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 今 中 国 社 会 怎 样 才 能 建 设 好 国 学
湖南李晓晖
摘要:当今中华民族的国学文化怎样才能建设好呢?国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影响深远,折射出民族的先进思想,于不同心态下国学的发展道路亦不一样,对于我们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建设亦有不同的影响。只有在一幢幢正能量下有正确心态引导,文明国学方能彰显无穷魅力,对社会有极佳的正面支持力。国学不但会产生强大的磁场涵盖厚实的社会,影响它的深度广度,而且将予后世留下广袤的道德精神粮食,并且使文化承上启下,生生不息,像时间一样永恒地延伸至永远。因为国学同样需要常学常新、常新常进,全世界的汉学专家学者老师都笃信,不停地学习与实践,活到老学到老;不断地完善拓宽知识层面,辛勤地耕耘努力践行;不懈怠地发扬光大史典经传,智慧蕴藉总结,所以文化永不停歇地前进是使国学沉淀和更新建设与再度提高之唯一途径。
关键词:国学道德 社会心脏 文化国魂 常新常进
正文:文化殿堂是向世人敞开的。中国社会心态在主流文化建设上是健康有为的,我国政府愈加意识到整个社会需要大力进行文化道德建设。我国香港冯燊均国学基金会的成立,每年的国学与文化建设研讨会的召开盛况,足以充分证实社会心态的心脏形成与搏动,时时刻刻散发出优美的韵律。社会心脏进行时地跳动与时间共存,充分引证了国家政府注重文化道德建设。
国学就是“国魂”!国魂是就社会正能量!社会正能量就是和平发展与创新!首先我们需要探讨社会心态。社会心态影响文化发展。它是中国软实力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元素。社会心态是指一定时间内弥漫在全社会或某些社会群体中的宏观社会心境状态,是整个社会的情感基调,与公民的思想和心理分不开,是社会意识和行为意向的总和。可以简洁地理解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同一件重大事件或突发事件时,多数人都有相同或类似的认知倾向、心理倾向和情感倾向。
国学是文明科学。它象征着造纸术,活字印刷,指南针,火药,地动仪,二十四节气,中医,丝绸之路,青花瓷,航海,壁画艺术,体育竞技,太极八卦,宗教玄学,易经民俗,石镌巫傩等等,在生活习俗中的约定俗成。《孟子》书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于社会大熔炉里,成功之士大多是踏碎艰辛与磨难,如果摆正心态,承受住经历的苦难,曙光就会来临,光明的日子就在面前。社会更容易接受坚不可摧者。所以一种良好的心态对于成大事者是不可缺乏的元素。因此可以推论,健康的社会心态是如何重要。健康的社会心态是促进个人、社会、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心理基础,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变化的晴雨表。它具有时代性,客观性,实践性和历史性。由此观之,得以论证,良好的社会心态是决定一个国家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当今的中国是世界东方的醒狮,文明之狮,丰厚的文化积淀与发扬光大为世界文化舞台增添流光溢彩。世界各国都在瞩目着中国的建设成就,中国社会处于大发展大转型的历史进程中。伴随着政治、经济、军事、交通,通信,商业等飞速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在发展过程中国学多元素发展是历史的必然规律。历来我国政治、经济、军事、交通等各项国家硬实力在一定程度上都取得了重大成就,都变成中国发展与提升国际地位的优势。很多东西转变为发展中的软实力,譬如国学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一个正确的社会心态对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说明社会心态直接会影响文化建设的沉浮。
假设其一,在文化建设过程中,人们的社会心态是健康的,这是指人们对于文化建设都保持昂扬向上、积极参与的精神风貌,在这种社会心态的影响下,文化建设便容易收到显著的效果。因为正是这种健康社会心态为文化建设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只要一直保持这种健康的社会意识形态,文化建设就会取得继往开来的成功。
假设其二,人们的社会心态没有明确的倾向。整个社会对文化建设的意识不太强,文化难舍的步伐就得放慢。此时文化部门需要做大量的工作,指引人们的意识走向基本达到一个同点,以后慢慢贯彻具体的文化建设措施。这种情况文化建设会相对困难。但只要人们的社会心态在整个引导过程中始终与引导着保持着同步,那么文化建设的成功也只是时间问题。
假设其三,社会心态完全分散,处于消极低迷的境地,表现从根本上抵制文化建设,不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文化建设情形中。这种境地就完全彻底阻滞了文化建设,成功便遥不可触,甚至于整个社会文明在程度上还会出现倒退的现象。
此三种假设,在自己脑海中明确地分析,得出社会心态取决于个人心态。大多数人都与个人心态大相径庭,于是就形成了大众意识心态。所以个人心态的健康程度会直接影响到大众意识心态的走向,影响到社会心态。所以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细胞因素,都应该从自身做起,注重自己的健康心态的培养。社会大事件上都有健康的认识,不会因为个人情感偏激而扭曲社会。因此在对待自己的问题上同样需要一个健康的心态。领导要深入群众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就是这个道理。
伟大的祖国是花园,我们是百花园中盛绽开的自由和平的奇葩。必须承认文化元素是一个多民族的血脉,是浇灌人民的精神甘泉。文化是思想图腾。整个社会的意识良好,人们的心态如此坦然。整个社会心态都接近第一种假设,文化建设便有了保障。国家的“硬实力”与“软实力”便不会脱节,文化融合,欣欣向荣,社会心态的健康程度直接决定了文化建设的成果。获得若贝尔和平文学奖的中国公民莫言先生以他的主要作品《蛙》、《红高粱家族》等描绘自然社会,利用魔幻现实主义的风格,结合许多神话,传说等等综合元素,征服了思想与行为。莫言先生他是代表中国文化人乃至世界文化人文化生活中的普通例子。
国学既不是书斋或图书馆里发霉的书籍,亦不是博物馆里的古玩罕珍,更不是甲骨竹筒遗留的镌刻,国学更像是孟子说的“混混源泉,一朝掬饮,终生受用。”我们汲取的就是国学里永不枯竭的甘泉朝露。带着思考,探究并审视着当代人文教育的某些缺陷疵瑕,我们国学学者应该竭尽全力地在圣人经典的中获取教育的智慧,思考从传统文化中找回人文教育断层的有效方法,从而去维护民族语言与文化的纯洁与尊严。这就是我们国学人为实现中国文化梦想该有的自强不息的精神所在。
是云:中国传统文化是由儒、释、道三家组成的。亦可用《周易》上的两句话概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华传统文化究其核心价值而言,至少包括下面六个方面因数,一是敬畏天地,明察阴阳,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宏大的思想视野和高明的生存智慧。二是志存高远,大同理想,百折不挠,愈挫愈奋,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拥有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三是家邦一体,国而忘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深厚的爱国情操。四是上善若水,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人为善和以和为贵的处世原则。五是孝亲以敬,为人以诚,先义后利,扶危济困,崇尚道德和提倡公平正义的社会风尚。六是修身克己,知耻守节,安贫乐道,清严自奉,高尚的人格和知足常乐的生活态度。这六个方面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契合,一脉相承。传统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厚土壤和思想源泉。在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方面能发挥积极建设性作用。
中国山东曲阜是国学的发源地,中国孔子学院在全世界已拥有一百多家,孔子的思想渗透到世界各个国家的民族文化和政治思想中。国学不仅仅是中华人文知识之大成,而且是中华文明的承载者和助推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整个民族精神的象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卓越的中国人民伟大心灵的体现。
国学传承至今,使我们看到中国传统文化和学术教育在当今中国公众中有所流失和淡化。人类二十一世纪要想生存下去,必须回首两千六百年,从书祖孔子那里吸取智慧。因为那是智慧的源泉,从“四子”那里挖掘精神财富,因为那是精神财富的家园。在今天知晓修身齐家平天下的道理,增强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和向往。华夏民族的复兴,实现中国文化更新更美,首先需要我们民族有一种凝聚力与向心力,这种凝聚力和向心力就是民族文化的认同。
国学是我们大中华56个民族活的灵魂。华夏民族从远古走到如今,国学代代相传。尊老爱幼,睦邻友好的传统就像一条太空金链,连着你我他的心灵,心有灵犀地使我们汇聚到华夏这个大家庭之中。生为中国公民,不能没有一个共同的信仰,华夏文化必须是遵循华夏的过去、现代以及未来。励志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塑造民族魂,效法天地之道,敬奉天地祖先。中华民族的历史凝聚着优秀的传统,灿烂无比,民族精神携起接力棒似的生活,使国学贯穿于人类,使国学永远立于世界的文化之林之首,为人类造福。
国学有利于弘扬民族优秀精神。文化总是具有鲜明的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国学作为中华民族生活、劳动、工作和智慧的结晶,其构成维系民族成员的心理纽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它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国特色既包括时代特色,又包括传统特色,它是在已有的物质和文化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个民族假若没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就等于丢失了身份证,失去了民族血脉。如果中国没有自己卓越的民族文化来弘扬民族精神而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那么民族的大同的社会主义文化就建立不起来。因为文化就是生存精神,所以拥有卓越的文化是流动在意识形态社会中的O型血液,文化从产生的那天起就与生命同存。
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根植于中华民族深厚土壤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必要传承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完全可以经过学习批评、改造进而创新,以致古为今用。改造成中国兵、农、医、艺、商、学、政的实用文化。诗骚曲赋的文学精萃,民谚俚俗的闪光智慧,在治理国家、安定社会、修养品德、成就事业等方面,许多至理名言都使后人受益无穷。譬如“实事求是”一词,最早出自《汉书·河间献王传》中“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其原意是真诚地依据事实,探求古书真意。毛泽东主席曾经把“实事求是”加以新的阐述,把“实事”作为客观存在的事物,把“是”看作客观事物的规律,把“求”当作事物去研究、去探索。“实事求是”成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更中国化的表述,成为我们党长期坚持的思想路线,这就是正真的发扬光大,正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丰硕成果,这对我们文化道德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的作用何等巨大!
国学的复兴有利于提高民族素质。国学作为文化传统,是今天以前所创造的精神现象的总称。其核心是人们对善的追求,是贯穿于哲学、政治、经济、法律、文学、艺术、宗教等思想的一脉分水岭,向往美好、鞭挞丑恶,对人类幸福的渴求和对高尚道德品质的向往。它的基本特征表现在伦理道德,辩证思维和审美情趣这些正能量中。国学复兴有利于道德教化,哲学思辨和文化传承,有利于提高全民素质。
国学的复兴有利于提升道德素质。在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伦理思想占有重要地位,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叫做崇德型文化。扬善抑恶、褒善贬恶、追求崇高的思想品质、向往理想的道德人格、涵养美好的精神情操,是中国文化的主导思想。一个有道德的人,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一方面要设身处地爱人如己,另一方面要仁民爱物,内圣外王。格物运化,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对人生修养的完整表达。弘扬传统文化,对于弥补伴随市场经济而来的理想真空、精神贫血、价值悬浮和道德缺失有极其重要作用。重构道德价值体系,弘扬传统美德,实施以德治国,建设与优化社会秩序都是万分重要的。
毋庸置疑,现实生活中,由于受西方某些思潮和市场经济的影响,有些人无远大的理想,没有认识到人生的根本价值,没有担当社会责任的使命感,而是迷心逐物,只追求物质享受,形成自私的世界观,人生观,经济观,爱情观,只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只追求利己和一时之利,使人生的境界显得局促、苍白和渺小。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很多关于人生价值和追求德操思想,是非常值得人类弘扬和借鉴的。儒家文化认为人应该努力成为君子和士,而“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儒家文化认为人生应“志于道”,而不应该只看眼前私利。孔子曰:“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以夺志”,“不降其志,不夺其身”,这些使我们受益匪浅。
我们的志向和理想是不可随便动摇的。儒家文化还为人生的励志规划了指示标和路线图,“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意义总总,人生有远大理想,有为社会作贡献的抱负,有使命感就会朝惕夕砺,就会自强不息,浩然正气,就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自己和社会的卓越,需要我们自觉地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理想之中,共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计得失,甘于奉献,兢兢业业,勇往直前,社会主义现代文化道德化建设就有抱负和价值,就可以努力实现中国文化道德硕果。
中国的传统文化把家和国视为一体,始终把大众和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萌发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从《礼记》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到《左传》的“公家之利,知无不为”;从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从岳飞的“精忠报国”,到秋瑾的“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这是爱国主义精神的鲜明写照。顾炎武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每个炎黄子孙的共识。中国在敌我力量十分悬殊的情况下,之所以能够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依靠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以及党领导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也靠的是中华民族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以及由此激发出来的中华儿女顽强不屈的精神。
中华民族正在进行全面的伟大复兴,在前进的道路上还会有很多艰难险阻。特别是国际上的一些消极势力,他们并不希望看到一个强大的中国屹立在世界东方,甚至会千方百计地干扰和破坏。作为一个炎黄子孙,作为一个21世纪的中国公民,我们必须发扬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强化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向历史上的志士仁人学习,始终以国家的利益为重,始终维护国家的尊严和荣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中华优秀的道德感召着世界焕然一新,以德治国,崇道重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亮点。建设中国传统道德,归纳为“仁义礼智信”,或归纳为“忠孝节义”。学者们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概括为“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和”
十德。传统道德涵盖为人处世的诸多方面,使人生的每个阶段,社会各行各业各个角色,都有明确的道德规范和操守,例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尊老爱幼、童叟无欺等等。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应该承认不道德的现象和行为还相当严重。有人不孝敬父母,有亲不养,为家产与亲人反目成仇,大打出手;有人见利忘义,为赚钱不择手段,向病人要红包,在食品里添加外物;有人不讲诚信,坑蒙拐骗,食言而肥,有约不践。凡此种种,既违背社会主义道德和荣辱观,也有悖于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使炎黄子孙为之汗颜。
中华美德历来是世界的楷模,我们切切不可将其弃之一隅。如何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深入人心而成为行为准则呢?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花大气力,要有方法和途径,要做深入持久的工作。一是充分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大价值,使民族优秀美德深入人心。二是形成强大舆论氛围,使民族优秀美德成为每个公民的自觉行为。三是借鉴古圣先贤之道,博古通今使修身养性成为终生大事。四是继承提升和创新,建立起承上启下的民族优秀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民族优秀美德融合到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中去。
国学建设与上世纪初相比有不同的历史背景。上世纪之初的国学是在国家贫弱的情况下,仁人志士为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而兴起的,而当今国学则是国家日渐富强的情况下为复兴传统文化而兴起的。从旧中国走向新中国,领袖毛泽东等一大批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已经找到了马克思主义真理,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全球化日益加剧的今天,国学命运将取决于三种心态。一是妄自尊大,闭关排外,把国学奉为圣经,企图恢复其正统地位“独尊儒术”,搞复古主义。这不可能,是昙花一现。二是脱离大众的学究式钻研,故弄玄虚,高深莫测,只能是少数精英们于象牙塔里的孤芳自赏。三是把复兴国学比较平实地理解为知识,教育补德以开放心态,创新思维弘扬民族优秀传统,培育广大人民的民族精神。只有这种冷静、理性、平实的心态可以使国学百花齐放,常学常新,常新常进。
经典国学是中华上下五千年传统文化精华,是以儒、释、道学为主体的传统文化艺术的本土文化,是中国人的基本信仰和信念与安身立命之道,是家喻户晓之学,是中华民族的国魂!作为世界流传下来的人类四大古文明之一的中华文明古国---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底蕴丰腴,又能焕发出极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不但体现在世界的东方,而且还和其他发达国家一同在吸取中国的传统智慧以谋求全方位发展。可以肯定,国学是华夏子孙值得引以为自豪第一国粹!没有文化就没有一切,科学是建立在文化之上被人类运用到认知世界中去的。世界需要继续发展,需要文化加上科学。文化与科学都应该是进步的。这样,人类文明程度才会与时俱进,接近更好更高更新的社会文明。文化唯有沿着人类的发展规律常学常新、常新常进地发扬光大,那么,中国梦之一的文化梦想一定能实现!人类的共产主义高级文明社会届时一定会实! 2014年4月11日
- 上一篇:弘扬国学*人生的扣子及其它
- 下一篇:儒家学者批极端“纯读经”:荼毒儿童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