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经验交流 > 论积极推进儒家道德向现代转换

论积极推进儒家道德向现代转换

字号:T|T
论积极推进儒家道德向现代转换
  黄  钊
【作者介绍】黄钊,武汉大学教授、博导,兼任武汉大学中外德育研究中心主任、湖北省孔子学会副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顾问、湖北省周易研究会顾问,科研方向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思想道德建设
【论文提要】儒家道德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核心内容,不仅在历史上对我们民族的道德生活产生过无比深远的影响,而且在当今我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伟大实践中,也有其不可磨灭的现实价值。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儒家道德在世界文明的大潮中,日益显示其特有的重大价值。为了开发儒家道德的现实价值,我们必须在促进传统向现代转换上下功夫。围绕这一问题,本文阐明了以下三个互相联系的问题:一是儒家道德实现现代转换的必要性;二是儒家道德实现现代转换的可能性;三是儒家道德实现现代转换的主要方法、途径。
【关键词】儒家 道德 现实价值 现代转换
 
儒家道德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核心内容,不仅在历史上对我们民族的道德生活产生过无比深远的影响,而且在当今我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伟大实践中,也有其不可磨灭的现实价值。同时,儒家道德早已走出国门,受到东南亚乃至欧美各地的有识之士所信奉,并已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儒家道德在世界文明的大潮中,日益显示其特有的重大价值。对于这样一个对中国和世界精神生活给予重大影响的道德遗产,我们不能不考虑它在未来的发展,重视对它的现实价值的开发。为达此目的,我们必须努力工作,促其尽快实现现代转换。
关于促进传统(包括儒家道德传统)向现代转换的问题,是近些年来学界十分关注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为了阐明这一问题,我们必须从理论上回答三个相互联系的问题:其一,儒家道德实现现代转换的必要性;其二,儒家道德实现现代转换的可能性;其三,儒家道德实现现代转换的主要方法、途径。以下我们将分别探讨这几个问题。
一、关于儒家道德实现现代传换的必要性
儒家道德为什么要实现向现代转换呢?换句话说,儒家道德实现现代转换有没有必要呢?回答是肯定的。理由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点。
一)、推进儒家道德实现现代转换,是社会意识适应社会存在的客观需要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要求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同时,一定的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既可以对现实的社会存在产生反作用,又可以在其所依存的社会存在倒塌之后,还可继续保留下来,产以相应影响。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这种辩证关系,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我们要自觉地适应与运用这一规律,必须从两方面与之积极配合:一是要积极建设与新的社会存在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当着一种新的经济基础或曰社会存在出现以后,要积极建立、扶持与之相适应的新的社会意识形态,并破除、清扫与之不相适应的陈腐的意识形态,以保证新的经济基础的稳固发展。二是在建立新的意识形态的过程中,要注意处理新的意识形态与旧的意识形态的关系:既要善于借鉴传统思想意识中的合理因素,以推进古为今用,拓宽与丰富新的意识形态的内涵,使其逐步完善,更好地服务于现实的经济基础;又要善于清理与扬弃传统思想意识中的消极因素,以扫清旧观念对人们的影响,并维护与发展新的意识形态。基于以上理由,我们就不能不千方百计促进儒家道德实现现代转换。因为儒家道德毕竟是历史的产物,它是为历史上的某些社会存在服务的。今天,时代早已进入21世纪,我们面对的社会存在,已同儒家道德所依存的那个经济基础即社会存在有着天壤之别。因此,儒家道德作为一种传统道德,它要真正服务于当今的社会存在,就必须改弦更张,涤去身上的封建瘢痕,以便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所采纳。这是一个脱胎换骨的过程,要完成这一过程,必须促其向现代转换。所以,从社会意识必须适应社会存在的唯物史观来考虑,儒家道德在当今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使自己完成由传统向现代转换,才能发挥其应有价值。
(二)、推进儒家道德实现现代转换,是克服历史遗产自身局限性的需要。
儒家道德既具有世代相承的继承性,亦具有某种历史局限性。对于儒家道德这种二重性的特征,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
首先,儒家道德确实具有“继承性”。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道德成果,特别是优秀道德成果,多具有继承性和借鉴性的特征。儒家优秀道德成果,正属于此类。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祖先的道德取向和文明进步的理想追求,具有真、善、美的品格,是我们祖先思考与处理社会伦理问题的智慧结晶,因而具有继承性,可为我国历代炎黄子孙所传承。
有人问:“儒家道德属于封建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它怎么可能具有‘继承性’呢?”提出这一问题的人的一个重要失误,是由于他们不懂得唯物史观关于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原理。按照唯物史观,虽然,从总体上看,道德内容体现的是一定阶级的价值追求,其成果具有某种阶级性;但是,由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相对独立性,它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超越原来依存的社会存在,而继续保存下去。道德成果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意识,亦是如此。它常常可以超出创造该成果的某一阶级的独家需要,而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信条,为各个不同的阶级所借鉴。这种情况的存在,一是由于不同时代的统治阶级,在其对劳动群众进行德治方面,常有某种共同的需要;二是由于创造道德成果的学者,有一些属于进步思想家,他们的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的进步追求;三是由于统治阶级在其上升的历史阶段,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发展的趋向和人民群众的合理要求,因而能在适度的范围内创造出具有长远文化价值的东西。正是这些缘由,使一些优秀道德成果,包括儒家优秀道德成果,具有超时代、超地域的普遍适用的价值。只看到传统道德(包括儒家道德)的阶级性,而看不到它的继承性,不仅在理论上违反唯物史观,而且在实践上也是极为有害的。只要不戴上有色眼镜看问题,我们就不难发现儒家道德中的优秀成果,确实具有继承性。例如孔子提出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以及追求“泛爱众而亲仁”的“仁爱”精神;孟子提出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尊老爱幼”原则以及倡导“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人格独立精神;荀子提出的“化性起伪”和“积善成德”的道德教化方法论等,都在一定的程度上,具有普遍适用性。只要稍加改造,就可以被社会主义道德所吸纳,服务于当今新的社会存在。因此,儒家道德的继承性是客观存在的。
其次,儒家道德也确有它的“局限性”。人所共知,儒家道德产生于以往的历史时代,毋庸纬言,它不可避免地打上了封建主义与剥削阶级的烙印。其中,不少思想观念与道德规范到了今天已经完全过时,有的甚至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阻力。如儒家所提倡的“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突出君对臣、父对子、夫对妻的统治与被统治地位,强调君、父、夫的绝对权力,这些都同今天我们所要建立与弘扬的民主精神相抵捂,因而是不可取的,必须坚决予以剃除。此外,儒家提倡的孝道虽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也有其局限性。如,它强调“父母在,不远游”,主张“子为父隐”、“父为子隐”,提倡“父要子亡,不得不亡”等,都属于封建糟粕,应当予以抛弃。
对于儒家道德学说具有二重性的情况,我们应当全面应对。如果我们只看到它的继承性,而看不到它的局限性,就难免夸大传统的功能,陷于对儒家道德的肓目崇拜(历史上的国粹主义思潮属于此类);而如果我们只看到它的局限性,看不到它的继承性,那就难免贬低传统中优秀成果的功能,而陷入历史虚无主义。为此,我们必须坚持两点论:一是要看到它的继承性,这有利于我们重视对历史遗产的借鉴;二是要看到它的局限性,这有利于我们自觉消除旧思想、旧观念的影响。我们强调推进儒家道德向现代转换,其目的就是为了克服它的历史局限性,运用其历史继承性。
(三)推进儒家道德实现现代转换,是弘扬“与时俱进”时代精神的需要。
“与时俱进”既是我们的时代精神,也是我们民族一贯提倡的民族精神。儒家先哲也对此作出过自己的贡献。如《易·乾卦·文言传》提出了“与时偕行”、“与时偕极”的口号以及《易·艮卦·彖传》提出的“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的命题,都鲜明地表达了“与时俱进”之意。又,《易·系辞传上》曰:“日新之谓盛德”;《易·大畜卦·象传》也说:“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礼记·大学》引汤《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以上几则资料的一个共同点,就是提倡“日新”,认为“日新”就是最盛之德。所谓“日新”,旨在引导人们日日更新,这同“与时俱进”的含义也是一致的。所以,“与时俱进”是儒家先哲反复强调的思想意识。它早已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重要民族精神,值得我们很好地加以继承。
儒家先哲不仅首创了“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而且还能在道德实践中自觉地坚持这一原则。综观儒学发展史,不难看出历代儒家后学总能从不同的角度对儒家先哲的学说予以创造性地改进与发展。两汉儒学不同于先秦儒学,隋唐儒学又有别于两汉儒学,宋明理学又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而当代新儒学又同以前的各代儒学区别了开来。毫无疑义,坚持“与时俱进”是我国儒学不断发展的重要历史经验。
今天,我们正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面对这样的历史使命,儒学要发挥自己的现实价值,当然也应当坚持“与时俱进”。而要完成这一历史使命,我们必须积极推进其向现代转换。
综上所述,推进儒家道德向现代转换,既是社会意识适应社会存在的客观要求,也是克服历史遗产自身局限性的必要措施,还是坚持“与时俱进”的客观需要。因此,推进儒家道德实现现代转换是完全必要的。
二、儒家道德实现现代转换的可能性
推进儒家道德实现现代转换,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完全可能的。其可能性的理论依据,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儒家道德作为我国传统道德的核心内容,有其自身特有的优势。它不仅有自己的十分优秀的道德教育理论,而且也有自己的文明进步的道德追求,乃至早已形成十分成熟并且有效的教育方法,这些到了今天都仍有其用武之地。例如,儒家所提倡的“天下为公”的无私奉献精神、“自强不息”的开拓进取精神、“见利思义”的以义制利精神、“精忠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居安思危”的民族忧患精神、“仁者爱人”的人道主义精神,等等,长期以来为我国各族人民所践行,成为我们民族进步发展的精神支柱,陶冶出一代代民族英杰,推动我们民族不断走向文明进步。正是这一切,决定了儒家道德长存不衰,传承不绝。这种特有的内在优势,是儒家道德能够实现现代转换的首要依据。只要我们善于扬其所长,必将使它在未来的社会再建奇功。
第二,我国党和政府一贯重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明确强调从孔夫子到孙中山,都要认真总结,努力继承这分重要遗产。他还提出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及“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等属于对传统文化批判继承的重要方法、原则。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又号召要“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以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江泽民同志也明确指明:“中华民族是有着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的伟大民族。我们的文化建设不能割断历史。对民族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结合时代的特点加以发展,推陈出新,使它不断发扬光大。”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的报告中,强调要使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相承接”,号召“弘扬与培育中华民族精神”。胡锦涛同志担任中央总书记后,也十分关注道德建设,重视对传统道德优秀成果的继承与弘扬。他《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强调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并说:“我国历史上就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孔子说过‘和为贵’”;“孟子描绘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状态”;“《礼记•礼运》中描绘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样一种理想社会”,指出:“这些思想虽然带有不同时代和提出者阶级地位的烙印,但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主张对之合理继承。这一切,不仅为我们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指明了方向、道路,也为我们正确推进儒家道德向现代转换,指明了方向、道路。
第三,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传统道德)饱含深情,并自觉地努力学习与实践。在这一过程中,人们积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探索传统向现代转换的途径与方法,并取得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成果。只要我们善于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加以总结、推广,就可以逐渐把握儒家道德向现代转换必须遵循的规律、法则,从而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重大使命。
以上三个方面,是儒家道德向现代转换的有利条件,有了这些条件,再加上我们的不懈努力,完全可以完成实现转换的伟大任务。因此,完成儒家道德向现代转换,是完全可能的。
三、推进儒家道德实现现代转换的主要方法、途径
我们究竟怎样才能实现儒家道德向现代转换呢?这确是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要完成儒家道德向现代转换,有许多工作要做,而最主要的是必须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必须对儒家优秀道德成果做出现代诠释。这里所说的现代诠释,不是要求我们把古人现代化,将今人的思想作为标签,贴在古人身上;而是要求我们站在时代的高度,对儒家优秀道德成果中所包含的具有积极意义的东西,予以发掘提炼,付与其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含义,使它有可能同现实衔接起来。如果我们对儒家优秀道德成果不做出现代诠释,原封不动地将之搬到现实中来,那样不但于现实无补,而且也是对儒家优秀道德成果的糟踏,难免陷于“食古不化”。所以,进行“现代诠释”,是实现传统向现代转换的必要环节,绝不可少。在这方面,前人早已做过。如,孙中山先生,曾对儒家的“忠”德做出现代诠释:“古时所讲的‘忠’,是忠于皇帝……,我们在民国之内,照道理说,还是要尽忠,不忠于君,要忠于国,要忠于民,要为四万万人去效忠。为四万万人去效忠,比较为一人效忠,要高尚得多。” 这里短短几句话,对儒家的“忠”德作了现代诠释,付予其“民国”时代的道德精神,为我们探索传统向现代转换,作了典范,值得借鉴。
第二,要注意找准儒家优秀道德与当代新道德相结合的结合点。儒家优秀道德要实现与当代新道德相结合,首要的一个条件,是二者必须具有结合点。所谓“结合点”,指的是被结合的双方,具有共同点和相融点。有了共同点、相融点,双方才能实现结合。如,儒家的“天下为公”观念同我们今天所提倡的“无私奉献”观念,就有相融相通之处,二者在克己奉公上统一起来了,因而它们可以实现有机结合,并通过结合,鼓励今人学习前人的“天下为公”精神,自觉为整体利益而献身。没有共同点、相融点的东西,二者风马牛不相及,就不可能实现结合。强行将之扯在一起,只能是牵强附会,达不到古为今用的目的。
第三,必须吃透两头。要实现传统向当代转换,我们必须通达古今,吃透两头。一方面要对儒家道德优秀成果有较透彻的了解,掌握其基本内涵及其理论价值,并能分清其精华与糟粕;另方面,要对现实中的新道德建设,有较透彻的了解,掌握新道德发展的方向、基本内容、成功经验和薄弱环节,并对如何借鉴传统有较深切的体验。只有吃透两头,我们才能融会贯通地对二者进行比较研究,才能对儒家道德优秀成果做出现代诠释,才能比较准确地找到古今结合的结合点。不吃透两头,或者既不懂古,也不识今,我们就难以有所作为。
第四,要深入研究儒家道德成果的现实价值。儒家优秀道德成果,之所以到了今天还有用处,就在于它内涵有对当今新时代的现实价值。我们借鉴儒家优秀道德成果,从本质上说,就是充分发挥它的现实价值。因此,要实现儒家传统向现代转换,我们必须首先弄清儒家优秀道德成果的现实价值,这就需要做提炼、发掘工作,使其现实价值显露出来。找到了现实价值,我们才能有针对性地用它来充实、扩充新道德的内含,使它成为新道德中积极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促进新道德向更完善和更能体现民族特色的方向发展。
第五,要注意总结群众借鉴儒家优秀道德成果的新经验。实现传统与现代结合,不是少数人关在房子里冥思苦想出来的,而是广大群众在新道德的建设中不断实践探索的结果。因此,我们必须尊重实践,认真总结群众运用、借鉴儒家优秀道德成果的新经验。在新道德的建设中,各条战线先后涌现出许多新时代的英雄,如雷锋、焦裕禄、孔繁森、吴天祥、任长霞等人的英雄事迹和高尚品格,合奏成时代文明的乐章,叩响了千千万万人的心扉。他们在道德修养方面的成功经验(包括弘扬传统美德方面的经验),是值得我们认真发掘总结的。例如,在孔繁森身上,儒家所倡导的“忠”德,时见闪光。据有关媒体报道,孔繁森在第二次赴藏前,在与老母告别时,“想到这也许是同年迈的老母亲的最后一面”,“再也抑止不住内心的感情,‘扑通’跪在母亲面前,说:‘娘,自古忠孝不能两全,您要多保重!’说完流着眼泪,给母亲深深瞌了一个头。”这段记述,表明孔繁森将儒家传统的“忠”、“孝”两条德目铭刻在心,但在“忠孝不能两全”的情况下,他选择了“忠”德,其内心还是充满对老母的孝敬之情。他讲的“忠”,就是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党的事业。在赴藏前,孔繁森请人写了这样的条幅:“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雄鬼,死不还乡。”进藏后,他又写下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冰山愈冷情愈热,耿耿忠心照雪山”等豪言壮语,充分表达了他对人民的耿耿忠心。类似孔繁森同志那样善于借鉴儒家美德的成功经验,在现实生活中还可以找出许多。只要我们好好发掘、总结和推广,定可以为实现传统向现代转换作出有益贡献。
以上所列五种方法,是我们促进儒家道德传统向现代转换的基本方法、途径。掌握了这一切,我们才能有效地促进传统向现代转换,使儒家道德在当今新时代再显历史光辉。
 
 
 

滇ICP备20006117号-1 Copyright 2014 Zhonghyl.com All Rights Reseerved 版全所有·冯燊均国学基金会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

地址:地址:昆明市高新区海源中路169号(西山区一中对面) 电话:0871-888888  传真:0871-888888  邮箱:yes@zhonghyl.com