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评比奖励 >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13年下半年 三等奖 王树勋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13年下半年 三等奖 王树勋

字号:T|T

学院:昆明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学院

专业:哲学专业2012

姓名:王树勋

联系方式:15288498069

指导教师:娥满

 

 

1.义坛[经典学习]十、舍利取义 343

在义与利的面前,我们该如何选择,“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是孟子的选择;“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这是屈原的选择;“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这是文天祥的选择;“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是林则徐的选择。

对的选择可以让一个人名垂青史,错的选择却能让一个人遗臭万年。我们敬仰孟子、屈原,我们钦佩文天祥、林则徐,因为他们面对义利做出了正确的选择。我们痛恨“骂名传千古”的秦桧,因为他做出了错误的选择,为了一己私利而残害忠良,投降敌国;我们痛恨“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吴三桂,在个人的利益面前于国家大义不顾,白白葬送了大明江山。

选择的力量是巨大的,是不可估量的。一个正确的选择可以振兴一个民族,人民选择了正义的中国 共 产 党,现在中国这头东方的雄狮正在苏醒;一个错误的选择却可以让一个国家跌进深渊,二战时期的德国人民因为选择了反正义的纳粹而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在正义和私利发生冲突时,我们应该“舍利取义”而不是“见利忘义”。正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堂堂正正做人,明明白白做事,这才是君子所为,这是做了正确的选择,这才能发挥正确选择的正能量。

 

2.和坛[经典学习]三、天人合一() 159

《易传序卦》有云:“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老子》第五十一章中讲到:“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遵道而贵德”。我们在《易传》和《老子》中充分了解了天人合一的真谛,这些经典之作也开辟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在宇宙生命的化育流行中体证到丰富的人文精神。天道化育流行,生生不已,下贯于人,也就形成了人道。

天道和人道的贯通,这就是天人合一的精髓,包牺氏以人道贯通天道,“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而创出八卦;陶潜让天道包容人道,才能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王右丞借人道而感天道,故而才会写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样浑然天成的诗句。天道与人道虽有区别,但在本质上却是相同的,人道中的仁爱之性跟天道中生生不已的动势相结合,就是做到了天人合一,社会就会变得更和谐,人类也会生存的更惬意自在。

 

3.廉坛[经典学习]十二、廉洁 389

为官重在清廉,为官者心中要时时刻刻装着一个“公”字,襟怀坦荡、光明磊落、甘当公仆、任劳任怨。要做到不搞繁文缛节,不搞文山会海,不搞形式主义,应该多做一些让群众受益的事情,多做一些群众最急需的事情,多做一些打基础的事情,多做一些有利于改革发展的事情,要争取在任职期间干出一番为民族谋尊严、为祖国谋发展、为人民谋利益、为社会谋正义的事业。

为官者要明白,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因此,为官者要一副肝胆,两袖清风,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对人民高度负责。只有秉公用权,廉洁从政,才能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领头人,才能更好地树立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才能把广大人民群众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万众一心,共创伟业。

 

4.仁坛 [经典学习] 六、众德之本 154

儒家文化是整个国学的核心和代表,而孔子的学说又是儒家文化的精髓,同时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范畴中,“仁”是最为核心的元素之一,即众德之本,也是最能表征儒家家国一体化思维特征的重要价值观念之一。学者蔡方鹿曾在《当代儒学研究动态述评》一文中指出,“在此信仰丧失、道德沦丧、利欲横流、唯利是图、图财害命之际,重提儒家就有了伟大的现实意义。”

在《论语》中,“仁”总共出现了一百多次,可以说孔子整个思想的核心观念和终极价值关怀都体现在他关于“仁”的学说中。作为众德之本的“仁”从低到高分为可以分为四个层次,首先是孝悌,孔子认为孝敬父母、尊敬兄长是实现人道之仁的心理情感基础。孔子“仁”的第二个层次是社会人际交往关系中的仁爱,孔子讲孝悌,这只是对一个仁德之人的最低要求,《论语学而》中载: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就是指做一个仁德之人除了要做到孝悌,还必须行为谨慎,言而有信,博爱众人。在谈到个人要求与普通的社会伦理原则之间的关系时,孔子的基本态度是个体需要服从社会整体原则,也就是“己”要遵于“礼”,剔除“礼”中的阶级、社会局限性来看,这一层次在当代道德文化建设中也具有重大的意义,这也是“仁”的第三个层次。孔子的“仁”以“孝悌”起笔,然后依据平行顺延的方式向外生发,由家及国,由父子及国民,直至由子孝及忠国,由父慈推及君仁,故而有“仁者爱人,仁由亲始”的说法。至此,“仁”完成了从家庭到社会到国家的全面延伸,作为众德之本,如果下至家庭、上至国民都能做到“仁”,中华民族的复兴便能稳步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也会指日可待。

 

5.孝坛 [经典学习]三、继承父志 85

《孝经》中讲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产生于以血缘宗族作为社会的基本细胞的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孝道,是人类家庭道德的光辉典范。在孝道的规范中,除了要“顾父母之养”、孝顺敬爱父母、自尊自爱等之外,更要继承父母之志,传袭祖辈良好遗风。

《论语》中记载:“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而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孟子也曾说过“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父母是子女的老师,子女是父母的镜子,因此,作为子女必须要继承父母的品德、志向,只有这样才是算做到了孝顺,也才是符合孝道的规范。

当然,任何事情都要一分为二的看待,社会在高速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逐渐改变,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观念难免产生冲突,这个时候如果是一味的按照古人的箴言来继承父志,这并不是真正做到了孝道,对于父母正确的观念、品德,要继承、顺从,而面对父母陈旧迂腐的观念,则要进行劝导。“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劳而不怨。”在劝导的时候要有耐心,即便辛劳也不去怨恨、埋怨父母。

 

6.毅坛 [经典学习]五、自强不息

传统文化注重天人合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讲的就是天人合一的道理,正因为天人合一的精髓是天道和人道的相互贯通,人才要效法自然万物,做到时光流转,生生不息。要做到生生不息,必须要自强不息。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大大小小的困难、挫折,如果我们屈服于这些困难和挫折,那也就没有人生可言,整个人类社会也不会不断地向前发展。

爱迪生之所以能成功发明电灯泡,就是因为他面对几千次的失败仍能自强不息、继续刻苦钻研;苏秦之所以能腰佩六国相印,也正是因为他没有因之前的不被认同而放弃自己的政略主张;中国之所以可以屹立于世界之林,正是因为在众多强敌侵略之时,中国人民拒绝坐以待毙、甘当亡国奴,选择了奋起反抗,最终得以摆脱被压迫、殖民的命运。

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在困难面前我们不应该退缩,也不能逃避,而是应当去想办法解决挫折,让这些困难为以后的生活增添动力,让这些困难成为我们面对、解决以后再遇到困难的经验。一个人自强不息,他的人生就不会留下遗憾,一个民族自强不息,它的历史便可以永续发展。

 

7.信坛 [经典学习]二、信的价值

社会的发展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秩序,其中诚信必不可少。从古至今,我们听过太多有关诚信的故事,之所以他们能流传千古,也正说明了诚信的重要性。享誉中外的晋商之所以能汇通天下,就是因为他们在为商中坚守道德,恪守诚信观。

在如今社会失序、道德失范和心理失衡的社会与文化的转型时期,诚信恰恰可以作为凝聚世道人心,重组价值理念的文化资源。如果学生、老师都可以做到诚信,那么有关各类考试舞弊的报道就会越来越少;如果商家都可以做到诚信,那么假冒伪劣商品便无处可售,层出不穷的虚假公告也不会再出现在媒体上;如果官员都能做到诚信,那么贪污受贿不再有,豆腐渣工程不再有,百姓与政府的矛盾也不会再有。诚信的价值体现在方方面面,邻里间的和睦需要诚信,考场中的干净需要诚信,政府工作的透明需要诚信,国家有序健康地发展更需要诚信。

 

8.智坛 [经典学习]一、求实精神

在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就是学习,但是社会的浮躁让很多人在读书时都不能静下心来,他们不求甚解,追求所谓的文化快餐。推而广之,在面对任何事情时,他们也都只是做做表面功夫,这种不求实的心理是非常有害的。抱着这种心理与态度,结果往往是华而不实,对个人的修养、工作的质量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无论是学习上或是工作中,我们都需要有求实精神,以“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态度去做学问、去做人,只有踏踏实实的走好了每一步,通往成功的阶梯才会更加的夯实,说出来的话才能掷地有声,做出来的工作才能被众人认可、信服。

 

9.智坛 [经典学习]三、批判精神

学习的过程不是一个单纯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因此在学习中批判精神是必不可少的。首先,我们要坚持鲁迅先生所说的“拿来主义”,自己要有甄别真伪的能力,对的要坚持,错的要反对批判,不能一味的拿来就用,那样的学习也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其次,不迷信经典,凡事要问为什么,不能因为是经典就不假思索地全盘接受,要知道经典中也是精华与糟粕并存的,因此,在学习中要带着批判的眼光去看待问题。最后,要对所学的东西进行深思考,即便是面对正确的、真理性的问题也要重新思考,要知道很多伟大的学问就是在批判前人、思考前人学问的基础上产生的。

 

10.智坛 [经典学习]四、创新精神

    孟子之所以被称为亚圣,并不仅仅是因为他继承了孔子的学说,更重要的是他创新性的提出了新的观点,发展了儒家学说;宋词之所以能和唐诗齐名,也正是在于宋人摆脱了唐人的理论体系而自成一派。中国没有刻板的复制苏俄模式,而是创新性地选择了“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新中国才得以建立;正是因为按照“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路线,中国创新性地制定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针政策,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可见,要突破前人,展现出自己的个性、风格,创新精神是必不可少的。创新关乎着一个民族的兴亡命运,只有不断的去创新,才能积极应对不断出现的各种问题,才能促使各种新事物的出现,才能在前进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漫长的路途中,如果只是墨守成规,我们将只能在原地打转,只有不断地去创新,去探索,才能开辟出一个又一个新的世界。

 

11.智坛 [经典学习]九、知行合一

理论同实践是相互结合的。缺少了实践,理论也就变得毫无价值,而缺少了理论,实践也就会变得盲目。在中华经典教育的学习中,如果我们只是掌握了学习条目而不去进行道德实践,那么这样的学习也就徒劳无功,因为中华经典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人们在当今道德价值缺失的社会转型时期按照传统经典的准则来进行道德实践,来重建和谐、有序的道德家园和精神家园。因此,无论是中华经典教育的学习还是为人处事的其他方面,我们都必须要做到知行合一,道德理论知识需要运用到道德践行之中才能发挥作用,他们是同一生命过程的两个方面,只有结合为一个整体,才能说是真正学习了中华经典教育。

 

12.中华义理总坛 [经典学习]三、中华经典教育的现代价值

《大学》开篇就讲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可以说中华经典教育正是为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供了准则。透过这些中华经典,我们可以观照自身的言行举止,可以比较社会风气的好坏优劣,这些中华经典对于构建我国当代先进、健康的道德文化,提升公民道德水准,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3.忠坛 [经典学习]五、忠于职守

人生在世,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诱惑,或是权力,或是金钱,亦或是美色。此种情况下,我们该何去何从?是像史可法一样,忠于职守,誓死保卫扬州城?还是如汪精卫一般,在其位,不谋其事,争做汉奸,谄媚敌国?诸葛亮因刘备三顾茅庐的恩情而谨记白帝城托孤的重托,为蜀汉江山鞠躬尽瘁,他可以说是做到了忠于职守;邱少云宁愿选择葬身火海也能做到纹丝不动不被敌人发现,军人的忠于职守在他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杨善洲穷其一生精力,志在改善百姓的生活水平,不能不说是尽忠职守。

尽忠职守,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是职业素养,但要坚持一辈子尽忠职守,却需要付出太大的努力和艰辛。要做到尽忠职守,关键是要摆正心态,如果做工作是为名或是为利,那么是难以做到尽忠职守的,只有抱着服务大众的心态来做工作,那么自己必然也会获得他人的认可,只有这样才能长久的去尽忠职守。

 

14.中华义理总坛 [经典学习]四、中华经典教育的迫切性

现在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经济繁荣的背后,伴随出现的却是道德价值的缺失,物欲主义盛行,理想主义沉沦,市侩哲学泛滥,义与利、个人与集体、物质与精神都严重失衡。自新文化运动打出了“打倒孔家店”的主张以来,西方文化在中国的思想文化界就占据了主导地位,而当这些外来的意识形态不足以解决当下中国道德文化建设中所遇到的问题时,人们便重新选择从被忽略已久的国学经典当中寻找精神的家园来填补价值的真空。

中华义理分为“仁、义、礼、智、信、忠、孝、廉、毅、和”十个方面,这些传统经典恰恰可以为当今中国所遭遇的思想、道德、文化建设中所遇到的问题提供行之有效的办法,这些传统经典涉及到了为人处事的方方面面,可以为思想道德文化的建设提供准则和典范。这也正是提倡中华经典教育的迫切性所在。

 

15.廉坛 [经典学习]八、谦逊

许地山曾写过一篇题目为《落花生》的文章,讲到花生的用途有很多,但却始终埋藏在土里,结尾处讲到他教育自己的孩子要像落花生学习,不要高傲,不要自满,而是要谦逊有礼、谨慎从事。的确,谦虚会让人进步。攻克了一个难题,这没有什么可骄傲的,因为前方还会有无数的难题在等着,要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道理,只有保持谦逊,才能去不断地超越自己和他人。颗粒饱满的向日葵总是低头向地,因此那些骄傲、自满的人其实是没有什么真本事的。谦逊是一种修养,是一种气质,是一种正能量,它能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融洽,也能让人与自然相处得更为和谐。只有做到谦逊,才能去学会尊重他人、尊重社会、尊重自然;也只有做到了谦逊的人,才能被他人所尊重、所认可。

 

评语:

该作业中心突出。就整体而言,有论有叙,有据有感,观点明确。态度认真,也有自己的思考。有几篇都是较好的帖子。

建议:三等奖

 

滇ICP备20006117号-1 Copyright 2014 Zhonghyl.com All Rights Reseerved 版全所有·冯燊均国学基金会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

地址:地址:昆明市高新区海源中路169号(西山区一中对面) 电话:0871-888888  传真:0871-888888  邮箱:yes@zhonghy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