的古装设计与表演(包含汉服表演)大赛,大力推广“读经典、穿汉服、行礼仪”活动,武汉的其他大学学生社团前来观摩(云深书院3位老师带来汉服和前来助兴)。
3)组织湖北省炎黄儒学和孔子学术研讨会具体工作,筹备2011年年会。
(四) 2010年秋季学期课时量统计:
83小时
二、 方法特色
1、 发挥了国学基金会网站“第二课堂”作用。
冯先生燊均主席国学基金会(www.zhonghyl.com)内容丰富,为同学们和社会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平台,我要求选修我课程的同学都来这里学习、登录、发贴、留言,他们很乐意,纷纷注册、留言,认真发表认识和体会。为了保证大学利用好这个“第二课堂”,我把平时成绩考核与此挂钩(占总成绩的30%),不注册、留言为不合格。
2、QQ群、BLOG成为大家交流的平台。
我们建立了伦理与礼仪101群、伦理与礼仪102群、企业伦理交流群,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沟通信息,传播国学。我的BLOG,已经有12万人访问,成为传播经典文化的园地,吸引了高层次、有知识的人士。
3、利用DVD资料,已经成为教学常用方法。
我购买了国内很多传统文化讲座、知识介绍专题DVD外,还有日本NHK的DVD“四大文明古国”、美国的“孔子传记”、韩国的“儒教”等。经过精心选择,播放效果很好,围绕中华义理内容,在课堂上播放,产生良好效果,学生非常欢迎。
3、现身说法、经典案例搜集和运用。
我上课需要针对学生实际状况,举例说明,对症下药。例如,我讲解诚信,举例说明与韩国朋友交往,承诺给对方邮寄照片,一定做到,不因为国际信件邮寄费用高而失信;我讲礼节重在对人的尊重,交往的时候当对方给予名片的时候,一定要仔细端详,认真把名片放到上衣口袋或者公文包,绝对不能随便放在一边,也不能把它放在裤子后面口袋里。我告诉学生:出行时,陪同或导游应该坐在副驾驶的位置;上电梯时要自己先进去,按住开门键以免夹伤客人,出电梯时要走在前面引导客人;就餐时要注意座次的排列,主人、贵宾坐哪,这些都是有规矩的……”有校外来宾时,我常常会让手语协会的学生来接待。而这之前,我会耐心的教导学生接人待物的礼仪。当学生们把这种礼仪之邦的传统美德展现在校外来宾面前,参与接待吃饭、参观之后,双方都会很满意。
4、游学
基本上形成了3大游学目的地,这里成为了重要的教学基地,每年春天都带研究生和本科生前往学习,秋季有时候也去,成为教学计划的内容。
1)云深书院。2011年4月2-3日,云深书院举办了祭祀孔子活动,并且进行了王阳明心学研讨会。作为祭祀亚献,我为活动付出了很多,主要是联系大学生志愿者,保证了顺利进行,大家对此很满意。武汉新闻(网络可以搜索)都进行了报道。非常感谢记者摄影朋友的照片。
2)汉阳四大景点:归元寺、铁佛寺、汉阳树、天主教堂(修女院)。2011年4月23日参加的研究生和本科生约60人,有武汉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院校的同学。大家很愉快!
3)武昌昙华林。了解老武汉——科举贡院、医院、基督教堂、天主教堂、文华大学、中华大学、郭沫若故居、陈独秀演讲地、钱钟书家庭旧址、武汉科技大学前身湖北工艺学堂旧址、艺术雕塑工作车间、瑞典领事馆等近代和现代文化名胜(可以网络搜索昙华林照片,很多啊!这里是高层文化人的乐园
5、积极参加传统文化研讨会
我热心于传统文化的传播,2009年四月在江西九江的岳飞思想研讨会、五月在安徽颖上的管子思想研讨会、湖北随州的炎帝文化论坛、六月在河南许昌的三国文化论坛、山东诸城的大舜文化论坛、八月在山西大寨的“集体化时代的历史认识”国际研讨会、九月在安徽淮南的《淮南子》研讨会、山东新泰的“柳下惠和谐思想”国际研讨会、十月在河南濮阳的龙文化和和谐社会研讨会、河南平顶山的第八届河洛文化国际研讨会、湖北兴山的昭君文化论坛……就炎帝故里问题,我不仅赴湖北随州参加了世界华人炎帝寻根节及论坛,还到炎帝故里又一说法的山西省高平市考察、了解炎帝文化问题,与当地政协沟通,进行不同认识进行比较和分析。只要是有关于儒家传统文化研究的会议上,很多时候我都积极争取参加。
6、邀请校外专家进行演讲。我还联系邀请台湾著名学者韦政通先生、山东大学蔡德贵教授、山东曲阜师范大学骆承烈教授、四川社会科学院的陈德述研究员来讲学,安徽大学的钱耕森教授来校讲《儒家与和谐建设》、东吴大学的李贤中教授讲《中国传统文化》、武汉钢铁公司的高启华教授讲企业伦理。
三、 教学效果的自我评估
我很努力、很认真、很负责,总是想法把课程真正教好,使学生增加对中华义理的认识与运用,增加他们的传统文化知识,转变对传统的误解(有的人认为传统就是落后的代名词,一味追求现代化,以为那样才好),引导、帮助、促使他们热爱中华文明,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作为老师,以传道为天职,应该当好服务员,努力为大学生提供优质服务。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交流,大学生在待人处事方面有很大进步,行为表现也更加文明。有时候走在路上,有不认识的学生也会向我打招呼,微笑,这些场景让我感觉校园的和谐、温情友好,这也是传统文化在80、90后身上的体现,是中华文明美德在当今社会的传承。 《伦理与礼仪》课程考试交试卷后,有男生特别走到我跟前,说学习了这门课程,对中华义理有了了解,尽管只有20小时,但是收获很大,并且郑重地给我鞠躬,使我很感动,认识到了只要教育学生礼仪,就有成效,坚定了继续努力的信心。
四、努力的方向
我自己的认识有限,教学学时有限,只能蜻蜓点水,走马观花,给予学生初步的印象,进一步的认识和运用仍然需要加强,感推广和实际运用中华民族美德和优秀文化仍然十分艰巨。
我认为:在大学校园里,不仅要学习技术、学习专业,更要学会做人,学会为人之道、交往之道、处世之道。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对于学生们课外人文知识的完善会有很大帮助,希望这种“博雅教育”能够在校园里形成和谐的文化气息,关注国学,形成文明之风,可以提高综合修养和人生境界,让人文环境更美好。
- 上一篇:從克己復禮談經典與力行
- 下一篇:民间儒学实践在儒学复兴中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