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昆提案:以传统文化课程替代《品德与生活》
来源:凤凰教育 作者:宋荣荣
3月4日,姜昆委员在北京会议中心回答了凤凰教育的问题。姜昆着重提到,教育系统应提高对传统文化的深层认识。他建议以传统文化课程为核心,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小学阶段把传统文化课程设为必修课,用传统文化课程替代现有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
全国政协委员姜昆携众委员连续三年两会提案,关注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今年两会又推出一重磅提案:建议在小学阶段,把传统文化课程列为必修课,并且整合现有《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相关课程,建立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人格教育”课程体系。此建议的提出,不仅意在促使中小学德育内容和模式方面发生变革,更主要的是将撼动已经执行几十年的德育思想和体系,让教育真正回归其本质“人的教育”。
姜昆建议在小学阶段以传统文化课程替代《品德与生活》课程
3月4日,姜昆委员在北京会议中心回答了凤凰教育的问题。姜昆着重提到,教育系统应提高对传统文化的深层认识。他建议以传统文化课程为核心,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小学阶段把传统文化课程设为必修课,用传统文化课程替代现有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
姜昆讲到,现在的传统文化书籍普遍没有过去的老书那么深入人心、影响广泛,这是因为对传统文化认识的不够。我们做这样一个提案,就是希望把文化传统传承的尴尬给弥补过来,怎么办呢?我们要在中小学教育中补充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把民族传统文化艺术融合进来,改进现在呆板的教育方式,代替一些已经过时的教材,这样才能像习主席讲的那样,把中国的故事讲好。
一门课程的设置其实是非常复杂的,用传统文化代替思想品德课程的出发点是好的,但究竟能不能实施呢?姜昆回答到,我们不是一个决策机关,咱们本身就是一个建言献策的角色,国家究竟能不能按照意见改进,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我们一定要把这个意见说出来。
针对现在的思想品德课有哪些不足这个问题,姜昆回答说,通过调研,许多一线教师认为,自2002年开始进入中小学课堂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沿用至今,其中一些内容已不能完全满足当代教育的需求,课程内容有些在语文、历史、科学等科目中已有出现,教学内容流于泛泛,学科特色不明显。更主要的是,作为中小学阶段的核心德育课程,其学科教学更多地停留在日常行为规范、初步社会认知等基本层面上,没有上升到人格教育和民族文化传承这一战略高度,对于处于黄金学习期的孩子们来说,可谓是令人痛心的学科资源浪费。
姜昆特别提到,思想品德课程内容的设置就像盐一样,搁一点的时候,你觉得很好,但你给他搁一勺盐,那就齁了,容易产生厌倦。当记者问到,那是不是说现在的课程不太适合学生学习?姜昆特别强调,不能说不太适合,只能说我们提了一个很好的建议吧。
姜昆的提案内容包含两方面。首先,教育系统应提高对传统文化的深层认识,现在很多学校认为只教教《弟子规》、背背古诗词、学学剪纸等就是国学教育了,没有认识到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应落在“建立中国式人格教育”课程体系,课程的普及不仅要为孩子们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人文基础,引领孩子们追求高尚的品德和高雅的生活,更重要的是要站在民族文化认同和国家文化安全这一高度,重新认识传统文化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地位和作用。
其次,建议国家出台相关政策,以传统文化课程为核心,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小学阶段把传统文化课程设为必修课,用传统文化课程替代现有《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
此外,姜昆特别提出,加强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优秀教材是关键。国家相关部门应统一制定学科教学目标和课程标准,避免各地区盲目研发低水准的教材或违背教育规律自行设置不合理课程,建议在教育部近十年相关传统文化与人格培养课题研究的基础上,以其科研成果为蓝本,由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分别审定和改编,增加地方文化教学内容,帮助各省快速生成标准化又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地方版教材,即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又形成全国百花齐放的课程创新良好局面。
姜昆2013年提案主要内容为“传统文化应进入中小学课堂”,2014年提案主要内容为“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应‘一纲一本’”,已连续三年重点关注传统文化教育。今年又提出操作性很强的工作建议,相信两会后,社会将更加关注传统文化教育。主管部门能否把传统文化教育与语文、数学、英语一起列为国家级必修课,并为其提供课时、经费和师资培养等政策保障,将是2015年最受关注的教育事件。
- 上一篇:习近平传统文化十论
- 下一篇:李明辉:台湾仍是以儒家传统为主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