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评比奖励 >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22年上半年三等奖 张新雨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22年上半年三等奖 张新雨

字号:T|T

我看“五常”的论坛发言

学校:武汉科技大学

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专业:哲学专业2022研究生

姓名:张新雨

学号:202251703004

联系方式:18736514016

 

陈杰思老师提出的十大义理问题,切中要害,我受益匪浅,为此发帖颇多。下面是我围绕“五常”(仁、义、礼、智、信)五大方面的心得体会,敬请指点。

仁坛、十一、263

“仁”是孔子最核心的思想,是中国儒家学派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要研究传统文化,就必须去了解“仁”的思想。孟子把中国文化中“仁”的源头概述为“恻隐之心”,他指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恻隐之心实际就是指良心,用我们现在的话讲,就是同情心,对别人好的这份心。直到几千年后的今天,“仁”的思想依旧深入人心,激励着中华儿女成为仁爱之人。

在整部《论语》中,“仁”字出现了一百多次,而每次孔子对“仁”的解释都不同。孔子对颜渊说:“克己复礼为仁”;孔子对樊迟说:“仁就是爱人”;孔子对子张说:“拥有恭、宽、信、敏、惠这五种德行就是仁”;孔子对司马牛说:“仁者,其言也仞”……虽然孔子的回答各不相同,但这并不是对“仁”字随便地定义,而是把“仁”看作是一种道德范畴,因为弟子们每次提问的场景不同,孔子就因材施教,用不同的语句去表达“仁”的概念。而我所理解的“仁”即为“善”,就是用一颗善良的心去对待他人,从而达到人与人之间相互有爱、相互帮助的境界。正如《三字经》的开篇:“人之初,性本善”,教育我们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在他人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我们会保持一颗善良而真诚的心,不由自主地伸出援助之手。而儒家思想提出的“仁者爱人”,也就是人们互存、互助、互爱的意思,要怀着一颗尊重和友爱的心来对待周围的人和事,无论周围环境如何变化,都不可丧失我们善良的本心。

我们应该如何做到“仁”呢?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告诉我们要从身边的人事做起,以推己及人的方法去践行仁爱之道,也就是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爱自己的同时也学会去爱别人。而仁爱之道不能仅停留在思想上,它需要人们发自内心的赞同,更需要我们脚踏实地地去实践以达到仁的境界。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要乐于助人、拾金不昧、待人宽容……这些都是“仁”的具体体现,在给他人帮助的同时,自己也会收获快乐。在抗击疫情期间,我国人民对于“仁”的体现更为明显。面对疫情,无数的医护人员不畏艰险,穿着防护服,始终处在高风险、高强度的工作状态,却不退缩。不仅如此,更有无数志愿者奔波于抗战一线,他们本可以在家里和家人一起规避风险,但却为了守护他人的生命去无私奉献,如果不是亲身经历此次疫情,我可能无法体会深入中国人骨子里的“仁爱之心”,更无法想象我国人民如此强大的凝聚力,我想这就是对“仁”最深刻的体现。

“仁”作为儒家学派最核心的概念之一,可以说是儒家义、礼、智、信的基础。我们要从自身做起,以仁爱之心去对待自己、对待亲人、对待人民和自然,从而养成中华民族相互关爱、重良知、重道德的民族品格,构建一个和谐社会。

 

义坛、十四、121

作为中国传统的基本价值规范之一的“义”,是行为的最高标准。“义”的本义是合于公理正道的行为表现,也就是令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规范,即在自己的行为影响所及的范围内,产生的利益大于弊害,并且做到公平、合理地分配利益。“义”作为儒家思想的重要标志之一,体现的是一种超乎个人利益的道德范畴,已经成为中国传统的核心价值理念,传承千年。

对于“义”的概念,很多人狭隘地把“义”认为是我们常说的“讲义气”,即对朋友的两肋插刀。实际上,仅对朋友的“义”目的是为了追求小集体的利益,很可能会损害他人的利益,甚至会影响“大义”,并不是可取的。而儒家所倡导的“义”即正义,维护的是整体利益,而不是贪图不正当的私利。我们想要获取个人的利益,就必须在维护正义、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去施行。

我们探讨“义”,就必然离不开“利”。这两者都是人们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要素,需要我们正确地去看待。“义”是用于调整利益关系的,谋取公众利益,谋取自己的正当利益,正是“义”的要求。小到每一个人,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有了“义”,才会获取更多的“利”;同样,“利”也应该是为“义”服务的。但在“利”和“义”发生冲突的时候,不能够只顾“利”而抛弃“义”。我们常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要生存,就要解决衣食住行的问题,必定会对利有所追求。人纵然会有自己的私欲,但君子能“以义制欲”,小人则“纵贪利之欲”,为了“利”而舍弃“义”的人只会被他人唾弃,最终被社会所抛弃。“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我们在人生之路上难免会面对诱惑,要学会取舍,见到利益时先想一下是否符合道义,该取的可以取,不该取的不应占为己有,即先义然后利,不为眼前私利去损害别人和集体的利益,让自己的选择无愧于内心。

电视剧《幸福到万家》中这样的一个插曲:秀玉在报名考会计证时发现,原来自己当年的高考成绩是被村支书的女儿万传美给顶替了,现在她拿着秀玉的名字上了大学,找了工作,可以说是偷走了秀玉的人生!作为一名观众,我对此又气愤又心疼,然而剧中所呈现的故事何尝不是现实生活中的缩影!我们愤怒于资本可以掌控一切,让有权势的人通过捷径就可以轻松达到小镇做题家努力奋斗多少个日日夜夜所不能匹及的高度。世上本就没有绝对的公平,人的家庭、外貌等都是与生俱来的,但生而为人,我们只需要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寻求相对的公平。对于自己喜欢的东西,只有人人都靠正当的手段来获取,真正做到“由义取利”,才能够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义”为人们提供了为人处世的标准。现如今我们倡导君子文化,其实就是继承和发扬儒学的“义”,君子的处事原则离不开一个“义”字。就像《孟子×离娄上》中所讲的:“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教育人们“仁”是人的安身之所,“义”是人的正确道路,引导着人们的行为准则。因此我们必须在“义”的前提下去获取个人的合法利益,进而养成中华民族见义勇为、重视整体利益的民族品格。

 

礼坛、五、455

“礼”常常作为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的总称,在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礼者理也”,古人把“礼”解释为“理”,就是说只有符合道德理性的规矩才能叫做“礼”。在中华经典文学中,“礼”有恭敬、仁爱的精神,同样是在教育我们言行举止要合乎礼节。我们常说“克己复礼为仁”,意思就是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这样就达到了仁者的境界。

我们总说要以礼待人,而礼到底是什么,到底要怎样才算遵守礼的原则?孔子讲“礼”就是发自内心去关怀别人的意念而形成的礼仪。现如今,很多人把“礼”误认为是“形式”,只注重形式的礼貌,而没有真正的关怀,这是对“礼”最大的误解。要做到真诚,要适度,也要简易,更要和谐,这样才可称之为做到了礼。

“礼”的概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中国的“礼”最初是一种彰显皇权政治的行为准则,而后逐渐演变为社会公众的一种内在精神追求。从《礼记》中“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论语》中“不学礼,无以立”到《孔雀东南飞》里“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非常形象地阐述了礼在源远流长中华文化里生生不息的演变。从最初周公制礼之后,“礼”就具有了法的性质。老百姓常常把通过礼来建立的制度叫做“制礼作乐”,把不符合礼的制度称之为“礼崩乐坏”。而今天,对于我们来说,礼是更宽泛的一种表达,它不再成为王公贵族的专属标志,“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时代已然落幕,曾国藩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秉乎礼”。今天的“礼”更多的是去凸显一种更为良好的社会风气、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作为个人来讲,我们要学会用“礼”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更好地与人交往。

我们贬低封建礼教,是因其体现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特权、尊卑、奴性等封建特色。但历史遗留下的传统礼教,并不是一无是处,除了守旧思想的封建礼教,很多如仁爱、和谐、尊老爱幼等原则,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发扬的。中华之所以被称为“礼仪之邦”,并受到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尊敬和爱戴,正是因为其注重懂礼、习礼、守礼、重礼。作为当代青年,我们更要去践行“礼”的要求,明确对礼的认知,对礼的运用以及对礼的传承。

 

智坛、十一、200

人的智力是与生俱来的,这里我们强调的“智”并不是“智力”,而是“智慧”。智力是说一个人的聪明程度,然而会耍小聪明的人并不能称其为智者,因为这样的人做事只为了满足自己的私利,缺乏大智慧。而真正的智者是拥有是非之心的人,可能他们并没有多么聪明,但懂得明辨是非和善恶,处事果断周密,知道自己的长处优势,并通过自己的能力造福社会,帮助他人,从而受到周围人的尊敬和爱戴。

“智”表现为“实事求是”的态度,也就是求实精神,讲究实证,追求真理。以真实为务、以真实为本、以真实为一切。智者阶层遵循求实精神,不为现实的权利去歪曲研究与探索。他们不会带有目的性地去得出一个对哪些阶层有利的认识成果,探求事物为的仅仅是弄清真相、弄清事物的规律而已。人不实则不立,国不实亦不立。上到国家的领导阶层,下到普通的老百姓;无论是科学研究,还是处理自身问题,都离不开“真实”。物欲横流的世界如洪水般冲溃了我们几乎所有的防线,可是仍有一扇门我们必须坚守,这扇门叫做:“坚持真理”。崇尚真理,其实就是在告诫人们做事要有原则,不能被假象所迷惑,在对的事情上不能因为别人的议论而改变自己对真理的看法,在困难面前,勇于坚持真理!

“智”还表现为“敢于创新”的精神。创新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现代人理应具备的素质之一。在当今这个社会,我们要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勇于抛弃旧思想旧事物,打破条条框框,创立新思想新事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去提出新的观点,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追求新知,挖掘自己最大的潜能。想要创新,就必然要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任何理论都需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在我们大学期间,不仅有学习理论知识的专业课,更有很多实践课让我们学以致用。如果空有一肚子知识,却不知该如何应用,那就只能称之为纸上谈兵,这样的人走向工作岗位后也不能为企业带来收益,终究会被社会所淘汰。这个社会亦是如此,如果不去实践,没有创新,就会走向衰落。同样是一块木头,农夫只会把它用作砍柴烧饭的工具,工匠就可以用它去修建房屋或制造家具,而设计师却可以用它设计出精美的工艺品供人们欣赏和使用……

创新是立国之本,清末我们之所以有那么多割地赔款,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在西方国家进行科技革命之后国家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而我们依然闭关锁国、唯我独尊;如今,我们受到其他国家的尊重,也是因为我国注重创新,注重科技实力,在自身综合国力强盛之后定不会被其他国家轻视。虽然现如今我国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但仍不能掉以轻心,更要抓住时代的机遇,与时俱进,大力培养高科技人才,投身实践,成为创新强国。

“智”仍表现为“勇于批判”的果敢。“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具备孟子所说的批判精神,敢于去思考问题,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要勇于质疑。能够提出疑问,说明有所思考,而不是一味相信书本,相信权威,只有这样才会进步。

“智”更表现为“知行合一”的理念。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的理论,时至今日都对我们的为人处世有着指导意义。知行合一,就是要言行一致,要意识到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知是指内心的觉知,对事物的认识,行是指人的实际行为,二者互为表里。要使人的意识与实际的做法统一起来,如果只有思想上的认知却不采取实际行动则一事无成,同样如果只行动却不思考也会无所作为,所以我们要尽可能做到以知为行,言行一致。

“智”的精神不仅体现在求实、创新、批判、知行合一等方面,重视教育的精神、重视文化的精神、理性精神、科学精神、反思精神、与时俱进的精神等同样是“智”的精神,我们要深入研究学习“智”的精神,养成中华民族重视文化、崇尚科学、尊师重道、求真务实的民族品格。

 

信坛、五、253

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信”就是诚信,待人真诚,实事求是,表里如一。诚信不仅是一个人道德好坏的具体体现,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是每个公民的第二个“身份证”。对人诚信,人不欺我;对事诚信,事无不成。因此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要做到讲信誉、守信用,不为自身私利而欺瞒他人,真正做到“人以诚为本,以信为天”。

诚信作为道德标准、职业规范、法律规定三者共同的底线要求,对个人和社会的生存和发展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个人而言,信是一种高尚的品质;对社会而言,信是一种财富;对国家而言,信是治国之道。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诚信显得尤为重要。个人如果对周围的人不讲诚信,就慢慢会被朋友疏远,如果对社会不讲诚信,就被列入失信人员名单从而导致名誉损伤、限制出行等影响自身生活;企业则更应注重诚信,现如今很多明星选择去直播带货,很多消费者出于对他们的信任而购买,从而提升了产品的销量,但却被多次爆出明星卖假货去欺骗消费者的行为,受到广大网友的谴责和抵制,明星的名誉也就因此而严重受损。诚信不仅是对他人的尊重,更是对自己的负责,人与人之间只有坦诚互信,才能团结、互助、进步。或许我们做不到事事诚信,但要问心无愧,表里如一,不为私利而损害他人利益,学会为他人着想,尽可能地去遵守“信”。

“信”即真实、真诚、诚信。诚信是立身之本,要想发展就离不开诚信,我们必须要把诚信放在首位,维护好做人的基本道德底线。人如果没有诚信就无法生存,社会如果失去诚信就无法维持稳定。因此我们要倡导“信”的精神,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待人真诚、做事认真、诚实守信的民族品格。

滇ICP备20006117号-1 Copyright 2014 Zhonghyl.com All Rights Reseerved 版全所有·冯燊均国学基金会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

地址:地址:昆明市高新区海源中路169号(西山区一中对面) 电话:0871-888888  传真:0871-888888  邮箱:yes@zhonghy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