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大学
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2022级
姓名:李奕洁
学号:2022201070
联系方式:13256390026
1、仁坛 一、人的定义 1072楼
《论语》作为儒家文化的代表著作,流传至今仍然得到世界各地人们的欢迎。《论语》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及思想,表达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展示了儒家学派在学习教育、为政处事、道德要求、伦理礼乐等方面的主张。《论语》展示了儒家文化经久不衰的力量,历经千年,仍然可以为人带来启发与感想。从易读性、可读性、传读性三个具有总结概括性意义的特性来观察与研究《论语》,便可知晓其万世流芳的原因。《论语》和教育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去精华去糟粕,其作用才能得到更好的发挥。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无论是蹒跚学步还是耄耋之年,《论语》总能给求问的读者以启发。
2、仁坛 一、 1073楼
《论语》是以孔子为代表儒家学派用尽生命去钻研与追求的目标。他们尊崇礼乐与仁学,他们讲求秩序。作为臣子,他们尊重并服从自己的君主;作为子女,他们孝顺并服侍自己的父母;作为伴侣,他们诚信对待自己的朋友。这也许就是董仲舒所提倡的三纲五常,虽然是为了统治者维护社会秩序而作,强调的男尊女卑伤害了女性的尊严,但在谴责的同时我们应认同一些价值,如果所强调的爱国、尽孝、责任感等,这些无疑对社会稳定和个人发展都有好处。《论语》中最重要的便是仁。所谓仁,仁者爱人,有仁之人会关心爱护身边之人,用爱温暖他人。无仁之人,将自我利益视为最大,伤害利用他人。
3、廉坛 十 305楼
虽然已经把《论语》整本书都学习了一遍,但是对我影响最深的还是那句人人都知的话: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因为过去的我,总是在后悔时,失去时,才会去后悔,去反省自己。但是在这个时候,悲剧已经发生了。所以,在不断的学习这句话的同时,我也在让自己变成一个每日反省的人,不断的去反思自己,发现自己的错误并及时改善,让自己在一天一天中获得进步。
经过对学习《论语》,对论语的认识不再停留在表面的大意,对《论语》的各种方面都有了专题性的学习。学习《论语》,不仅让我知道了怎么学习,怎样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更教会我应该拥有什么样的德行,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虽然我做不到真正的成为一个君子,但是会以此规之,成为更好的自己。
4、智坛 十 445楼
习总书记指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特别突出了儒学的重要性,而今国学热潮也正处于高涨时期。《论语》作为儒家文化的代表作,一直备受世界各国读者的关注。随着时代发展,如何准确的理解和应用《论语》成为关键性问题,对《论语》的系统性研究也越来越重要。教育与《论语》之间的挂钩变成研究热门,将《论语》贯穿于“教”与“学”的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于是,正确理解《论语》的结构内容和优缺点成为本篇文章的思考点。
《论语》的力量是强大的,学习《论语》的的益处是巨大的。通过易读性、可读性、传读性三个方面研究《论语》,能够更好的理解论语的结构与内容,理解《论语》对于教育的重要性。愿我们都能从《论语》中得到感悟,走向更好的未来。
5、毅坛 一 351楼
《论语》强调了如何成为一名君子,论语教导我们要有追求,同时也要付诸行动。想要成为一名君子,要学习多种技能,君子应以道义作为做人的根本,按礼仪来实行,用谦逊来表达它,用忠诚来完成它。要提升自己的修养,做一个有德行的人,重视道义,追求道义,才能与小人区别。要严以律己,一是要随时注意戒除个人的欲念;二是处事中要有敬畏之心,防止肆无忌惮;三是认真处理,随时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这些要求或许简单,但是一直坚持下去是困难的。立下成为君子之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坚持不懈,方有未来。毅力的意义生长在过程里,毅力的魅力散发在结果里。拥有毅力,做事有了底气,我们才能成为君子,迎来心中的美好。
6、义坛 十 612楼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交朋友真的是一件很重要事情。其实后知后觉,发现自己在交友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去配合她、去适应她,在这个过程中自己也会发生改变。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便是这个道理。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其实有时候觉得自己也是这样的一个人,在犯了错的时候总是会为自己找很多的借口,想用华丽的语言来修饰自己错误,似乎这样就可以减少罪恶感,可以不用去承担自己的错误。后来一想,感觉是一把双刃剑。这种行为会让自己成为一个懦弱胆小的、令人讨厌的人。但是在一些事情面前似乎可以让自己不再沉迷于过错之中,为自己的生活赶走一点阴霾,渴望照进一丝光亮。
遇到不义之人,我们很有可能会被影响。所以有时候我们在坚持自己行义的同时,也要保持远离不义之人、不义之事,减少不利环境对我们的影响。
7、和坛 二 855楼
如今,《论语》在中小学课本中频繁出现,这也正认证了其具有易读性和传读性这两个特点。每一个人都可以是《论语》的阅读者,每一个人也都可以是《论语》的讲授者,有学有教,得以流传。《论语》的传读不仅是正确行为的传授,其实更是一种正确思想的延续。
首先,有学才有教。学生和老师这两个身份并不是对立的,老师是学生,学生也是老师。老师在教学时便会受到《论语》的启发,有学者提出了左手论语、右手教育的观点,让《论语》指导教师,让《论语》启发学生。当然,传读《论语》其实并不是只有老师可以做,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是《论语》的传读者。就像现在很多家长都会对孩子进行早教,这个时候也可以讲述简单的《论语》道理。社会中的每一个人,也许做的一件符合道义、展现仁爱的事被模仿被欣赏,都是一次对《论语》的传读。
同样,当今社会教育现状还是比较严峻的,例如师生对立、家校矛盾、教育内卷等现象层出不穷。我们设立的政策,比如“双减政策”本意是想减轻教育在学生以及家校上的负担。但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当下,这些政策不仅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甚至走向了教育的反面。所以解决教育问题迫在眉睫,而想要解决这些问题也需要孔子思想的支持。
在《论语》的传读过程中,无论是传授者还是接收者,都会得到一定的提升。两者的德行修养都可以得到提升,文化内涵得到丰富,能力得到提升可以前行的道路也就有了多种选择。于是,立德树人的目标便可以得到实现,孔子的精神不断传承,时代的新人便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有了更广阔的视角,更美好的未来。
但是,我们必须承认,随着时代的发展,《论语》中一些观念已经变需要辩证看待和接受。作为臣子,他们尊重并服从自己的君主;作为子女,他们孝顺并服侍自己的父母;作为伴侣,他们诚信对待自己的朋友。但是那些永远在控制着那个年代的人们的三纲五常、男尊女卑等思想已经成为新时代的糟粕,而儒学大爱的思想仍在闪烁着光芒。这就要求我们在传读时,应有取舍、有选择,我们应选择与时代的脉搏一致,传播具有时代精神与不变力量的内容进行传承。
于是仁义礼智信在人类间代代相传,大同社会终将来到,和谐终会降临。
8、中华义理总坛 中华义理:国学的核心学科 241楼
国学风潮振兴的当今,国学经典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国学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得到了价值认同。国学经典作品浩如烟海,内容丰富,见解颇多,《论语》在其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2021年度中国数字阅读报告》显示当年《论语》是读书平台上最畅销的出版书籍。网站内读者人数近三千万,超过百分之八十为三十周岁以内的青少年用户。除了阅读,读者们也在评论区里进行了热烈讨论,有人答疑,有人解惑,有人温故知新,有人温故知新,千年前的中国智慧与当下的年轻人在数字空间形成了碰撞。
《论语》能够在众多国学经典中脱颖而出,易读性这一特性发挥了绝对的优势作用。相较于《中庸》、《易经》等国学著作,论语的结构较为简单且因采用语录体,是日常语言的记录,便于读者阅读。学界基本认为《论语》的篇章结构较为简单,排列随意,意义连贯。相较于卦爻辞,《论语》的十二章所想要传达的内容多是表达较为清楚的儒家思想和力量,对于晦涩难懂的思想的表达也采用了很多例子或者比喻的手法,使得作品通俗易懂,便于读者简单理解。
因为简单易读,《论语》论语的读者范围比其他国学经典更加广阔,上到八九十的老人,下到八九岁的儿童,都能从《论语》中获得一定的知识,随着认知和阅读能力的提升,这种认识不断地深化。
也正因如此,《论语》在中华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论语》,悠久却深厚的中华文化将在中华大地长出最美丽的花朵。
9、中华义理总坛 三 497楼
《论语》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表达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关于学习教育、为政处事、道德要求、伦理礼乐等方面的主张。读懂《论语》是了解儒家文化的一个重要和关键方法。柳诒微在《中国文化史》这样评价孔子:“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虽然《论语》阅读和理解起来称得上是简单,但不能因此断定其为简单的读物。因为其内容的价值绝对算上顶级,所以真正地读懂论语又不简单。
论语的主要强调了以下三点内容。一是以爱人为核心的仁德,孔子将“孝”、“悌”作为“仁”的基础,以“亲亲、尊尊”为“仁”的标准。在《论语》中,孔子的很多弟子也纷纷求问了如何为仁,可见其地重要性。二是以法先王为基础的礼论,《论语》中讲述的礼多为周礼,虽然是崇尚封建礼教的想法,已经落后于时代,但是其用礼法来约束人民,管理社会的思想是没有错的,与当今建立法治国家是息息相关的。最后,《论语》还充斥着完整充实的教育思想,这里的教育不仅仅是简单的学习知识的教育,还强调了道德教育对人性培养的重要意义以及德育与智育的关系。它不仅教会我们成为一个怎样的老师,怎样的学生,也体现了对教育体系的思考,更表明了教育的重要性。
《论语》所强调的是君子之礼。君子具有仁、义、礼、智、信的高尚道德和学习实践,相互切磋,求之于己三种学习境界。君子的思想在《论语》中总是和“道”、“仁”、“中庸”联系在一起,这三个要求也可以说是《论语的》义理旨归。阅读《论语》使我们内心和行动上都靠向君子之礼,于是学习多种技能,以道义作为做人的根本,按礼仪来实行,用谦逊来表达,用忠诚来完成。要提升自己的修养,做一个有德行的人,重视道义,追求道义……这些要求或许是当今社会大部分人们所欠缺的,所以阅读《论语》所带给人们的收获,不仅会影响一个人,更可能是一个群体社会。
而现在,《论语》与学习的关系越来越得到当今社会的重视。除了“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教育思想,《论语》也展现了“学”与“习”的态度与方法。学习时应保持谦虚的态度,锲而不舍,让自己沉浸于学习之中,并逐渐爱上学习,能够举一反三,温故而知新。这些学习的态度与方法在当今社会仍然是真理般的存在,我们依然能在《论语》中得到关于学习的启示。无论是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还是掌握合适的学习方法,都对我们自己大有好处。
10、孝坛 二 770楼
在教导我们如何更好学习的同时,《论语》也告诉了我们提升内涵修养的方法。在认真学习的同时更要坚守‘德’,要坚守道德,保持德行,德与学并有才能发挥作用。要减少自己的私欲,要善于发现并改正自己的不良习惯与不足。这种“德”里就包含着对父母的孝顺,也就是孝德。
《论语》中有很多关于孝道的句子。比如,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孔子说:“父亲在时,要观察他的志向;父亲不在了,要观察他的行为。如果三年以上仍然没有改掉他父亲为人处事的方式,那么可以称之为孝了。”;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要远离家乡,如果必须远离,也要有一定的方向。”。
生我是父母,养我是父母。无论我们走到哪里,身往何处,我们的身后总是有父母的爱在支撑,也许他们不能提供很多的物质帮助,但有足够的情绪价值。每当我生日的时候,我的第一个愿望,总是希望爸爸妈妈身体健康。孝顺父母并不难,其实我们大可以从最最简单最常见的小事出发,有时一句“我爱你”、“辛苦了”,也能让父母开心一整天。
11、忠坛 四 263楼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日:“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论语》中有很多句子提到了忠。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小时候觉得颜回有点呆傻,长大后却想成为颜回。我羡慕他可以坚守自己的志向,在自己的追求中生活,一切便也值得。后来,便也想成为颜回。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我告诫自己,要一直做坦荡荡的君子,做一个善良的人,不去做猥琐的小人,不要让自己一直活在煎熬的阴影下。
其实这些都是忠于本心,忠于自己的志向,不为外物而动摇,坚守正道。这份忠诚能促使自己不断前进。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属于我的忠诚是对学业的忠诚,对信仰的忠诚,对祖国的忠诚,对人民忠诚。
12、礼坛 三 976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要勇于承担自己的职责,要有远大的志向,要相信自己可以有星辰大海,要为此付诸行动。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人活着总是要变通,不要拘泥自己,要寻求更多的前进方向。不能盛气凌人,也不能妄自菲薄。
我们对自己的约束很大程度上都要合乎礼,而我们对于礼的理解可能停留在《论语》中。因为孔子一再的强调礼的重要性,比如论语中提到的: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礼的内涵是深奥的,但我们实践起来却没有那么困难。只要我们的心中始终紧绷那一根名为礼的弦,将其作为行动的底线,便会发现我礼的框架中成长的我们在一点一点的变优秀。
13、信坛 二 1075
《论语》中曾提到了很多关于信的句子。比如: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诚信是每个人应备的品质,拥有诚信我们才能被人尊重,拥有诚信我们才能完成我们想做的事情。无论是与朋友交往,还是与同事交流,我们始终要记住”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这一告诫。
当一个人失去了诚信,就好像是鸟失去了翅膀,没有办法在身边的环境里面如鱼得水,反而会得到很多人的厌恶,也实现不了自己的梦想。
14、中华义理总坛 三 698楼
最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载体的《论语》中有很多句子让受益匪浅。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间像是一个骗子,当下并不觉得时间过的有多快,直到现在变成过去,才发现一切都已经变化,我已经不再活在过去。时间带走了很多,带走了我的童年,带走了我的青涩,带走了我永远爱也永远爱我的人……
每次遇到亲人去世,我就会后悔为何在当初没有多陪伴他;当我面临失败时,我就会想如果当初没有那么做就好。时间总是会给我带来遗憾,可是过去的终将过去,不会再回来。那些在梦里也怀念的人,也许在另一个地方也在想念着我。
15、和坛 一 400楼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似乎被强迫做一些事情经常发生,心情也会因此沉重,有时反驳与反抗似乎也毫无用处。所以我总是告诉自己,自己不能做这样的人,因为不想有人也遭受这种难过。
人的一生,也许就是在原谅别人和被别人原谅的过程中度过。自己总是觉得,为什么被人不能原谅自己,可当自己被伤害时,有些人却不会轻易的原谅别人。所以换位思考总是很重要的,因为我们知道,那种无意中做错事,伤害了别人,在等待他回应的那段时间的惶恐与煎熬,当我们知道那个伤害你的仁是真心认错时,我们大可以用宽容的胸襟曲拥抱他,原谅他。这样我们便会感受到和的力量。
评语:本文通过对《论语》的解读,将儒家在学习教育、为政处事、道德要求、伦理礼乐等方面的主张进行了仔细阐述,文词清晰,紧密贴合原文,从文本出发进行了义理上的探讨,观点清晰有逻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