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直属专案 >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山西推广中心总结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山西推广中心总结

字号:T|T

尊敬的冯先生及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基金会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我是山西省太原燕声经典教育中心的张燕身,很有幸能够成为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山西推广中心的负责人,我本人是传统文化的宣传者,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的推广者,母亲文化的倡导者及经典教育的实践者。现将2009年下半年个人工作小结如下: 一、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进校园 1. 自2009年3月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在太原理工大学正式开课以来。老师和学生每学期都有很大收获(详见方教授的2009---2010年工作总结) 2.  2009年9月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在山西省广播电视影视学院正式开课,首先陈伟教授对中华义理课程十分热爱,于暑假期间就开始认真学习备课,希望能在该院开设此课程,为那些即将走向新闻、传媒岗位的学子们输入一些生命之养分,使之带着生命中的积淀走向新生活。其次让我们感到兴奋的是该院的领导十分重视,这为我们在山西的推广工作打下很好的基础。(详见陈伟老师的总结)陈老师教学认真期末不但认真总结而且而且写出《大学校园中的和谐因子》论文   二、  关于母亲文化进社区的实践 2009年的 3月 8日我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提出:国与国的竞争说到底是民族的竞争,民族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最终还是家庭的竞争,母亲的竞争。为了千万个孩子更优秀,万千个家庭更幸福,首先应从母亲教育做起,从母爱、母教、爱母、孝亲做起 。因为母爱是本能,母教就是一种文化;爱母也是本能,孝亲就是一种升华。母亲只有在不断的学习中才能体会到现实社会中感恩母亲崇尚母爱、重视母教的意义是何等的重要。我所倡导的母亲文化进社区母亲教育进家庭母亲讲堂是平台的活动已经在太原市开展,我所主讲的《母亲教育与国学启蒙》、《弟子规是人生第一规》、《国学中的成功智慧》、《如何使您的孩子更优秀》《人生的第一门功课---孝》等一系列讲座(统称传统文化与母亲教育)非常受欢迎。仅9—12月我给太原市7个社区平均每期6讲就40多讲。 三、  儿童经典教育的实践与成果 我本人从2002年起开始在自己的教育中心推广儒家文化,至今除全日制的儿童外,周六、周日还有小学生诵经班。     我所创办的公益性母亲讲堂已经使无数母亲受益。目前我们正在创办山西省母亲文化研究会,希望能以母亲讲堂为平台让普通母亲去成长,让优秀母亲来分享,同时凝聚更多的母亲教育方面的专家、学者去研究、探讨新形势下的母爱、母教、爱母、孝亲的价值与意义。为和谐社会的发展尽微薄之力。 四、   工作设想与建议 1、山西推广中心准备成立以张燕身、方改娥、陈伟为中心的核心小组,目的是推广中华义理让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形成规模。    2、 以推广中心为核心,推动全省儿童经典教育工程的全面开展。 3. 以母亲讲堂为平台,以传统为化为沃土,推动母亲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            五、2009年下半年课程总结暨课时汇总 1、方改娥教授《中华十大义理》32课时的课程总结   太原理工大学     方改娥     《中华十大义理》课于2009年9月--2010年1月在太原理工大学第二次开课,学习课程的学生选修54名,旁听学生100多人次,32个学时。课程分十讲进行,教学形式为:教师讲授,学生分组讨论,观看相关视频资料,充分运用多媒体设施。山西省多名专家走入课堂,讲国学和学生广泛交流,他们是:张燕身主任、李祥熙院长、王自超校长、卫方正教授等,深受学生喜爱。在课外又成立了太原理工大学国学经典晨读班,在甲流猖獗时期,学生都未停止晨读。诵读了:《论语》、《大学》、《中庸》、《孝经》、《礼记》、《道德经》等经典。多次组织学生到太原文庙的“国学大讲堂”、“山西科协的“星期日讲座”、山西燕声中心的“中华母亲学堂”、山西一方礼仪文化传播工作室的“一方学堂”等参加学习和讨论。学生分为十个小组,每小组负责一个专题,从诵读、领读、课题资料收集到论文写作,都完成得很好, 学生考试全体通过。通过对课程的深入学习,极大地激发了大学生学习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强化了大学生对民族精神的认同感,丰富和完善了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升了当代大学生的素质,并融入了大学生学习、生活和交往诸方面。   教师介绍:方改娥 太原理工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硕士,山西一方礼仪文化传播工作室及一方礼仪网创办人。中国悠悠网特聘礼仪专家、太原理工大学礼仪文化协会会长、山西孔子文化研究会国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山西省当代儒学研究会理事,山西省社会学会传媒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特聘研究员;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员, 专著《大学生实用礼仪》,他人合作《现代公关礼仪》、《走近茶道》等书籍,发表论文数十篇,主持省级课题及合作课题研究十几项 。担任教学工作: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人生、   大学生实用礼仪 、现代公关礼仪 。                方改娥多年来致力于礼仪学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礼仪、茶道、花艺和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之中,被评为大学生最喜欢的素质教育老师。近年来,她应邀走出校园,投身社会,积极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先后在山西省科协主办的“星期日讲座”、山西省图书馆主办的“文源讲坛”、太原市委宣传部主办的唱经楼“名人讲坛”、 太原人民广播电台、太原电视台和山西大学、山西医科大学、中北大学等高校,以及富士康集团公司、太钢集团公司、西山煤电集团、华宇集团公司、安利公司、迎泽宾馆、山西移动、中国人寿、光大银行等企业和一些政府部门做了上百场专题讲座和实践训练,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也引起媒体的广泛关注。联系电话: 0351-4046100 (办)     13099078320 传    真: 0351-4046100 电子信箱: yifangnn@163.com 网    址:一方礼仪网www.yifly.net 邮编:030000 地    址: 太原市五一路173号晓山大厦701室   2、陈伟老师《中华十大义理》70课时的课程总结及他个人论文《大学校园中的和谐因子》 修德进技,做有根有魂的时代人 ——(山西)广播电影电视管理干部学院開展院级选修课《中華十大義理》總結報告广播电影电视管理干部学院成立於1983年,动画专业是最早开办的专业,也是国内最早开办的高校之一。学院非常重视学生素质教育的建设和发展,始终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我作为动画教育的专职教师,在多年的专业教育中,深感创作好的动画作品,只有懂技术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基础,而且要有中国的传统美德“和谐”的团队合作作为后盾,再加上一点中国的智慧,才能打造出中国特有的“动漫市场”,这些都离不开开放的、持久的国学教育。因此,学院再为学生提供一流管理,一流设备和较强的实践教学平台的同时,很重视学生们的基本素质教育。这几年经过师生们的共同努力,创作了大量的动画艺术作品:如动画系列片《大话成语》的制作,得到专业人士和专家的一致好评。在动画毕业小品的创作上,由专业教师和客座教授指导,多部作品先后在国内、国际动画大赛中获奖。其中2001年在韩国举办的世界大学生动画作品大赛中,有四十部作品入围,我国仅有四部,其中就有我院学生创作的动画片《小亲咯蛋》;2002年学生制作的动画小品《涂鸦》、2003年学生制作的动画小品《影子》、《给予》、《京韵国魂》、《让我飞...》等多部作品获得了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优秀学生作业奖;2004年学生制作的动画小品《红火》、《自由世界》、《注意》、《邂逅》、《屑》、《爬在墙上的猫》等作品获得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优秀学生作业奖或入围奖。这些成绩为我国动画事业的起步、发展、壮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些动画作品的创作,体现了学院这几年的动画教学成果,同时也打造出很多优秀的创作团队,这也是多年来学院素质教育的结果。借着全球“国学热”的东风,有幸通过我家孩子认识了山西省太原燕声经典早教中心张燕身主任。我家孩子在张老师幼儿园学习国学诵读两年多,效果非常好,现在已经一年级了,还一直坚持国学经典诵读,已养成了习惯。我在张老师的教导下,就有了在我院开设选修课的想法。经过张老师的鼓励和帮助,硬着头给学院写了“关于开设《中华十大义理》选修课”的申请。结果,申请得到学院的大力支持,很快就批了下来。这期间张老师和我又和分管教学的王副院长进行了交流,得到王副院长的首肯,并定为少数几门的院级选修课。经过努力筹备和备课,在2009年国庆后开设了“广干院”第一期《中华十大义理》院级选修课,由于是院级选修课,所报人数出乎意料,竟有300多人,学院没有太大的教室,只好分成两次上,每期150人,每期六周,两期总共72课时。看到报名人数如此之多,我的心里是又高兴又担心,高兴的是有这么多喜欢国学的学生,担心的是我能不能给讲好,学生能不能感兴趣?因此,在上第一节课的时候,我请来了张老师主讲,给我壮壮胆,在张老师激情洋溢的演讲中,使学生们对国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效果非常好。实践证明,在我以后的讲解中,虽然有一些不适应,但也很顺利,效果也不错。在与学生们一起成长的过程中,更促进了我对国学的热爱,也加深了我对国学的理解,学习国学并不是在表面上,而是要付诸行动,付诸实践,把国学中深邃的内涵体现在自己的工作中,从而影响更多的人。大学作为人类社会的文明窗口,不断打造和输送为人类造福的新鲜血液,比起社会上其他职业来说,要让人们向往的多,羡慕得多。但是在当今社会中的大学里,是否就很和谐呢?听报道,不时的传来美国某某大学发生枪杀事件,国内某某大学中的学生因种种原因双双跳楼自杀等方面的消息。这些都是大学校园中的不和谐现象。这些现象怎么造成的呢?我认为还得结合当前大的社会环境,这种社会环境到底造就什么样的人呢?我们的大学到底如何去教育学生呢?纵观历史的发展,我们不得不去学习周朝的礼制,不得不重新把2500年前的孔老先生请出来,在那里去寻找建设和谐校园的内在因子,建设整个的和谐社会,甚至要拯救被我们人类蹂躏的千疮百孔的地球以及地球上的生态环境。难怪1988年1月世界75位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宣言》中提出:“人类要想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从孔夫子那里汲取智慧。”由于我们人类的自作聪明,现代科学社会把启发人灵感的自然环境破坏了,人类今后有没有以前那样的文化很难说。现代文明是理智的,但现代文明光重视人的“所谓幸福”是没有什么好处的,没有文化教养,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的意义就没有了。现代人只有狡猾,没有文化,只有理智,没有理性。理性的观念有价值判断,孔子的“仁”就代表理性。理智没有价值判断,理智就是计算,头脑精明得很,算盘打得很精明,但一旦失去理智,其后果不堪设想。如何才能不失去理智?只有用理性去引导,去调节。现在,我们又把“和谐”重新提出,重新认识,是因为文明的发展,造成了物欲横流,争名逐利,造成了贪欲、虚伪、欺诈、算计,社会变得“不和谐”了,从而影响到了大学这块净土。那么,我们教师就要担负起让人们坚守“直、方、大”原则的社会责任,造就一批能影响国人的德才兼备的社会精英。建设和谐社会,在当今社会就显得非常有现实意义。那么,大学作为全社会的文明窗口,其教育、提高国人的综合素质就更加任重而道远,就更加迫在眉睫了。我们还的清醒地认识到国学里蕴藏着的无穷智慧,其终极关怀是“和谐”二字。大到宇宙的和谐秩序,自然的和谐风光,人与自然的和睦相处,小到人与人的和谐关系,人与自身的和谐对话,都囊括在国学智慧之中。被推崇为五经之首的《易经》中的智慧也是要努力去建构一种“天人合一”的和谐秩序,提出一套整体性思维理念,其中渗透着普遍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辩证法思想。从《易经》的整体编排上就能体现出这种“和谐”的终极关怀。首先是一种“天命观”的提出,认为天是有意志的,而且是有天德的。就产生“以天为师”的崇拜信仰,这也是人与天地之间的渊源关系。其次就从具体形象推导出隐藏在背后的信仰崇拜,作为“天人合一”思想的理论依据。第三是创造神秘而实用的符号系统,作为人们判断、预测未来的工具。第四为了了解天意,产生了占卜推演之术,“沟通”了人与天地之间的联系。第五是解说者融入自己的主观性思维来解说天意,让人们去遵守。但重点要看解说着的道德修养。第六就落实到道德实践上,用来指导人们的各种实践活动,从而来判断是否符合天意,是否符合自然规律。第七就是构建理想的和谐社会,达到终极关怀之目的。因此,整个体系的最终目的是建构一种“天人合一”的和谐的理想秩序。宇宙的运行要遵循这种规律,四季变化的自然现象要遵循这种规律,人与天地之间的关系应遵循这种规律,就是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关系也应遵循这种规律。否则,就要受到惩罚,就是不吉利的。大学作为整个社会的一份子,其和谐环境的形成,也应遵循自然规律。尤其要找到大学中不和谐因素的根源,最好的办法是用国学中的智慧来培养和谐校园中的内在因子,使得这种慧根在每个学生心灵中扎下根,从根本上改变现代大学中的各种因道德修养不足而引发的不良习气,这就要求每所大学必须做到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技能的同时要有目的的进行道德的有效提高,实现“表里同修”的愿望。尤其在技校和高职院校,不能光注重学生的技能培养,即使是最主要的教学目的,但也不应忽视对学生们的内在道德素质的提高,要把“国学”作为院校的通识教育固定下来,以各种形式进行普遍和潜移默化的教育,这样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来。在这里我们应做到的就是让学生得到“表里同修”的机会,达到不断“修德进技”的目的,为社会培养品德高尚的高技术人才。“表里同修”其实就是“内外兼修”。内进德修业,诚信善美:外进功修技,实现价值。“进德修业”来自《易经》的“文言传”中。今天看来好像是鼓励年轻的学生要增进德行,要设法好好的去表现功业。其实不然,这个智慧可以用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做官的要认真的为百姓做事,做学问的要好好的开拓一番事业,引导更多的一些迷茫的人。大学里更多的是针对大学生,在长知识的过程中更多的是要注重自己德行的修炼。首先以“诚信”使其立人,儒家讲的“真诚”有两个重点,一是“闲邪存其诚”,就是防范邪恶以保持内心的真诚,但也要对事情做出善、恶的判断,再去讲诚信。比如,有的学生明明知道骗人,考试作弊是坏事,还要凭侥幸心里去做,那就是不真诚,是不能原谅的。二是“修辞立其诚”。就是要修饰言辞以建立真诚,但要注意掌握分寸。因为“言为心声”,稍有不慎,就会惹来祸端。因此,孔子常常提醒我们:“刚毅木讷”才能接近人生的正路。这些闪烁着智慧光华的言语要让我们发自内心的去体悟,去践行。其次是在“诚信”的基础上追求和谐,追求善美。因为“和谐”便是“美”,假如大学里从上到下,从内到外都能坚守“诚信”的话,那么整个校园就是和谐的,就是美的。整个社会能以大学为榜样坚守“诚信”的话,整个社会就是和谐的,就是美的。当然这是一种理想,但我深信,如果从每个人做起,从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加以国学教化的话,这种理想将能实现。到那时整个校园就是和谐的,整个社会就是和谐的,整个地球就是和谐的,甚至整个宇宙也是和谐的。为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大学还得以学生的进功修技为教学目的,以实现每个学生的自我价值。“进功”是增进自己的功业,“修技”是修养自己的技能。实际上就是增强适应社会的各种技能。但这一定是建立在深厚德行的基础之上,否则,技艺越高其危害越大。因此,表里互为条件,互为依存。内修德是为了更好地外修技,外进功必须以内进德为基础,这就要求学生们做到立志高远,博学慎思,渐修顿悟,超越提升,虚静空灵,苦难磨练,把握当下,克己自律,谦逊戒骄,崇俭抑奢,正己修身,践行奉献,培养正觉,返璞归真,顺应自然,才能达到“大人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物我为一”的境界。使大学教育真正做到为民自身修养服务,为社会服务,建构真正的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因此,国学教育进大学,培养健康的内在和谐因子,是非常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行的。建设和谐社会,培养和谐内在因子就是要有效地用国学中所蕴含着的智慧和道德规范来培育人们和学生的基本素质,努力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栋梁之才,使学生成为有根有魂的时代人。在这次《中华十大义理》院级选修课的开设中,穿插了《弟子规》、《周易》的学习。学生们在完成自己的作业外,还有计划的进行相互交流、分享,以仁、義、禮、智、信、忠、孝、廉、毅、和爲主題寫出學習的心得體會,并就某一有感受的话题写成3000字左右的论文,以进行课程的综合评定。课后有很多学生主动找我交谈,甚至有的学生还想利用假期办国学诵读班,来影响更多的小学生。这些都是这次国学教育课带来的积极影响,也达到了预计的目的。这次选修课虽然在领导的关怀下取得了一点成绩,但我深知任重道远,在学院还没有形成一定的影响,今后还的把仁、义、礼、智、信、忠、孝、廉、毅、和十大主题有计划地在融到教育教学中,有计划地使中华义理经典教育融在全院的日常生活中,努力营造读经典的环境氛围,构建和谐校园,使国学成为解决校园和谐的真正的内在因子,打造素质、技艺双一流的大学校园,培养更多的时代精英。                                                                         广播电影电视管理干部学院动画系教师陈伟                                                                                                    2010年3月8日 大学校园中的和谐因子 ------国学教育 关键词:   国学   和谐 内容提要:     本篇论文从大学教育入手,着重阐述国学教育在大学整体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提出“表里同修”的观点,建构和谐的校园氛围一定是从每个学生的内在素质抓起,从根本上把不良习气给扼杀住。因此,把国学中所蕴含着的智慧作为建构和谐校园的内在因子。从这个层面上也可以引申到建构和谐社会,和谐人类,以至于和谐地球,和谐宇宙的内在因子。因为目前整个地球的主宰是人,人是高级智能动物,如果不把人的内在思想引导好,将会影响整个地球,甚至宇宙。因此,国学教育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每个人去努力,才能实现和谐的最高理想。     大学作为人类社会的文明窗口,不断打造和输送为人类造福的新鲜血液,比起社会上其他职业来说,要让人们向往的多,羡慕得多。但是在当今社会中的大学里,是否就很和谐呢?听报道,不时的传来美国某某大学发生枪杀事件,国内某某大学中的学生因种种原因双双跳楼自杀等方面的消息。这些都是大学校园中的不和谐现象。这些现象怎么造成的呢?我认为还得结合当前大的社会环境,这种社会环境到底造就什么样的人呢?我们的大学到底如何去教育学生呢?纵观历史的发展,我们不得不去学习周朝的礼制,不得不重新把2500年前的孔老先生请出来,在那里去寻找建设和谐校园的内在因子,建设整个的和谐社会,甚至要拯救被我们人类蹂躏的千疮百孔的地球以及地球上的生态环境。难怪1988年1月世界75位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宣言》中提出:“人类要想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从孔夫子那里汲取智慧。”由于我们人类的自作聪明,现代科学社会把启发人灵感的自然环境破坏了,人类今后有没有以前那样的文化很难说。现代文明是理智的,但现代文明光重视人的“所谓幸福”是没有什么好处的,没有文化教养,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的意义就没有了。现代人只有狡猾,没有文化,只有理智,没有理性。理性的观念有价值判断,孔子的“仁”就代表理性。理智没有价值判断,理智就是计算,头脑精明得很,算盘打得很精明,但一旦失去理智,其后果不堪设想。如何才能不失去理智?只有用理性去引导,去调节。现在,我们又把“和谐”重新提出,重新认识,是因为文明的发展,造成了物欲横流,争名逐利,造成了贪欲、虚伪、欺诈、算计,社会变得“不和谐”了,从而影响到了大学这块净土。那么,我们教师就要担负起让人们坚守“直、方、大”原则的社会责任,造就一批能影响国人的德才兼备的社会精英。建设和谐社会,在当今社会就显得非常有现实意义。那么,大学作为全社会的文明窗口,其教育、提高国人的综合素质就更加任重而道远,大学校园中的和谐因子------国学教育就更加迫在眉睫了。那么,什么是国学呢?顾名思义,是中国之学,中华之学。探究国学的本意,是指国家学府,如古代的太学、国子监等。狭义的讲是指两汉时期的经学学术思想,着重于名物,与训诂,因而称研究经、史、名物、训诂、考据之学为汉学。后来对中国的研究,囊括中国的语言文化、文学、历史、风俗习惯、中华六艺五术、把百家之术如儒、释、道、兵、法、墨等百家之说都尽收国学囊中,统统称为国学。旧版《辞源》上说:“国学,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话虽简短朴实,但说到了点子上。到现代,似乎以上的内容还不能尽囊中华之学说,国家级学术泰斗,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在2008年3月北京301医院接受采访时,高瞻远瞩的提出“大国学”的概念,是从宏观上考虑的。他说:“国学应该是‘大国学’的范围,不是狭义的国学。国内各地域文化和56个民族的文化,都包括在‘国学’的范围之内。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又共同构成中国文化这一文化共同体”。这里揭示出一种大一统式的“文化调和”。国学里蕴藏着的无穷智慧,其终极关怀是“和谐”二字。大到宇宙的和谐秩序,自然的和谐风光,人与自然的和睦相处,小到人与人的和谐关系,人与自身的和谐对话,都囊括在国学智慧之中。被推崇为五经之首的《易经》中的智慧也是要努力去建构一种“天人合一”的和谐秩序,提出一套整体性思维理念,其中渗透着普遍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辩证法思想。从《易经》的整体编排上就能体现出这种“和谐”的终极关怀。首先是一种“天命观”的提出,认为天是有意志的,而且是有天德的。就产生“以天为师”的崇拜信仰,这也是人与天地之间的渊源关系。其次就从具体形象推导出隐藏在背后的信仰崇拜,作为“天人合一”思想的理论依据。第三是创造神秘而实用的符号系统,作为人们判断、预测未来的工具。第四为了了解天意,产生了占卜推演之术,“沟通”了人与天地之间的联系。第五是解说者融入自己的主观性思维来解说天意,让人们去遵守。但重点要看解说着的道德修养。第六就落实到道德实践上,用来指导人们的各种实践活动,从而来判断是否符合天意,是否符合自然规律。第七就是构建理想的和谐社会,达到终极关怀之目的。因此,整个体系的最终目的是建构一种“天人合一”的和谐的理想秩序。宇宙的运行要遵循这种规律,四季变化的自然现象要遵循这种规律,人与天地之间的关系应遵循这种规律,就是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关系也应遵循这种规律。否则,就要受到惩罚,就是不吉利的。大学作为整个社会的一份子,其和谐环境的形成,也应遵循自然规律。尤其要找到大学中不和谐因素的根源,最好的办法是用国学中的智慧来培养和谐校园中的内在因子,使得这种慧根在每个学生心灵中扎下根,从根本上改变现代大学中的各种因道德修养不足而引发的不良习气,这就要求每所大学必须做到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技能的同时要有目的的进行道德的有效提高,实现“表里同修”的愿望。尤其在技校和高职院校,不能光注重学生的技能培养,即使是最主要的教学目的,但也不应忽视对学生们的内在道德素质的提高,要把“国学”作为院校的通识教育固定下来,以各种形式进行普遍和潜移默化的教育,这样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来。 “表里同修”其实就是“内外兼修”。内进德修业,诚信善美:外进功修技,实现价值。“进德修业”来自《易经》的“文言传”中。今天看来好像是鼓励年轻的学生要增进德行,要设法好好的去表现功业。其实不然,这个智慧可以用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做官的要认真的为百姓做事,做学问的要好好的开拓一番事业,引导更多的一些迷茫的人。大学里更多的是针对大学生,在长知识的过程中更多的是要注重自己德行的修炼。首先以“诚信”使其立人,儒家讲的“真诚”有两个重点,一是“闲邪存其诚”,就是防范邪恶以保持内心的真诚,但也要对事情做出善、恶的判断,再去讲诚信。比如,有的学生明明知道骗人,考试作弊是坏事,还要凭侥幸心里去做,那就是不真诚,是不能原谅的。二是“修辞立其诚”。就是要修饰言辞以建立真诚,但要注意掌握分寸。因为“言为心声”,稍有不慎,就会惹来祸端。因此,孔子常常提醒我们:“刚毅木讷”才能接近人生的正路。这些闪烁着智慧光华的言语要让我们发自内心的去体悟,去践行。其次是在“诚信”的基础上追求和谐,追求善美。因为“和谐”便是“美”,假如大学里从上到下,从内到外都能坚守“诚信”的话,那么整个校园就是和谐的,就是美的。整个社会能以大学为榜样坚守“诚信”的话,整个社会就是和谐的,就是美的。当然这是一种理想,但我深信,如果从每个人做起,从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加以国学教化的话,这种理想将能实现。到那时整个校园就是和谐的,整个社会就是和谐的,整个地球就是和谐的,甚至整个宇宙也是和谐的。为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大学还得以学生的进功修技为教学目的,以实现每个学生的自我价值。“进功”是增进自己的功业,“修技”是修养自己的技能。实际上就是增强适应社会的各种技能。但这一定是建立在深厚德行的基础之上,否则,技艺越高其危害越大。因此,表里互为条件,互为依存。内修德是为了更好地外修技,外进功必须以内进德为基础,这就要求学生们做到立志高远,博学慎思,渐修顿悟,超越提升,虚静空灵,苦难磨练,把握当下,克己自律,谦逊戒骄,崇俭抑奢,正己修身,践行奉献,培养正觉,返璞归真,顺应自然,才能达到“大人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物我为一”的境界。使大学教育真正做到为民自身修养服务,为社会服务,建构真正的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因此,国学教育进大学,培养健康的内在和谐因子,是非常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行的。综上所述,建设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内在因子,内在根源,是要有效地用国学中所蕴含着的智慧和道德规范来培育人们和学生的基本素质,努力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栋梁之才,即使无用,也不能成为对社会有害的人,这是教育的最低标准。因为教育要使人从愚昧走向文明,从懵懂走向开悟。要在增进知识、技能的同时,自身的德行修为也要跟进。否则,就成了知识越多越反动的逆动力,这是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也是社会和人类的悲哀。因此,教育必须从内心抓起,从最根本的“孝”抓起,“信”抓起,“爱”抓起,“仁”抓起,这样才能正其心,然后再精进自身的知识、技能。才有可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最起码不会去危害社会。让我们共同去努力,打造一个“天人合一”的和谐社会,和谐校园,和谐家园吧!       2010年1月11日写于太原   3. 张燕身课时汇总(共计51将102课时)   时间     地点            讲座内容            课时 9.5     母亲讲堂       儿童经典诵读《论语》     2 9.9     康乐社区      传统文化与母亲教育(1)      2 9.10    小井峪社区         传统文化与母亲教育(1)    2 9.12    母亲讲堂、     如何使您的孩子更优秀      2 9.16    康乐社区      传统文化与母亲教育(2)     2 9.17    小井峪社区    传统文化与母亲教育(2)     2 9.19     母亲讲堂      儿童经典诵读《论语》      2 9.22     康乐社区     传统文化与母亲教育(3)        2 9.23     小井峪社区   传统文化与母亲教育(3)     2 9.24     小店社区(上午)   传统文化与母亲教育(1)     2 9.24     老年大学          传统文化与母亲教育         2  9.26     母亲讲堂     儿童经典诵读《论语》       2 10.10    母亲讲堂     儿童经典诵读《论语》       2 10.13   小店社区      传统文化与母亲教育(2)        2  10.14    康乐社区     传统文化与母亲教育(4)       2 10.15  小井峪社区     传统文化与母亲教育(4)       2 10.17母亲讲堂        儿童经典诵读《论语》         2 10.20     和平社区    传统文化与母亲教育(1)      2 10.21    小店社区    传统文化与母亲教育(3)          2 10.22    小井峪社区   传统文化与母亲教育(5)           2 10.23    康乐社区     传统文化与母亲教育(5)       2 10.24    母亲讲堂      儿童经典诵读《论语》        2 10.25    母亲讲堂    传统文化与母亲教育(1)       2 10.26    和平社区    传统文化与母亲教育(2)       2 10.27    地旷社区     传统文化与母亲教育(1)      2 10.28    和平社区     传统文化与母亲教育(3)        2 10.28    小店社区(上午)  传统文化与母亲教育(4)           2 10.29    康乐社区     传统文化与母亲教育(6)       2 10.30    彭村社区     传统文化与母亲教育(1)       2 10.31    母亲讲堂      儿童经典诵读《论语》        2 11.3     地旷社区      传统文化与母亲教育(2)       2 11.4     小店社区(上午)   传统文化与母亲教育(5)           2 11.4    和平社区       传统文化与母亲教育(4)       2 11.6    彭村社区        传统文化与母亲教育(2)           2 11.7    母亲讲堂       儿童经典诵读《论语》       2 11.10   地旷社区       传统文化与母亲教育(3)        2 11.11   小店社区(上午)  传统文化与母亲教育(6)        2 11.11   和平社区     传统文化与母亲教育(4)         2   11.14  母亲讲堂       儿童经典诵读《论语》       2 11.21  母亲讲堂       儿童经典诵读《论语》       2 11.22  省科技馆     传统文化与母亲教育           2 11.24   新友谊社区    传统文化与母亲教育(1)     2 11.28  母亲讲堂       儿童经典诵读《论语》       2 12.1   新友谊社区    传统文化与母亲教育(2)       2 12.5   母亲讲堂        儿童经典诵读《论语》      2 12.15   新友谊社区    传统文化与母亲教育(3)      2 12.16   小店社区     传统文化与母亲教育(7)       2 12.19   母亲讲堂       儿童经典诵读《论语》      2 12.25   母亲讲堂       儿童经典诵读《论语》      2 12.29   新友谊社区    传统文化与母亲教育(4)      2 2010年元月17日      传统文化与母亲教育(1)            2

滇ICP备20006117号-1 Copyright 2014 Zhonghyl.com All Rights Reseerved 版全所有·冯燊均国学基金会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

地址:地址:昆明市高新区海源中路169号(西山区一中对面) 电话:0871-888888  传真:0871-888888  邮箱:yes@zhonghy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